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對李牧屢戰屢敗,爲何王翦卻能迅速滅掉李牧撐起的趙國?

用戶68736148


其實不用王翦,秦國隨便派大將去打趙國,都能滅掉趙國。

如果沒有李牧,趙國早就亡了。有了李牧,趙國雖然沒有亡,也已經半死了。

我試分析如下:

1、李牧兩度擊敗秦師,趙軍在此兩場戰爭中的損失30-40萬人

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齮攻趙,殺趙師十萬。趙國到這時才起用被閒置十幾年的李牧,李牧力挽狂瀾,打敗桓齮,重創秦師。李牧打了個大勝仗,這個硬碰硬的戰鬥,趙軍至少也死了幾萬人。此次秦趙之戰,趙軍總共損失十幾萬。

公元前232年,秦軍捲土重來。李牧又一次擊退秦軍,但是勝得非常慘。《戰國策》的記載是:“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李牧在四場戰鬥中均取得勝利,但趙軍損失數十萬人。數十萬是多少,起碼也20萬,也有可能30萬。

兩場戰爭下來,我以最低的損失計算是30萬,有可能到達40萬。倘若再加上李牧復出前趙軍的損失,更是驚人。比如李牧復出前兩年(公元前236年),

王翦攻克軍事重鎮閼與城,之後又連克橑陽、安陽等八城,盡取漳水流域之地。大家可以算算,五年時間,趙國精銳基本都打光了。

2、屋漏偏逢連夜雨

在李牧挫敗秦軍進攻後,趙國陷入一系列天災。

公元前231年,趙國爆發大地震。這次地震的震級已是難考,可是從破壞程度來看,絕對是高震級的。從樂徐到平陰一帶,房屋超過一半在地震中倒塌,滿眼望去,盡是殘垣斷壁。趙國百姓還未從地震的災難中緩過氣來,第二年(公元前230年),趙國又陷入罕見的乾旱之中,莊稼收成相當不好,全國百姓又陷入饑荒之中。

3、司空馬對局勢的分析

這裡通過第三者的眼光,來看看趙國的殘餘力量。

當時有個人從秦國投奔到趙國,此人名叫司空馬,本是秦國宰相呂不韋的親信。呂不韋被罷相後,司空馬逃往東方,來到趙國。司空馬與趙王遷有一段對話,對比秦趙兩國,趙國無論在人口、財富、國家治理、賢臣、軍力、法律等各個方面都不如秦國。後來,司空馬離開趙國時,與縣令郭遺有過一番分析判斷,主要有兩點:1、趙國滅亡是朝夕間的事;2、如果仍用李牧,可以撐一年;如果殺李牧,半年就亡。

司空馬不是個一般的人,他準確地預言李牧可能死於非命,也算是一個人才了。從他這個第三者的眼光來看,趙國已經衰弱到極點了,一推就會倒。李牧天縱神武,也無法拯救趙國的。

4、李牧一死,趙國的大梁就倒了

趙國自毀長城,殺了李牧。

其實就算李牧不死,趙國也不可能抵抗多久,實力就擺在那裡。李牧確實是一位軍事天才,可是如果沒有堅實的國力為後盾,縱然有奇謀妙算,也不可能一個人打敗一個敵國。

這時秦國隨便派個大將,都可以把趙國給滅了,更何況是王翦。李牧無故受誅,趙軍士氣空前沮喪,新接任的總司令趙蔥雖然抱著魚死網破的決心,但終究不是一個高明的指揮官。他硬著頭皮與秦軍決戰,終於被打得大敗,趙蔥所能做的最後一件事,也就是以死殉國了。這一戰,趙國最後一點家底都灰飛煙滅。趙國的生死存亡,就看最後的邯鄲保衛戰了。

從一開始,邯鄲的命運便是一眼可見的。從史料推測,邯鄲的衛戍司令應該是顏聚,他是來自齊國的一名將領,可是並沒有表現出一名僱傭軍應有的勇氣。面對秦軍兇猛的進攻,他被打敗了,但沒有像趙蔥那樣戰死沙場。邯鄲城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就成了王翦的戰利品,趙王遷這位末代國王成為秦軍的階下之囚。

王翦雖是名將,但滅趙之戰,著實也沒體現出他的水平。因為對手完全不是一個級別,迅速滅掉趙國,理固宜然。


君山話史


丘吉爾曾經說過:“我們可以輸掉所有的戰鬥,只要贏得最後一場就好。”秦始皇表示點贊。

西方人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孫子認為戰爭決勝的最根本要素是廟堂。兩種觀點都指向了一個結論:兩鍋相爭,綜合國力強者勝。

趙國有最強大的軍隊,燕趙之士可以痛擊任何來犯之敵。但是趙國沒有足夠的經濟和人口去支撐他的的軍隊。趙國同樣沒有意願去打一場你死我亡的滅國之戰。

趙國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擊敗秦國,但是他只要失敗一次,就是亡國。秦國則不然,他可以承受一次又一次失敗,只要勝利一次,就是最後的贏家。

廉頗救不了趙國,趙奢救不了趙國,李牧同樣救不了趙國。在沒有徹底改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情況下,這些偉大的名將所起到的作用不過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結局晚到一點。

只是一點。


郝子曰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曾三次與秦軍對陣:

公元前235年,李牧擊敗秦國大將恆奇,殲秦軍十萬,是戰國時候秦軍最大的敗仗;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擊敗秦將李信和蒙驁的同時入侵,這是趙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對秦作戰的勝利;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百年一遇的大地震,秦國排出王翦率領四十萬挾多年橫掃六國威勢的虎狼之師洶洶來犯;而趙國李牧帶領十萬不到連遭大災軍糧不繼且無外援的疲敝之旅頑強抵抗。

李牧之所以是名將,是因為在這種弱勢之下依然能夠找到不敗的方法,李牧認為:秦國氣勢洶洶,吾雖攻則不足,守則有餘矣!於是憑藉天下九塞中的第六塞井陘關,固守不出,擋住了王翦所率的20w北路大軍的前進道路,同時集中僅有的精銳騎兵,猛烈打擊楊端率領的南路大軍,十萬疲憊之旅硬是和四十萬虎狼之師打成了平手。

戰爭從來都不只是將士的事情,還是國君的事情,王翦和李牧正棋逢對手,可惜趙王遷敗了,敗在秦王嬴政的反間計上,趙王遷臨陣換將,另趙蔥代替李牧,李牧拒不受命,被趙王遷殺死。臨陣換將本就是兵家大忌,更何況趙蔥如何能夠和李牧相比?所以趙國亡了。

王翦、李牧二人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二人交手李牧並沒有敗,而且李牧以不足十萬的萬疲憊之旅和王翦的四十萬虎狼之師打成平手,李牧似乎還略勝一籌,可惜他守護的國君昏庸無能,李牧未能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趙國人之手,嗚呼哀哉!

有人說了,秦國卑鄙,屢次使用反間計,就不怕天下人恥笑麼?可是你以為就沒有人對秦國使用反間計麼?秦皇嬴政自24歲開始準備滅趙,32歲才真正的將趙國滅亡,這8年正是秦皇熱血沸騰的年紀,更有人在始皇嬴政面前誣陷王翦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可惜秦皇沒有中計,趙王遷中計了。

逼走了廉頗,冤殺了李牧,趙國自毀長城,能說是秦國的過錯麼?滅趙國者,非秦也,實趙國也!






Callme不韋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具體談一談:

  • 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整體處於下滑趨勢,一直未能扭轉,直至趙王遷已無逆轉可能

  • 李牧兩次對秦作戰勝利,雖獲勝但也損失慘重,趙軍戰力實際上已喪失殆盡,並未才從根本上改變秦對趙軍事力量的壓倒性優勢。

  • 李牧的悲劇結局是壓倒趙國的最後一棵稻草。

大形勢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自長平之戰後趙國的整體發展態勢:

  • 趙國自長平戰敗後國力開始下滑,趙孝成王時期廟堂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名臣名將尚在,雖元氣大傷,但國家尚可維持。

  • 趙孝成王死後,繼位的趙悼襄王趙偃,短於正道而長於權謀,在位只有九年,就將原本就羸弱不堪的趙國,折騰得急劇滑向黑暗的深淵。

  • 趙偃死後,趙幽繆王趙遷繼位,這位趙王更是一位秉性乖戾,行事荒誕的政治白痴,即位第一年,便移居陪都柏人城,重用奸佞郭開、寵臣韓倉,對國政撒手不管,趙國的廟堂政治進一步滑向無底的黑暗深淵。除了李牧率軍兩次戰勝秦軍的迴光返照,全部是一片亂象,大災大難接踵而至,廟堂未見一策應對,趙國衰亡的局勢幾乎已無法逆轉。

  • 到此,雖大勢不可逆轉,但趙國尚有以李牧為首的,包括司馬尚、龐煖在內的一批趙國名將苦撐危局,然而,就是這最後一道防火牆也從內部被攻破了,由於郭開、韓倉等奸佞的陷害,李牧死於非命,司馬尚遭到罷黜。正可謂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自毀長城,夫復何言!李牧死後,趙國很快便滅亡了。

從上述大的趨勢來看,自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國力一直處於下滑狀態,到了趙王遷時期,廟堂政治已進入趙國曆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衰亡局勢幾乎已無法逆轉。這就是大的形勢,即使有李牧這樣的名將在,頂多也就再殘喘幾年,大勢已無可挽回。

我們再稍微延伸一點,趙國長平戰敗後,雖元氣大傷,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翻盤的機會,因為秦昭王末期攻趙三連敗之後,被迫處於戰略守勢,孝文王、莊襄王兩代總體低調,秦王嬴政親政之前秦國還發生了嫪毐之亂,算起來中間差不多有30多年的發展時間,期間趙國如果再出一位雄主,整頓朝綱,發展生產,機會應該還是有的。

令人遺憾的是,孝成王之後一代不如一代,更有加速下滑的趨勢,等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果決的平息嫪毐之亂、大修鄭國渠,盤整完秦國內外大局之後,一切就該結束了。

談完大勢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李牧的兩次對秦勝利。

李牧肥下、番吾大敗秦軍

公元前233年,秦軍大將桓齕挾大勝之威直逼邯鄲,此時的李牧被趙王緊急從雁門關調回,可謂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面對號稱野戰天下無敵的秦軍,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鋒芒、擊其惰歸之策。當敵軍識其意圖,企圖圍點打援時,李牧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釜底抽薪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擊,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整個戰爭進程中,李牧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揚長避短,最終大獲全勝,史稱“肥下之戰”。

但是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肥下之戰雖趙軍獲勝,但損失也是極為慘重,趙國的軍事實力幾乎喪失殆盡。

非常不幸的是,一年之後,即公元前232年,秦國兵分兩路再次進攻趙都邯鄲,李牧再次領軍抵抗,由於李牧採取了南守北攻的正確戰略決策,在番吾之地再次擊敗秦軍,史稱“番吾之戰”。

番吾之戰,為趙國贏得了喘息時間,獲得暫時的穩定,但是由於肥下之戰的損失,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和反攻,此戰僅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殲秦軍。

所以,李牧的兩次對秦勝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對趙軍事力量的壓倒性優勢。

但是更為可怕的還在後頭,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年後,趙國北部發生大地震,城池遭受嚴重破壞,大地裂縫達一百餘步。又一年後,趙國發生普遍的大饑荒,民眾恐慌,民諺流傳:“趙為號(哭),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

如果說這是天作孽,猶可為,那麼李牧的悲劇結局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李牧的悲劇結局

在兩次戰勝秦軍之後,李牧在趙國已經成了無可替代的支撐危局的棟樑。這樣的李牧,是不可能與陰暗政治同流合汙的。同樣,陰暗腐敗的廟堂勢力,也容不下李牧這樣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重臣將領。因為,在趙國曆史上,軍隊將領發動政變而改變朝局,有著久遠的傳統。李牧的存在,以及聚集在他周圍的司馬尚、龐煖等一大批趙軍將領,對於趙王遷、郭開以及腐朽的王族勢力,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就在這樣的情勢下,秦國再一次發動了滅趙之戰。然而滅趙之戰的成敗,很少取決於戰場,趙國的陰暗政治直接毀滅了自己,同時也葬送了李牧這樣一位超一流軍事家。李牧的悲劇,發生在冬天,關於李牧被害,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依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附之《李牧傳》記載:李牧拒絕趙王罷黜自己的王命,趙王便派出秘密特使進入趙軍統帥部,秘密逮捕了李牧,並當場殺害了李牧。同時,也罷黜了司馬尚。

三個月之後,王翦發動大舉進攻,大破趙軍,俘虜了趙王遷以及一干飯桶將軍。

另外一種說法,依據《戰國策.秦策》記載:趙王遷聽信寵臣韓倉的建議,召回李牧問罪。晉見之時,韓倉誣陷李牧握有匕首,欲圖行刺趙王。李牧憤然辯解,說自己患有“孿曲病”,手腳僵硬不能伸展,恐怕行禮不便而接了假手,不是什麼匕首。並且,李牧憤然拿出了假手。可韓倉還是不信,要殺李牧。李牧憤怒絕望,當場自殺了。

當代歷史學家沈長雲先生在其所著的《趙國史稿》中,對以上兩則史料進行了考辨,結論是

:司馬遷關於李牧的結局記載是聽馮唐轉述的,並不比《戰國策》的記載更可信。無論如何,李牧是被趙國的黑暗政治淹沒了,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以上就是對本題的回答,有些細節可能並未一一展開,歡迎各位討論。


積翠古亭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個人感覺僅次於白起。




我們先看看秦在王翦之前有派誰進攻過趙國?公元前235年,秦派大將桓齮攻取了趙國的平陽,武城,斬殺趙軍十萬餘人,一年後又乘勝追擊攻破了趙國赤麗、宜安,直逼邯鄲,形勢危急,趙王遷調回李牧(之前在北方抗擊匈奴),任其為大將軍,抵擋秦軍。

連破秦軍:李牧上任後大破秦軍,封武安君,而後秦王政又派人入侵趙國,自己親自率領秦軍攻打趙國,結果同樣被李牧擊退。

含冤被殺: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地震,連年戰爭,大面積饑荒,秦王政乘機派王翦攻打趙國,而王翦深知李牧在,趙難攻,於是告知秦王,秦使用反間計重金買通趙王遷的隨從郭開,郭開散佈謠言,稱李牧勾結秦軍,生性多疑的趙王遷不經調查,就讓李牧交出兵權,李牧深知是秦的離間計,拒不交兵權,最後被暗殺。后王翦僅用三個月就大破趙國。

王翦能迅速攻破趙國,並不是李牧撐起的趙國,古往今來,有多少將領是被對方用奸計害死的。

縱觀全局王翦之所以能迅速滅趙有以下幾點:

一方面是趙王遷的生性多疑,自己昏庸;

另一方面也是王翦足智多謀,瞭解王翦的都知道,王翦每出戰前都會安排好後方,他深知不能久戰,這才告知秦王政。

最後一點也就是君與君的對決,秦王政甩開趙王遷不止十條街!

我是小宋談歷史,歡迎大家評論關注,謝謝。


羽評郡主


首先,題主的提問本身就有毛病,王翦是在屢屢受挫於李牧之手後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才成功滅趙的。


尋陽令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位作者!

白起、王翦、李牧、廉頗並稱戰國末期四大名將,白起和王翦的軍功就不在這裡敘述了!

但就來看看趙國李牧。李牧做為趙國後期的名將,也不是靠關係得來的,是靠軍功一步步爬上來的。尤其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就快要滅國,周邊國家也乘機打劫,年輕的李牧就在這時走向了戰場,對燕之戰、對齊之戰都有參與,尤其是後來對匈奴之戰,一舉擊潰了強大的匈奴人,成了趙國繼廉頗之後的定海神針。

從李牧本身和對秦國王翦的作戰看,二人幾乎不相上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李牧的軍事造詣不比王翦差。尤其是前期秦國滅趙之戰,即便是擁有強大秦軍,又有王翦李信等這樣出色的戰將,依然在李牧的手裡討不到任何好處,反被打的損兵折將,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李牧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和統帥。

歷史上,秦滅趙之戰,正是因為軍事不利,秦國才採用離間計,重金美色誘導郭開,讓其挑撥趙王與李牧的關係,汙衊李牧。最終秦國的計策成功,昏聵的趙王最後聽信了讒言,殺了李牧,這才最終自掘墳墓!趙國亡。


周1435153


李牧是軍神,也是趙國最後的救命稻草,趙國的武安君。重要性堪比秦國武安君白起,李牧在,可保趙國不亡。

李牧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的戰略著重與守,先保留實力,然後趁恰當時機給敵人致命一擊,重傷敵人。

王翦也是主張打大型殲滅戰,這也是一個不打無準備之戰的人。滅楚一戰,他向秦始皇索取大軍六十萬,一舉破楚。

大秦帝國的建立,王翦父子確實功不可沒。但是這二人的崛起,也離不開秦國本身具有的強大實力基礎。加上六國長期沒落,秦國統一指日可待。



看點兒歷史


先說一下秦趙兩國關係。趙國其國君嬴姓,趙氏。其實和秦國都是同祖同宗的本家人。在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趙國一下子成為區域強國,與同時代的秦昭襄王有的一比。也許是同祖,也許是都要抗擊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兩國的人都勇武好戰。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長平之戰,其實,當時趙國對自己的實力還是很自信的,打敗遠道而來的秦軍不成問題。於是趙王總想聽到勝利的消息,可是聽信謠言說老將廉頗只守不攻,不作為,於是換掉老將廉頗;聽說趙括是領兵作戰的將帥之才,於是大膽任用,結果被坑殺四十萬人。

公元前229年,秦軍王翦率軍趙國,與30年前的長平之戰有很多相似之處。趙國可以說是一直在聽信謠言中淘汰人才,逐漸敗國。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李牧。絕對的牛人。他是趙國北部邊境的將軍,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由於採取積極的防禦策略,與匈奴作戰鮮有敗績,在與匈奴的決戰中斬殺敵軍十多萬,保證了趙國北部境界數十年的安定。就如同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一樣。李牧名號威震北方少數民族,被封為武安君,相當於秦國的戰神白起,後來的漢文帝都感嘆:“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更厲害的是,這位牛人與秦國交戰,雖然不多,卻從來沒有失敗的記錄。

此時已經到了秦始皇的時代,趙國國力不如當年,秦國王翦率軍來攻邯鄲,有李牧堅守,秦軍不能取勝,秦國採取了反間計。花重金買通了趙國國君趙遷身邊的親信,郭開和韓倉兩個敗類。這兩個人對膽小多疑的趙王說李牧陣前謀反。趙王自亂陣腳,派了一個叫趙蔥的將領和齊國協防的將領顏聚去接替李牧。李牧看穿了秦國的詭計,拒不交出兵權,這下讓趙王更加堅信李牧謀反,於是派韓倉將李牧在兩軍陣前秘密殺害。可惜了。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聽說李牧已死,高興的親自領兵上陣,為王翦鼓勁。趙軍沒有出色的領導,結過將領趙蔥(因此這次戰爭在歷史上留名了一名字,再無記錄)被殺,邯鄲陷落。副將齊國人顏聚被俘,趙王也被抓。上次長平之戰的教訓一點都沒有吸取。

因為秦始皇父母和他本人在趙國做過人質,遭人冷落、侮辱是免不了的。後來邯鄲被攻陷後,秦始皇把當年侮辱他家人的那些人全部坑殺了,這是後話了。


關中拾遺


回答問題先對比一下兩邊將領

秦王翦 超級戰將 老某持重

軍事才能超一流

更要命的是擁有高超的政治眼界

趙李牧

軍事才能一流 奈何政治眼界不足及情商不夠用

而李牧不是輸在軍事才能上,絕對是綜合能力不如王翦。

舉例:

秦王問王翦滅楚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說需要60萬。於是秦王不信任,給李信20萬去打仗。王翦立馬辭官告老歸鄉。這招有兩個好處:1.如果李信得勝而歸,仍可保命,安度晚年 2.如果李信失敗,可讓秦王知道自己不僅有遠見,而且不戀兵權,無謀反之心。讓其更加信任。

再舉例:

王翦伐楚帶走秦國舉國兵力,他深知親王會害怕,所以主動要求賞賜田地宅邸及財務。每次獲勝都要求財務賞賜,讓秦王知道自己無論打多少仗,只是希望獲得更多財富。

反觀李牧,就情商不足,時刻被君王懷疑謀反。不敗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