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陶淵明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作頗豐,人格獨特,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各朝各代對他也是有很多的評論,宋代的王安石曾評論陶淵明說:“言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

陶淵明的詩詞清新秀麗,語言自然流暢,他的作品類型多種多樣。他在飲酒詩,田園詩,散文辭賦中造詣極高。他的作品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其中的《歸去來兮辭》文中辭藻華彩,跌宕起伏,感情舒暢,宋代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片而已。”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主要描寫了他辭官回家的情形,那麼他為什麼要詳細描寫這些東西,主要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思想,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不妨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去探尋。

一、陶淵明的人生經歷

1、陶淵明出生的歷史時期

陶淵明淵明出生於公元352-427年。處於我國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東晉疆域主要在長江以南,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有史書把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這是我國比較混亂的一個歷史時期,

其實陶淵明出生時的家境並不算差,祖上幾代人也都是做有官職,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在當地也是很有名望的人。不過在他童年之後,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開始沒落,十二歲庶母去世。

這件事陶淵明在他的《祭程氏妹文》中有過記載:“慈妣早世,時尚孺嬰”。在陶淵明二十歲時,家境到了最貧困的時候,他在自己的作品《有會而作》中寫道:“弱年逢家乏。”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在陶淵明二十歲的時候不僅在家庭上出現了經濟困難,此時在朝廷中還出現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史書記載的恆溫廢立。 恆溫廢立之事發生在陶淵明二十多歲的時候,弱冠之年正是古人長大成人施展抱負的時候,這一時期國家最高執政機構發生的這種事情,不得不說對陶淵明的人生觀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國家不穩定,各大勢力家族人人自危,這改變了陶淵明的仕途觀念,更加刺激了他後來的歸對隱以及對人際關係更加純淨的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

2、成長環境對陶淵明的影響

從童年時的優越家境到成年後的貧困生活,這給陶淵明的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創傷。在成年後的生活中,每每遇到挫折便會憶起童年時的歡樂生活。由於成長中的家庭變故,也使得他的性格剛直不阿,對於阿諛奉承的官場環境是

深惡痛絕。

二、《歸去來兮辭》中的迷茫與尋覓

1、作者內心的迷茫

陶淵明的仕途在他二十歲時就已經開始了,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任職不久便辭官回家,後來做過州里的主簿,參軍,皆不就不堪官職,辭官回家,對於田園生活充滿了眷念。人生已過半,作者在官職與生活之間一直搖擺,對於生活與理想的關係作者是迷茫的。

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前是他最後一次做官,出任彭澤令。十一月,其程氏妹在武昌逝世,隨後他解印辭官,返回家園,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這次歸園一直到他生命結束。《歸去來兮辭》描寫的就是他在辭官回家路上,以及到家後的團聚的情景,同時藉此激動的心情想象歸隱後的生活。這時的陶淵明是清醒的,在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疾苦之後,他明白了自己要做什麼,也明白了自己的追求到底是什麼。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歸去來兮辭

2、《歸去來兮辭》的人生哲學

在《歸去來兮辭》的開頭作者便表達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文中的“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兩句是說自己知道過去的事情不可能在追回,好在未來的事物還可以做好準備去把握

。詩人在開頭就表達了自己對於過往經歷的痛恨,好在詩人並沒有沉浸在這悲憤之中,一個轉折,把自己的思緒拉回到現在,自己未來的事物還可以去把握,過去了的就讓他過去吧,不用讓過去了的事情毀壞自己的心情,未來的事把握好就好了。

陶淵明本人可能從骨子裡就對田地,植物有著深深的感情,在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家門時,立刻巡視了自己的小院子。“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短短几個字的描述,把對院中小路,院中的松柏與秋菊的牽掛之情描寫的生動形象。這兩句讀來,彷彿能看到詩人在打開院子大門看到院裡長滿雜草,小路荒廢時瞬間的痛心,於是慌忙看下自己栽種的松柏和菊花是否還活著,當看到它們還在頑強生長的時候,詩人臉上彷彿有了一絲的慰籍,好在自己一直眷戀的事物並沒有全部消亡

3、《歸去來兮辭》中作者的感悟

詩人攜幼入室,享受天倫之樂。在與家人歡樂的同時,詩人又走出這歡樂,在院裡踱步,使他思緒萬千,自己的人生已度過半百。在官場不如心意,閒賦在家又經濟困難,自己在理想與現實中

掙扎了半輩子,在社會生活中苦苦“尋覓”,心中的情感又該與誰傾訴,“撫孤松而盤桓”,在這裡陶淵明借孤松表達了自己人生的孤寂之感。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歸園田居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陶淵明與屈原彷彿

隔空對話,“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我本是孤獨的,這個世界與我志趣不合,還要出去追求什麼呢。好吧,既然這樣,我就好好享受生活吧,這時的詩人彷彿“尋覓”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我還可以和農民一樣去耕種,到田園裡忙碌,“適與野情愜”,我與他們格格不入,但是我與大自然,與自然界的萬物相處的是多麼的融合呀,我要駕著馬車,划著小船去自然更深處探尋。

三、與其說是“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1、現實的困頓與作者內心的追求

《歸去來兮辭》語言精煉,感情真摯,情景交融,平淡而又富有哲理。文章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文章形象地描寫了作者辭官回家的愉快心情,文中多處描寫了作者人未歸而心已歸的場景,作者多處想象了自己對於歸隱後生活的種種樂趣。對那種失而復得

的心理刻畫的非常生動,真正表現了自己的歸心之切,意志之堅定。文章內涵豐富,耐人尋味。本文雖表面上看是在寫歸田之情,實則也反襯了自己對於黑暗勢力的抗拒,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人生追求。

如果說《歸去來兮辭》是描寫作者急切歸隱,無法適應社會,那就是大錯特錯了。詩人並沒有“逃離”,相反詩人做的更多是在追求生活,追求理想。詩人在作品中當頭棒喝:“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彷彿是直接叩行了沉睡的心,把自己多年來的悲憤之情,直接打擊。正如作者自身陷入與迂腐的官場環境,為現實中的一地雞毛所羈絆,心中嚮往的是那美麗的世外桃源。詩人一腳踢開這困頓的生活,抽身離開這如泥潭的現實,詩人是有勇氣的,詩人喚醒了自己內心的理想。

2、理想的尋覓與思想的昇華

詩人在文中引經據典,各種典故信手捏來。使得文章輕鬆自然,字裡行間也表現出了作者

歸心似箭的心情。逃離官場的輕鬆,是表現了與官場分離的決心,更是反襯了作者做官時內心極度的痛苦。他曾說官場是迷途、是囚籠,以作者獨立的人格精神,對於官場的規矩,作者是早晚要脫離的。對於陶淵明而言,自己的人生追求,在這亂世之中,怎能隨便就可以安置呢。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對於自己的生活,在這困苦的環境中,是等不來的,他要在安靜的早晨去“尋覓”,在東面的山坡上、西面的溪流旁去“尋覓”。

詩人的最後,彷彿是看穿了一切,找到了真正自己想要的東西。“樂夫天命”。我追求的不是富貴,也不是權力。我要把身心寄託在天地之間,跟隨自然的變化走到生命的盡頭。至此,文章主旨思想進一步昇華,詩人在如願回到自己的歸隱之地,生活在自己嚮往的環境之後,又進一步思考,得出自己對生命本意的總結,迴歸自然,遵循內心最初的追求。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與其說“逃離”,不如說是另一種“尋覓”

四、結語

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我們感受到詩人辭官回家的愉悅心情,讀到了詩人與家人團聚時的歡喜,體會到了詩人返回大自然頤養天年,樂安天命的恬靜豁達。或許在《歸去來兮辭》中,詩人更進一步是要表達了自己在走過的人生旅途中的感悟,雖然自己的人生已走過半載,好在“實迷途其未遠”,還有剩下的時光可以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

也許在現在社會,我們做不到像陶淵明那樣超脫世俗,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但我們還是希望,在這紙醉金迷的現實社會中,保持自己的初心,留住自己心中最渴望的那片淨土。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

2.《陶淵明集》

3.《古文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