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俗語“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啥意思?古人經驗有道理嗎?

俗語“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啥意思?古人經驗有道理嗎?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讓人爭論不止的地方,爭論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教育使得其在看待此物此事時所處的角度不一所致。所以在理解傳統文化的時候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當時的主流價值觀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客觀地看待和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精華。尤其是口口相傳經久不衰的一些民間俗語,這些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百姓言辭實則對古人生活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如今文化知識的普及使得我們能夠客觀地看待俗語的內容,能夠切實地感受百姓樸實的價值觀及民間生活的風貌。比如這句“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如今看來讓人不屑一顧,但在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是振農發聵的。

俗語“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啥意思?古人經驗有道理嗎?

都知道封建社會下女性地位的卑微,而寡婦與風塵女子更是不言而喻。在古代禮教吃人的殘酷現實中,這二者都是社會底層最悲慘的兩類人,一是寡婦不能再逢春,二是一入風塵誤終生。對於她們而言,這條路無疑是風雨之中難有彩虹黑夜中沒有難見天日。但在古代,此二者也並非完全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寡婦只要守節仍舊可以為人稱道,風塵從良同樣可以重獲新生,雖然道阻且艱,多少還有一絲的溫暖,這是值得慶幸的。

俗語“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啥意思?古人經驗有道理嗎?

釐清了她們被人接納的前提再回頭看題中俗語便不難理解,拋開封建制度而言,俗語的關鍵還是人言可畏。恰如一個很壞的壞小子,大家見到都是敬而遠之,誰也不願和他打交道甚至說句話都不願意,這個好比是老妓。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壞小子脫胎換骨改好了,如此一來便會讚不絕口,甚至還會說一句很好聽的話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反之,假如一個好人,人人稱道的好人,誰見誰說好的好人,大家都挺喜歡他,這好比是貞女。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貞女辦了一件壞事,這就不不得了,人們馬上會為其戴上一頂帽子,謂之晚節不保,這便是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

俗語“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啥意思?古人經驗有道理嗎?

這句俗語是古代社會中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因為風塵女子從良意味著良知的覺悟道德的上升,因此而為人稱道。但本應當守貞的女子卻失節則意味著道德的墮落,因此為古人所不齒。但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失節包括改嫁,所以這對古代女子來說是極為不幸的,這就意味著守貞必須一生不能失禮,不能改嫁,如果中間出了一點偏差,則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會為人唾罵。

俗語“寡婦失節,不如老妓從良”,啥意思?古人經驗有道理嗎?

如果拋開失節中不許改嫁的封建思想而單就理解為節操與禮儀的話,整句俗語依舊發人深省,無論是淪為寡婦還是身為人妻都不應當失禮失節,這是我們禮儀之邦盛名久傳的根本。筆者看來這句俗語最大的敗筆便是隻言女子而對男子避而不談,但在古代男權至上的封建意識下不談也在情理之中。但在男女平等的今天,筆者以為男子失禮失節同樣不如風塵從良,同樣為人所不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