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不二蒙教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君子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先秦时代对“君子”主要从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来规范,两者都常把君子和小人对举,前者君子指的是孟子的“劳心者”,管理者,统治者;后者君子就是我们现在指称的人格、道德高尚的人。孔子的理念里,大多数的情况下,君子主要都是从道德层面界定的,孔子开门办学,目的就是把一些草根打造成士,塑造成君子;孔子学院就是培育君子的学府,或者说培训班,甚至可以说整个一部《论语》就是说两句话:做好人做君子做好官,只有做好人做君子才能做好官。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篇》,显然,这里的“君子”是从政治层面来界定的,指定的是统治者,是官。器,和大器晚成中的“器”不同,不是大才、大人物,而是指器物,也就是《易经·系辞》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如酒器觥、筹,礼器簠、簋等。《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瑚也。’”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尽管可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但终究还是器,差别只是大小而已。《论语·子路》还记载着一个故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这里,孔子批评樊迟“小人哉”,指的应该不是樊迟出身是野人、平民,而是说怪他器局小,眼界小,目标小。潜台词应该是我们孔门学院不是职业学校,培育的不是专业技术人才,而应该是管理人员,是官,劳心者。正如这里的“上”,即君子,好礼,好义,好信。为什么吗?因为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政治无序,道德沦丧,社会经邦济世之才,治国平天下,故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开门办学,积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管理、统治人才,而不是具体的专业人士,所以说,君子不器,管理者不是老农、老圃,也不是巫祝、小相,而是有智、有仁、有勇的栋梁之才。

君子之道费而隐。《论语·述而》:君子不器,当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向在道,据守在德,凭借于仁,畅游于艺。道是目标,德是执守,仁是方式,艺是途径。道德为体,仁艺为用;前者为世界观、人生观,后者为方法论。孔子开门办学首要的目的,就是想匹夫匹妇通过学习知识,学尧舜之道,文武之道,中庸之道,君子之道,提高自己的学养和身份,成为士,进而成为君子,积极投身社会变革的洪流,担当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公冶长》,子谓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综上所叙,君子之道的关键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朝闻道夕死可矣!天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一生,寻道,学道,传道,布道,守道,直至殉道,弥留之际,长叹:我道穷矣!其生也荣,其死也哀。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老黄0071


问题: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前言

我认为解释孔子语录需要用孔子自己的话,称之为“以经解经”。关于器,孔子在《易传》中定义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中的“不器”就是讲君子应该是追求、探索“道”的人,而且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道”的路上,乐此不疲。《论语》有言: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君子求道不求器

有句话说:“君子忧道不忧贫”。那么,也可以说:“君子求道不求器”。

器,解释为器皿,有固定的形状。道,无形无状,虚无缥缈,没人能描述出来道是什么样子。老子发现了大自然中存在一种东西最接近道,是什么?

水!《道德经》中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在瓶子里是瓶子的形状,在盆子里是盆子的形状。水会随着它的载体而变化形状。君子不器有另一种解读是:君子是灵活变通的,并非一成不变,保守死板。

君子虽然追求的是道,但仍生活在人世间,需要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儒家的“儒”,一个单人旁,一个需要的需,意为人们需要的那群人就是儒家。而人各有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儒家的人只会一门知识,只会一种技能,他应付得过来吗?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甚至终生。

所以,君子的终生使命是求道,而在求道的过程中要帮助别人,就需要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任何事都要有所了解,这是儒家的宗旨之一。

因此,不器。

二、君子应该是通才

现在流行某某是某某领域的专业人士,这是专才。而通才是什么呢?

所谓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横向发展型人才。同比,专才就是具备某一领域的专项技能,精专一门。在古代,人们更注重人才的横向发展,所以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通才。而专攻某一领域的人常备称作为“手艺人”。

有人批判孔子是“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君子不器”。孔子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会经常虚心请教,对每件事充满热情,“不耻下问”由此而来。

结束语

君子不器,意在求道,意在帮助更多的人。



读耕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对诸子百家经典的解读,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论语》中“君子”与“器”的基本涵义及孔子说这句话的具体语境。

查阅有关资料,君子起初之意就是指君王的儿子。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子百家都各找良方救治这个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复礼,便出现了君子论。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是君子呢?先看看《论语》中一些关于君子的语句吧。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第四》。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篇第四》。

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第四》。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篇第四》。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第二》。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篇第二》。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篇第四》。

9、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0、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很明显,在以上不同的语境中,君子一词已被赋予了道德上、智慧上、技能上等多层面的涵义。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一词常常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似乎就分为“君子”与“小人”两大类,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所以简单讲,有道德的,有智慧的,有学识的,有技能的………所有充满了正能量的人似乎都可称为君子。

在古代,器专指器具,什么歺具、工具等都属于器,器都有特殊单独的用途,一般不作它用。

再看,“子曰: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此篇讲的就是君子求官、为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为政》篇中,孔子认为君子从政应该学识渊博,一专多能,道德高尚………,即从政者应该是通才。

综上所述,“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像某种器具一样,功能单一,而应该学识渊博,一专多能,道德高尚………,即君子从政应该是全才或德才兼备。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连“器”都算不上,还能奢望“不器”吗?“君子不器”恐怕成了一句讽刺性的话。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五日


菩提非树LW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我认为“君子不器”中的“器”,与“大器晚成”中的“器”是同字不同义,此“器”非彼“器”也!

“器”的产生与狗有关。狗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之一,历来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故有“犬守夜,鸡司晨”之说。狗的天性就是看家护院,金文中的“器”字由“犬”和四个“口”组成。这里的“口”指的是可以装东西的器皿,表示许多器皿堆放在一起,有犬在中间看守。器字最初的本义是指陶器,后泛指一般的器具、工具。器还有“才能”、“人才”之意,器还可作动词,有赏识、看重之义,比如“器重”。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的是“器皿”;《老子》“大器晚成”中的“器”指的是“才能”、“人才”;《法言·先知》中“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中的“器”也是指的“才能”、“人才”;《论语》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器”指的是工具;投鼠忌器中的“器”指的是器皿。

一、要做“通才”之人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用途。器具的特性,一在用途,且用途较为固定;二在定量,且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三在定性,且有规定的性质。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须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就定性而言,君子待人处事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样才能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孔子主张一个君子应当心存远志,有理想有抱负,尽力做个通才,博学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对内可以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做通才,就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可以通观全局,统领全局。

朱熹是南宋最博学的全才,是孔子所说的“不器”之君子,是程朱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哲学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提倡性理,认为理为宇宙之本原,人性为理的体现。主张为学之道在“穷天理,去人欲”,其方法为“居敬穷理”,既作“敬”的修养功夫,又穷天下万物之理以致知。

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选择,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的。亨利就面临这样的选择。高三年级后,他有一个计划,就是去打工。目的是挣钱可以买自行车,积攒多了还能为妈妈买一所房子。但他明白,这也意味着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棒球训练,当然也就不能参加棒球比赛。在这样的选择中,经过教练的点拨,他毅然放弃了打工的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梦想的训练中。后来,他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的橄榄球奖学金,当选为“全美橄榄球后卫”,他的橄榄球的出彩,也把为妈妈买一所房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朱子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君子要有很高的德行,这是根,才艺就是枝叶花果。

二、要做“谦虚”之人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孔子对一些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勉励和赞扬,表明了孔子评价人的标准。此处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瑚琏是古代的一种贵重而华美的祭祀玉器,用来比喻子贡才智出重。其实我认为,瑚琏还引申为“深藏不露”的意思。因为瑚琏是“高”、“贵”、“清”的象征。在平常,这种贵重玉器都是被锁在柜子里藏起来,妥善保管,只有在国家大典的时候,才被请出来亮相。所以,孔子赞赏子贡为瑚琏,也是说子贡是一个如瑚琏般深藏不露的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深藏不露,是一种智慧。把事做满,并非尽善尽美。古人信奉“满招损,谦受益”,因而古代最早的座右铭原本是一个叫欹器的器皿,这个器皿空了就倾斜,若装上水,满了就翻倒,不空不满就端正。古人将欹器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不要自满。做人只有谦虚沉稳的姿态,才会有尽善尽美,谦虚得识,自信护志,谦虚有如成熟的稻穗才会弯腰,沉稳有如企鹅的沉潜才会厚积薄发。

三国时期,杨修就死于锋芒毕露,不知藏锋露拙。他才智过人,是曹营的主簿,也是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官员。在一次汉水迎战中被曹操借其假传退兵令,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而被处死。杨修之死给后人的启示,即才不可露尽。其才盖主,出尽风头,犯了曹操大忌,自然被“枪打出头鸟”。后人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谦虚知礼才能行稳致远。谦虚,要求我们低调做人,低调蓄势,藏巧于拙,回避锋芒,以退为进,才能在社会舞台上演好每一个角色,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知礼,要求我们懂礼貌,知礼节,做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文明人,并在恭、慎、勇、直美德中体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世上没有人是全能全知,所以才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切忌因骄傲自满,盲目自大而犯错。

三、要做尽善尽美的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尽善尽美最早或许是孔子的发明。孔子看尧舜时与周武时的音乐时,评说一个是尽善尽美,一个是尽美未尽善。这种美学思想,表明既要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要注重艺术内容之善。

理想现实尽善尽美。太理想化而抛弃现实,会变得虚拟化,会愤世嫉俗。太现实而抛弃理想,就变得功利,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因为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欲望的沟壑永远难以填满。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刘邦就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把理想与现实做到了尽善尽美。《史记》中记载:“高祖尝游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的志向就是做“大丈夫”等于做皇帝。这个理想让他不满足亭长一职,开始不折不挠的奋斗,在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征战中,屡败屡战,最终灭秦平楚,开创了大汉朝。

做事尽善尽美要中庸。中庸之道要求做事要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刚柔相济,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周旋有术,游刃有余。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冯道做到了极致。冯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就像不倒翁一样始终不倒。论品格,清廉、严肃、淳厚、宽宏,无懈可击,论才识,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孔子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已经成为普遍的做事规律。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做好准备工作、打好基础。“为仁”的工具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结交好朋友。好莱坞有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在商界也有一句俗语是“天大的面子,地大的本钱”。

罗思柴尔德在巴黎发迹的故事,就是一个好的案例。罗思柴尔德是犹太人,为了进入法国上流社会的圈子,为了赢得仇视外国人的法国上层阶级的尊敬,他懂得财富能带给他的地位,但也因此在社交上被疏离。他想通过做慈善事业获得受人欢迎,但法国人不会在乎。想通过政治影响力,他已经拥有,结果只会让人们更加猜疑。最后,他找到了突破口,就是法国上层阶级的娱乐生活。于是他花巨款建庭园舞厅,用一流的厨师,奢华的宴会好生伺候娱乐于他们。没有任何法国人能够抗拒这样的生活,而他在“夸富宴”中挥霍金钱,赢得了社会接纳。接下来他得到了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丰富回报,并一直受惠于这些贵族客人,将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成功的人,大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去“利”自己的“器”,只有用心去磨炼利器,关键时候才能亮剑而出。

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风过无痕摄有痕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君子不器,指君子应该博学而多才。

不该像盛放东西的某一种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一般都是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君子

孔夫子特别推崇君子。

他眼中的君子,是品德高尚,同时又知识渊博的人。

不器

器,指器具。

古代的器,用途比较固定而单一。

比如酒器,专门用于饮酒。

君子不器,人和器物不同。

人,应该见多识广,用途广泛,既可教书育人,也可从政为官;既可带兵打仗,亦能提笔作文。

大器

大器,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器,指大的才干。

它的意思是: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

后来比喻能成大事的人,通常成就显露得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夏途途


要正确理解这四字真言,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器”的概念。《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为皿,这好理解,但器皿为什么要用犬来守呢?这就令人十分非解。比如茶杯为器,一个茶杯要用犬守着,有这个必要吗?

笔者以为,“器”当从犬从四口。“犬”在这里并不指狗,而是泛指野生的犬科动物,包括狐狸、狼、豺等36种生物。狗只是由犬科动物驯化而成的一种动物,可称为家犬。故浑言则犬、狗不分,析言则狗为家养,犬为野生。“器”中四口分布在犬的四周,当为捕犬的陷阱。为什么用陷阱捕犬呢?就是为活捉了犬用以驯化。驯化了的犬就成为人类的朋友,人类用它来看家护院,捕猎驱兽,放牧护羊等。狗是人类最早成功驯化的动物,人类有很大的用处,故“器”的本义就是捉犬驯化,为人所用,引申而泛指有用之具。

“器”的本质就是有用者也。《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抽象上升为规律就是道,把有形的东西具体下用作某种功能就是器。“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

人而有用,称为“成器”;人而无用,称为“不成器”。那么“君子不器”是不是说君子不成器呢?当然不是。古代实行等级制度,贵族称为君子,庶民称为小人;地位较高的人称为君子,地位相对低的人自称“小人”。庶民百姓、地位低的贵族要有一技之长,用以谋生,故追求“成器”。而位高权重的贵族所追求的不是“成器”,而是“成大器”。

“器”分大小,小器小用,大器大用。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地位高的人不急于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小用之器,而是要努力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用之器,故有“大器晚成”的说法。“君子不器”者,所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哲学思想。方形本是有棱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于圆形,不见了棱角,故大方无形。器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则难以成形,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限量,故大器晚成。音乐是声音的一种,美妙的声音归于天籁,与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为一体,而无人声之噪,故大音希声。现象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的反映,最大的现象就成了物质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透过现象可知其本质,而规律是无形的,通过规律,我们就可预知事物的现象,故大象无形。这就是境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不愿成为只为谋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故不急于“成器”,故曰“君子不器”。







我爱古诗词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是:子曰:“君子不器。”

“器”,一般的注释都是器具。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君子不器”结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去理解,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不应只认识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现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实。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一种解释是,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朱熹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就是说器具各有专用,用于此者难用于彼,无法相通。君子是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自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就是说明为政者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逆袭的诸行无常


你对这里的“器”理解是错的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1,《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2分钟看世界


孔子说:“君子不器。”

但完整的说法应是:“君子为人,不为器。”这是人性中心论的说法。

用现代社会学的话说就是:“人应该保持人性,而不能物化成工具。”

本性不泯是为君子。而人的本性,当然只能是人性。

但是当一个人被当作工具,用于各种劳动,就失去了人性,退化成了物质——器。

事实上君子和小人是有贫富差距的,君子是不屑于为人器的。

中国的君子相当于古希腊的贵族,是不事生产的族群。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广义上的儒家书生,不分贵贱都能成君子的模式。

释义中就说:“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是对于古代地位高的人的指称。

这造成了很多误解和坏影响。比如明明没有经济基础,却依然要当君子,说什么君子不器,于是就成了游手好闲的社会盲流。

在古代“君子不器”,并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是一种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支撑的实际状态。

那并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贵族子弟本身就是君子,贫苦人家本身就是小人。

在古代,君子和小人是被泾渭分明地划分开来的。

所以说,当后世不再以社会地位来划分君子,有教无类之后,小人就产生了成为君子的妄想,而这种妄想本身就是有害的。

因为他们光是学会了君子的高傲和鹤立鸡群,但是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支撑他们的高傲和鹤立鸡群。

这就常常造成他们的郁闷和纠结,恨天地不公、恨社会昏暗、恨老天无眼。

这完全是好虚名不好实利的结果,是一种咎由自取的下场。

比如游手好闲,但是依然狂言“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就是病入膏肓的症状。因为真正的君子是大富大贵的人,所以不用食用嗟来之食。差点成为乞丐的人,不吃只能被饿死。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源自《礼记.檀弓》,大意是说: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这个衣袖蒙面之人,论社会地位就是小人,而这个黔敖作为贵族奴隶主,就是一个君子。不是君子却要学君子的做派,当然只能饿死。

这说明君子和小人混淆是害人不浅的。

因为小人以为君子是一种精神境界,却不知道那是一种社会地位。

这种误解大概也是君子故意散布的吧?

因为小人成为君子的唯一道路,只能是取君子而代之,对君子是大大不利的。

所以他们宁肯让小人不识时务,在精神的泥沼中挣扎,也不希望他们睁眼,在现实的领域中挑战他们。

所以说,首要任务是让自己自食其力摆脱被人驱使的地位。也就是说自己创业当老板,不再被当成工具来利用,帮他人积累财富。

这样等有了钱,有了社会地位,就可以真正做到“君子不器”的境界了。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是学陶渊明,隐居穷山僻壤,自食其力不假他求,这样也可以实现“君子不器”。

靠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活不下去吗?

是可以活下去的。只是一般人耐不住寂寞,欲望常常蠢蠢欲动而已。

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意义的问题。陶渊明觉得有意义,所以他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因为这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精神世界丰富,不会寂寞无聊的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一般人就无法做到那种境界了。

但是这些地位高的人,真的就是实至名归的君子吗?

并不是,他们也是徒有其表而已。

真正的君子是“性命双修”的人,以人性驱动自己的身体。

也就是说,他的身体并不是为他人积累财富的器具,而是人性驱动的人体。贵族的身体也许不受他人驱使,但是也并不受人性的驱动,所以他们是徒有其表的。

“器”是物体,并不是人体。只有受人性驱动的身体才是人体,受他人利用的工具,只是物体而已。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生来富贵。如何既不为器,又不被饿死呢?

过程是不应该省略的,也许暂时是器,但是终于是要修成人身的。

这就需要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按照本性驱使身体的人就是创造者,而创造者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一群人,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等人。

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改变世界。

所以说,人性的发挥和成功是并不矛盾的,反而是成功的前提。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无法被取代的天才,只是还没有被发掘,甚至压根都没想过要发掘而已。

只要发掘了这个天才,就能立地成佛,蜕变成创造者,开始开挂的人生,获得“君子不器”的财务自由。

后话:之所以“君子不器”不是精神境界,因为这是财务自由,而不是精神自由,所以不是精神境界。精神自由还要靠人性的发挥来实现。当生活有了保障,开始创造性人生,精神的自由也就可以实现了。不装载人性的器再大,也只是物体而已,不可能成为人体。


安永平谈哲学


子曰:“君子不器”。【译】孔子说:君子不是个东西。

如果用现代话的标准看,这就是孔子赤裸裸的宣扬君子都是伪的!


孔子还曰“管仲小器”。直译就是说管仲的“器”小,不算男人。可管仲的“器”大了也不行,因为若是君子,就得“君子不器”。也不知这孔二算什么东西,整天对别人指手划脚,真是缺了大德!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评价子贡为“瑚琏之器”,何意也?朱熹说:“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

“瑚琏”是高级饭桶,饰以贵重华美可列于庙堂者的祭器,喻指国之重臣,治国贤才。高级饭桶也是饭桶,高级马桶还是马桶。

君子不器;子贡为器;故孔子骂子贡不是君子。

可君子不该是大器吗?大器晚成,也还是成了呀!不成器,说得再好听也没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