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通渭名人錄▏通渭八進士

通渭舊屬“雍之僻壤”,被列入“陝中七疲之一”。境內山樑起伏,溝壑縱橫,高寒乾旱,植被覆蓋極差。舊志對此概括為“光村赤地”。可是縣人自古“尚義輕生”,“士勤讀書”,在“科舉取士”中,從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王瓚中首名進士,至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丁錫奎中進士,四百年間就考中了八位進士。他們是:王瓚、李鏊、韓三奇、魏藻德、牛樹梅、王海涵、牛瑗和丁錫奎。

通渭名人錄▏通渭八進士

王瓚,字宗器,號中林,生於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今雞川鎮金城村人,後遷居縣城,卒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享年57歲。

王瓚13歲入縣學,27歲考取舉人,34歲中進士。37歲,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入仕途,任工部主事,進員外郎,因秉公彈劾權貴劉瑾而被陷害入獄,不久獲釋,擢升為工部郎中,並奉命赴安陸督修興獻王王府。他循章辦事,工程進展順利,竣工後興獻王視察後十分滿意新建王府,曾10次賞王瓚金銀綢緞,但他都一一拒收。安陸士民還為他立生祠,以示敬仰。

弘治九年(1496年)以後,王瓚先後出任河南省懷慶府知府、開封府知府。他理政因事因地制宜,務求有益於民。他剛嚴適度,恩威並用,政大治,百業興。開封民眾作歌讚頌說:“包公後,王明府,嚴如父,慈如母,不可犯,良可慕。”

王瓚博學多才,長於詩賦,著有《中林集》,通渭八景詩。

他的德政《甘肅通志》、《通渭縣新志》均有記載。他是我國科舉取士自隋至明成化年間的900年來通渭舉子在殿試中“金榜題名”的首名進士。他的子孫在《通渭縣新志》中有記載的就有兩個舉人,三個貢生。一個任過知縣,兩個任過縣丞,有的雖未仕,但也是儒林名流,詩文高手。

李鏊,今平襄鎮人,他的父親叫李良玉,為明成化年間的貢生,任過祁州判官,很有文化素養,教子極嚴。李鏊自幼聰慧,勤學好問,學業大有長進。明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舉人,六年(1493年)癸丑科進士。他登第後任行人司行人,主管封藩事宜。他捧詔巡視於王國之地,持節出入於金鑾之中。史載只有進士才能任行人之職,是“京官中之位卑而望高者”。他分巡王國所到之處,一律謝絕“迎送禮儀”,因而“馳聲洋溢”。舊縣誌說他“德範純雅,才學精優,生平忠義”。“他自誓堅持修德、進業不懈,但未能 施展平生所志、所學而亡”。鄉人為之嘆息。入祀鄉賢祠。光緒十九年《通渭縣新志•藝文志》載有松滋王和鳳陽王《贈李行人》詩各一首,現分別錄於此:

贈李行人

松滋王

春來相會到春殘,王事賢勞不憚難。

才子封藩焚玉帛,行人持節步金鑾。

臨岐謾擬歌驪曲,遷秩還知換豸冠。

後夜相思如見月,天南天北路漫漫。

贈李行人

鳳陽王

盛代天生濟世才,風姿清潔絕纖埃。

此時還向皇都去,異日分巡紫塞來。

吟愛榴花開錦樹,坐乘駿馬踏芳苔。

明朝日覲承恩寵,身惹天香滿袖回。

從詩中得知,當時李行人出京與諸王打交道,進京“步金鑾”面皇上。這等榮耀差事人人仰慕,然非進士出身者,不能任也。生於“光村赤地”的李鏊竟受此重任,可謂襄城之佼佼者。他的行事為人是足以載於史冊,留傳千古的。李鏊的後世子孫,難道能甘於現狀不思進取嗎?

韓三奇,字良玉,今安遠鎮(1950年劃屬甘谷縣)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官至知州。

魏藻德,今平襄鎮西關村人。他的長輩曾出過四位貢生:太高祖魏文淵任榮河縣訓導,高祖魏賢任撫衛經歷。曾祖魏廷璋任鳳陽縣丞,升重慶紀善,父親魏可久未仕,但教子有方。藻德就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他和安遠韓三奇同為明天啟年間恩貢,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廷試,上大悅,賜同進士。”曾任四川石泉知縣,升雲南北勝知州。他的九世孫魏樹桐為廩生,因軍功任董志塬訓導,著有《古愚堂詩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私人纂修《續輯通渭縣誌稿》,只可惜這些珍貴資料已經散佚,現僅存魏序。藻德之後亦有明經繼世者,以此知之矣。

通渭名人錄▏通渭八進士

牛樹梅,字雪樵,號省齋,今雞川鎮牛坡村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4歲。

樹梅太高祖名寬,原籍河南偃師。明崇禎末年參加李自成起義軍,失敗後與大將賀飛虎來到甘肅清水縣華牛河,比鄰而居。飛虎去世後,牛寬舉家遷往通渭牛家坡定居。樹梅父名作麟,邑庠生,一生以耕田教書為業,教子有方,文風大振。樹梅自幼聰穎好學,作詩為文,語多驚人。12歲讀《左傳》,就提出“太公釣於渭水之濱,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彼皆然矣,吾何為獨不然”的疑問,令人深思;13歲就作出“今日魚龍相雜,他年雞鳳各殊”的聯語,時人稱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京應試,金榜題名,即中進士。遂被分配到四川省任職。先後任雅安知縣、隆昌知縣、彰明知縣、資州、茂州直隸州知州、寧遠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總督駱秉章、給事中高延祜聯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銜。

他在三縣、兩州、一府,特別是在任按察使時,均勤政惠民,抑富濟貧,興辦義學,教化黎民,整頓吏治,昭雪冤情,秉公執法,政績卓著。正如川人稱讚:“先生來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著有《省齋文集》12卷,《聞善錄》4卷,《湑葉文 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詩存》等。他去世以後,廷旨“從祀名官祠,事蹟編入循吏傳。”《清史稿•循吏》有傳。

樹梅家族兩個進士,兩個舉人,四個貢生,秀生更多,可以說是耕讀傳家,書香門第。有首詩讚樹梅說:“入蜀為官已有年,清風正氣口碑傳。山崩地陷青天在,賑恤災民解倒懸。老樹著花色更鮮,春風東魯錦江邊。至情悱惻詩文美,巴蜀人謳隴上賢。”

王海涵,字鏡潭,今安遠鎮(1950年劃屬甘谷縣)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進士,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翰林。光緒十九年《通渭縣新志》記載他當時“寄籍伏羌(今甘谷)”。海涵是通渭籍第一名翰林,他的儒雅風範,文德嘉行,彪炳史冊,澤被後世。

牛瑗,字幼樵,樹桃子,出嗣樹梅,故史皆稱樹梅之子。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進士。任刑部主事,進員外郎,又升四川綏定知府。誥授通議大夫(正三品)。捐資助修光緒十九年《通渭縣新志》,並親筆撰寫跋文《通渭縣誌書後》。

丁錫奎,字聚五,號黼臣,又號虎臣,今雞川鎮丁家店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進士。陝西靖邊知縣,三邊知府。著有《宜園文集》、《宜園詩稿》、《聞善原續錄》。1985年《通渭縣誌》第733頁收錄了他的《勸民種樹俚話》。

文運昌盛,群星燦爛。明清甲科登第的八進士,通渭乙榜舉人中的佼佼者。他們是家鄉人民的驕傲和自豪。他們自幼讀書立大志,一生奮力創偉業的高尚精神,像青山巍然屹立,更加鬱郁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