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卢绾的功劳并不大,刘邦把他封为了王,可是,后来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史学达人


卢绾者,沛县丰镇中阳乡人,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俩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中阳乡人情甚好,一日喜得两男,乡里长老共俱牛酒摆宴祝贺俩家人!

卢绾父母和刘邦双亲相敬友爱,平日里有事无事常相互串门,相互帮衬;及卢绾、刘邦长大,也相敬友爱,情若兄弟!乡里长老见之,甚为欢喜,又备牛酒摆宴祝贺俩人,情比金坚!

刘邦为亭长时,卢绾常伴左右,宛若副手,俩人食则同席,寝则同床,形影不离!

一日,刘邦与好友夏侯婴戏斗,失手重伤夏侯婴,婴亲戚至衙门告刘邦,夏侯婴否认,卢绾亦从中斡旋,刘邦遂免刑罚,秦法:不得私斗!从此,夏侯婴、卢绾深得刘邦信任!

秦二世元年秋季,陈胜、吴广等起义,刘邦以沛公举兵击秦矣!夏侯婴、卢绾以故旧遂得刘邦宠信:夏侯婴以太仆从;卢绾以太尉从破秦入关!

刘邦称王,举巴蜀之兵,东击项籍,卢绾出则参乘,入则侍御,衣食赏赐,群臣莫敢望也!

汉三年,项籍大破荥阳,诛周苛、枞公,驱兵急围成皋,欲破灭刘邦!

刘邦独与夏侯婴夜亡出城,北奔赵国,昼伏夜出,潜入韩信、张耳军营,夜夺虎符,调度其兵!用郑忠计策,遣卢绾、刘贾将精兵二万入梁,配合彭越击楚,下梁地十余城,断项王粮道焉!这是卢绾第一次立征伐之功!

汉五年,汉王合天下兵马诛项霸王于乌江,枭首示众,天下大定,诸侯共立汉王刘邦为帝,汉王遂帝有天下焉!

临江王共敖,乃项王所立,及项羽败亡,共敖死而其子共尉立,举兵叛汉,汉帝刘邦遣卢绾、刘贾将兵灭临江,以为汉郡!这是卢绾第二次立征伐之功!

同年七月,燕王臧茶反,卢绾以太尉从汉帝灭燕!当是之时,天下初定,异姓侯王彭越、韩信、黥布强,帝欲重新立燕王以形势制天下,念同姓当中功劳皆小,封之诸侯不服;异姓之中,唯卢绾自幼同心,功虽小,然亦有征伐之功,封之足服人心,万一天下有变,可以同心协力,北足以制匈奴,南下可制约诸侯,遂封卢绾为燕王!

汉十一年,代相陈豕怨周昌于帝前诽谤自己,而所养宾客又多犯法为奸,终于在淮阴侯韩信的怂恿下起兵叛汉!

刘邦大怒,兵临邯郸,召燕王卢绾将兵南下击代之东北,成南北夹击之势,欲扑灭陈豕!

陈豕大恐,闻故燕王臧荼太子臧衍亡在匈奴,欲借兵南下击汉复国,便遣王黄入匈奴,勾结臧衍、匈奴单于冒顿联兵抗汉!

卢绾闻之,以为燕国处匈奴和代国之间,若三贼合一是无燕矣!便遣张胜入匈奴,往见匈奴单于冒顿,扬言汉军大出,陈豕败亡就在旦夕,冒顿犹豫不决!

臧衍心知卢绾贪燕国,恐他与之争,便往见张胜曰:“燕王所以有国者,在于匈奴长为边患,衍等还在,诸侯如陈豕等未灭亡也,向使陈豕及衍等皆已身亡,匈奴无再南下,燕王恐怕难再有燕国也?君不见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乎?所谓狡兔死,猎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如今汉帝诸子渐壮,正欲灭异姓大封同姓以镇天下!观燕王所为是自绝于燕国也!且君所以用事于燕者,燕王无非以君深晓匈奴事也,若无边患,君尚有何用哉?”遂向张胜许诺无志复国,只愿为燕王卢绾扰汉,常在匈奴苟延残喘而已,且日薄西山,又无子孙为后,何以争国乎!张胜信之!其实臧衍欲令陈豕、卢绾、冒顿联兵击汉,坐璧上观,然后伺机复国!纵使不能联结,亦足令卢绾缓击陈豕,汉兵反复北上,疲于奔命,然后再有所图也!总之,汉乱,方能存一线复国生机!

卢绾见张胜久留匈奴不归,而匈奴冒顿又将兵南下,便上书汉帝,以为张胜叛燕,以国之阴事泄之,故匈奴南来,如入无人之境!

久之,张胜归,如臧衍所言,说卢绾!卢绾乃悟,其人本来短视,遂信张胜妄言,事汉不忠,心怀二意!又遣范齐如陈豕营所,泄汉之阴事,欲使汉代连兵勿决,得以常王燕国!

汉十二年,汉帝刘邦起兵击淮南王黥布,令大将军樊哙将大兵北上,大破陈豕于代,诛陈豕。陈豕副将降汉,欲邀功赎罪,言燕王卢绾使者范齐往来燕代间,助陈豕击汉!樊哙大怒,欲举兵加燕,又念本是故交,绾又帝所亲爱,便上书刘邦,言卢绾所为!

帝起初不信,遣审食其、赵尧北上,劝燕王西入长安,问清楚有无背汉!

卢绾本心怀不轨,背汉有实,恐西入长安,为吕后所诛,故称病不行!时帝南击黥布,不听张子房之言,与黯布争锋,为利箭所伤,正中胸口,旧疾复发,遂病重卧床!吕后以女主决政事焉!

审食其、赵尧闻卢绾本言张胜反,后又以他人为张胜,诛之以报汉帝,而燕人多言张胜未死,出使在匈奴,俩人大疑之;又闻近侍言,燕王实无病,恐西入无归,故称病!俩人心知卢绾反有端倪!便回京述所见听闻!

久之,帝病小复,匈奴冒顿南下,为樊哙所败,虏得匈奴千余人!其中有人言张胜确实在匈奴,为燕联结匈奴,与故燕王臧荼太子衍,合谋乱汉!帝闻之大怒,召樊哙将大兵北上讨燕,卢绾本无将略,难敌哙手,带家属及近臣亡居长城塞下!

卢绾本无叛汉之心,只是一时听信奸言,误了自己!念帝本来爱己,若能负荆请罪,惑许帝会饶他性命!所以不时派人打探帝疾之轻重,欲待帝病痊愈,方入长安请罪!祈求愿谅!

可惜的是,天不作美,汉十二年四月,汉帝刘邦遂病不起,驾崩长乐宫!

卢绾闻之,痛哭流涕,将众亡入匈奴,最终死在异国他乡!





李氏之子


卢绾虽然功劳不算太大,但是他跟刘邦的关系不一样!他也是丰邑人,和高祖是一个村的。他们两个的父亲关系非常要好,而且更巧的是,高祖与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的,就当时来说,这件事在乡里很轰动,乡亲们都带着礼物前去两家道贺,都认为他们很有缘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渐渐长大,他们一起玩耍,一起读书认字,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村里的人都特别羡慕他们两家。后来,刘邦因为吃了官司,整天东躲西藏的。而卢绾呢,也不怕受牵连,不仅给他送吃食,而且还经常跟着他四处奔走。从这一点上来看,两人的关系那是铁的很。刘邦心想,总这么躲着也不是办法呀,必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成。他在流浪的过程中,由于本身很具有号召力,所以结识了不少朋友,他看准时机在沛地起兵,卢绾就以他跟班儿的身份不离左右。

  进入汉中的时候,卢绾担任大将军之职,话虽这样说,可实际上他就是高祖的保镖。而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卢绾就又摇身一变,当起了刘邦的生活秘书,他在内廷十分随便,可以自由出入高祖的起居室。高祖待他也不薄,常常赐予他一些衣服、被褥、食品之类的东西。他俩就像自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引来不少羡慕、嫉妒的目光。像他们这种君臣不分你我的礼遇,除了卢绾以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卢绾当了一段秘书后,刘邦就又提拔他为咸阳市的市长。

  汉五年初,项羽兵败以后,刘邦马上又委派卢绾与刘贾一起去攻打临江王,并打败了他。七月份的时候,他马不停蹄地随高祖去攻打燕王臧荼。高祖平定天下以后,封卢绾为燕王。在所有的上层干部中,没人能比卢绾更受高祖重视和亲近了。

  汉十一年秋天,陈豨在代地反叛,高祖亲自带兵到邯郸去攻打他,燕王卢绾是高祖的亲信,当然要极力配合领导作战了,他从东北部进攻陈豨。陈豨见势不妙,便派王黄去匈奴请外援。卢绾审时度势,为防止匈奴出兵,也派自己的特务兵张胜前往匈奴,出发时并交代“就说陈豨的军队已经被我们打垮了,这样的话,匈奴就不敢贸然增援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计划不如变化。出乎意料的是,张胜到了匈奴后,竟然看到了在匈奴避难的原燕王臧荼的儿子。他对张胜的一番话使整个局势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你在燕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你了解匈奴的概况。汉王先与你们合作对抗叛军陈豨,等把他消灭了以后,汉王回过头来就该收拾你们燕国了,到时候,你们哭也找不着调啊!你聪明的话,就按兵不动,并暗地里与匈奴联合,给自己留条后路,岂不更好?”

  就这样,张胜觉得是那么回事,就叛变了,并要求匈奴帮陈豨打自己居住的国家燕国。燕王卢绾怀疑张胜叛变了,就建议高祖逮捕他。可张胜回国后,把自己叛变的原委讲述了一遍,卢绾听了,茅塞顿开。便在高祖面前给张胜圆了谎,并找了几个替死鬼杀掉了事。从此以后,张胜就给匈奴当起了间谍,卢绾也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帮助陈豨长期流亡国外。后来由于陈豨的副将投靠了汉王,他把卢绾等人都供了出来。卢绾非常害怕,于是带领一家老小逃到了匈奴。一年多以后,最终客死他乡。

  卢绾和高祖既是世交,又是发小,彼此之间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患难,按常理来说,他对刘邦的感情应是根深蒂固的,不容易被撼动。那为什么听了张胜一席话之后,马上就恍然大悟了呢?难道说他们几十年的交情,还不及张胜的不烂之舌吗?卢、刘二人的关系就真的这么脆弱吗?

  非也,卢绾不是不重感情,也不是不爱自己的家园,而是他从高祖身上看到了比权欲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自私和贪婪——“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正因为他与刘邦相处的时间长,所以他才更明白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更明白自己身边潜伏的危机。卢绾是个有智慧的人,他从韩信,及彭越的惨遭不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高祖为什么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不难看出,卢绾在刘邦那儿,完全没有安全感。他认为,与其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还不如潇洒走一回。尽管他也怀念故土,但他的离开,却保住了自己的家人,不像淮阴侯韩信被灭三族。


野史共享


卢绾和刘邦同一天出生,发小好朋友。刘邦起兵反秦时,因事被官府通缉,卢绾形影不离地跟着刘邦东躲西藏。刘邦到汉中后,卢绾封为将军,楚汉交兵时卢绾任命太尉,随同刘邦左右,刘邦的寝宫卢绾自由出入,一到关中刘邦封卢绾为长安侯,刘邦的手下没有比得上卢绾宠信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后,带卢绾征讨燕王臧荼,燕王投降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但是到高祖十一年,卢绾宣布造反,这对刘邦打击极大。卢绾为什么造反呢?

公元前197年秋,陈稀在代地造反,刘邦带领部队攻打陈稀,燕王卢绾派兵攻打陈稀东北部,此时,陈稀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想阻止匈奴帮助陈稀。张胜到达匈奴以后,前燕王的儿子见到张胜说:“燕国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才使燕国幸存下来,你不想燕国尽快消灭掉,就得于匈奴和好,使诸侯国战争连年不断。”



张胜回去告诉卢绾,卢绾觉得有理,于是就让张胜做间谍,暗中去陈稀处,商量维持战争不断。汉十二年,刘邦派樊哙攻打陈稀将其斩杀,陈稀一员副将投降刘邦后,把燕王与陈稀的互通情报之事告诉了刘邦。刘邦派使者召卢绾进京,卢绾称病不敢去,刘邦又派御史大夫前去迎接,并顺便查问案件,卢绾更害怕,闭门不出,对自己的宠臣说:“异姓封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淮阴侯韩信满门被杀,又杀了彭越,这都是吕后干的,现在皇上病重,国事由吕后负责,吕后总找一个借囗杀掉异姓王和功臣。”于是,还是称病拒绝进京。



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汉朝又抓到了一些投降的匈奴人,他们说张胜逃到匈奴是燕国的使者,刘邦这才认为卢绾造反了。刘邦派樊哙和周勃攻打燕国,卢绾带领家属和部下逃入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多便病重而死,落了个客死它乡的结局。


总上所述,卢绾为了自保不愿落个惨死结局,他为什么反叛,就是因为韩信和彭越的惨死,使卢绾更加害怕,会有韩信彭越的结局。不得已投靠匈奴苟且偷生,刘邦为了自己的皇权,弄的发小也反叛他,不得说在利益面前,为了自己是残酷无情的。


趣谈汉史


卢绾的功劳不大却被封为王,后来为何反叛刘邦呢?答案显而易见,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是同村发小,小时候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逮鱼鳖,刘邦起兵造反时,卢绾顺其自然加入了他的部队。就因为这种亲密的关系,卢绾功劳不大,却被刘邦封为王,最后卢绾反叛也是听信谗言,自己作死的缘故。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路高升被封燕王

随着刘邦从起兵到被封为汉王,最终取得天下,卢绾也是步步高升。在刘邦最初起兵时,卢绾任刘邦的宾客。

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卢绾任将军,并常担任刘邦的侍中。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后,卢绾被封为长安侯。

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刘邦将其镇压后将所获之地赐给卢绾,封其为燕王。

听信谗言通敌叛国

代王陈豨叛乱,刘邦命令卢绾从燕地与他一起攻击陈豨,陈豨因而联系北方匈奴,希望得到匈奴的帮助。

卢绾也派张胜出使匈奴劝其不要帮助陈豨。但张胜听信臧荼儿子的话,认为陈豨被清扫后,下一个就是燕王卢绾。

张胜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卢绾,卢绾听信谗言,居然信以为真,于是勾结匈奴和陈豨养寇自重,最终事情暴露。

心中有鬼错失良机

一开始听说卢绾叛变刘邦并不相信,于是派人将卢绾召回朝廷自己亲自问询,然而卢绾心中有愧不敢面对刘邦,错失了向刘邦解释的机会。

面对卢绾称病,刘邦依然不信卢绾的叛变,他派人去他的封地燕国问询,卢绾居然称病闭门不出,进一步失去了像刘邦解释的机会。

直到此时,刘邦才信以为真,他派樊哙去将卢绾抓回来,这是刘邦不舍得杀掉卢绾,他要亲自听卢绾的辩解。

高祖病逝终降敌国

听说樊哙来捉自己,卢绾害怕带领全家跑到汉朝和匈奴的边界上,他想去找刘邦解释,但是又不敢,于是在边界上迟迟不动。

最终迎来的是刘邦病逝的消息,于是卢绾不得不投降匈奴。

由此可知,卢绾的功劳并不大,刘邦却升他为王,最后听信谗言通敌叛国,估计当时刘邦听到此消息也是痛心疾首吧。


帅帅读史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并且在后来,又被封为燕王,可以说刘邦对他真的是非常好了。可惜他在后来,攻打反贼陈豨的时候,有了反叛的心思。后面事情败露了,刘邦要召见他,卢绾害怕刘邦处死自己,就逃跑投降了匈奴。

卢绾的反叛,归结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担心自己会步其他异姓王的后尘,被刘邦处理;第二,他被人误导,起了养寇自重的心思,并且被刘邦得知。

01.燕王卢绾身为异姓王之一,担心自己会步其他异姓王的后尘。

原先的燕王臧荼反叛,被刘邦带人平定后,就封卢绾为新的燕王。据《史记》记载“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

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就着手开始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多位异姓王,先后反叛刘邦,就在陈豨反叛的同时,淮阴侯韩信在洛阳被秘密处死。

这种种的一切,都让身为异姓王之一的燕王卢绾,心中非常担心。他害怕刘邦,最后面也会像对待其他异姓王一样,对待自己。

据《史记》记载“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

02.被人误导,起了养寇自重的心思,并且被刘邦得知。

卢绾被封为燕王后,在陈豨反叛的时候,奉命配合刘邦攻打代地的陈豨。为了防止陈豨派人,去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张胜去劝说匈奴,不要帮助代地的陈豨。

张胜到了匈奴的地盘后,见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结果被臧衍所说服,反而劝说匈奴出兵,和代地陈豨一起攻打燕国。

燕王卢绾怀疑张胜和匈奴有勾结,就下令捉拿了他的家人。等到张胜回来后,告知了卢绾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燕国能够长久地存在,卢绾被他说服了。就放了他的家人,并且派了范齐到陈豨的代地,好互通消息。

据《史记》记载“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总之,燕王卢绾被张胜等人误导了,起了养寇自重的心思。

后来,刘邦平定了陈豨的叛乱,知道了卢绾也牵涉其中,就召见卢绾。但是,卢绾害怕刘邦会处死自己,不应召,准备逃跑。一直等到确认刘邦死了,卢绾才决心投靠了匈奴。

综上所述,卢绾的叛逃,一是,担心自己会步其他异姓王的后尘,被刘邦处理;二是,卢绾被人误导,起了养寇自重的心思,并且确实通敌了,又被刘邦知道。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卢绾才会叛逃并且投降了匈奴。


参考文献:《史记·七十列传·韩信卢绾列传》

老爹有话说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之所以选择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其实更多是对现实的一次无奈妥协。由于燕地过于偏远,为了确保中央朝廷对燕地的管辖,这才在燕王臧荼之后将与自己关系更为密切的卢绾立为燕王,然而随着中央朝廷与异姓王的矛盾爆发,卢绾却选择了“养匪自重”,这加速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其流亡匈奴。

“郡国制”是刘邦的一次无奈妥协,卢绾被封为王有其特殊原因

西汉初期曾存在过七大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齐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和赵王张耳(张敖),而刘邦之所以分封他们为王,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这七大异姓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始终处于独立状态的旧有诸侯。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虽然其中大部分诸侯都在此后的乱世中被消灭,但仍有部分诸侯因各种原因得以保存,并最终倒向了刘邦,例如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九江王英布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诸侯王虽然倒向了刘邦,但却并非是从属关系,而刘邦的势力也从未延伸到燕地、长沙、九江、韩地等地(英布倒向刘邦后九江曾被项羽统治),因此这几位异姓王的势力始终相对独立,刘邦称帝后分封他们为王,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拉拢、妥协。

△韩信

2、虽属汉军阵营却相对独立的功臣。彭城之战战败后,刘邦在正面战场抵御项羽的同时,采纳韩信之计开辟北方战线,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汉军阵营的部分将领,被刘邦分封为王,进而取得一定的自主权,例如赵王张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张耳、韩信、彭越在归顺刘邦时本无固定地盘,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汉军出身,但却在楚汉争霸的特殊时期而得以占据一隅之地,刘邦为了合击项羽,迫于无奈只能将他们分封于各地,而在西汉建立之后,由于这些人根基已经较为稳固,再加上功勋卓著,刘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国。

△卢绾与以上七位异姓王情况全然不同

与以上这些异姓王比起来,卢绾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乃是一直跟随刘邦作战的绝对汉军嫡系,始终受刘邦的直接或间接指挥,始终未脱离汉军取得自主权,他之所以能够被封为王,乃是由于臧荼在西汉之初于燕地造反被灭,才以卢绾取而代之。而刘邦之所以会选中卢绾,则源于他想要将燕地收回中央直接管辖。

卢绾与刘邦不仅是同乡,且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加上卢绾的亲戚与刘邦之父交好,因此两人自幼便关系极为亲密。而一直以来,卢绾一直都像是刘邦的亲随一般,在刘邦起事之前,便常常以刘邦马首是瞻,这样一个人,可以说是刘邦最为信任之人。

△卢绾自小便以刘邦马首是瞻

因此,当燕王臧荼被剿灭,刘邦想要将燕地收回直接管辖,却又因燕地天高皇帝远,且地处各诸侯夹缝之中而不能的情况下,将功劳并不显著、但却极为信任的卢绾封为燕王,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对燕地的间接管辖。

中央朝廷与诸侯王矛盾加剧,卢绾为自保而行“养匪自重”之计

自燕王臧荼起兵反叛和韩王韩信联合匈奴起兵叛乱以来,汉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便开始不断加深,尤其是汉十年(前197年)赵相陈豨叛乱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便已经开始无法调和。

陈豨起兵叛乱之后,燕王卢绾本也奉命自东北攻打陈豨,此时的他还没有反叛之心,毕竟陈豨连同之前的臧荼和韩王信确实起兵谋反了,被灭也属于正常。因此,起初卢绾平叛还是比较卖力的,当得知陈豨向匈奴求援后,他还派张胜出使匈奴杜绝陈豨的援兵。

而在张胜出使匈奴的时候,臧荼的儿子臧衍也恰好在匈奴逃亡,他便对张胜说,“陈豨被消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马上就会成为别人的俎上鱼肉”,并劝说张胜应该养匪自重,只有如此燕国才能长存,张胜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便暗中联络匈奴援助陈豨。而在张胜表现出异动之后,卢绾甚至还曾上书请求刘邦族灭张胜,可以说直到此时卢绾仍然没有异心。

之后,张胜返回燕地,对卢绾说出了臧衍的理论,再联系到槐荫后韩信被吕后诱杀,赵王张敖因贯高行刺而被废,梁王彭越因不服调遣、被告发反叛而被先废后杀,卢绾这才警醒,连忙又上书朝廷为张胜开脱。与此同时,卢绾派人联系陈豨,使其逃至燕地附近,进而造成双方“连兵勿决”的假象。

后来,陈豨的降将把此事告诉了刘邦,刘邦起初也并不相信卢绾会造反,因此派人召见卢绾。然而,卢绾面对刘邦的召见又哪里敢去,只得称病推脱。至此刘邦才有所怀疑,但他仍然不敢相信卢绾会背叛自己,因此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调查卢绾下人,卢绾恐惧之下闭门谢客,并对手下亲信说刘邦和吕后想要除掉自己,却没想到这段话最终还是传到了刘邦耳中。

之后,刘邦又从匈奴降人那里得到了确切消息,这才确信卢绾已经变心了,于是在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派兵攻打燕国,但不久后刘邦便驾崩了,而燕王卢绾则就此逃亡匈奴,被匈奴封为胡庐王,次年死于匈奴,终年63岁。

如上所述,卢绾的背叛源自于诸侯王与中央朝廷之间矛盾重重的大背景,再加上异姓诸侯的接连被杀被废,他这才有了自保之意。然而,一旦双方生了异心,便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毫无保留了,只会越走越远、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结局。


香茗史馆


卢绾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同学,光着屁股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又是同一天出生的,而且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同样也是非常要好朋友,所以卢管跟刘邦从小关系就很亲近很要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关系。当初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犯了事被官吏追到处躲藏,卢绾总是跟随着刘邦,东奔西走,可以说是一起扛过枪,分过脏,一起piao过chang,关系铁到不行。

到了刘邦从沛县起兵时,卢绾也是紧紧跟随着刘邦,后来到刘邦到了汉中后,刘邦让卢管做了将军,一如既往的跟在刘邦身边。后来又跟从刘邦向东攻击项羽时,卢管升为太尉,又以太尉的身份不离刘邦左右,都可以在刘邦的卧室里进进出出,就跟在自己家一样。刘邦对卢管非常的不错在衣食住行上的赏赐丰厚无比,其他大臣无人能与之企及,就是连萧何、曹参等人无法相比。萧何、曹参等人也只是因为做事有功而受到礼遇,至于说到亲近宠幸,没人能赶得上卢绾。到后来卢绾又被封为长安侯。

  有危险的事刘邦不让卢管去干,安排卢管干的都是既没风险又有功劳的事,在攻打项羽的时候刘邦都没让卢管自己带队攻击,都是等到刘邦已经击败了项羽的时候,才派卢绾另带一支军队,和刘贾一起攻打临江王共尉这个好打的软柿子。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当时在诸侯中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共有七个人。刘邦因为自己跟卢管的关系亲近要好,就想把卢管也封为王,但又害怕群臣怨恨不满。只能等到将臧荼俘获之后卢管有了功劳,下诏封将相们为列侯,在群臣中挑选有功的人封为燕王。文武群臣都不是傻子,知道刘邦是为了想封卢绾为王,才将下面一群将相封为列侯,下面人都加官进爵了,就查卢管了于是就一齐上奏道:“太尉长安侯卢绾经常跟随陛下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可以封为燕王。”于是刘邦下诏批准了此项建议,卢绾被封为了燕王,所有诸侯王受到刘邦的宠幸都比不上燕王卢管。

  到了汉高祖刘邦晚期,刘邦为了给自己儿子上位清扫道路,清洗各地封王势力,导致各地封王反叛。陈豨在代地造反,高祖刘邦率军到邯郸去攻打陈豨的部队,同时作为刘邦小伙伴的燕王卢绾也率军攻打陈豨。陈豨见势不妙,便派手下去向匈奴求救。燕王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声称陈豨等人的部队已被击败。张胜到匈奴以后,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逃亡在匈奴,见到张胜就劝说张胜:“您之所以在燕国受重用,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事务。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现在您想为燕国尽快消灭陈豨等人,等到陈豨被消灭之后,接着就要轮到燕国了,您也要成为俘虏了。您为什么不让燕国延缓攻打陈豨而与匈奴修好呢?战争延缓了,能使卢绾长期为燕王,如果汉朝有紧急事变,也可以借此安定国家。”张胜认为他的话是对的,就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养寇自重。可这事卢管并不清楚啊,于是怀疑张胜和匈奴勾结,一起反叛,害怕如果张胜反叛会连累到自己,就上书汉高祖刘邦请求把张胜满门抄斩。张胜急忙返回,把之所以这样干的原因全部告诉了卢绾。卢绾突然觉悟了,可这已经请求汉高祖刘邦把张胜满门抄斩了,便就找了一些替身治罪处死了,把张胜的家属解脱出来,从此张胜成为匈奴的间谍,又暗中派遣范齐到陈豨的处所,想让他长期叛逃在外,使战争连年不断,以便养寇自重。

从此卢管走上了不归路,为卢管后来反叛埋下了伏笔。

  直到后来高祖刘邦东征黥布,陈豨经常率军在代地驻扎,刘邦便派遣樊哙攻打陈豨并将其斩杀。他的一员副将投降,说出了燕王卢绾派范齐到陈豨处互相交通情报,商议策划的事情。刘邦一听这还得了,得叫卢管来说个清楚,于是就派使臣召卢绾进京。卢管得知了这个消息哪还敢去见刘邦啊,本来自己心里面就有鬼,于是卢绾称病推托不能前往。刘邦一看,嘿!卢管这小子该不会真的私通外敌吧?变要派人看看卢管到底是真病还是心里有鬼称病不敢前来。就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迎接燕王,并顺便查问燕王部下臣子。这下卢绾更加害怕了,这刘邦居然排了钦差大臣来查自己,更是闭门躲藏不出,卢绾还是推托有病,拒绝进京。卢绾的部下臣子都逃跑躲藏。辟阳侯把这一切都报告了刘邦,刘邦更加生气。

直到后来,汉朝又得到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说张胜逃到匈奴中,是燕王的使者。于是刘邦相信卢绾真的反了!就派樊哙攻打燕国。汉高祖刘邦逝世后,卢绾就带领部下逃入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卢绾在匈奴时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夺,总是想着重返汉朝可已经回不去了,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卢管与刘邦从小关系要好、亲近,卢管因刘邦的宠幸而一路高升,刘邦为了封卢管为王,不惜封多人为侯。后来刘邦为了清洗个封王势力,卢管害怕为了自保而于匈奴勾结,纸是包不住火的,卢管最终叛逃匈奴,在匈奴遭受侵凌掠夺,欺凌的死于外地。卢管算是自己作死,本来刘邦还没打算清理他的,自己因为担心害怕非要作死。


李子炎


《史记》在编排上,将刘邦的发小卢绾与韩王信、陈豨放在一起作合传,是很有趣也很有用意的一件事。这恐怕不止是三人最终都做了叛臣吧?其实,刘邦到死也不明白,卢绾怎么也会勾结匈奴背叛我呢?不过,司马迁还是让我们看明白了。


一、别人以为卢绾是高祖至爱之人,卢绾心里清醒:最亲近的人也最危险,连太子都难以自保,更何况自己这个异姓之人。

进入咸阳后,人们对卢绾所受隆遇既艳羡,又有所不服:莫说与汉初三杰比,就是跟周勃樊哙比,卢绾的战功也相差甚远。他们都认为,卢绾不过是靠着与刘邦的特殊关系而一步登天的。这种想法也有一些道理,有一定的根据。在旁人看来,卢绾真是太幸运了:跟刘邦做邻居,同年同月同日生,又一起上学读书;长大后又跟随刘邦,由泗水亭到咸阳城,风雨相伴,一路做到大汉侍中、太尉,受封长安侯、燕王,位极人臣,就是同出沛县的萧何曹参也比不了。然而,当局者卢绾可是比那些旁观者参照物选得更准,看得更透彻:我和刘盈比,谁跟高祖的关系更近?

做侍中,出入长乐宫,卢绾对宫中险恶的政治生态有了清醒的认识:在那里,在脉脉温情之下其实是没有真正的亲情。只有的角力,为身份,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刘盈是刘邦与吕雉的亲生儿子,本来已经以嫡长子身份立为太子。未来继位,几乎已是板上钉钉之事,谁知也有风云突变。戚夫人不仅是一匹黑马,愣是夺走刘邦的宠爱,还让他的儿子赵王如意弯道超车,直逼东宫

宝座。 吕后猝不及防,匆忙间只有招架之功。作为旁观者,卢绾也看出来,吕后是怕极了。若是戚夫人母子得势,吕雉娘俩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后来,多亏有留侯张良出谋划策,又有商山四皓相助,刘盈的位置保住了。可是,戚夫人那面的地位就保不住了。于是,她唏嘘流涕,唱起了悲怆的楚歌。 刘邦对此都无可奈何:身为九五之尊,自己能做到的也就是,生前保戚夫人母子平安,至于身后的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卢绾算是看明白了,与刘邦关系越密切的人,越接近权力的中心,也必然卷入权力角逐中难以能摆脱。权力的游戏是冷血的,没有全身而退的人——这就是宿命。


二、卢绾耳闻目睹了一出出鸟尽弓藏的大戏,读懂了刘邦的心思。白马之盟言犹在耳,令卢绾如芒在背,后悔接受燕王之封。

卢绾从小就一直陪伴着刘邦,俩人情同手足,同甘共苦。刘邦发达后,给予卢绾格外的照顾也属正常。但是,有一条红线不能越过,那就是受封为异姓王,这是被许多人忽略了的。不管你是主动要求封王,还是半推半就做了王的,都等于把自己架在火山烤。汉五年(前202年)九月,刘邦发兵剿灭燕国,俘虏了燕王臧荼,让卢绾做新的燕王。当时,卢绾只觉得臧荼曾为项羽所封,一直有谋反之心,灭其国是情理之中。皇帝这么信任自己,派自己来守边关,感激之余,卢绾也就心安理得地做燕王了。

可此后的大戏,他就越来越看不懂了,直到感受到自己也变成了台上的角色。仅仅过了一个月,刘邦借口有人告发谋反,将楚王韩信擒获,接着将其废为淮阴侯,多年后又杀掉了他。次年九月,韩王信被匈奴包围,不得已向朝廷求救。刘邦怀疑他与匈奴有密谋,逼得韩王信万分恐惧中投降了匈奴。汉八年(前199年),刘邦又废掉了赵王张敖,还是因为后者有谋反之嫌。汉十一年(前196年),他又将梁王彭越枭首示众,接着剁为肉酱。淮南王英布接到刘邦赏赐的肉酱,已感无路可走,于是,聚集兵马,反叛汉朝,不久后被消灭。此时,卢绾环视一周,六年前所封异姓王,不管是否谋反,几乎都被刘邦剪除,只剩下了自己和长沙王吴芮。他又想起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者为王,天下人共击之。现在不是已经应验了吗?想到这些,卢绾一身冷汗……


三、卢绾的心理预期不好:高祖已是夕阳西下,百年后吕后饶不过自己。

听得刘邦身体一天天恶化,卢绾越来越觉得自己是高危人群,该及早找好退路,不致重蹈韩信彭越的覆辙。他想,刘邦若是身体康健,心中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的千岁之忧,自己也会过一段安稳日子;若是他病入膏肓,忧心忡忡,保不准哪一天就会朝仅剩的俩异姓王下手,为太子继位扫除障碍。至于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必然得志,她会快意复仇。对吕后的心狠手辣,卢绾有深刻的记忆的。想要除掉韩信彭越两大功臣,刘邦都有所忌惮,不敢下手,而吕后眼都不眨,从容不迫地快刀斩乱麻。吕后为她的儿子刘盈算是操碎了心,从来都是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当初是保住太子之位,现在是保住皇帝之位。戚夫人是对手,要除掉;赵王如意是对手,也要除掉;刘邦的其他儿子也是对手,也要除掉……卢绾预想,吕后会杀红了眼的,既然同姓王要杀,自己这个异姓王就更是在劫难逃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早为之所。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逃往匈奴……


懿头牛


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突然病逝,赵高与胡亥篡改秦始皇之遗诏,令扶苏自裁,然后秦二世无能,赵高权侵朝野致使底层民众反秦之心增加,最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泗水亭这个地方,一群不务正业的青年也加入了反秦大军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众多发小皆因有功被封王封侯。

可是在刘邦众多发小之中只有卢绾一人封王,像樊哙之流只是被封为侯,刘邦这么做让人很是费解,另外最后卢绾却反叛了刘邦。卢绾的功劳并不大,刘邦把他封为了王,可是,后来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其实吧刘邦除了给卢绾封王,其还给予卢绾诸多特权,比如卢绾可以自由出入刘邦的住所,也就是说卢绾要找刘邦可以不经过别人的禀告,可以直接大摇大摆的进入刘邦的住所。就连汉初三杰都没有这样的特权,更别说樊哙和其他发小了,可就卢绾就拥有这样的特权。

刘邦对待卢绾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好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卢绾跟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两家还是邻居,两人可以说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比其他发小要关系更铁一些。第二刘邦起事之初,卢绾可算是刘邦忠实的追随者,也是第一个拥戴刘邦做领头人的,另外卢绾在刘邦众多发小之中可以说是比较懂事,凡事都会与人商议,性格比较稳重,当然除了当初反对韩信官拜大将军之外。

卢绾虽然在反秦到建立汉朝这段时间功劳并不大,无法与汉初三杰和其他诸侯王相比,甚至比樊哙夏侯婴都比不上,可是卢绾有刘邦的暗中帮助自然被封王也是轻而易举的。凡是卢绾参与的战事基本上刘邦都会说出给卢绾记上一功之言,其他臣子都是聪慧之人自然知道刘邦的用意。在燕王臧荼拿下的时候,刘邦在朝堂之上问道燕王之位谁做比较合适,其实这时大家心里都明白非卢绾莫属。

最后就是卢绾为何要反判刘邦,不得不说卢绾有点多心所致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异姓王是让刘邦头疼的事情,他们总归不姓刘,万一他们反叛起来,天下岂不是又要大乱起来,天下百姓又要重新回到水生火热的生活。

刘邦无奈之下只能背负骂名而除去这些异姓王,在除去几个异姓王之后刘邦立下白马盟约,非刘氏不能封王,可此时的卢绾就比较尴尬了,自己本身就是燕王,而刘邦又立下白马盟约,在卢绾心里难免会心生忧虑。

刘邦立下白马盟约之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忘记卢绾这位燕王的存在,也许是刘邦认为卢绾和自己是穿一条裤子的发小,这样的话应该不会让卢绾多想。可是卢绾毕竟不是刘邦肚子里的蛔虫,卢绾认为刘邦是在暗示要除去自己,就算刘邦不清除自己,吕后又是怎么样的一个心境,最终卢绾选择了在刘邦生病之时反叛刘邦。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没有想过要除去卢绾的,毕竟两个人的关系相比其他异姓王要铁一些,最后发生卢绾反叛之事,只能怪两人从朋友变成君臣之后无法坦言相告了。朋友之间应该有一说一没有必要藏着掖着,倘若两人都敞开心扉也许就不会出现卢绾反叛之事了。


豫北老崔


引言

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经历过童年的人,都会有几个从小就玩得特别好,而且长大了还时常在一起的朋友,这样的朋友被人们称为【发小】。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刘邦和卢绾,就是一对发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发小,而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一对发小。

(1)卢绾和刘邦非一般的关系

要说刘邦和卢绾这对发小的关系,那真的可以说是相亲相爱了。《史记》记载: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讲述了刘邦和卢绾这对发小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的缘分,先不说刘邦和卢绾二人的关系,抛开他们,他们的父辈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好,等到两家的儿子又在同一天出生,长大后又一起上学读书,虽没有姻亲关系,但是卢绾家和刘邦家的的关系却是亲上加亲。在这样一种亲近而友善的环境下,刘邦和卢绾这对发小的关系,必然是像异姓兄弟一般,其亲密程度绝对不是樊哙、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可比的。

而这种胜似亲兄弟的关系,在刘邦起事之后,同样也可以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来。《史记》记载: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解读出许多的信息,归纳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刘邦对卢绾可以说是颇多照顾十分信任,为什么呢?你看,刘邦刚在沛县起义的时候,只是把卢绾作为宾客,宾客是什么?就是主人的门客或者是客人,但无论是门客也好还是客人也好,这都不是一种绝对的隶属关系。而在刘邦开始起义的时候,刘邦将卢绾作为宾客,正是在最危险的草创阶段保护卢绾,不让他冲锋陷阵处于危险之中,可见刘邦对其的爱护。

等到后来做了汉王,刘邦就封他为将军了,和其他的立过众多战功的将领一样了,后来还封了“太尉”,可以说是刘邦对卢绾的一种抬爱。而且,俩人的关系还是十分好,卢绾依旧是常伴左右,随意出入刘邦居所而完全不设防,各种被优待,这是其他有功的文臣和将领完全没有的待遇。之后又被封为长安侯,将先秦的咸阳,封给了卢绾,可见非常的偏心啊。

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而因为刘邦对卢绾的偏心,也让卢绾成为了沛县众多兄弟当中,唯一一个成为异姓王(燕王)的人,这是一种刘邦对发小的偏心。但是,他却没有想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啊,这才导致了后来的事情。


(2)刘邦厚爱卢绾,所以才将其封为异姓王,却不知反害了他

在评析大风歌的文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一点,那就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他治国理政的思想已经从【攻击扩张的思维】逐渐转变为【固防防守的思维】。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需要花大功夫去巩固汉朝政权,而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铲除异姓王。异姓王制度,是一个乱世的产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其存在会长久威胁一个统一王朝的集权与统治,是一个毒瘤。刘邦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建国后立刻开始着手消灭异姓王。

而随着异姓王们一个接一个的被铲除,不由得让剩下的异姓王们产生了唇亡齿寒的感觉,尤其是等到刘邦在公元前196年,一口气连灭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之后,这种肉眼可见的“消灭异姓王”的逻辑,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而卢绾也是异姓王,那是不是就是说,卢绾很有可能就会是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呢?这种逻辑推理,想必在卢绾的脑袋当中一定发生过,但是他可能因为考虑到自己和刘邦发小的关系而没有深入思考,所以自然没有想到要反叛。那么这种平衡,是在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3)长期的焦虑与害怕,终于让卢绾彻底崩溃

这种“异姓王必然被剿灭”的逻辑,可以说长时间的困扰着卢绾,尤其是在韩信、彭越和英布都被消灭,异姓王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之后,卢绾的害怕与担忧到达了顶峰,即将面临崩溃。

而最后的崩溃,来自于卢绾自己的昏招。因为害怕自己没有了利用价值,步了异姓王们的后尘,所以他暗中和匈奴联手,使得燕国地区与匈奴的战争连年不断,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还有利用的价值,还可以保卫边疆,而从这一刻开始的那一瞬间,卢绾的心里就不再有所谓的“发小”情谊了,有的只是“君臣”关系,他绷紧了神经,只是想留一条命而已了。

但很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卢绾与匈奴的种种关系,终于还是被传到了皇帝刘邦的耳中,刘邦一开始不相信,派人去传唤卢绾前来对质,但是卢绾因为害怕像韩信一样无声无息的就死了,便称病不往。卢绾害怕到了极致,对大臣说了一些话,而这些话却将其彻底的推向了刘邦的对立面,所有情分都付之一炬。《史记》记载:

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卢绾说,异姓王基本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和长沙王吴芮了,现在皇帝体弱多病吕后当政,而吕后又为了权力狠辣无比,韩信和彭越都是被吕后所杀,还总想找个借口杀掉异姓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接下去可不就轮到他了吗?

卢绾私下说这段话倒也没事,可不巧的是,被派来询问卢绾的官员正是吕后的亲信【辟阳侯审食其】,他是吕后忠实的属下,他将卢绾的话传了回去(至于有没有改编,那就不知道了),再加上卢绾私通匈奴的消息也被证实,刘邦知道后终于认定卢绾反了,十分愤怒,派樊哙攻打卢绾。但这个细节其实很有意思,刘邦派沛县的兄弟樊哙去,可能是想活捉或者劝降的意思,可见刘邦还是念及情分的。而卢绾也并没有下定决心反叛,他把自己的家人和小部分军队安顿在长安城下,想等刘邦病好了,亲自去谢罪,可见其对刘邦实际上起不了彻底的反叛之心。可不巧的是,刘邦没等到卢绾就死了,卢绾因为害怕吕后害他,所以彻底反叛,逃亡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

很明确地说,卢绾的确背叛了刘邦,因为他怕死而私通了匈奴,这是一种臣下对于君王的背叛。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卢绾对于刘邦的背叛是不彻底的,还是念及情分的,这从他后来想要亲自谢罪也看得出来。所以,与其说卢绾是想要背叛刘邦统治的汉朝,还不如说是卢绾为了活命和刘邦玩了点小花招,而他真正的背叛对象则是吕后统治下的汉朝。

(4)刘邦和卢绾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发小也好,朋友也好,都是我们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段关系,而当这些关系掺杂了利益的时候,往往变得复杂而难以维持。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实质上也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

所以,想要珍惜一份珍贵的情谊,避免这份情谊的破裂,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处理好利益的关系,不要过于偏爱,也不要过于嫉妒,这样才能够自然的保持这份关系,这才不至于引来无妄之灾而失了情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