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將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羅馬城市龐貝摧毀,掩埋於火山灰下。從18世紀開始,考古學者開始發掘龐貝古城,現已完成大部分發掘工作。完整掩埋地下的古城重見天日,不禁令人感慨,大自然對人類真的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人類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不過,在東方也有一座城,它多次被洪水徹底淹沒、摧毀,但又屢次重建,而且是在原地重建,連中軸線都不做修改,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倔強與不屈精神。這座城市就是古都開封。

一、因河而興:水運便利,八朝在此建都

開封的輝煌史,是一部因黃河而興盛的歷史。

開封作為古都,可以追溯到夏朝。據《竹書紀年》記載,夏王朝第7位帝王杼繼位5年後,將都城遷到開封境內的老丘,直到第13位帝王胤時才遷到西河(河南安陽)。因此夏王朝是第一個在開封建都的朝代。據說其定都的時間長達217年,歷經槐、芒等7帝。不過,時代久遠,夏都老丘的地址難以考定。

開封真正的城市建設,源於春秋戰國的鄭莊公時期。鄭莊公為擴張勢力,在此地建城儲糧,取名“啟封”,寓意“夏王啟開拓封父國疆土”。

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大梁,引黃河水入圃田澤(今鄭州圃田),開鑿鴻溝,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發達,農業、商業得到極大發展,日趨繁榮,大梁城成為當時國內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唐末節度使朱溫,以此為據點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代唐而立,建立後梁,以開封為都。後晉、後漢、後周三代也都沿用開封為都。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恢復了江淮漕運,形成了開封極為優越的水利網絡設施:這裡不但有運河鴻溝(汴河)與黃河、淮河相通,還有蔡河、五丈河等諸多河流經過市內,江南豐富的物資糧食可直接運抵汴州,而此時關中連年戰亂,長安、洛陽屢遭戰爭破壞,經濟凋敝,難以支持首都的規模。

開封所處地勢是平原,沒有天險可憑藉,所謂“四戰之地”,其實不宜作為都城的。具有戰略眼光的宋太祖趙匡胤,本欲遷都洛陽或長安,但終因洛陽或長安不能滿足漕運需求,未能實現西遷戰略。

由此,開封歷經北宋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富甲天下,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汴繡《清明上河圖》(局部)

二、因河而衰:屢遭滅頂之災,開封輝煌不再

繁華過後,輝煌不再。作為北宋國都的東京汴梁,是開封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以後,這個城市再也沒有重現輝煌,僅僅金王朝曾短時期以開封為汴京,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期,開封一直做為省會而存在。

宋代以後,黃河河道不斷南移,流至開封段,河道變得寬、淺、散、亂,遊蕩多變,形成有名的“豆腐腰”河段。又因河沙積澱導致河床上升,河堤也“水漲堤高”,成為地上“懸河”的代表。

此段黃河臨背懸差大,一般在5—7米左右,最大懸差9.47米,導致黃河洪水突發性強,反應期短,防守周旋餘地小,一旦決堤,破壞性很強。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開封境內的黃河

據記載,從金代到民國,黃河在開封境內有過7次大的變遷,前後決口338次,開封城15次被洪水圍困,4次遭受滅頂之災。

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封一度也作為河南的省會。但在修建南北、東西鐵路大動脈的過程中,考慮到開封黃河水患頻繁的威脅,最終是鄭州而不是開封被選中,作為南北東西大十字的交匯點。出於同樣的考慮,開封也沒有興建大規模的現代工業。

現代社會,交通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地位。沒有交通優勢,沒有現代工業,開封連省會的地位也失去了。

如今,沉浸在往日的光榮與夢想中的開封,只是作為一個三四線城市而存在。滿城居民賣小吃,旅遊業成為支柱產業。

三、考古發掘證實開封“城摞城”傳說

如果把黃河比作懸在開封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與神話傳說不同的是,這把劍已經不止一次地落下來了。黃河每一次大的泛濫、決堤,都是對這座城市的毀滅性打擊。最恐怖的一次,當屬1642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城時那次決口,30餘萬居民僅剩3萬人。1855年再次決口,幾乎民無孑類。

開封民間自古就流傳著一個神秘傳說:“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

在中國歷史上,通常由於國家滅亡等原因而廢棄的首都,在重建的時候,往往採取拋開舊都城、另選新址營建都城的做法。開封作為北宋王朝國都的東京城的遺址,考古學家卻一直沒有找到其蛛絲馬跡。

1981年,在開封龍亭湖底清淤過程中,發現了規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遺址。據史書記載,明代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宮基址上修建起來的。考古發現給傳說以實錘,也啟發了考古學家:正如民間傳說所指明的,開封古城就在現代城市之下。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龍亭湖下北宋大慶殿遺址

考古工作者又在開封城牆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一條晚清時期的古馬道遺蹟,並在其下深約1米處,又發現了一段保存完好、人行道清晰可見的古馬道遺蹟。

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層古馬道下約50釐米深處,又發掘出一條磚層腐損嚴重、使用時間較長、年代更為久遠的古馬道。

三層古馬道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再次為“城摞城”現象的研究增添了更為確鑿的實證。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大梁門“馬道摞馬道”遺址

新鄭門“城摞城”遺址。新鄭門是北宋東京外城西牆上的正門,始建於五代後期,北宋時改建成翁城形式,元代時廢止,最終淹沒於黃河氾濫的泥沙之下。

新鄭門考古發掘揭示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文化遺存自下而上的形成,展示了文化層與淤積層交替疊壓的奇特景觀。最為難得的是,在遺址中間發掘出兩座完整的庭院,分別矗立在開封通往鄭州的大道兩側,很可能是專為來往商旅服務的設施。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新鄭門遺址發掘現場

正在發掘的古州橋遺址考古現場。這裡是北宋著名的州橋夜市、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橋明月”所在地,《水滸》中的楊志賣刀故事,就設定發生在這裡。

在今天已經完全是平地的遺址地下,考古工作者發現古汴河的河床從宋代三十餘米寬,一步步到縮窄到元代的三米寬,以至完全消失的過程。這中間自然也少不了黃河氾濫導致的淤積。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這些考古發掘表明,唐代汴州、北宋東京、金代汴京、明代開封、清代開封,這五座城池基本處在同一區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是唐代中原重鎮汴州l城。其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當然就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北宋國都東京城。

四、屢興屢建的背後,是中華民族不屈性格的體現

經過千餘年間多次毀滅後,宋代開封城內建築物遺存到今天的,僅有一南一北兩座佛塔:繁塔(天清寺塔)和鐵塔(開寶寺塔)。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後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圖:開封鐵塔

鐵塔興建於宋代,塔高55.88米,因其琉璃磚呈褐色,就像鐵鑄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鐵塔本是建在一座山丘上的,由於黃河淤積,已經使山丘成為平原,今天的開封鐵塔看起來像是平地起高塔。

開封鐵塔見證了開封城千年來經受的滅頂之災,也見證了一代代開封人執拗原址重建的故土之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一個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