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國一統六國兩大戰神,白起賜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大侃歷史


秦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賈誼的《過秦論》裡這樣記載: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有兩大戰神為統一過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白起和王翦。

但是歷史記載,白起和王翦的結局實在是天差地別,白起被賜死,王翦安享晚年。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位為秦國打下半壁江山的戰神。白起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他熟知兵法,善於用兵,同時他本身和秦昭襄王之母秦宣太后交好,和穰侯魏冉的關係也很好。在秦昭襄王當政時期,他輔佐秦昭王,盡心盡力,忠貞不二,屢立戰功。幾次重大的戰役他都有參與,他在伊闋之戰中大破魏韓聯軍,在伐楚之戰中攻陷楚都郢城,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來,攻下的城池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被秦王賜死於杜郵。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的他尤其喜歡軍事,做秦王嬴政的貼身侍從,隨侍秦王嬴政。秦始皇十八年(前229),他親自掛帥,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後又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捷報聲中,他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功臣。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從范雎到蔡澤,再到呂不韋,歷任多位相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立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的統一大業才完成一半,重頭戲都還在後頭,但他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他,他都決定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不得不說,功高震主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皇帝的心病之一。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在歷史上發生的並不少。筆者認為白起和王翦的結局不同原因有三。

一來白起一個武將,在長平之戰之後,因錯失了良機。當昭襄王令他再去攻打邯鄲的時候,他稱:“邯鄲實在不是容易攻下的,況且其他諸侯若援救,發兵後一天就可以到達。諸侯怨恨秦國已經很久了,如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超過半數,且國內糧草實在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此後他便稱病在家,秦國屢次換帥都不能攻打下趙國。這讓一向優越感十足的秦昭襄王怎能忍受?加之白起在後面還說“當初大王不聽我的計謀”云云。這樣一來,在秦王心中,自然是白起恃寵而驕,居功自傲。既然不能留在我手中,只能除之而後快了。而王翦就不一樣,在最春風得意的時候便遞交奏疏,稱告老還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二來秦昭襄王早期一直是外戚干政,其母秦宣太后、穰侯魏冉在朝中把握大局,而白起就是其母宣太后推薦。當白起有用時,可以做一把利刃切割六國,當白起以病推辭,居功自傲時便是一塊隨時可以病變的毒瘤。這是秦昭襄王斷不能容下的。

三來在白起時期,白起一人獨大,受封武安君後還帶領著秦軍大破趙國,這讓範睢怎麼能容得下。從範睢忍辱負重來到秦國,替秦昭襄王清除外戚可見這樣一個人是多麼不簡單,白起在這一方面絲毫不是範睢的對手。而王翦當時還有蒙氏兄弟等諸多優秀的將領與他平起平坐,秦始皇絲毫不擔心他會謀反或者做出什麼不利於自己的事。這也是王翦能善終的原因。

在歷朝歷代中,伴君如伴虎,往往能揣摩出君王心事的人,能急流勇退,對名聲淺嘗輒止的人才能善終。而白起恰恰遇到了一個成就他的時代,同時葬送他的時代。自身沒有在適當的時刻告老、遇到了一個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還有一個陰險的丞相,這些種種原因導致了他和另外一個戰神——王翦的結局不同。


鄧海春


白起,以其戰國時代無可匹敵的煌煌戰績,“戰神”名號名副其實,就連太史公司馬遷也不禁讚歎,“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而,白起的最終結局是令人遺憾的——被逼自殺。白起之死,固然有很多其它因素,但它執拗的性格也促使他付出了血的代價,就因秦昭王長平之戰後的一次錯斷而執拗到底,屢拒王命。作為一個君王,如何能忍?以秦昭王殺伐決斷之鋒銳的性格,他最終斷然下書,逼殺了秦國長城一般的天下戰神。

而王翦王賁父子,連滅五國,其戰績功績也不可謂不大,而且王翦用兵穩健持重,強毅堅韌。如果說白起用兵在“奇”,那麼王翦的用兵則“正”。關於對王翦的評價,作為戰國兵家的最後一個大師,尉繚子曾經備細揣摩了王翦在秦軍中的種種舉措,深有感喟到:“王翦之將才,與其說在戰場制勝,不如說在軍中變法也!有度而戰,談何容易!”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

相比之下,從史料來看,王翦的最終結局應該是比較好的,至少是死得其所。至於說安享晚年,在一個刀兵綿綿、戰火紛爭的亂世,作為一代名將,縱然有這個閒情逸致,但又如何安享得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王翦還真有一次迴歸故里,安享晚年的機會。那就是第一次滅楚之戰前夕,秦國廟堂高層召開了一次高級別的軍事會議,商討對楚作戰的用兵數量。據《史記.王翦列傳》記載,秦王嬴政首先徵詢了李信的意見,“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現在,我下決心要攻滅楚國了,以將軍的謀劃,需要多少兵力才足夠呢?李信的回答很自信,“不過用二十萬人”——不多,二十萬人足夠了。然後,秦王又問王翦,王翦的回答很平靜但很堅定,“非六十萬人不可。”顯然,這兩個基數的差距太大了。於是,顯然已經驕傲起來的秦王嬴政,大笑著感慨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王將軍已經老了,膽子小了。李將軍果然壯勇,他的說法可行!

最終的結果是,秦王啟用李信二十萬滅楚,而王翦則趁此告老還鄉了。(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史記.王翦列傳》)。暮年之期,迴歸故土,過幾天散淡的田園生活,何其快哉。然,不久之後,李信戰敗,王翦在秦軍戰敗的艱危時刻臨危受命,一頭霜雪而南下萬里,最後很有可能客死異鄉——病死在南征途中。

史料沒有關於王翦去世時間和死因的記載,但是從已有的史料當中,還是能夠推測出一二。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也就是王翦滅楚之後,繼續統軍南下,降服了越君,平定了會稽,這是王翦最後一次事蹟的記載。之後,在秦帝國繼續南下征服嶺南的進程中,再沒有發現王翦的蹤跡。同時,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刻石上,記載了當時已經由王離承襲了王翦武成侯的爵位,並在刻石文後與其父王賁共同列名的事實。從以上兩點看,王翦應當死於秦王二十五年到始皇二十八年之間,很有可能是在平定了會稽之後,不久病逝了。

生於戰亂,死於一統,老王翦得其所哉!封侯拜將,子孫滿堂,老王翦幸福滿滿!暮年之期,懷一腔報國之心,南下萬里,身負天下安危治亂,最後客死他鄉,或許這就是將軍們的宿命——馳騁沙場,馬革裹屍。

如果說安享晚年,僅僅就是保全性命,王翦自然做得比白起高明,至少不執拗。就第一次滅楚之戰的用兵數量,王翦預料到其中的巨大風險,但也沒有一力死諫。你可能會說王翦世故、說他明哲保身,說他不盡直臣之道。我倒不覺得,而是他能夠洞察朝局大勢。就當時的大勢而言,其一,王翦王賁父子已連滅三國,啟用李信是基於大局考量,戰功衡平考量,王翦能說甚?其二,戰場事奇正多變,冒險多有,戰勝者屢見不鮮;況且楚國確實疲弱,此時,如何能說李信必不能成功?其三,此時的秦王顯然是已經膨脹了,況且用李信不是秦王獨斷,而是徵詢了很多人的意見,任何執拗反對,那樣只會君臣離心。事實上,“世間很多事,只有流血才能明白”,只不過王翦看的比較明白。

當李信果然戰敗,秦王再次啟用王翦時,王翦也沒有倚老賣老,也沒有像白起一樣,拒絕王命,而是棄桑麻之樂,挺身而出,這足見老將軍以國事為重的大義之風。

而當王翦奉命出征之後,又不斷的向秦王索要田產賞賜,你又可以理解為明哲保身,但這何嘗又不是他的洞察大勢和高明之處——杜絕天下的非議,以免秦王掣肘大軍,對戰事不利。

說了這麼多,或許一切都是性格使然,白起和王翦不同的個人秉性,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個人命運。


積翠古亭


戰國四大名將秦佔其二,都是為了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戰國名將,為什麼白起被賜死而王翦能安享晚年呢?

白起輔佐秦昭王,他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戰功卓著,被封為武安君。何謂武安君?

“武安君,古代封號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最早出自西周,歷朝歷代國之能安邦勝敵者均號‘武安’”。

武安君白起主要戰役成就: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王棄城而逃;長平之戰,坑趙軍四十餘萬人。經長平之戰一役,趙國大感恐慌,派蘇代遊說應候范雎,應候為了個人利益,進言秦昭王讓白起收兵,客觀上緩解了對趙國的壓力,從此,白起與范雎結下了仇怨。在范雎的讒言下,前257年,一代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白起被秦昭王賜死於遣送途中(杜郵)。

武成候王翦也是為大秦歷下赫赫戰功:攻閼與,佔九城;捉趙王,平趙地,設置為郡;攻燕國,奪薊城。相比白起,王翦為人比較圓滑世故,身為四朝元老,與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相處得非常融洽,受到他們的尊重。而且他還曾幫助范雎殺掉了范雎多年的仇人魏齊。

王翦深知伴君如伴虎,急流勇退,當他攻下燕都之後,即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未準。其後如有戰事,他就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攻打楚國的時候,由於李信輕敵,被迫再度出山,為了打消秦始皇疑慮,表明自己除了財物別無所求的心態,從出征開始到行軍途中,親自或累次派人找秦始皇請求賞賜良田、美宅、園林、池塘等等財物。而且確實殺死了項燕,拿下了楚國,將楚地設置為秦帝國的一個郡。回去後急流勇退,從而得以善終。

個人覺得,做人學王翦,懂得為人處世,不貪功,不持才傲物,多個朋友多條路,冤家宜解不宜結,得饒人處且饒人。


農民更瘋狂


王翦之所以安度晚年,與其情商高有最直接的關係,他摸準了老闆——嬴政的心思,極力避免猜忌懷疑,因此在戰國四大名將中命運還算最好的。

除了生性殘暴外,嬴政還有一個令人可怕的性格缺陷——多疑。

王翦是戰國時代名將之一,更是秦始皇滅三晉(韓、趙、魏)、走燕王的領軍主帥。

平定三晉,趕跑燕王后,秦始皇把矛頭指向了楚國。主帥人選有兩位,一是消滅燕國、抓獲主謀行刺的燕太子丹的年輕將領李信,二是屢立戰功的王翦。

嬴政問李信,破楚需要多少士兵,答曰:二十萬。

問王翦,答曰:至少六十萬。

嬴政選擇了李信,不料李信先勝後敗。

嬴政大怒,乘快車來到王翦的老家頻陽,親自登門道歉,請求告病還鄉的王翦再次出山。

王翦推辭了半天,無奈答應,但仍舊提出必須出動60萬人馬,嬴政滿口答應,王翦出兵之日,還親自到灞上餞行。

王翦感激涕零,趁機請求嬴政多多賜予良田、美宅和園林池苑等。嬴政笑了說:“將軍快出發吧,還擔心家人餓肚子嗎?”

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便有大功也很難封侯拜爵,所以趁現在大王您器重我,我要及時請求為子孫後代置辦些家產。”

秦始皇哈哈大笑,連連點頭。

王翦帶兵來到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人跑回朝廷,要求賜封財產。身邊人實在看不下去了說:“將軍您家也不窮啊,這樣也太過分了吧?”

王翦看看左右沒人說:“你哪裡知道其中的奧妙。大王性情粗暴而且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精銳部隊都讓我帶領,我不多多索要財物以顯示自己立功心切,一心圖財,但沒有政治野心,難道讓他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

不得不說,王翦是個智商和情商都極高的人,所以他得享天年,福澤子孫。

但是,這TMD活得也忒累了。


植樹成林


說起當時著名的四大名將,秦國一個國家就佔據了兩個人,而趙國也佔了兩個,正是因為有這樣大將的存在,所以趙國與秦國才能在七國當中排的上第一第二吧。雖然說趙國也非常的強,但是最後勝利的,還是秦國,統一了六個國家。但是秦國的這兩個戰神最後的下場,卻十分的慘,一個被殺一個安享晚年,為何兩人的差距這麼大呢?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兩個人,分別是王翦和白起。兩個人雖然相差幾十年,但是命運卻十分的不同,白起所立的戰功非常多,但是最後卻落得了一個被賜殺的結局,王翦最後則是倖幸福福的度過晚年。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探討一下這其中的事情,說起白起,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公孫起,是楚平王白公勝的後代。戰國史上長平之戰,秦國坑殺了趙國近四十萬的士兵,而此戰的將領就是白起。


白起並不是因為這場戰爭的而出名的,在秦昭王上臺之後,就認命白起為大將,為秦國征戰無數,在長平之戰殘忍殺死了四十萬趙軍,雖然歷史不認可這個,但是卻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曾經能與秦國相對抗的趙國,也從此便成了弱國,這一戰之後,再也沒有機會起來與秦國抗衡了在長平之戰之後,作為軍事將領的白起認為應該抓住這次機會一舉打下邯鄲,但是此時的丞相卻不這樣想。

他認為此時的白起如果拿下邯鄲的話,自己一點功勞都沒有,與他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丞相堅決不同意。但是白起身為武將,並不會想太多。秦國最後還是採取了丞相的建議。沒有對邯鄲進行進攻。白起知道了朝廷的建議之後,非常的生氣,於是便稱病回家,後來的秦昭王準備再一次的攻打趙國,就讓白起帶兵,但是白起卻認為現在不是一個好的時機,於是便拒絕帶兵出戰。對於白起的拒絕,秦昭王非常的生氣。



無論再怎麼說,你也是一位臣子,難道作為君主沒有白起就不能帶兵打仗了嗎?於是便派王陵帶兵攻打趙國,結果真如白起所說的那樣大敗。不得已的情況之下,秦昭王又一次的去邀請白起,但是有知道了決絕,其實白起拒絕秦昭王並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單純的認為現在這樣的時刻,不適合帶兵出戰,但是秦昭王經歷了好幾次的拒絕徹底的生氣了,對白起說,就算帶著病也帶出來帶兵打仗。


此時的白起是真的生病了,沒有立即就去秦軍復職,在伺候的三個閱歷,秦軍接連的失敗,秦趙王非常的生氣,讓白起帶兵參戰,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白起只好上路。令白起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還沒有走到大營,就受到了秦昭王的一把劍,意思就是讓他自殺吧。可憐的白起,還沒有帶兵打仗呢,就被秦昭王在半路上殺害了,這樣的一位名將,也就在此消失了。

說起王翦,他也有像白起的一樣的經歷,秦王問王翦需要多少兵隊才能夠攻打楚國,王翦說七十萬,秦王十分的驚訝,另外的一位將士又說二十萬,結果秦王便讓哪位二十萬的將士帶兵打仗,結果大敗。這時的秦王才意識到,原來王翦才說的對,王翦也稱病不帶兵。後來在秦王的再三邀請之下,才帶兵外出打的仗,在成功之後,便退身朝廷,在也不問其中的一點事了,這才落得了個這樣的結局。



本人覺得,同為秦國的名將,他們倆的結局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為王翦有了白起這樣的前車之鑑,白起的實力確實厲害,但是他卻不顧及秦昭王的面子,對已經有把握的戰爭,只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並沒保全秦昭王的面子,最後使得秦昭王大怒,白起認為攻打趙國會失敗,為什麼還要去討伐呢?秦昭王讓他去,他卻不去,這就是抗旨不遵。而這位名將的例子,王翦一定看的真真切切,先不說王翦與白起的軍事能力所差多少,單從揣摩君王的心理上來書,王翦一定是勝過白起的。在戰成之後便退身朝廷,不得不說太機智。



綜上所述,我覺得,有句俗話說得到,伴君如伴虎,作為一位臣子,忠君報國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同時也應當照顧一下皇帝的顏面,若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麼自己的姓名也就保不住了。我們不得不承認王翦的用兵之道,雖然有自己的脾氣與意見,但是卻懂得如何保全主君的顏面以及臉面,就算成功之後,向秦王索要錢財房屋等東西,向他表達自己只是追求這些,從而保全了自己的姓名。


星鵼下的誓言


白起的政治覺悟


白起的功勞不多說,大家都清楚戰神的能量。那為什麼會最後被賜死呢?


在秦趙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四十萬降卒被坑殺。此時趙國內部空虛,已經沒有多少能力阻擋秦國的步伐了。白起下令手下大將,分三路出擊,直奔邯鄲,意圖一舉滅亡趙國。


趙國此時已經危在旦夕了。


蘇代找到了秦相範睢,對範睢進行了勸說:白起在滅了趙國後,肯定會因為大功被再度進行封賞,他的地位一定會在你範睢之上。想想當時你怎麼搞下去的魏冉吧。


白起是魏冉提拔上來的,他難道不會為自己的老領導報仇嗎?


秦國宮廷內部的矛盾此時就顯現出來了。範睢幫助秦昭襄王打擊了宣太后和魏冉勢力,讓秦王掌握了政權,又對六國進行遊說,使秦國獲利不小,範睢的能量還是很大的。何況,秦王肯定不會允許魏冉這樣的勢力重新抬頭,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白起在滅趙計劃失敗後,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儘管在戰爭上是戰神,但在政治上,卻不夠成熟。


幾個月後,秦昭襄王又再度興兵攻打趙國,想要白起為將。白起明白攻打趙國的時機已經過去了,所以一再拒絕,秦王只好另派將領攻打邯鄲。接下來發生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攻打趙國失敗。


此時秦王再請白起,白起繼續拒絕,秦王氣憤,後將白起賜死。


如果聰明點,秦王叫你幹嘛你就幹嘛,你畢竟只是秦王的臣屬。而如果這次失敗,秦王會對你放心,善終也不難。


那麼任性到底為什麼?


王翦的政治覺悟


再來看看王翦是怎麼對待嬴政的。


當初秦王嬴政想滅楚,問李信需要多少軍隊,李信回答二十萬足矣。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要六十萬。



秦王認為王翦還是老了,太保守。李信年紀輕,所以派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滅楚。於是王翦稱病回家,表明對此戰的確有看法,果然後來李信失敗而歸。


秦王重新屈尊去老將軍王翦府上請求領兵出戰。這種情況跟白起的情況還是有幾分相似的。於是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出發成功滅楚。


在出發時,又跟秦王要房子,要地,要爵位。王翦這麼做還是很有深意的。六十萬大軍,基本使秦國資源能力動用一空。秦王性格又多疑不信任人,只有表現出對這些俗物的貪婪,才能讓秦王放心。


王翦的政治覺悟,比白起高太多了。


所以,白起被賜死,王翦可以善終,是必然了。


穿越歷史的小熊


戰功太高一直都是古代武將們的問題之一,可領百萬兵的韓信被呂后所殺,朱元璋更是做了“藍玉”案,殺了數萬人,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想要有人威脅自己的皇位,也不希望開國功臣影響自己下一代,而白起就像是“許攸”王翦就很好的認清自己定位

白起和王翦是隻相隔數十年的兩代大將,白起一生攻城七十於座,在其兵刃下俯首的敵人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得了個殺神的稱呼,但因為當時的秦國實力積蓄不夠,白起還是沒有為秦國拿下任何國家。

而王翦雖然在戰場上的成果沒有白起那麼多,但自己拿下了三個國家,其子拿下了兩個國家,可以說在當時尚武的秦國,父子二人的功勞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所以將白起與王翦等人並列也屬於“同等級”人物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名將,而王翦是始皇帝手下的大將,兩個人都面臨過同樣的境遇,但兩個人的選擇卻恰恰相反,我想這也是兩個人結局不一樣的原因之一。

白起的死因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曾經向秦昭襄王請命率領大軍乘著趙國虛弱的時候一舉奠定國戰,但秦昭襄王卻拒絕了這個要求,直到半年之後,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向趙國發起滅國之戰。

但白起自己也知道,已經失去了攻趙的機會,現在攻趙比如失敗,於是託病不起,秦昭襄王沒辦法只好拍了其他大將前去,結果也和白起預測的那樣,陷入了膠著,甚至無法支撐,於是秦昭襄王再次“請求”白起出發,但白起還是落了秦昭襄王這個面子,後來甚至因為戰事的失利還諷刺了秦王,秦王無奈,看著前線的戰事不斷失利,只能強令白起出發,在走到高郵時,秦王賜死了白起。

王翦目睹了白起之後的高情商

王翦與白起兩個人並沒有相距太遠,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所以當王翦遇到了白起一樣的事情之後,王翦的應對就高情商多了,韓趙魏三國被滅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滅楚,但王翦推脫需要六十萬的兵馬才可以將其打敗,於是秦始皇找了只要二十萬兵馬的李信來攻楚,結果自然沒有攻下來。

於是秦始皇再次找了王翦,這時候的王翦雖然同意出戰,但向始皇帝索要了很多的財務,始皇帝給足之後才最終出戰,並且在戰爭勝利之後,絲毫沒有持功而驕,和兒子兩個人馬上就解甲歸田了,成為了秦國的侯王。

和白起不一樣的是,王翦始終都在給秦始皇一個信號“我只想要錢,別的我不要”的思想,而白起雖然可能與秦昭襄王在之前有一定的信任,但在白起的不斷挖苦和秦昭襄王的猜忌中被消耗,最終導致了被賜死,和三國許攸何其相似?

感謝閱讀,評論區交流不同意見,歡迎關注老把頭,帶你撥開歷史迷霧,以客觀角度觀看歷史發展。


娛樂吃瓜主


摘要:白起、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在軍事上創造了許多奇蹟,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不知說出了多少英雄的心酸,在古代,多少為將者助君王平定天下後遭到君王的殺戮,白起是如此,功高震主,驕傲自滿,沒有和秦王、丞相處理好關係,導致殺身之禍。但也有智者,雖知道自己勞苦功高,但不迷戀權力,不會驕傲自滿。他們往往可以功成身退,王翦就是其中之一。正文第一階段介紹白起被殺之前的背景,然後分析出白起賜死的原因。第二階段介紹王翦助秦王嬴政攻打六國時的一些細節,再從中得出結論。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 白起的形象

前262年,秦趙因為爭奪上黨爆發了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戰役,這場戰役直接決定了當時的歷史走向,秦趙投入了全部國力,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逐漸增強,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然而升級的天平卻倒向了秦國,白起帶領秦軍在長平與趙軍展開廝殺,趙軍戰敗,白起坑殺四十五萬趙國降軍。

長平之戰升級之後,白起想趁機會攻打邯鄲,滅亡趙國,加速完成統一大業,但是歷史卻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韓趙派蘇代出使秦國,蘇代利用范雎的貪戀權力的心理去挑撥離間丞相范雎與白起的關係,勸說范雎說服秦王退軍。范雎果然去勸說秦王,秦王下令退兵,白起聽到消息之後,氣急敗壞,從此白起和范雎結下了仇恨。

到了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國再次出兵,當時白起生病,不能出征,因此秦王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但戰果不佳,損失不少。這時候白起病情好轉,秦王打算讓白起代替王陵,領軍攻打趙國,但白起卻拒絕了,並進言:“秦國雖然在長平消滅了大量趙軍,但秦軍自己也損失過半,並且國內兵力空虛,派兵去攻打趙國的國都是不明智的,並且有各國的軍隊在合縱抗秦,這個仗不能打。”秦王下令讓白起上任,白起還是拒絕上任;於是秦王派范雎去請白起,白起始終推辭,並從此稱病。

秦王見狀只好改任王齕去替代王陵統帥軍隊,八、九月王齕率領秦軍攻打趙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這時候白起開始抱怨:“秦國不聽我的話,現在損失慘重也是很正常了。”秦王聽到之後,大怒,強行命令白起赴任,白起又稱病情嚴重。范雎又去請他,仍然是不願意上任。於是秦王剝奪了白起的爵位,併發配陰密,但因為他的病情,沒有出發,三個月後,諸侯聯軍加緊進攻秦軍,秦軍屢戰屢敗,失敗的情報經常傳到秦王那裡。秦王就派人將白起驅逐出咸陽城,到了杜郵這個地方的時候,秦王派使者給白起一把劍令其自殺,因此一代名將從此結束他的生命。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來,白起沒有經過權衡利弊,與范雎發生矛盾,將相不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他還和秦王發生了矛盾,為將者與君王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白起離被殺也就不遠了。

王翦,戎馬一生,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結局和白起完全不同,他得以善終。為什麼他得以善終,主要是因為個人的性格特點決定的,從兩方面的細節可以看出來。

一、攻打楚國之前向秦王討要賞賜。王翦準備率領秦軍六十萬出征時,他卻請求秦王賞賜了許多良田、美宅、園林等等。王翦率領軍隊到函谷關的時候多次派使者提醒秦王關於賞賜的事,他的部下都覺得他做得太過分了,但王翦不以為然,他太瞭解秦王嬴政啦,秦王是一個多疑的人,多要賞賜是為了讓秦王安心。從這個細節來看,說明王翦是一名有勇並且有智慧的將軍,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情商高,他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這也是他最後得以善終的重要原因。

二、攻下燕國都城之後——功成身退。當他攻下燕國的都城之後,統一大業完成了一半,雖然後邊還有很多建功立業的機會,但他做出一個決定,交出兵權,告老還鄉。這一個細節也是表現他擁有大智慧的表現,也是他可以善終的重要原因。

通過對比,兩個人人物性格具有明顯的區別,這也決定了為什麼王翦可以全身而退、白起為什麼被賜死。閱讀歷史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們得到很多的啟示,雖然這段歷史與我們相隔久遠,但是古今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共性,瞭解白起、王翦的結局截然不同,是否會想到在如今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才能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在這個社會中立足。


小江論史


二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輔佐秦昭王,戰功赫赫。在伊闋之戰,滅魏韓聯軍二十四萬;伐楚之戰,破楚都,長平之戰,重創趙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王翦輔佐秦王嬴政,率軍破趙國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滅楚,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

二人都為秦國做出巨大貢獻,又同為四大名將,但二人結局完全不同,白起與魏冉交好,後來又得到其提拔,再加上自身卓越軍事才能,迅速在秦軍中享有聲望,在伊闕之戰中一戰成名,斬殺魏韓聯軍二十四萬,而後又奪魏城,敗趙軍,伐楚國,最終攻佔楚國都城,迫使楚王遷都,嚴重削弱楚國,而後又多次與韓國,魏國,趙國作戰,未嘗敗績,在公元前261年的長平之戰中,更是誘敵深入保衛趙括軍,最終趙括戰死,趙軍投降,全殲趙軍主力,重創趙軍,使得趙國元氣大傷。就是這麼一位戰國名將,結局較為悲慘,被秦昭王賜死杜郵,我們可以看出白起在軍事上可以說軍事天才,但是他在政治上卻與範睢失和,多次違背秦昭王命令,再加上後期秦軍兵敗,秦昭王遷怒於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最終被賜死。王翦跟隨秦王政,而後平定成蟜叛亂,之後又剷除嫪毐,逐步使秦王政掌握權力,而後的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王翦橫掃三晉,打破趙軍,俘虜趙王,帶領秦國舉國之兵六十萬強攻滅楚,南征百越,之後晉封武成侯。王翦在完成自身使命後,向秦王提出退隱,最終得以善終。白起,王翦同為名將,我們也將記住的是他們的歷史功績,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這些成就不可磨滅,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說。




嚶鳴道史


戰國有四大名將,白起和王翦就是這其中兩個,兩個人還都是秦國人,不過兩位戰神相隔了幾十年的時間,而且白起的死也為王翦提供了經驗。白起是被親昭襄王賜死的,而王翦在秦始皇時期卻得以終老,這是為什麼呢?

白起居功自傲,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一說到白起,大家就會想到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這一戰幾乎就是滅國之戰。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這對趙國來說是致命的。可是這個時候秦國的丞相范雎心裡不高興了,因為白起如果滅了趙國,一定能夠拜將封侯,官位肯定在自己之上。

所以范雎告訴秦昭襄王,現在還不是滅亡趙國的時候,所以秦昭襄王便讓白起放棄了攻打趙國的計劃。白起知道錯過這次機會,下次就很難了。白起知道是范雎使絆子,從此記恨上了范雎。果然等到下次秦軍出師對付趙國的時候,趙國人同仇敵愾,將秦軍擊敗。

此刻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出徵的時候,白起卻推辭不去,一連幾次都是如此。白起心裡清楚,自己出徵,趙國人更加怨恨,這一戰勢必很艱難,所以還不如不去。范雎就進讒言說白起居功自傲,結果就被親昭襄王給賜死了。

王翦平定三國,說什麼也不肯帶兵了。

王翦也是戰國名將之一,他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滅亡趙國、燕國時出力最多。立下如此赫赫戰功以後,王翦主動退隱。

因為當時他和他兒子王賁手裡握有重權,兩人都比較榮耀的情況下,絕對會遭到他人的妒忌。為了不重蹈白起的覆轍,王翦選擇主動交出了軍權。可惜後來帶兵攻打楚國的李信出師不利,二十萬大軍差點全軍覆沒。

秦始皇終於還是請王翦出山,於是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橫掃整個楚國。這一戰實在是太驚險,戰後的王翦立刻交出了軍權。秦始皇還希望王翦帶兵,可是王翦說什麼也不肯了。他的態度讓秦始皇非常滿意,最終王翦得以善終。

王翦為人處世十分周到,四任丞相對他都比較敬重。

要是說白起命犯小人的話,我覺得不太合適。因為范雎做丞相的時候,王翦也是大將。可是范雎對王翦卻十分尊重。不僅范雎如此,後來的呂不韋對王翦也十分尊重。

這就比較奇怪了,難道王翦身份比白起特別一些嗎?當然不是,主要還是因為王翦做事有分寸,而且給足了這些丞相們面子。丞相們不懂打仗,但是在秦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他們也想發揮自己充分的力量。

於是王翦總是會詢問丞相們的建議,時不時會在秦王面前提起丞相們的功勞。這下子幾任丞相就十分受用了,一個個對王翦十分尊重。至於白起,一直就想著立功,立下大功以後,認為天底下就他最厲害。所以他壓根就沒打算理睬這些丞相,范雎自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了。

王翦絕不貪功,功成身退這一點比白起要做得周到。

王翦最出色的不是戰功,而是不貪圖功勞。反正這一仗是自己打贏的,不管怎麼篡改歷史也不可能抹殺這一點,所以王翦覺得自己該有的全都擁有了,也就沒必要去爭取更多功勞和虛名了。

早在平定三晉的時候,王翦就已經想要退休了。要不是秦始皇來求他,他也不會再次出山滅楚。滅了楚國以後,王翦什麼功勞也不要,主動功成身退,這使得秦國上下對他都佩服得很。秦始皇為此也十分感動,認為王翦不僅是戰神,而且十分厚道。

白起就不同了,他是比較貪功的,他為秦國服務了三十年時間,始終都想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等到遭到親昭襄王冷落以後,他就比較生氣,對秦王不理不睬,這才釀成了他最後的結局。

總結:白起貪功自傲,王翦處事周到且不貪功。

  1. 白起位秦國服務了三十年時間,幾乎滅亡趙國,卻因為范雎在秦王面前進讒言,最終使得白起被秦王賜死。
  2. 王翦平定了三國以後,說什麼也不肯帶兵了,使得秦始皇對王翦非常放心。
  3. 王翦為人處世要比白起強得多,他對丞相們十分恭敬,從而換來了丞相們對他的恭敬,所以在朝中沒有人會說他的閒話。
  4. 王翦不會貪功,打完仗以後,他便想著功成身退,而白起則不是這樣,他認為仗他必須要不斷建功立業,甚至為此而生秦王的氣,最終被賜死也是情有可原的。

白起和王翦,兩個人都是秦國不世名將,為秦國一統江山,先後付出了重要的貢獻。可惜因為處事風格的不同,導致了白起和王翦的結局差別如此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