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同意明朝是亡于“自毁长城”的观点吗?有什么例子说明吗?

骑蜗牛走高速


崇祯确实自毁长城。

祟祯原为信王,本来是当做一名王爷来培养,其不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一上台便搬倒魏忠贤,又不培养新的打手,致使东林党人坐大,朝政失衡,从此大明走上了灭亡之路。

崇祯在当信王时,受到了锦衣卫的严密监视,因此怨恨锦衣卫。在其上台后,也不待见锦衣卫,致使东林党失去天敌,为所欲为。

当然明朝灭亡还有因印第安人遭到灭绝,导致美洲大规模绿化,致使全球气候变冷,使农作物大量减产,政府又无力赈灾,于是农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恶性循环。

而北方少数民族因为气候变冷,不仅农作物减产,连牛、马、羊等牲畜也大量冻饿而死。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为了度过难关,不得不频繁南下劫掠,使明期不胜其扰,因此明朝不得不加强国防建设,此举又严重增加了明朝的财政负担,使明朝不得不加征税收,又导致民变峰起,终至亡国。

又因山西农民去内蒙垦荒带回鼠疫,使整个北方皆为疫区,进一步消弱了明朝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综上,崇祯搬倒魏忠贤,自毁长城,明朝灭亡,有积弊己久之因,有天灾,但崇祯也要承担一半的责任。




当代曹植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额,说实话,一个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两个人才可以决定的,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制度的僵化、连年的天灾、百姓的苦难、皇帝的昏庸等多因素混合的原因。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中可以说是“自毁长城”,但是并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这上面。关于自毁长城的例子,我们可以说几个。

一、袁崇焕

袁崇焕确实是当时明朝抗击清军中最能打的一个了,并且还有自己的谋划,有自己的战略。但是袁崇焕也有自己的致命缺点,那就是比较膨胀、比较自私、比较自以为是。

例如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一事,我认为就是袁崇焕自作主张的结果。另外,清军曾经绕行入关,接近北京城,换了一般人应该来一个拼死抵抗,死也不怕。但是袁崇焕想得确实放弃关卡,诱敌深入,在北京城下与清军来一个决一死战。

说实话,从军事角度看,袁崇焕这个安排没毛病。清军势大,人多势众,诱敌深入的话,一方面可以在补给方面给清军压力,一方面可以逐渐分解清军的兵力,一方面可以让清军产生骄纵之心,反正就是很有利。

但是,从政治角度看,袁崇焕这个安排全是毛病。清军入关,是你的错;清军在京城外烧杀抢掠是你的错……这些咱都不说了,你居然还想把清军放到北京城下?居心何在?想要谋害皇帝否?

因此只会算军事账不会算政治账的袁崇焕袁督师就死了,并且还是被凌迟处死。崇祯皇帝也失去了一个能干事的帮手。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其实崇祯皇帝是蛮明白袁崇焕的铁憨憨的性格的,但是就是不能忍,也没法忍。

二、杨嗣昌

杨嗣昌很厉害,他的厉害主要体现在他打农民起义军上。杨嗣昌曾经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想要一举击破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那就是他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划了。

杨嗣昌的战略很成功,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被包围了,而且死伤惨重。但是在杨嗣昌的猪队友的配合下,这个十面埋伏还是失败了。

最后杨嗣昌可以说是活活累死,或者说是被崇祯皇帝的重压给压死的。因为崇祯皇帝给他的压力太大了,好几个皇亲国戚的死更加加重了杨嗣昌的压力,最终他受不了了,只能一死为快了。

说实话,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崇祯皇帝还不如刘禅。至少说刘禅敢用人,而且敢放权,而且刘禅也不会擅杀大臣,也不会喊什么诸臣误我。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同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简单的逐条分析,采用举例子的方法,在故事中以小映大,来折射一些!

第一,崇祯自毁宝刀!

崇祯皇帝自己亲手摧毁厂卫集团,厂卫集团一直以来是皇帝的一把尖刀,明代酸腐的文臣集团到后来根本不问国事全力党争,甚至东林党还制造皇帝落水事件!而后来文官集团不断壮大并且贪污腐败,厂卫甚至人手不够,而崇祯直接废杀魏忠贤导致朝廷原本平衡的力量直接失控,皇帝无法控制文官!

第二,大明官员迂腐虚伪奸诈!

李自成围攻北京,崇祯曾不止一次暗示大臣需要有一个人提出南迁,大臣都心知肚明皇帝想南迁,但是为了不背负历史对违背祖宗定下的天子守国门的规矩而留下的骂名大臣都极力反对南迁,但是私底下却把所有财产转移到江南!

第三,抠门皇帝!

皇帝抠门是因为: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决定给崇祯一个机会,让崇祯承认他为王,并赏银100万,并承认山西陕西为封国,崇祯不给!李自成最后怒攻皇宫,还有吴三桂需要一百万军饷去抗击满族,崇祯不给,吴三桂投降满清!有人说皇帝没钱!是国库只有40万,而最后李自成从崇祯宫内搜刮3700万白银,而且珍宝不计其数!

第四,抠门臣!

崇祯募捐钱财,臣下都说没钱,有一件事就是崇祯对老丈人说您那么有钱您带头捐个500万吧!不算多吧,老丈人说明天你派人拿吧!第二天,小太监门都没进去就回来了,崇祯问要到了吗?太监说:门都没进去,我到门口,我看您老丈人门前贴一个条子“此房出售”!您说他都穷到卖房了我怎么敢要?而最后呢,国破时李自成搜刮的大臣家产共有7000万两!相当于现在110亿!





小鹏杂谈历史


首先是地球气候变化,恰巧明末清初时遇上小冰期,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对当时社会文明的发展,农业经济,民族迁徙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叛乱叠起的原因之一,那时候马铃薯和玉米等耐寒食物还未在中国广泛种植。这有点像天要亡明,可能是明的气数真已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国运不超三百年,而明朝已享国两百七十六年还没包括后来的南明)。

还有一个就是制度问题,明朝的制度文重武轻,后期又亲信宦官,从万历开始政治弊端就尤为突出,党争,贪污敛财,土地兼并,民族矛盾,直到后金崛起。

最后崇祯这个人,要是像他的前任们那样不作为,让太监、内阁们去做事,明朝反而不会亡在他手里。他既无治国经验,又无军事才能,却因为斗倒了魏忠贤便觉得志得意满、天纵英明,事事都想为,却事事胡作为,弄的文不敢谏,武不能战,关键时刻自断臂膀,遇到困难当朝痛哭流涕。

在杀袁崇焕这件事情上中了后金反间计而不自知,下手极为极端,凭着自己的怀疑在未经过慎重调查,便对立下郝郝战功的边防主帅处以极刑:凌迟碎割两千多刀。比之宋高宗处置岳飞更毒辣、更极端,最后落得个江山破碎,吊死煤山的凄惨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

满清为袁崇焕平反之用意,在于彻底收服天下士子之心,让天下士子看到明朝的昏聩,大清的圣明。连铁杆对手袁崇焕都可以敬重,其胸怀雅量相比崇祯的偏激狭隘让天下人心自行衡量。这也就是清朝亡国时儒家很多遗老浑然忘了自己曾经是大明子孙,要为大清殉葬的注脚吧。崇祯虽有中兴之心却无中兴之志,刚愎自用,在错误的政策思想以及识人,用人的人事安排上的一连串失误,自毁长城,造成边关将领人心起伏,内忧外患之际,优柔寡断,不能自觉,已至战事失利,最后走向灭亡。

最后声明一下,明朝在灭亡时军队战斗力依然十分顽强,在当时世界上依然名为前列,如果没有内乱(李自成,张献忠),满清很难入关,说到底中国历来怕的不是外敌而是内乱。



清水隐士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同意明朝是亡于自毁长城的观点。

明朝的灭亡有其客观原因,但是本质上是因为封建王朝的属性决定的,封建王朝制度的短板、生产力的落后等决定了整个国家总是被置于人治之下,人治的社会充分依赖于统治者的能力和情操,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盛世皇朝无不是因为当时皇帝的英明神武和勤于政事的原因。

但是人性都是有弱点的,那些从小在皇室长大、没有受过苦的人,他们的能力和情操往往不如为他们打下江山的祖先,让这样的人来对国家进行人治的必然结果就是权力结构的不科学,进而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皇权缺少必要的约束和限制,官权没有足够的监督,民权得不到有效保障,聪明的官员们钻法制的漏洞那是易如反掌,再加上整个社会科技意识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生产力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撑,导致了资源总是优先被掌控权力的人享用并挥霍,老百姓的生活很难长久得到温饱,一遇到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时国家的抵抗能力就会显得很薄弱,这时候皇朝的统治基础就会逐渐被摧毁,皇朝就会被别的更聪明和战斗力更强的政治群体所取代。

和其他皇朝一样,作为封建皇朝的明朝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它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封建皇朝的必然宿命,只是统治时间长短的区别。而作为死社稷的皇帝崇祯急火攻心、昏招频出,出现了包括错杀袁崇焕、自毁长城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只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不同意明朝是亡于自毁长城的观点。举例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崇祯杀袁崇焕之前明朝的国家形势。

天灾: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人祸: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镇压。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肆虐整个西北、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三分之一的国土遭到起义军的攻占或者长期攻占,几十万的起义军和明军玩起了游击战,耗费了明帝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了1644年(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统治宣布结束。

外患: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领导的后金军队的持续攻伐,大明东北方城池已经大部分被后金占领,而尽管袁崇焕利用坚城大炮取得了宁远大捷,紧紧守住后金的入关防线,但是后金充分利用与蒙古的联姻同盟优势,经常绕道蒙古进攻北京,直接威胁都城的安全,而袁崇焕也正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被崇祯骗进皇城后扣押并处死,处死袁崇焕以后带来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给军心稳定造成了极大伤害。

起义军攻占北京之后,一系列的傻逼措施导致了百姓怨声载道,更导致了吴三桂打开关门,放后金军入关,从此后金军如龙入大海,开始在中原大地大杀四方,灭南明、破义军,最终夺取了政权,明朝历史彻底结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灭亡主观上是起义军攻下北京,崇祯自缢。而袁崇焕他的主要作战区域在东北方,作战对象是后金军队,而他的实力只适用于勉强与后金军打防守战,根本没有与起义军有过正面作战,再加上当时明朝朝政昏暗,党争不断,奸佞之臣充斥于整个朝廷,导致朝廷乌烟瘴气,造成袁崇焕手下明朝最有战斗力的军队粮饷短缺,这样从客观上决定了袁崇焕也没有实力先消灭后金军队,再平息农民起义,袁崇焕即使不被崇祯杀死,他的军队也会因为粮饷短缺而最终败于后金军队,袁崇焕也同样会被后金杀死。

天灾加人祸加强悍的外敌,再加上朝政的暗无天日,决定了明朝必亡,这不是一个袁崇焕就能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封建王朝逃不过的宿命。


铁匠波波


我基本同意,但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明朝灭亡原因第一:两百多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同时,无法抑制权贵集团的土地兼并,难以逃脱“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终于内忧外患,难以为继,用直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的话说,就是“气数已尽”

第二:崇祯帝为人虽勤于国事,然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目光短浅,当时名将不得重用,孙传庭,熊廷弼,卢象升,袁崇焕,洪承畴等等,或死或郁郁不得志,都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不然明朝也不会在1644年灭亡,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内阁基本年年换人,导致了人心离散,最后破城,基本上孤家寡人。

第三:明朝遭遇罕见的天灾,崇祯十年到十六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地区持续大旱。基本每年都有事情发生,很多人将明朝的灭亡简单归结于小冰期,那是不准确的,同样是小冰期,另一边的大英帝国也还在昂扬向上的发展,怎么明朝就灭亡了呢?

第四:明朝的外交手段缺乏,君臣处理国家问题不灵活,纵观明朝一代,在对外交流中,总是以战争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情况灵活应对,意思就是永远用最高成本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就是,在国家之间,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而是多种手段并用,最典型的就是南宋时期,偏居一隅,依然可以通过外交方式存在一百多年,最后联合蒙古灭亡宿敌金朝,要是每一次国家遇到问题都通过战争解决,富庶如南宋尚且不足,何况明朝,明粉中间有一句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表面看可以认为是赞扬明朝皇帝刚烈,但是作为一国皇帝,足可见明朝对外交流中是有很大问题的,最后崇祯帝死守国门,不肯南渡,导致南明半壁江山因继承人问题持续内耗,华夏衣冠,千年文脉,被外族所辱,如果崇祯帝能够及时南渡,虽然没有死社稷,但是却可以使明朝国祚延续。




弦间映月


明朝之亡,说亡于自毁长城一点都不为过。我们来看看崇祯皇帝是怎么自断羽翼,自毁长城的。

崇祯皇帝的用人之道,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不能有误,错一次就完了。

崇祯在位17年,换了50个重要官员,宰相级别以及部会级别的重要骨干,平均一年换三个。

被换掉的官员还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最起码保住了一条命,最可怕就是崇祯十连斩!

如果是武将,即使你是百战百胜,只要打败一次就会被斩杀!打仗哪里有百战百胜的?

第一个是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次长级的官员,打了败仗,被斩!

在万历皇帝时期,日本攻打朝鲜。杨镐奉命支援朝鲜,跟丰臣秀吉打仗,打败了丰臣秀吉。就这个杨镐结果在崇祯二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打了败仗,崇祯皇帝一声令下,斩!

一战败了就被斩杀,大明的战将非常危险。优秀的人才出了一点点问题,就会被斩!这样一个一个的斩,挡不住啊!

袁崇焕大家都知道,他守辽东的时候,皇太极很忧虑,说了一句话:我们如果要打大明北京,需要绕过袁崇焕的锦宁防线,这样一来太远了。于是就用了反间计,让崇祯皇帝间接知道假消息:说袁崇焕跟我皇太极谈和,并且准备联合起来反攻大明。

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把袁崇焕凌迟处死!

辽东主帅巡抚都御史孙元化,文武双全。明朝很多火器都是他发明的,他在数学、几何、西方兵器上都很有研究,写下了四本书,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孙元化在锦宁大捷的时候,用火炮炸到了努尔哈赤,导致努尔哈赤后来的死亡。可以说是为了大明立下大功的人,这样的人在崇祯五年打了败仗,同样被斩!反正不能败一次,败一次就得死!

熊文灿更倒霉,兵部尚书是国防部长级的官员。张献忠和李自成造反的时候,崇祯皇帝任命熊文灿前去劝降,安抚。结果李自成他们不投降,不投降就算了,接着打就可以了嘛。

崇祯皇帝给熊文灿一个罪名:没有完成任务,办事不力,斩!

熊廷弼被斩,而且被传首九边。

十连斩,我就不一一说了,总之十个里面有八个,不是主帅就是那种部长级的大官,还有两个宰相。

这样十斩下来,有谁不怕?谁还敢为崇祯卖命?吴三桂拥有重兵,看到洪承畴大军被打败,结果观望不前去救援。


乙丙丁6


我个人认为,崇祯皇帝的做法是在“自毁长城”,因为他杀了两个最不该杀的人。第一个宦官魏忠贤,尽管此人有许多行为令人不齿而遭受诟病,但他却能够招贤纳士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军队,并积极主动的提供粮饷,为支持明军打击后金的行动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魏忠贤的手下人也积极配合,因此当时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严重打击。魏忠贤倒台后,许多明军高级将领受牵连被治罪 ,又因粮饷供应不足使明军战斗力迅速下降,努尔哈赤后金政权才“得以喘息”而逐渐壮大起来。所以魏忠贤不该杀!

第二个不该杀的就是蓟辽都师袁崇焕,这个人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我就不多说了。

虽然是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但大明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大厦将倾,即使不杀掉魏忠贤和袁崇焕,大明帝国也会走向灭亡,只不过能多坚持十年二十年。

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土地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也是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却被不断增加的皇亲贵族和氏家大族占为己有而不纳税,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此种情况更加严重,要命的是小冰河期又出现了,当时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不是连年大旱就是冬季异常寒冷,农民不是没了土地,就是地里不长庄稼。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造反呗!于是农民起义军出现了,几个比较出名的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大明朝本来就被后金汗国不断袭扰,又遭受农民起义军的不断打击,再加上崇祯皇帝三番五次“自毁长城”,不灭亡才怪呢。


徐大聊史


不同意明朝亡于“自毁长城”,认为是亡于内忧外患。明朝末期,政府处境艰难。一方面天灾不断,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义,另一方面蒙古的隐患一直没有消除,女真族不断做大,消耗明王朝大量实力(军队、财政等力量)。加上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继位匆忙,从政经验不足,崇祯帝刚愎自用,急功近利,明王朝最终被折腾地在他手中终结。

明朝亡于“自毁长城”,有一定道理,个人认为都是表象,没有任何制度是十全十美的,都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个可以参考统一中国前实行的商鞅变法。“自毁长城”的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先后有杀袁崇焕、催促洪承畴决战、催促孙传庭进兵等行为。崇祯帝频繁换内阁大臣,杀兵部尚书,这些行为都是有史可查的。最后关头,他又拒绝南迁,丧失了最后的一点机会。


像一阵风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