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籌到5099元到賬2300元,警惕“眾籌”變“亂籌”

籌到5099元到賬2300元,警惕“眾籌”變“亂籌”

患者廖女士在網上籌得的1萬多元“救命錢”至今沒拿到

患者老顏和廖女士分別通過“志願者”陳先生等到“愛心聚力互聯網公益平臺”籌救命錢。老顏籌到5099元救命錢後,只有2300元到賬。如今,老顏去世了,餘款去向不明;廖女士籌得11262元,但直到出院回家仍沒能拿到這筆救命錢。那麼,究竟是誰吞掉了患者從網上籌來的救命錢。

在患者患病住院,急需用錢的時候,眾籌平臺的“志願者”主動上門,表示可以幫助籌集款項,相信絕大多數患者和家屬都不會拒絕這樣的邀請。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通過平臺籌到的款項要麼只有不到一半給了患者,要麼乾脆一分錢都拿不到,甚至在患者去世以後,錢還沒來。由於很多患者在平臺籌集的善款,大多是現實中的親朋好友捐贈的,即使不通過平臺籌款,這些款項也會被以其他方式和渠道送到患者手裡,結果卻因為通過平臺導致患者和家屬拿不到錢。

患者的救命錢到底去了哪裡?隨著媒體調查的深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錢被籌款平臺挪用了。而這家派出名為“志願者”實為業務員到各醫院掃樓尋找患者的公司,也根本不是具備募捐資格的慈善機構,而只是一家商業公司。所謂幫助患者籌款治病,只不過是他們的一門生意。

公益慈善事業不能當生意來做,否則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這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但是這家公司,卻偏偏將網絡眾籌當成生意來做。而由此造成的後果,則不僅僅是導致善款被挪用和截留。比如,公司業務員為了完成業績,多拿提成,在發展“客戶”的時候,基本不管患者經濟是否困難,是否需要眾籌,只要徵得了對方同意,就開始在網絡上進行籌款。這樣一來,會導致很多家庭並不缺錢的患者,也參與到網絡眾籌中來,結果就會引發現實中認識這些患者的人的質疑和詬病,認為他們是在“騙捐”“詐捐”。而隨著這樣的信息傳播開來,必然會透支整個社會的信任。

不可否認,網絡眾籌具有諸多積極意義,尤其是對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罹患大病重病的患者來說,網絡眾籌可能就是他們最後的救命稻草,但是如果“眾籌”變成了“亂籌”,則會引發諸多嚴重後果,造成多輸局面,這將是我們所不能承受的。對此,我們除了期待公眾多些誠信意識,不要在不需要眾籌時被別人誘導而發起眾籌外,更重要的則是對“亂籌”現象進行全面而嚴格的治理。尤其是要對類似新聞中的這種把愛心事業當生意做的行為,予以嚴厲處罰,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從而規範個人救助行為,守護社會公眾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