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隐居“古隆中”:是信史还是信仰?

正史记载南阳郡在汉水之北,襄阳在汉水之南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前的史籍记载,南郡之襄阳县和南阳郡之邓县,在长达486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以汉水为界的。在诸葛亮走出草庐、结束躬耕生活之前,没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南郡之襄阳县不辖隆中,也没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南阳郡之邓县辖隆中。

《裴松之注〈三国志〉》备引了《汉晋春秋》(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著)中一条与正史悖离的怪异说法:”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南阳之邓县”和”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两条地理属性互掐,决定了“亮家隆中”象海市蜃楼般虚幻。清光绪以后的襄阳人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明襄简王陵下方的实景化”亮家隆中”正式定名为“古隆中”)。

隐居“古隆中”:是信史还是信仰?

【清光绪年间(1893年)横空出世的“古隆中”牌坊】

诸葛亮《出师表》说”躬耕于南阳”,没说”躬耕于南阳郡”,更没说”躬耕于南阳之邓县”。历史上”南阳”与南阳郡郡首宛城互指约定俗成,后《出师表》说“操困于南阳”,《后汉书》说“南阳至襄阳二百六十里”,“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南阳郡属县)”,《襄阳耆旧记》说”南阳城南九十里,有乐宅戍”,上述史料中的”南阳”无一例外是指宛城,前《出师表》说“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说“(操)困于南阳”,也概莫能外。

隐居“古隆中”:是信史还是信仰?


隐居“古隆中”:是信史还是信仰?

”襄阳说”网友不厌其烦地向国人安利”南阳”是南阳郡,矢口否认“南阳”可与宛城互指。原因很简单: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郡”,”古隆中”与南阳郡邓县仅隔一条汉水,襄阳人咬定《汉晋春秋》孤证舛说不松口,商请某”泰斗”调整东汉南阳郡行政边界,让”古隆中”隔汉水”傍”上南阳郡邓县,变成南阳郡属地,这样套路“躬耕于南阳(郡?)”,跟南阳卧龙岗打泥巴战攫取“躬耕地”名号,似乎是顺理成章。

隐居“古隆中”:是信史还是信仰?

【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泰斗一言九鼎,说”躬耕地”在那个叫”古隆中”的山沟里,让”躬耕”瞬间变成笑话】

如果“襄阳说”承认南阳、宛城互指,麻烦可就大了:”古隆中”在襄阳城西,”南阳到襄阳二百六十里”、“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语出《后汉书》;此处”南阳”、”南阳郡”均指郡城宛城,),襄阳人就是把“古隆中”搓成一根猴皮筋,它也够不着南阳(宛城),此时再去碰瓷“躬耕于南阳”混充诸葛躬耕地,显然是鞭长莫及。

这就是”襄阳说”及其受益者的阳谋心计——明知道自家说辞纰漏百出如”皇帝的新装”,却幻想听众们懵懂无知对其一呼百应。看到”襄阳说”卖家不辞辛苦,做论证,晒”结论”,在网上吆喝得不亦乐乎,而且个个宝相庄严,一点也没有笑场的迹象,不得不佩服其信念之坚定、功力之厚沉。

隐居“古隆中”:是信史还是信仰?

”襄阳说”们的历史逻辑,游离于史学伦理、公序良俗之外,让人不明觉厉,啧啧称奇。”号曰隆中”更象一座穿越时空的海市蜃楼,悬浮在襄阳这座城市的精神伊甸园中。对”襄阳说”追随者而言,真相似乎不重要,因为”隐居隆中”是信仰;不轻言放弃,也坍塌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