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徐庶比谁更胜一筹?

北纬23雨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三国》中徐庶和诸葛亮谁更加厉害呢?三国的历史,除了参考《三国志》之外,能够参考的实在文献实在太少,而《三国志》中对于人物的记录都是官方版本,只简短记录其一生经过,这两人孰强孰弱,也无法做正确的比较。小说《三国演义》又对三国事迹加入了艺术加工,所以很多事情更加迷雾重重。

那么,小哥仅以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参考,我们以小说论人才,就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图一乐,不做认真计较。

诸葛亮和徐庶到底谁更胜一筹,小哥详细分析!

徐庶和诸葛亮的关系

在很多文献中,特别是荆襄地区的本州传记中,对于三国时期荆襄人才庞德公、司马徽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而徐庶和诸葛亮则以司马徽学生的身份被记录在当地的文献中,其中诸葛亮是司马徽的大弟子,而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德公也曾命庞统跟随司马徽学习,徐庶是中途拜入司马徽名下的。

总体而言,在三国时期的荆襄人才中,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人,都曾在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都知道有“诸葛四友”一说,他们分别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崔州平(名钧),徐元直(名庶)和诸葛亮最为要好,合称为“诸葛四友”。

也就是说,诸葛亮和徐庶是好朋友。

徐庶人物解析

徐庶本名福,是为寒门子弟,早年喜欢舞刀弄剑,做游侠为人报仇,被官府通缉,后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求学于儒家学舍。(这件事在魏国史书《魏略》中有记载。)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主动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得知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罗贯中大书特书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徐庶最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首先是大孝之人,而徐庶的母亲也是忠义之人。再者,徐庶能力非常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深的刘关张三兄弟的敬重。

徐庶投奔刘备之后,恰逢曹仁率军进攻刘备,曹仁是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也是曹操的主要将领。面对气势汹汹的曹仁,徐庶为刘备多次献计,斩杀了曹仁先锋吕旷、吕翔,曹仁亲自出马,摆八门金锁阵,又被徐庶识破,大破之。半夜曹仁劫营,同样被徐庶识破,将计就计,大败曹仁。

后来曹操得知是徐庶助力刘备后,听从属下的建议,接徐庶的老母亲前往曹营,徐庶得知后,惦记母亲安危,只能只身前往曹营,但是他的好友石韬不放心徐庶安危,陪同徐庶一起到了曹营。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得知母亲在曹营后心慌意乱,和刘备告别后,在途中又想起了一件大事,就是没有推荐人才给刘备,所以他又返回,找到刘备,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可见徐庶其人真乃光明磊落,君子坦荡荡一般的人物。

而《三国演义》中,徐庶更是告诉刘备,自己不会帮助曹操出一个计策,用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徐庶也誓守诺言,没有给曹操提供任何帮助。

(徐庶返回推荐诸葛亮给刘备)




诸葛亮人物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诸葛亮年少时和徐庶等一起求学,徐庶、石韬和孟建三人对所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要求精熟,而诸葛亮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每天至晨夜闲时,大家会在一起围坐吹牛,诸葛亮对这三个人说:“你们三人将来的仕途,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立刻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诸葛亮只笑而不答。

后来孟公威有意回归故里,想要北归,诸葛亮对他说:“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劝他回去没发展,不如再四方游历一番。后来诸葛亮在二出祁山的时候,在回复司马懿的回信中,还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老朋友孟建致意。

在《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除了南华老仙、左慈、于吉这一类神仙外,下来就是诸葛亮这位半仙级别的人物了,再下来就是庞统、郭嘉、徐庶等人了。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半仙呢?看看他能掐会算,精通五行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向天借东风,更妄图向天借寿命,平常行军打仗,什么缩地成寸的道家高难度法术,都被他运用到了大部队中,木牛流马更是大大提升了蜀军的军粮运输能力。而他对于别人的所思所想,更是了如指掌,三死周瑜,让东吴痛失顶梁柱。和司马懿屡次交手,司马懿开始的时候还敢主动出击,到后面就只能坚守不出了,以耗时间为主要作战策略了。

可以说,三国时期,无人可以和诸葛亮争锋。

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能力分析

司马徽虽然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是根据后来的表现,庞统明显不如诸葛亮。

庞统首先不能预知死亡,诸葛亮看到将星摇摇欲坠,就写信告诉庞统注意安全,结果庞统不屑一顾,最终被射死。但是诸葛亮呢?知道自己寿元将尽,他反而七星坛做法,准备延长自己的寿命,可见庞统终究是凡人,而诸葛亮已是半仙。

那么,庞统和徐庶谁的能力强呢?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徐庶识破了孙刘联盟的连环计策,但是他自己没计谋脱身,所以他在庞统告辞曹营后,截住庞统询问脱身的办法,庞统为徐庶指明道路,去西凉抵御马腾,然后徐庶才因此逃离了赤壁战场。

但是庞统是怎么死的呢?是骑刘备的白马被射死的,这匹马就是的卢马,而徐庶识的此马,告诉刘备此马防主,劝诫刘备不要轻易骑乘,但是庞统却不识得此马,最终落凤坡殒命。

所以说,徐庶和庞统,应该不相伯仲,司马徽如此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估计一方面庞统确实能力突出,另一方面也和庞德公的情面有关。

(谢谢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


古梁镛


诸葛亮和徐庶比,当然胜过徐庶。

诸葛亮比徐庶远見卓识。徐庶是饱学之士,有武功,善用兵,帮刘备打胜了几次局部争斗。但是他未能纵览天下大势,未能深谋刘备帝业。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隆中对话为刘备勾绘了霸业兰图,而徐庶没有做到。这说明诸葛亮在战略上胜于徐庶。

诸葛亮功绩比徐庶丰伟。诸葛亮辅佐刘备,从兵不足三千,发展到千军万马,将星如云;从据守徐洲到破关收城雄居西川;霸业的扩张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起了重要作用。诸葛亮定计火攻,草船借箭,设坛祈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蛮夷;施展计谋,安居平五路;空城之计,吓退司马兵;困敌三兵,功成八阵图……与诸葛亮相比,徐庶战绩寥寥,显得苍白。

诸葛亮比徐庶胸怀广阔,门三标远大。诸葛亮一生为恢复汉室一统天下而战,想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是大格局。而徐庶为"孝“、"义“所束缚,无所做为。为一个"孝”字,弃刘备投奔曹操;为一个"义“字,身在曹营,不献一计,不出一谋。和诸葛亮相比,徐庶只能算谦谦君子,诸葛亮是相帅之才。


姚月文814


和司马懿刚比完又要和诸葛亮比,徐元直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心很累?认真讲起来徐庶算是个边缘人物。真正魏晋时站在舞台中央,把握和掌控话语权的是士族,是颍川郡的那群名士。是东汉末的李膺、杜密,是颍川荀氏的神君和他的儿子八龙、孙子三若、曾孙荀攸,颍川郭氏的郭公则(袁绍的谋士郭图)、郭奉孝、是戏志才、钟繇、枣祗、辛毗、陈群、杜袭、赵俨等等,至于司马氏、司马八达因为自家的祖宗当官当得是地方(颍川太守)也算是士族领袖,颍川自己人咯……此外还有活跃于东晋的颍川庾氏,而颍川褚氏到了唐初还依然保有着影响力(褚遂良)。


▽“王佐之才”颍川荀彧——荀文若


▽曹操和自己的奇佐,“世之奇士”——郭嘉

徐庶跟颍川沾边,不过不是士族是寒门,按当时月旦评和后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标准,自然也就不是第一流的人物了。反观诸葛亮,记得东晋时的顶级门阀琅琊王氏么?葛氏也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和王氏一样同为琅琊郡的望族,葛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说起来诸葛亮也够惨的,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跟随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去赴任。后来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这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由来。

到了建安二年时,叔父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经常抱膝吟诵自己所作的《梁父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又自比管仲、乐毅,当时除了三五好友相信他的才干外,是没有时人当真的,而这些好友中就包括有徐庶。

后来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是南郡蔡氏、名士蔡讽的女婿,东汉末年太尉张温的妻子正是蔡讽的姐姐,而蔡讽的儿子蔡瑁各位看过《三国演义》的想必都应该记得。蔡讽长女为黄承彦正妻,小女儿为刘表的后妇蔡氏,也就是刘表小儿子刘琮之母。刘景升能跨蹈汉南、割据荆襄,与蔡氏的支持密不可分。因为这层曲里拐弯的裙带关系,诸葛亮得以打入襄阳的上层圈子,和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深相结纳,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才有了“卧龙、凤雏”的名声。


我们来看贴在诸葛亮身上的标签,三国时季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前出师表》《诫子书》等,《梁父吟》、《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存疑。发明有木牛流马、孔明灯、可一弩十矢俱发的诸葛连弩等。

陈寿作《三国志》,为了拍西晋统治者的马屁,突显司马懿在曹魏“中流砥柱”的形象,对其曾经的对手诸葛亮大书特书。而后东晋司马氏为了给祖宗脸上贴金,(名声实在太臭)又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不过后世更多的还是习惯性的称他为武侯,这个称谓除了刘备封的武乡侯外,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追封其为忠武侯。
▽聪亮明允,刚断英特的司马仲达

那么徐庶有什么标签呢?不过是一个折节向学,改弦更张和诸葛亮交好的寒门谋士罢了。何来对曹魏终生不献一策?倾尽全力也只混到个青史留名(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罗贯中的艺术加工,能有多少人会知道徐庶?陈寿的《三国志》里徐庶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里关于徐庶的记载,可怜连生卒年都搞不清爽,被模糊处理了。)《三国演义》里所谓托名“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魏略》里“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这个是说徐庶出身寒微,不是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是姓单人家的孩子。

徐庶官职最高做到魏室的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那么什么是右中郎将?中郎将在秦朝时期设立,分“五官、左、右”,权力依次递减,右中郎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九卿之下的下属官职,属于宿卫侍从。而且徐庶担任右中郎将是在曹丕称帝后,这和曹丕在曹操做汉朝丞相时,担任的五官中郎将不可同日而语。至于御史中丞,汉哀帝时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曹操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曹丕称帝后,又改回御史中丞。说白了徐庶是个言官,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满朝文武就属言官话最多。既然如此恐怕也谈不上:“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了吧?


▽“一言不发,不献一策”的徐庶——徐元直

《三国演义》里程昱回禀曹操:“徐庶之才十倍于昱。”这不过是程昱自谦之语,当不得真的。曹丕篡汉后,程昱封卫尉,安乡侯,死后被魏室追赠车骑将军。魏承汉制,卫尉,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上卿,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或比三公。这就看出程昱和徐庶的待遇差别来了。一个是曹魏重臣,而另一个,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中层官员罢了。

徐庶连程昱都比不上,还拿什么和诸葛亮、司马懿比,可别再寒碜徐元直了……

▽左为程昱字仲德,请忽略右边的土匪


天下不武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的一目了然的——三国时期,当然是诸葛亮比徐庶厉害,而且厉害的多。

首先,我不否认诸葛亮是在徐庶的推荐之下进入刘备的幕府的,这一点无论是小说还是正史都是一致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诸葛亮就比不上他的荐主;恰恰相反,诸葛亮比徐庶厉害的多。

首先我们可以看《三国志》的列传篇目。在《三国志》中,能享受到单独成传的不多,臣子们就更少。整篇《三国志》中,作为大臣却独列一传的,就只有诸葛武侯一人。其他人,无论是关羽,还是庞统法正,亦或是郭嘉、张辽、周瑜、陆逊,都只能和别人挤在一个列传里。

在纪传体史书中,能否单独成传是相当体现传主本人的地位的。整部《三国志》,洋洋洒洒七十五篇,能够给诸葛亮父子单独列传,这就非常说明诸葛亮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徐庶呢?不好意思,徐庶根本没有传。他的故事是附庸在《诸葛亮传》里面的,如果没有裴松之的注解的话,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徐庶最后的归宿。

再看看两者最后的官爵吧。按裴注援引《魏略》的记载,徐庶是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这个职务诸葛亮是认为屈才了的,为此他曾感叹:“魏国的人才多到连徐庶和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堪大用了吗?”(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无论是右中郎将还是御史中丞,都只是中等职务,大概类似于如今的厅局级干部。为此,诸葛亮为徐庶感到不值,说明徐庶是屈才了的。但是,徐庶的能力也未必就能比肩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在蜀汉这边是无可比拟的。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作为丞相,成为了蜀汉的政府首脑,并且是蜀汉实际意义上的领导人——丞相、武乡侯、益州牧,这是地地道道的正国级,可比徐庶高了好几个档次。

有关徐庶在魏国那边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诸葛亮传》里提都没提过。而诸葛亮的故事,我们就非常熟了。你可以说曹魏那边不知人善任,但是诸葛亮在三国里无可比拟的地位,也是事实。

综合来看,诸葛亮的能力是要强于徐庶的,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青言论史


不请自来!

观点:诸葛亮更胜一筹!

1、功绩(演义中)

诸葛亮:隆中对、联吴抗曹、开府治蜀、七擒孟获等

徐庶:无


2、能力(演义中)


①军事能力:

身份

诸葛亮:军师、后勤部长(入蜀)、军事统帅(六出祁山、北定中原)等等

徐庶:军师

战绩

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斩张郃等

徐庶:破曹仁八门金锁阵


②政治能力:

诸葛亮:隆中对(卓越的大局观)、依法治蜀(优秀的政务能力)、

徐庶:没有描述


③外交能力:

诸葛亮:联吴抗曹

徐庶:无


3、其他综合素质(演义中):

①口才

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骂死王朗等

徐庶:无


②颜值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徐庶:“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玄德回马入城。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结论应该是不突出!


③头衔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徐庶:(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


④发明

诸葛亮:诸葛连弩、木牛流马

徐庶:无


一目了然,我的回答完毕,点赞支持,谢谢!


天赋异禀的米其林


我换个问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小二比谁更胜一筹?

有人肯定要问谁是王小二,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但是三国时代那么多人,怎么着也得有那么一两个叫王小二的吧,咱说的就是那么一两个人。

至于说他们两个谁更高一筹,显然,是王小二了!理由如下,第一,王小二虽然没出场,但水平很高,估计不比诸葛亮差;第二,诸葛亮在蜀汉执政后期犯了很多错误,但是王小二没犯任何错误(连脸都没露,当然犯不出来错误了);第三,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建议,王小二也一定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第四,王小二文武全才(生逢乱世,估计青壮年男子都得去团练乡勇之类的练达练达);第五,诸葛亮北伐期间王小二得不到重用源于对大汉的忠诚(无论是魏蜀吴,都可以理解为篡汉之臣)。综上所述,如果王小二能一直在刘备那里当军师,水平一定不比诸葛亮差!

有点脑子的人都会说我这是扯淡!以上无论哪一条都是瞪眼说胡话,无凭无据!但是,凭什么把主角从王小二换成徐庶就是有理有据了?你怎么就敢说徐庶能提出隆中对来的呢?一个配角一个主角,本来就没可比性的两个人还非拿出来比?


Nemo9107121


徐庶与诸葛亮,庞统,崔州平等人都是好友,可见徐庶之才也不逊色于诸葛亮等人。只是水镜先生说的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徐庶因为母亲的事情,被曹操诓骗到了曹营。曹操得知刘备得一军师辅佐,就问徐庶:元直比诸葛亮如何?徐庶说“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

历史上真实的徐庶,真名叫徐福。曹操在南征荆州时,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接走,徐庶只好投奔了曹操。历史上没有什么模仿徐庶母亲字体诓骗徐庶的情节,也没有徐庶回马荐孔明的事,徐庶投曹操时,诸葛亮已经出山辅佐刘备了。

徐庶的记载并不多,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后来徐庶在曹丕时代做过御史中丞。看起来官职并不是很高。

相对徐庶来说,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小说,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显然比徐庶要大的多。所以说,还是诸葛亮厉害些吧!



路遥lgy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如果把人才归类的话,徐庶是谋士,而诸葛亮是统帅,诸葛亮是和刘备,曹操属于同一类的。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很明显诸葛亮更厉害。徐庶指导刘备打了几场胜仗,引起曹操的注意。曹操设计把他骗到许都,从此就再没有任何发挥了,即便这样,徐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可见非同一般。徐庶自比荧光,把诸葛亮比做皓月,这其实有点过谦了,但他确实与诸葛亮有差距。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个倒也不夸张,三分天下,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出使东吴,把东吴当刀使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宿敌司马懿。彼时诸葛亮还不到三十岁。

刘备死后,将后主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成为荆州集团,以及蜀汉集团的实际掌舵人,他的各方面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对外不断北伐曹魏,取得军事主动,对内严明法纪,依法治国,使最弱的蜀国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它两国不敢轻视。军事方面,当初刘备有多怕曹操的帅旗,曹魏的将领就有多怕诸葛亮的帅旗,司马懿也是靠坚壁清野的战术,逼退诸葛亮,几乎不敢正面交锋,跟当年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的战术出奇的相似。不同的是,当年刘弱曹强,后来是蜀弱魏强。

对内依法治国,对事不对人。李严作为东州集团的领袖,刘备托孤的第二人,地位显赫。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负责督运粮草,由于下雨天气恶劣,延误了时日,逼得诸葛亮不得不撤军。李严为了逃脱责罚,竟然恶人先告状,诋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回朝后俩人一对质,真相大白,李严被废为庶人。诸葛亮并没有打击报复诋毁自己的李严,后来诸葛亮死后,李严听到消息,竟然失声痛哭,说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朝堂了,不久就郁郁而终。可见诸葛亮执法公正,连政敌都信任他,认为自己只要表现好,还有被起用的可能。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各方面才能还是人格魅力,历史上少有能和诸葛亮比的,三国时期,只有曹操他俩有可比性,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是改良版的曹操。欢迎有不同看法的朋友留言评论,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支持一下吧。


郑多维


综合评价诸葛亮在名气和历史地位都会高一点。

第一,虽说刘备当时求贤若渴,但是徐庶基本属于毛遂自荐式的加入刘备军队,而诸葛亮则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就是说刘备选择了当时毛遂自荐的徐庶,而诸葛亮是选择了刘备。

第二,轮名气,“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无论出山前还是出山后,徐庶在名气上都是无法和孔明相比的。要知道,在东汉末年那个年代,一个人的名声和名誉决定了这个人仕途的上限,其次才是能力和人脉。例如,东汉末年的孔融,孔子后人,相比较能人,没有过多的硬实力,就靠着孔子后人的名声硬是北海一代的小诸侯,最后曹操几次欲杀孔融都是考虑他们世家的影响力才几次都没下手。

第三,徐庶军事能力应该跟诸葛亮不相上下,或者说比诸葛亮还厉害。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想演义中写的那么神,他突出的地方是内政和外交,后期是因为蜀国实在找不到像样的主帅了才会将三军交给诸葛亮北伐,当然不是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而是相比较他的内政管理和外交的能力没那么突出而已。街亭之战和魏延子午谷奇谋都足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安排上的能力短缺,街亭那么关键的一个地方,你不安排一个稳稳的老将去守,缺安排一个奶油小生马谡,说白了马谡就相当于现在网络上的“键盘侠”(比喻有些夸张,但你们要明白我说的意思),马谡的嘴上才能远大于他的实际能力。再说魏延的子五谷奇谋,后期的蜀国论国力,人才,军队都无法与魏国正面抗衡,诸葛亮真想帮助蜀国一统九州,就得发展国力,培养人才,增加与吴国的交流和沟通,对于魏国的进攻采取防守就好了。要知道,蜀国建立起来的根基就是建立在益州易守难攻的基础上,而蜀国放弃自己的长处,以己之短,攻之以长,那不跟扯淡一样吗?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可以遏制住魏国的咽喉,你缺放弃了,你觉得当时的蜀国如果不打赢一场可以决定局势的战斗,拿什么跟人家魏国扛正面呀?诸葛亮在军事上稳是稳,但是缺少咱毛主席领导的那种魄力和果敢。


溜溜手
















整个三国时期,个人认为论谋士,排名为 郭嘉、周瑜、诸葛亮、陈宫、贾诩、司马懿、田丰、陆逊、苟彧、庞统、徐庶、程昱、荀攸、姜维。

徐庶和诸葛亮比较,徐庶自己的评价是稍逊一筹。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是: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徐庶,字元直。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徐庶又名徐福,寒门子弟。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避难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关系友好。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当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几年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