12.18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 沈建光帶來了這三個議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 沈建光帶來了這三個議題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人口、消費和宏觀預測。

這是沈建光正在關注的經濟議題。

對其而言,將目光聚焦於此,與他中國互聯網世界和科技公司第一個首席經濟學家,現在也是唯一一個首席經濟學家的身份不無關聯。

他還是京東集團現任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的院長。

與宏觀經濟共振、與大數據創新共振,投身科技產業和政策法規探索研究,是沈建光一以貫之的選擇。

12月17日,面對記者,他語調甚緩地獨自講述了近一個小時,期間他沒有和記者互動,只是或因其帶領的30人研究院團隊發展而喜,或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透露出的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而憂。

不易察覺的情緒起伏之間,他已邏輯清晰地勾勒出2020年的中國經濟宏觀景象。

保6還是穩5

沈建光是謹慎的。

根據他的判斷,2020年不一定要保6,但是把6作為目標。

在他看來:“這個就是L型,中央已經判斷L型,不是U型也不是V型,經濟階段不可能有很大的反彈,我們的區間也可以接受,只要保持經濟的穩定,不是一定要保6,但是目標可以定為6左右,也不會靠房地產,真的要靠房地產保6,後患可能更大。”

作出上述判斷並非心血來潮,來到京東之前,沈建光曾有過多年海外就職經歷,這將他的目光持續拉向國際市場。

隨著國際相關協議的達成,關稅壓力較此前有所減輕,短期內環境改善,經濟短期企穩概率上升。沈建光認為,2020年,政策面不再依賴短期大規模刺激和房地產,基建加速補短板和金融供給側改革可能成為2020年託底的主線。

不過,中長期增速下行,諸多結構性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他說:“如能把握好長期改革和短期增長的關係,增速落入5的運行區間也能接受。”

出口信息得到提振的跡象亦讓沈建光安心,不過,對於關稅帶來的影響,他心存憂慮:“因為還需消化。”

數據統計顯示,12月15日月加徵關稅已經取消,10月月1200億商品清單關稅稅率減半。

觀望之後,沈建光認為短期出口信心可能得到提振。

只是,負面影響仍將持續,已有的衝擊也仍需消化。

他關注的不止於此,因城施策下房市繼續分化,投資整體溫和下行,也被其列入研究議題中。

沈建光認為,短期銷售端平穩,市場關注點仍在投資端。

銷售端看,調控常態化背景下,近幾年房地產銷售長尾現象明顯,未來商品房銷售整體平穩。

中長期來看,人口因素、都市圈戰略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重大影響。近期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下跌城市明顯增多。

即將到來的2020年,沈建光作出預判,認為投資或溫和下行,幅度不會很大。畢竟土地成交價款以及百城成交土地總價預示,作為領先指標的土地購置費增速在2020年可能繼續走弱。

其中,一季度可能出現明顯回落,之後有所恢復。

歷史數據早有跡象,沈建光表示,在新開工持續高於竣工的時期,施工面積通常出現上行或維持高增。過去幾年新開工持續高於竣工,積累的未完工部分仍有望成為明年投資的助力,從而抵消土地購置費的回落,平滑房地產投資的下行。

從需求側來看,當前中國人均住宅面積處於較高水平。

這給了沈建光前瞻政策調控基調的契機,他並未排除因城施策下的局部適度調整,且認為總調控基調不會出現大改。

這體現在中長期堅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上,也體現在短期不將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上,以及目的始終瞄準遏制房地產業高槓杆風險,同時降低其對實體產業的擠出效應上。

沈建光說:“本輪調控是決策層核心意志的體現,房地產調控將擺脫過去的週期,向常態化的長效機制邁進。”

2020年的到來,給邊際微調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沈建光給出一份展望:“如果經濟下行壓力觸及底線或房企資金鍊風險加劇,在因城施策的前提下,部分庫存較高、土地依賴度較高的城市可能出現邊際微調。但這並不意味著會出現政策的全面放鬆。”

在前瞻政策調控基調的同時,12月17日,他所在的團隊還向媒體公開了一份名為《逆境中前行-2020中國經濟展望》的報告,為中專項債新政與基建回暖作出更多的展望。

自2019年6月以來,專項債相關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已經開始從項目和資金兩個角度助力基建回暖。

不過,沈建光認為,當前基建的超低增速並不合意,隨著專項債政策逐步落地起效,預計2020年基建投資有望出現回升,尤其是一季度(提前下達額度發行),而回升幅度可能是決定經濟企穩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從“小城鎮”到“都市圈”

在沈建光作出預判之前,頂層曾經釋放出關於推動區域發展的信號。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除了宏觀經濟形勢前瞻,他的目光,正持續停留在探究頂層的發展新思路上。

他開始投身大數據研究,試圖從中找出地址遷移變化,與人口遷移之間的邏輯關聯。

12月17日,沈建光領頭的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還發布了一份《2019中國人口遷移和城鎮化發展研究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沈建光與團隊試圖對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和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遷移現狀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進行深度透析,研判其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宏觀意義及發展趨勢,為2020年的區域發展提供範本。

2018年,北上廣深的人口遷移均呈現淨流出態勢,呈現一定的“逆城市化”特徵,但這一現象並不值得過於擔憂,不意味著中國城鎮化紅利的消失。相反,中國城市都市圈已經悄然形成,特別體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說明中國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承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增長極。

在沈建光看來,二線城市及其形成的都市圈在中國新型城鎮化和都市圈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 重慶、青島、濟南、廈門、福州、西安、鄭州等二線城市與周邊城市的人口交互非常密切,表現出很強的都市圈效應和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在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低線城市的人口遷移在全國人口遷移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主要體現在四線及以下城市與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均保持了非常高的人口遷移率,收入和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驅動了低線城市與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的高強度互動。

都市圈集聚效應是理解低線城市和高線城市人口遷移的重要維度。基於低線城市人口遷移較高的頻率以及對應的勞動力群體在城市流動過程中收入的快速增長,“下沉消費市場”已釋放出巨大的消費潛力,成為拉動中國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

對於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歷程,沈建光有著自己的理解。

他將其概括為從“小城鎮”到“都市圈”的沿革改變。

這既與國際上發達國家城鎮化發展的趨勢相一致,也與中國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相符。

在沈建光看來,都市圈是決定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低線級城市同地理位置最接近的一二線城市人口遷移往來最為密切,低線級城市所在的城市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城市人口流出流入的方向。

以都市圈內部人口流動為主體的人口遷移,以及人口在高線低線城市之間的雙向流動,成為中國人口遷移最重要的特徵。

當然,城市之間發展的差異也是人口遷移的重要決定因素。房價在近幾年越來越成為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考量。

對於未來的發展重點,沈建光認為,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是重點。

這其中包括,深入推進城市群發展,有序實施城市群發展規劃,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分工協作、市場統一開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在產業規劃方面,則以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和人口吸引力為導向,統籌優化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產業佈局和人口分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擺脫城市對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經濟的依賴。

“汽車今年特別差,可能會微弱反彈”

沈建光沒有迴避汽車消費的下行話題。

他說:“汽車今年特別差,很多人理解會反彈,我覺得是微弱的反彈,這個跟保有量是有關係的。”

面對珠寶消費和汽車消費的下滑數據,沈建光並不完全認同口紅效應:“我覺得中國經濟畢竟增速6%,我們的高端消費還是比較強勁,從汽車就可以看到,汽車是下行的,但是下行最差的是最普通最便宜的車子,高端的車增長還是很快,說明還沒到中國經濟真的下行壓力這麼大。”

目前,全社會的零售速度正在逐年下降。沈建光給出一組京東統計的大數據,顯示去除汽車和不去除汽車,2017年為10%,2018年9%,今年是8.8%左右。

沈建光說:“從整個消費情況來看,今年壓力很大,明顯看到可選品的增速要低於必需品,這個很明顯,經濟壓力大,大家的預期也不是特別樂觀,國際經濟形勢變幻是原因之一。”

近年來,低線城市的消費增速亦非常強勁,“下沉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已經成為拉動中國消費增長的最重要引擎,在中國新型城鎮化、經濟結構轉型和都市圈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建光表示,低線級城市的增速快於高線級城市的增速,四五線城市的消費總額增速領跑其他線級城市,顯示出下沉市場具備有較大的消費潛力。

低線城市的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也在不斷提升。

透過京東提供的消費大數據,可以窺見2020年宏觀趨勢中的更多面。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的背景下,可選消費品的增速弱於必需消費品,且佔比持續下滑,2018年以來,可選消費品人均消費水平整體有所回落,而必需消費品明顯上升,說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趨於謹慎。

沈建光以都市圈消費為例,表示二線都市圈受益於人口淨流入消費增速較快,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一線都市圈人均消費額高,但二線都市圈消費增速較快。

他認為,二線都市圈人口淨流入明顯,長沙、鄭州都市圈2018年人口淨流入率分別高達7%和4%。強勁的人口流入是這些都市圈消費迅速增長的有利因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3ZNZJQC9】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