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等熬过这段时间,我们就见面

直到今天,新闻里的状况依然不容松懈。

但我爸已经耐不住性子,打电话跟人订货,又跑到店里打扫卫生。

他说:“隔壁也是初十开,我们(的餐馆)也要准备了。”

想到饮食店人流多,客人吃饭的时候又不戴口罩,我就劝他别那么早,看看情况先。

他哼了一声:“再不开,这个月店租不用交了吗?”

我拗不过,只能撂下一句:“你想怎样就怎样吧。”

一。

自从疫情爆发后,家里就多了很多类似的分歧。

从一开始的 “戴不戴口罩”,“去不去外面吃饭”,到后来的“屯不屯物资”,“用不用酒精消毒”,再到现在的“什么时候开档”。

几乎每次,我都能在自己立场上跟我爸僵持很久。

但其实我知道,我们都不是不讲理的人,就像他想初十开档,也是因为餐饮这几年本来就不好做,他担心资金一时运转不过来,店就倒了。

而我是知道我爸长期抽烟,肺本来就不好,才不想让他有感染的风险。

这件事很难说哪一个错了,但越是“自以为正确”的问题,就越容易有分歧。

气在头上的我,还发过一条微博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因为疫情和家人吵过架?

虽然没多久,我就怕他们看到会难过,而偷偷删掉了。

但那条微博下的几十个点赞告诉我,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都在面对的问题。

于是感到一丝欣慰,原来很多人都向身边人努力地表达过自己的紧张。

但也难免有些无奈,因为很显然,大部分的“紧张”都没能被正确理解成“在意”。

而这个曲解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疫情这场漩涡中所感受到的挣扎。

等熬过这段时间,我们就见面


二。

我和男朋友离开广州前,把家里的猫寄养在了宠物医院。

送它去的那一天,我跟它说别担心,2月1号就回来接你了。

但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公司延期上班,我们也只能改期返程。

不知道猫对日期有没有概念,但我想到了2月1号那天,它没等到我们,应该会很失落。

加上最近临近返程高潮,我跟男朋友商量,要不要早点回去。

但却他觉得广州的确诊案例多,太危险。

两个人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结果,反而逼我说出了那句最无奈,但也最省事的“算了”。

这个“算了”的意思是,我的内心一团乱麻,我已经放弃去表达它了。

也是那时我才感受到,什么叫“越紧张的环境中,越难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接收了那么多负面信息,真的会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的焦虑当成愤怒释放出去。

好在睡醒后,男朋友很诚恳地告诉我,比起我们留在广州的猫,他更关心我的安全。

这才让我和他顺利沟通,并最终定了一个折中的回程日期。

说来可能有点矫情,但我确实认为,即使是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没有人想要听到命令式的“别出门”。

毕竟比起硬邦邦的话,我们更想听见重要的人说:

“等熬过这段时间,我们就见面。”

等熬过这段时间,我们就见面


三。

知道我回广州的日期后,我妈边看日历边问:“不再多留几天吗?”

还没等我回答,她就指着另一个日子说:“你爸要过58岁生日了。”

我得承认,我愣了一会,这个数字始终对我有冲击。

如果我爸60岁退休,那他就只能再做多这个家两年的顶梁柱了。

而我也开始理解,他坚持年初十就要开档的理由,大概是想在这两年里,再扛一扛这个做了二十多年,比我还老一点的小餐馆吧。

不过我爸不会表达,连让我帮忙清一清手机内存,都是通过我妈来说的。

但我确实因此,得以留意了一会他的手机,看了一眼他获取信息的来源。

其中都是一些无聊透顶的广告超多的APP。

想起一开始,我还觉得他不愿意带口罩的是伪养生。

现在看来,很多父母不过是在信息接收上处于弱势,才会重视得不够及时。

而没多久,我竟然在家族群里,看到了我爸转发的关于疫情的文章。

群里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开档,他也只是谨慎地回了句:“看下情况先。”

这让我确信,和家人的沟通的中转站,是真实存在的。

它也许是新闻,也许是抖音,也许是网上新出现的那些表情包。

无论如何,努力找到更多“中转站”,也算是我们普通人,在这场战役中走出的小小一步吧。


最后。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场疫情到底会持续多久。

和很多人一样,我只能在每晚入睡前,祈祷它快点过去。

但同时也希望,以后再跟身边人有分歧的时候,可以不要逃避,不要糊弄。

而是像今天劝爸妈戴上口罩一样,坚定又努力地,让他们理解自己。

因为在很多大事面前,抗争的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

所以,找到更多的“中转站”去和身边人沟通,也算是为下一次的意外来临做好准备。

当然了,希望再也不要有下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