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將王翦在秦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騎驢去高考


王翦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秦國傑出的軍事家,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也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更為難得的是王翦深知帝王之術,懂得自保,功高震主卻能全身而退,讓生性多疑的秦始皇對他始終對保持信任,成為歷史上極少數功成名退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可以說,他為人處世的智慧跟他的軍事才能一樣突出。

橫掃三國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從郡上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十九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後,秦王政盛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打楚國,大敗楚兵。隨後王賁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後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魏王假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

攻滅楚國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

隨後李信和蒙恬兵敗。秦王政只好請王翦再次出山,並滿足了王翦的要求,舉全國之力湊夠了六十萬兵馬。王翦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不斷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秦王政大笑;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部下們都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把全國兵力盡交我手,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打消秦王政對他的疑慮。對帝王心術的瞭解可謂非常透徹。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王翦得勝班師回到咸陽,秦王為他舉行慶功宴會,王翦絲毫不迷戀權勢和地位,當場便向秦王要求告老還鄉。此後,他便回到家鄉過著農耕生活,安度晚年。王翦南征北戰,為秦統一六國立下了蓋世之功,名垂史冊,卻得以善終,可謂人生贏家。




湘野狂客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大將,著名軍事家。

其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驕人戰績,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一、生平簡介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少時好談兵事 。後被秦王政任為將。他在軍中親與卒伍同食,善養士氣。

秦王政親攬大權後,當時山東六國均已寢衰,秦遂乘隙出兵。在統一戰爭中,王翦將兵滅趙破燕。又以六十萬大軍擊楚,攻下壽春(今安徽壽縣)虜楚王負芻。追殺項燕於淮南,以功拜為太師,封武成侯。

二、功勳卓著

(趙文博《中國通史》)載:"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以二十二歲親政。…從此秦王獨攬全國大權。…任用王翦、王賁父子和蒙武、蒙恬父子為將,重新部署了對付六國的戰略和策略,開始了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

"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領兵攻趙,第二年,攻入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公元前227年,秦王派王翦領兵攻燕。第二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大興縣西南)。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佔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魏王假投降,魏亡。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率軍60萬大舉伐楚,次年打敗楚軍,殺楚將項燕,俘楚王負芻。楚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派王賁攻齊,俘齊王建,齊亡。至此,秦終於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三、明哲保身

王翦功高震主,自知秦王政的心思,因白起的悲慘結局還歷歷在目。

在秦國伐楚之時,秦王問王翦需要多少兵力,王翦毫不猶豫的回答要六十萬。秦王大吃一驚,這可是傾國之兵啊!於是秦王再去問李信,輕狂自大的李信說只要二十萬大軍。

秦王最終選擇了李信。而王翦則以老病為由回到家鄉,過上了田園式生活。

然而驕兵必敗,果然李信全線崩潰,七名都尉被斬殺,他自己也狼狽逃回秦國。

秦王政再一次請王翦出山。有了白起的教訓 ,識時務者為俊傑,但是王翦還是要求必須六十萬大軍。這次秦王只好應允。於是王翦再次掛帥出征。秦王“空國中之甲士”,親臨灞上為王翦送行。出人意料,王翦曰:此次伐楚,臣必定功成身退,所以希望大王能夠賞賜多點金銀錢財,良田美宅,能滿足這個願望臣就安心了。秦王是一個極聰明睿智之人,一點就透。痛快地答應了王翦的請求。

大智若愚之王翦此舉是為了打消秦王的疑慮,卻引起其身邊將士的好奇,於是王翦將心思說了出來,並將秦王賞賜之物分給將士。故而有了那句歇後語——王翦請田,明哲保身。

不僅如此,王翦在攻滅了楚國之後,還南下攻滅百越,設立郡縣,立下不世功勳,秦王知道他的忠心,遂封其為武成侯。

四、激流勇退

秦王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時間,先後兼併了韓、魏、燕、趙、楚、齊等六國,除韓國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曾與多位相國同朝,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楚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樣相勸,他絕不貪功戀棧,決意告老還鄉,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四、歷史評價

在秦國兼併天下,橫掃八方的過程中,沒有王氏和蒙氏家族的支撐,秦軍很難如此迅速攻滅六國的。王翦、王賁父子; 蒙驁、蒙恬、蒙武祖孫三代,各個居功至偉、威名赫赫。

《史記》評論:“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山東六國中,除了韓國之外,其它五國都是在王氏父子的帥旗下相繼攻滅的。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其意是: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還有史家評價:王翦用兵突出的特點就是“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王翦戰前會作詳細的考慮,不打無把握之仗。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無論是伐趙還是滅楚,看似手法平淡無奇,但卻招招制敵。

王翦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特別是他作為臣子對國家一心一意,盡忠竭力一生;明哲保身,激流勇退亦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等凸顯了他的優良品質和聰明睿智,併為後世所稱頌! 

結束語: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雄才大略之秦皇嬴政能一統天下 ,司馬遷曾撫今追昔曰:“天方令秦平海內”。

除了司馬遷的所謂“天”,即國力雄厚,有一支虎狼之師, 並能奮六世之餘威 外,嬴政之文治武功,再加上他高超的馭人之術,高明的識才用才之本領。嬴政與王翦等明君賢臣一體,朝堂上下同心,雖面對群雄勁敵,仍能力挽狂瀾,無往而不勝!

王翦功高未必能震主,因與之秦王政豐功偉績相比,真乃小巫見大巫!狡兔死狗未烹,只因秦王政是千古一帝,一代雄主!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秦將王翦在秦國的存在,尤其是在秦國軍事上的存在那可是國士無雙的人物,視為秦國的立國之柱。秦國有兩位將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標誌性被稱為著名的四大名將,即秦國兩位:白起、王翦。趙國兩位:廉頗、李牧。秦國白起在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的著名將軍,彪炳史冊,獨一無二,為秦國的開拓打下了堅實的統一國家的基礎。王翦在秦王嬴政時期又是秦國取得天下的最著名的將軍。

這裡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王翦的個人能力與做事的沉穩堅定,秦國年輕的將軍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經打敗燕國活捉燕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計調用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不過二十萬。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可。李信在秦始皇面前誇下海口,帶著二十萬軍隊奔向楚國戰場去滅掉楚國,結果李信的軍隊被楚國軍隊打的大敗。當初老將軍就說滅掉楚國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非常謙遜的又請老將軍王翦出征,最後還是老將軍王翦率領秦軍六十萬滅掉了楚國。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王翦做為秦國的老將軍,其作為,其能力的卓越與堅定,秦始皇嬴政焉能不給予厚愛,視為秦國的國柱。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王翦作為秦國的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是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你看王翦在秦國秦始皇執政時期這樣尊敬對待老將軍王翦,他的存在可見一斑,將軍的功績非常了得啊,都到了秦始皇尊其為師的地步,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的局面與格局秦始皇做到了,王翦感受到了,老將軍在軍事上做到了功勳卓著,做人上能夠讓秦始皇尊其為師,歷史上非常罕見,也是君臣際遇的最好狀態,王翦一直到老死,在當時的秦國可為國家的根基,很為老將軍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