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上的蒲松齡為何總喜歡寫太原發生的事兒?

拇指太原


首先,對提問題者表示一下我的敬佩:帶著研究眼光讀書的人最認真,給你點個贊;接下來就是對自己小小的反省:咋當年我看《聊齋》的時候,就光注意狐狸精的事兒了呢?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們先聊聊蒲松齡這位老人家。

蒲松齡,山東人。學術界關於蒲姓的民族起源有諸多爭議,“蒙古、女真、回族、漢人” 多說並存,至今尚未定論。按照《蒲氏族譜》記載,蒲姓為元朝世勳,其遠祖曾遭“夷族之禍”,全族人全被邢戮,只留下一幼小孤兒。倖存下來的小孩子逃到山東淄川,即現在的淄博淄川區,隱姓埋名投靠外家。直到元亡後才恢復蒲姓,子孫日繁,漸成當地望族。從其始祖蒲璋到蒲松齡,蒲家在當地已經繁衍了十一世。也就是說,無論蒲姓最初是什麼民族、哪裡人,經過這麼多年和當地人通婚,到蒲松齡這一代,早已經是地地道道的 “山東人”了。

蒲家傳到蒲松齡的父輩時,所謂的“書香傳家”,已經逐漸沒落了:蒲父雖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卻屢試不中,只能棄學經商。同樣,蒲松齡儘管在縣試、府試、道試中都考了第一中了秀才,在當地頗有文名,但從此以後也是屢試不中。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當年的蒲松齡,從小就是好學生,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績都是槓槓的狀元。順順利利進了大學以後,這位仁兄忽然畫風突變,考研究生、考公務員,好多次都沒考上。

於是,這位屢試不中的落魄“學霸”,在他三十歲出頭的時候,在同學兼“老鐵”、新任寶應知縣孫蕙的邀請下,跟隨其到江蘇揚州府,做了一個幕僚。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離開家鄉。

幾年之後,許是不願再寄人籬下,蒲松齡又回到淄川,在當地一個鄉紳家中做了教書先生。從此閒暇裡把菊東籬下,飲酒作詩、自娛自樂,一直到61歲才撤帳歸家。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久居鄉野、幾乎沒有離開過家鄉的山東漢,怎麼會喜歡寫太原的事兒?

蒲松齡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就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了。其實,隨便翻翻《聊齋》就能發現,故事中所提及的地名頗多。嚴格來說,山東的地名出現最為頻繁,其餘諸如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北京、浙江、江蘇、廣西、湖南、湖北、陝西、江西……都有涉及,可以這樣說,雖然蒲松齡中年之後一直居於鄉野一隅,一支筆卻是馳騁大江南北,太原在其中所佔比重並不明顯。

和太原地名有關的故事,試舉幾例:

《太原獄》講述,太原有戶人家,婆、媳都是寡婦。婆婆方到中年,不能自守......

《畫皮》開頭寫到:“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獨奔,甚艱於步……”

《張老相公》一文寫明,“張老相公,晉人。適將嫁女,攜眷至江南,躬市奩妝……”

還有一個故事《長治女子》,講的則是長治人陳歡樂有個貌美女兒的故事。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說是小說,但創作基本上是有本有源的,他的故事大多數都是先聽再寫後加工得來的。可以試想,一位自幼家學淵源、又喜歡民間文學的“學霸”,當他放棄了科考舉業的理想之後,安居在鄉野一戶富有鄉紳家中。教書工作並不繁重,大把的閒暇時光,這位讀書人會幹點什麼呢?

舊時鄉紳對教書先生頗為尊重,不但束脩豐厚,平日裡也會待為上賓。像蒲松齡這樣基礎知識紮實、有著豐富應考經驗的先生,更是不可慢待。鄉紳家中藏書頗多,平時來往的朋友、投靠的親朋一定也不少,以蒲松齡的身份,會有很多機會與之接觸;而且,只要蒲松齡願意,鄉紳家中的僕從、僱工,也能接觸到。

時間自由,又能接觸到來自山南海北的人,見面後聊天侃大山,一定會聊到不少新鮮事兒:“哎,有個事兒你聽說過沒有?” 和現如今一樣,與人聊天,八卦、奇聞是最好的開場白。

有大量藏書可看,有大把故事可聽,這位自幼就有蒐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愛好的讀書人,開始從中吸取創作營養,並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一篇篇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蒲松齡喜歡蒐集寫作志怪故事的事情在朋友中間流傳開之後,“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蒲松齡從青壯年時代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了67歲。誠如他的摯友唐夢賚之言:“於制藝舉業之暇,凡所見聞,輒為筆記。” 可以說,《聊齋志異》是其一生心血集粹。不管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再加工潤色,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除此之外,他還會到古人的書裡邊找素材。《聊齋志異》裡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

話題再回到“太原的事兒”這裡,應該這樣理解,蒲松齡年輕的時候,正處於張獻忠、李自成起義,再後來清軍入關,改朝易鼎之際,社會動盪不安。不少異鄉人會背井離鄉躲避戰亂的,流亡到山東鄉下,其中,應該不乏有太原人,蒲松齡應該是聽到不少太原人講述奇聞異事。

我們可以根據史實設想一下:

1644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正月,蒲松齡5歲的時候,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同年二月,大順軍克太原。城破之後,大批流民會到哪裡去呢?其時,山西附近的陝西、河南早已被大順軍佔領,不能去;攻破太原後,李自成直逼北京城下,不敢去;物產豐富、人口密集的山東自然是首選目標。很可能當時蒲松齡的家鄉就去了不少山西人呢。

從明朝初年起,由於朱元璋在山東當地施行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移民。山西人移民到山東很常見。著名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說的就是此現象。當然,王朝更迭的時候,移民大省山東依然難免戰爭塗炭。清軍入關時,將距離京師較近且物產豐富、人口密集的山東當作了重要目標,這就是題外話了。


太原晚報


《聊齋志異▪畫皮》中的開頭寫到:“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獨奔,甚艱於步。”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男主角是太原人,姓王。為何選擇王姓?大家也許看到我前段時間寫的太原王氏出太原這篇文章。因為王姓原本就是太原的地方大族,魏孝文帝時期為天下四大望族,太原王氏乃居第一位。後唐太宗時列天下七大望族,太原王氏也名列其中。

同時,在《聊齋志異▪太原獄》講述到太原有戶人家,婆、媳都是寡婦。婆婆方到中年,不能自守......這不此篇裡內容寫的淋漓盡致,精彩萬分,卻也提及到太原。

根據資料考證,《聊齋志異▪人妖》原本寫的是山東東昌府人馬萬寶的事,來源是陸粲所寫的《人妖公案》,記載《明實錄》中。其中主要人物為成化年間山西太原的李大剛之侄的故事。這兩篇文章十分相似,甚至結尾處蒲松齡還以“異史氏”的名義對其發表了一段評論。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說是小說,但創作基本上是有本有源的,他的故事大多數都是先聽再寫後加工得來的。

所以說,今天我們看到的聊齋志異中,無論是描述太原的人還是太原的事。或許根本不是個人想象式的創作,更或許這些人物本來就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呢?


拇指太原


蒲松齡可是山東淄博人,科舉失利,多年一直在鄉。祖上可能是回人,後來定居的淄博。他的《聊齋志異》融匯了古代書籍上的、鄉間流傳的、外鄉人口述的眾多神鬼仙妖怪的故事。像聶小倩、嬰寧等形象深入人心。鬼怪原來也有情義。包括跟太原相關的《太原獄》、《畫皮》等。太原的故事可能與山西明末就戰亂頻發,人民流落異鄉有關。逃難的老百姓把各地的見聞傳說帶到了異鄉。





白馬嘯長安


作為一個蒲翁故里人,我想說蒲老先生寫的故事都是聽路人說的,我們這聊齋園內有口名為柳泉的井,當年蒲老先生就在這口井邊支起茶攤聽南來北往 東來西去的客商講故事,這是當時濟南府和膠東地區的官道。蒲老先生生平很少離開現在淄博市 他寫故事很多都是聽別人說,然後自己加工的。所以多次提到太原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般陽書生


聊齋中確實有好多關於太原的故事,你看的很細,我贊一個!

蒲松齡除了短時間去過南方外,大部分的活動範圍就是山東一帶。

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巧合,蒲松齡只是聽到有關太原的故事記下來而已,別的地方也有,不過山東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