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吃得饱变成吃得“好”,山里娃的午餐不仅饱腹还暖心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门前刮过……”这首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黄土高坡》对于生长在汾西农村的赵孟锁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年少时,他和同伴为了外出求学,带着水壶、背着干粮,裹挟于黄土和风沙之间,只为了圆祖祖辈辈心中那个“出人头地”的梦想…… 2013年,赵孟锁来到勍香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担任校长。那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启动,但仅限于“牛奶+鸡蛋”“面包+火腿肠”式的课间加餐。

2016年9月,学校建成崭新的餐厅,课间加餐变成了热乎乎、香喷喷的营养午餐。每餐两菜一汤、荤素搭配,一周内不重样。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过后,孩子们有序地进入餐厅,读感恩词、开心就餐的情景,成为学校一道动人的风景线。时间是中午12时15分,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正享用着香喷喷的营养午餐:过油肉、鸡蛋、土豆片,配主食馒头,每个人的面前还摆了一碗黄澄澄的米汤。

勍香学校共有930余名学生,来自全镇18个自然村。2012年以前,家住农村的学生有将近三分之一,且多数是留守儿童,其备餐就是馒头和咸菜,根本谈不上营养。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不但彻底解决了这些学生在校就餐的困难,使他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而且减轻了家长负担,使家长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劳作中。自学校实施营养餐以来,学生入学率明显提高了。


赵孟锁告诉记者,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行的是“4+1”运营模式,餐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5元,即在国家财政补助4元的基础上,由县财政补助每生每日1元,基本解决了食堂供餐的成本及运营费用。他们学校略有盈余,就用盈余买了鸡蛋,每天早上发放到学生手中。“哇,今天的菜是土豆片炒肉、炒白菜,都是我爱吃的。”一年级四班的李玲玲高兴地对同伴说。老师为她盛好饭菜后,她便坐在指定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李玲玲的妈妈李珍是陪餐家长,在负责监督学校营养餐质量的同时,还为学生做分餐服务。她高兴地说:“学校的营养餐荤素搭配合理,营养价值也高,孩子总说比我做得好吃。”旁边一位妈妈接话说:“可不是嘛,以前孩子总是挑食,现在不挑了,也长结实了!”学生从最初的吃得上、吃得饱逐渐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身高和体重有了明显变化,学习劲头儿更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