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說:君子不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嗎?

不二蒙教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對君子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先秦時代對“君子”主要從政治層面和道德層面來規範,兩者都常把君子和小人對舉,前者君子指的是孟子的“勞心者”,管理者,統治者;後者君子就是我們現在指稱的人格、道德高尚的人。孔子的理念裡,大多數的情況下,君子主要都是從道德層面界定的,孔子開門辦學,目的就是把一些草根打造成士,塑造成君子;孔子學院就是培育君子的學府,或者說培訓班,甚至可以說整個一部《論語》就是說兩句話:做好人做君子做好官,只有做好人做君子才能做好官。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顯然,這裡的“君子”是從政治層面來界定的,指定的是統治者,是官。器,和大器晚成中的“器”不同,不是大才、大人物,而是指器物,也就是《易經·繫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器”,如酒器觥、籌,禮器簠、簋等。《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瑚也。’”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儘管可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但終究還是器,差別只是大小而已。《論語·子路》還記載著一個故事: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這裡,孔子批評樊遲“小人哉”,指的應該不是樊遲出身是野人、平民,而是說怪他器局小,眼界小,目標小。潛臺詞應該是我們孔門學院不是職業學校,培育的不是專業技術人才,而應該是管理人員,是官,勞心者。正如這裡的“上”,即君子,好禮,好義,好信。為什麼嗎?因為孔子的時代禮壞樂崩,政治無序,道德淪喪,社會經邦濟世之才,治國平天下,故以天下為己任的孔子開門辦學,積極為社會為國家培養管理、統治人才,而不是具體的專業人士,所以說,君子不器,管理者不是老農、老圃,也不是巫祝、小相,而是有智、有仁、有勇的棟樑之才。

君子之道費而隱。《論語·述而》:君子不器,當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向在道,據守在德,憑藉於仁,暢遊於藝。道是目標,德是執守,仁是方式,藝是途徑。道德為體,仁藝為用;前者為世界觀、人生觀,後者為方法論。孔子開門辦學首要的目的,就是想匹夫匹婦通過學習知識,學堯舜之道,文武之道,中庸之道,君子之道,提高自己的學養和身份,成為士,進而成為君子,積極投身社會變革的洪流,擔當各個層次的管理者。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公冶長》,子謂子產:"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憲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綜上所敘,君子之道的關鍵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朝聞道夕死可矣!天以夫子為木鐸,孔子一生,尋道,學道,傳道,佈道,守道,直至殉道,彌留之際,長嘆:我道窮矣!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老黃0071


問題:孔子說:君子不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嗎?


前言

我認為解釋孔子語錄需要用孔子自己的話,稱之為“以經解經”。關於器,孔子在《易傳》中定義為: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君子不器”中的“不器”就是講君子應該是追求、探索“道”的人,而且孔子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道”的路上,樂此不疲。《論語》有言: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一、君子求道不求器

有句話說:“君子憂道不憂貧”。那麼,也可以說:“君子求道不求器”。

器,解釋為器皿,有固定的形狀。道,無形無狀,虛無縹緲,沒人能描述出來道是什麼樣子。老子發現了大自然中存在一種東西最接近道,是什麼?

水!《道德經》中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在瓶子裡是瓶子的形狀,在盆子裡是盆子的形狀。水會隨著它的載體而變化形狀。君子不器有另一種解讀是:君子是靈活變通的,並非一成不變,保守死板。

君子雖然追求的是道,但仍生活在人世間,需要掌握知識,掌握技能。儒家的“儒”,一個單人旁,一個需要的需,意為人們需要的那群人就是儒家。而人各有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儒家的人只會一門知識,只會一種技能,他應付得過來嗎?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某一領域有所建樹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甚至終生。

所以,君子的終生使命是求道,而在求道的過程中要幫助別人,就需要掌握多種知識與技能,任何事都要有所瞭解,這是儒家的宗旨之一。

因此,不器。

二、君子應該是通才

現在流行某某是某某領域的專業人士,這是專才。而通才是什麼呢?

所謂通才,是指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橫向發展型人才。同比,專才就是具備某一領域的專項技能,精專一門。在古代,人們更注重人才的橫向發展,所以認為君子應該是一個通才。而專攻某一領域的人常備稱作為“手藝人”。

有人批判孔子是“博學而無所成名”,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君子不器”。孔子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會經常虛心請教,對每件事充滿熱情,“不恥下問”由此而來。

結束語

君子不器,意在求道,意在幫助更多的人。



讀耕


孔子說:君子不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嗎?

對諸子百家經典的解讀,歷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筆者認為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論語》中“君子”與“器”的基本涵義及孔子說這句話的具體語境。

查閱有關資料,君子起初之意就是指君王的兒子。到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諸子百家都各找良方救治這個社會,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便出現了君子論。一部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一百多次。什麼是君子呢?先看看《論語》中一些關於君子的語句吧。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篇第四》。

2、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論語·里仁篇第四》。

3、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篇第四》。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里仁篇第四》。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篇第二》。

6、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為政篇第二》。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述而》。

8、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里仁篇第四》。

9、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

10、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

很明顯,在以上不同的語境中,君子一詞已被賦予了道德上、智慧上、技能上等多層面的涵義。不僅如此,在《論語》中“君子”與“小人”一詞常常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似乎就分為“君子”與“小人”兩大類,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所以簡單講,有道德的,有智慧的,有學識的,有技能的………所有充滿了正能量的人似乎都可稱為君子。

在古代,器專指器具,什麼歺具、工具等都屬於器,器都有特殊單獨的用途,一般不作它用。

再看,“子曰: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此篇講的就是君子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在《為政》篇中,孔子認為君子從政應該學識淵博,一專多能,道德高尚………,即從政者應該是通才。

綜上所述,“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功能單一,而應該學識淵博,一專多能,道德高尚………,即君子從政應該是全才或德才兼備。

在當今社會,有些人連“器”都算不上,還能奢望“不器”嗎?“君子不器”恐怕成了一句諷刺性的話。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五日


菩提非樹LW


孔子說:君子不器。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嗎?

我認為“君子不器”中的“器”,與“大器晚成”中的“器”是同字不同義,此“器”非彼“器”也!

“器”的產生與狗有關。狗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之一,歷來是人類的親密夥伴。故有“犬守夜,雞司晨”之說。狗的天性就是看家護院,金文中的“器”字由“犬”和四個“口”組成。這裡的“口”指的是可以裝東西的器皿,表示許多器皿堆放在一起,有犬在中間看守。器字最初的本義是指陶器,後泛指一般的器具、工具。器還有“才能”、“人才”之意,器還可作動詞,有賞識、看重之義,比如“器重”。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的是“器皿”;《老子》“大器晚成”中的“器”指的是“才能”、“人才”;《法言·先知》中“先自治而後治人之稱大器”中的“器”也是指的“才能”、“人才”;《論語》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器”指的是工具;投鼠忌器中的“器”指的是器皿。

一、要做“通才”之人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只有有限的用途。器具的特性,一在用途,且用途較為固定;二在定量,且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三在定性,且有規定的性質。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政,都應該博學且才能廣泛;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氣度應似江海納百川,須以寬廣的胸襟來看待萬事萬物;就定性而言,君子待人處事應適時適地適人適事地採取合宜之行動,這樣才能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孔子主張一個君子應當心存遠志,有理想有抱負,盡力做個通才,博學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對內可以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做通才,就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可以通觀全局,統領全局。

朱熹是南宋最博學的全才,是孔子所說的“不器”之君子,是程朱理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他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孝據、典章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哲學思想,集理學之大成,提倡性理,認為理為宇宙之本原,人性為理的體現。主張為學之道在“窮天理,去人慾”,其方法為“居敬窮理”,既作“敬”的修養功夫,又窮天下萬物之理以致知。

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你自己的選擇,不可像器物一樣只針對某些特別的目的。亨利就面臨這樣的選擇。高三年級後,他有一個計劃,就是去打工。目的是掙錢可以買自行車,積攢多了還能為媽媽買一所房子。但他明白,這也意味著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棒球訓練,當然也就不能參加棒球比賽。在這樣的選擇中,經過教練的點撥,他毅然放棄了打工的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想成為一名優秀運動員夢想的訓練中。後來,他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的橄欖球獎學金,當選為“全美橄欖球后衛”,他的橄欖球的出彩,也把為媽媽買一所房子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朱子說:“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君子要有很高的德行,這是根,才藝就是枝葉花果。

二、要做“謙虛”之人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論語·公冶長》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宗廟裡盛黍稷的瑚璉。

孔子對一些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勉勵和讚揚,表明了孔子評價人的標準。此處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瑚璉是古代的一種貴重而華美的祭祀玉器,用來比喻子貢才智出重。其實我認為,瑚璉還引申為“深藏不露”的意思。因為瑚璉是“高”、“貴”、“清”的象徵。在平常,這種貴重玉器都是被鎖在櫃子裡藏起來,妥善保管,只有在國家大典的時候,才被請出來亮相。所以,孔子讚賞子貢為瑚璉,也是說子貢是一個如瑚璉般深藏不露的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向他請教禮。老子告誡孔子說:“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身上經常隱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那是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因此,一個人還是節制為好,即不可處處佔上風,而應採取謹慎的處世態度。”

老子還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深藏不露,是一種智慧。把事做滿,並非盡善盡美。古人信奉“滿招損,謙受益”,因而古代最早的座右銘原本是一個叫欹器的器皿,這個器皿空了就傾斜,若裝上水,滿了就翻倒,不空不滿就端正。古人將欹器置於座右,以警戒自己不要自滿。做人只有謙虛沉穩的姿態,才會有盡善盡美,謙虛得識,自信護志,謙虛有如成熟的稻穗才會彎腰,沉穩有如企鵝的沉潛才會厚積薄發。

三國時期,楊修就死於鋒芒畢露,不知藏鋒露拙。他才智過人,是曹營的主簿,也是有名的敢於冒犯曹操的官員。在一次漢水迎戰中被曹操借其假傳退兵令,造謠惑眾,擾亂軍心而被處死。楊修之死給後人的啟示,即才不可露盡。其才蓋主,出盡風頭,犯了曹操大忌,自然被“槍打出頭鳥”。後人詩嘆楊修,“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謙虛知禮才能行穩致遠。謙虛,要求我們低調做人,低調蓄勢,藏巧於拙,迴避鋒芒,以退為進,才能在社會舞臺上演好每一個角色,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知禮,要求我們懂禮貌,知禮節,做遵守社會行為準則的文明人,並在恭、慎、勇、直美德中體現。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世上沒有人是全能全知,所以才會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切忌因驕傲自滿,盲目自大而犯錯。

三、要做盡善盡美的事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孔子評論《韶》,說樂曲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評論《武》,說樂曲美極了,內容還不是完全好。

盡善盡美最早或許是孔子的發明。孔子看堯舜時與周武時的音樂時,評說一個是盡善盡美,一個是盡美未盡善。這種美學思想,表明既要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要注重藝術內容之善。

理想現實盡善盡美。太理想化而拋棄現實,會變得虛擬化,會憤世嫉俗。太現實而拋棄理想,就變得功利,只顧眼前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因為沒有一種現實能夠滿足人類的要求,人類慾望的溝壑永遠難以填滿。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劉邦就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把理想與現實做到了盡善盡美。《史記》中記載:“高祖嘗遊咸陽,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身為草芥小民的劉邦的志向就是做“大丈夫”等於做皇帝。這個理想讓他不滿足亭長一職,開始不折不撓的奮鬥,在數十年艱苦卓絕的征戰中,屢敗屢戰,最終滅秦平楚,開創了大漢朝。

做事盡善盡美要中庸。中庸之道要求做事要深淺有度、中正平和,剛柔相濟,恰如其分,這樣才能周旋有術,遊刃有餘。在南懷瑾先生看來,馮道做到了極致。馮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時事變亂的八十餘年中,就像不倒翁一樣始終不倒。論品格,清廉、嚴肅、淳厚、寬宏,無懈可擊,論才識,深諳中庸處世之道,深淺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馮道有詩云:“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須先把器具打磨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結交士中的仁人。

孔子講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已經成為普遍的做事規律。從事任何一項工作都要做好準備工作、打好基礎。“為仁”的工具就是要搞好人際關係,結交好朋友。好萊塢有一句名言:“成功不在於你會什麼,而在於你認識什麼人。”在商界也有一句俗語是“天大的面子,地大的本錢”。

羅思柴爾德在巴黎發跡的故事,就是一個好的案例。羅思柴爾德是猶太人,為了進入法國上流社會的圈子,為了贏得仇視外國人的法國上層階級的尊敬,他懂得財富能帶給他的地位,但也因此在社交上被疏離。他想通過做慈善事業獲得受人歡迎,但法國人不會在乎。想通過政治影響力,他已經擁有,結果只會讓人們更加猜疑。最後,他找到了突破口,就是法國上層階級的娛樂生活。於是他花鉅款建庭園舞廳,用一流的廚師,奢華的宴會好生伺候娛樂於他們。沒有任何法國人能夠抗拒這樣的生活,而他在“誇富宴”中揮霍金錢,贏得了社會接納。接下來他得到了無法用金錢買到的豐富回報,並一直受惠於這些貴族客人,將事業做得越來越大。

成功的人,大都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卻沒有去“利”自己的“器”,只有用心去磨鍊利器,關鍵時候才能亮劍而出。

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風過無痕攝有痕


子曰:“君子不器”。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指君子應該博學而多才。

不該像盛放東西的某一種器物那樣,只有一種用途。

一般都是讚美別人多才多藝。

君子

孔夫子特別推崇君子。

他眼中的君子,是品德高尚,同時又知識淵博的人。

不器

器,指器具。

古代的器,用途比較固定而單一。

比如酒器,專門用於飲酒。

君子不器,人和器物不同。

人,應該見多識廣,用途廣泛,既可教書育人,也可從政為官;既可帶兵打仗,亦能提筆作文。

大器

大器,出自《老子》:“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器,指大的才幹。

它的意思是:大的器物,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才能做成。

後來比喻能成大事的人,通常成就顯露得較晚。

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夏途途


要正確理解這四字真言,首先應該正確理解“器”的概念。《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為皿,這好理解,但器皿為什麼要用犬來守呢?這就令人十分非解。比如茶杯為器,一個茶杯要用犬守著,有這個必要嗎?

筆者以為,“器”當從犬從四口。“犬”在這裡並不指狗,而是泛指野生的犬科動物,包括狐狸、狼、豺等36種生物。狗只是由犬科動物馴化而成的一種動物,可稱為家犬。故渾言則犬、狗不分,析言則狗為家養,犬為野生。“器”中四口分佈在犬的四周,當為捕犬的陷阱。為什麼用陷阱捕犬呢?就是為活捉了犬用以馴化。馴化了的犬就成為人類的朋友,人類用它來看家護院,捕獵驅獸,放牧護羊等。狗是人類最早成功馴化的動物,人類有很大的用處,故“器”的本義就是捉犬馴化,為人所用,引申而泛指有用之具。

“器”的本質就是有用者也。《易·繫辭傳》曰:“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東西抽象上升為規律就是道,把有形的東西具體下用作某種功能就是器。“器”為具體而有用者也。

人而有用,稱為“成器”;人而無用,稱為“不成器”。那麼“君子不器”是不是說君子不成器呢?當然不是。古代實行等級制度,貴族稱為君子,庶民稱為小人;地位較高的人稱為君子,地位相對低的人自稱“小人”。庶民百姓、地位低的貴族要有一技之長,用以謀生,故追求“成器”。而位高權重的貴族所追求的不是“成器”,而是“成大器”。

“器”分大小,小器小用,大器大用。所謂“君子不器”,是說地位高的人不急於成為某一方面的具體的小用之器,而是要努力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用之器,故有“大器晚成”的說法。“君子不器”者,所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哲學思想。方形本是有稜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於圓形,不見了稜角,故大方無形。器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則難以成形,器不定形則其用不可限量,故大器晚成。音樂是聲音的一種,美妙的聲音歸於天籟,與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為一體,而無人聲之噪,故大音希聲。現象是事物存在、運動變化的反映,最大的現象就成了物質存在、運動變化的規律,也就是透過現象可知其本質,而規律是無形的,通過規律,我們就可預知事物的現象,故大象無形。這就是境界!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君子不願成為只為謀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故不急於“成器”,故曰“君子不器”。







我愛古詩詞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子曰:“君子不器。”

“器”,一般的註釋都是器具。孔子在《易傳》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君子不器”結合“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去理解,是“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說君子不應只認識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現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實。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另外一種解釋是,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朱熹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就是說器具各有專用,用於此者難用於彼,無法相通。君子是為學而成德之人,是通過學問思辯,修身踐行而集道德仁義於自身,明達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達識,不侷限於一技一藝。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就是說明為政者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說明。


逆襲的諸行無常


你對這裡的“器”理解是錯的

君子不器: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

1,《易經·繫辭》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還要根據“道”來理解,孔子在《易傳》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解釋“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講應用,也是強調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2分鐘看世界


孔子說:“君子不器。”

但完整的說法應是:“君子為人,不為器。”這是人性中心論的說法。

用現代社會學的話說就是:“人應該保持人性,而不能物化成工具。”

本性不泯是為君子。而人的本性,當然只能是人性。

但是當一個人被當作工具,用於各種勞動,就失去了人性,退化成了物質——器。

事實上君子和小人是有貧富差距的,君子是不屑於為人器的。

中國的君子相當於古希臘的貴族,是不事生產的族群。後來才慢慢演變成廣義上的儒家書生,不分貴賤都能成君子的模式。

釋義中就說:“君子是對統治者和貴族男性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應”,是對於古代地位高的人的指稱。

這造成了很多誤解和壞影響。比如明明沒有經濟基礎,卻依然要當君子,說什麼君子不器,於是就成了遊手好閒的社會盲流。

在古代“君子不器”,並不是一種精神境界,而是一種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支撐的實際狀態。

那並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貴族子弟本身就是君子,貧苦人家本身就是小人。

在古代,君子和小人是被涇渭分明地劃分開來的。

所以說,當後世不再以社會地位來劃分君子,有教無類之後,小人就產生了成為君子的妄想,而這種妄想本身就是有害的。

因為他們光是學會了君子的高傲和鶴立雞群,但是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和財富支撐他們的高傲和鶴立雞群。

這就常常造成他們的鬱悶和糾結,恨天地不公、恨社會昏暗、恨老天無眼。

這完全是好虛名不好實利的結果,是一種咎由自取的下場。

比如遊手好閒,但是依然狂言“君子不食嗟來之食”的人,就是病入膏肓的症狀。因為真正的君子是大富大貴的人,所以不用食用嗟來之食。差點成為乞丐的人,不吃只能被餓死。

“君子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源自《禮記.檀弓》,大意是說: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這個衣袖蒙面之人,論社會地位就是小人,而這個黔敖作為貴族奴隸主,就是一個君子。不是君子卻要學君子的做派,當然只能餓死。

這說明君子和小人混淆是害人不淺的。

因為小人以為君子是一種精神境界,卻不知道那是一種社會地位。

這種誤解大概也是君子故意散佈的吧?

因為小人成為君子的唯一道路,只能是取君子而代之,對君子是大大不利的。

所以他們寧肯讓小人不識時務,在精神的泥沼中掙扎,也不希望他們睜眼,在現實的領域中挑戰他們。

所以說,首要任務是讓自己自食其力擺脫被人驅使的地位。也就是說自己創業當老闆,不再被當成工具來利用,幫他人積累財富。

這樣等有了錢,有了社會地位,就可以真正做到“君子不器”的境界了。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是學陶淵明,隱居窮山僻壤,自食其力不假他求,這樣也可以實現“君子不器”。

靠自己種地養活自己,活不下去嗎?

是可以活下去的。只是一般人耐不住寂寞,慾望常常蠢蠢欲動而已。

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意義的問題。陶淵明覺得有意義,所以他選擇了那種生活方式。因為這個人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精神世界豐富,不會寂寞無聊的人,並不是一個普通人。

但是一般人就無法做到那種境界了。

但是這些地位高的人,真的就是實至名歸的君子嗎?

並不是,他們也是徒有其表而已。

真正的君子是“性命雙修”的人,以人性驅動自己的身體。

也就是說,他的身體並不是為他人積累財富的器具,而是人性驅動的人體。貴族的身體也許不受他人驅使,但是也並不受人性的驅動,所以他們是徒有其表的。

“器”是物體,並不是人體。只有受人性驅動的身體才是人體,受他人利用的工具,只是物體而已。

但是並不是人人都生來富貴。如何既不為器,又不被餓死呢?

過程是不應該省略的,也許暫時是器,但是終於是要修成人身的。

這就需要開發自己的創造力。

按照本性驅使身體的人就是創造者,而創造者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一群人,比如喬布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等人。

他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改變世界。

所以說,人性的發揮和成功是並不矛盾的,反而是成功的前提。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無法被取代的天才,只是還沒有被髮掘,甚至壓根都沒想過要發掘而已。

只要發掘了這個天才,就能立地成佛,蛻變成創造者,開始開掛的人生,獲得“君子不器”的財務自由。

後話:之所以“君子不器”不是精神境界,因為這是財務自由,而不是精神自由,所以不是精神境界。精神自由還要靠人性的發揮來實現。當生活有了保障,開始創造性人生,精神的自由也就可以實現了。不裝載人性的器再大,也只是物體而已,不可能成為人體。


安永平談哲學


子曰:“君子不器”。【譯】孔子說:君子不是個東西。

如果用現代話的標準看,這就是孔子赤裸裸的宣揚君子都是偽的!


孔子還曰“管仲小器”。直譯就是說管仲的“器”小,不算男人。可管仲的“器”大了也不行,因為若是君子,就得“君子不器”。也不知這孔二算什麼東西,整天對別人指手劃腳,真是缺了大德!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孔子評價子貢為“瑚璉之器”,何意也?朱熹說:“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

“瑚璉”是高級飯桶,飾以貴重華美可列於廟堂者的祭器,喻指國之重臣,治國賢才。高級飯桶也是飯桶,高級馬桶還是馬桶。

君子不器;子貢為器;故孔子罵子貢不是君子。

可君子不該是大器嗎?大器晚成,也還是成了呀!不成器,說得再好聽也沒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