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雍正王朝》鄔思道辭行,透露了什麼讓十三爺大為吃驚?

短鋤栽花


鄔思道對雍正有一句評價,電視劇裡面沒有拍出來,小說中的原話是:

“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

這種狠毒的評價,原本是專用於秦始皇、司馬懿的。這兩位都是什麼人,不用多說了。如果不懂啥叫“豺聲狼顧,鷹視猿聽”,請看下圖。



鄔思道深知雍正為人陰險惡毒,旁人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與他同享福。凡是知道雍正秘密的人,大半都會遭到毒手。

自古無情帝王家,知道秘密的屬下是可以除掉的,妨礙自己的父兄也是可以除掉的。十三爺也不例外...



電視劇中,鄔思道和十三爺的對話的內容是這樣的:

雍正繼位,帶著兵,連夜趕回潛邸探望鄔思道(有殺氣)。鄔思道一番肺腑之言,感動了雍正。准許其半隱於野。




臨行前,老十三前來送行,一番感慨。鄔思道感嘆十三爺的胸懷,對他說了一句話掏心窩子的話:

“這個鐵帽子王,這……你要拼死辭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

“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老十三:鄔先生,你放心,我不信四哥會做出弓盡鳥藏的事來。(注:應該是鳥盡弓藏,電視劇的配音搞錯了。)

鄔思道:明日我的話就能驗證啊,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不過十三爺你不用擔心,只要你收斂鋒芒,皇上是不會怎麼樣子的。


鄔思道的這番話,對十三爺的觸動非常大。

電視劇中有一個細節,雍正未登基之前,十三爺跟雍正下棋,腿都是翹著的,一副跋扈的模樣。雍正登基之後,這哥倆再下棋,十三爺都是弓著腰,一副恭維謹慎的模樣,連笑都是很勉強的假笑。

而且動輒就下跪請罪,不敢有半分的差池。雍正說“朕多想再讓你叫我一聲四哥啊”!

十三爺的內心潛臺詞是“mmp,我不敢啊!”










以上為電視劇的內容,拍的比較隱晦,對雍正的陰險惡毒,描繪的不夠直白。

在小說中,就很直白了。鄔思道對十三阿哥袒露真像後,作者對十三阿哥的心情描寫是這樣的:

允祥被他的神情驚呆了,手裡捧著已經涼了的茶,死死盯著鄔思道。“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鄔思道語氣冷峻得令人發抖。允祥驀地一個驚顫,臉色變得蒼白如紙,翕動了一下嘴唇,竟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兩個人在燈下交換著目光,只聽院外一陣風聲,像是什麼在樹林子裡撲稜了一陣翅膀,接著便是鴟鳥淒厲的大叫聲,叫得允祥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這樣寒冷的冬夜,到處是堅冰和積雪,雍和宮孤零零地處在京郊,四鄰不靠,全是曠野,這時滅口,真正是殺人如草不聞聲!允祥噓了一口冷氣,剎那間,他冒出一個念頭,竟想奪門逃出去!

鄔思道對十三阿哥袒露的真像,其實就是告訴他,雍正這個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

平日裡的禮賢下士,兄弟深情,都是刻意的偽裝出來的假象罷了。潛邸替他秘密辦差的奴才可以殺,幫他奪嫡的兄弟一樣可以殺。



鄔思道之所以會看透雍正其人,是因為雍正做的兩件事,讓他大吃一驚,後脊背發涼。

第一件是刑部冤獄案,鄔思道力勸雍正不要接這個案子。結果雍正當著康熙的面,還是假模假樣的把案子給接了。

氣的鄔思道以為雍正是阿斗之才,扶不起的爛泥巴。其實是雍正有意向鄔思道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連夜對自己下狠手,故意讓自己得風寒病。既在康熙的面前表功、得寵,又擺了所有人一道。

雍正的這股狠勁,讓鄔思道後背發涼。

第二件事是高福被殺事件。鄔思道以為自己運籌帷幄,能救高福一命。還以為雍正能念在主奴之情,放過高福。



結果高福還是被雍正派人毒殺。這件事讓鄔思道徹底看穿了雍正的為人。

這位“陰鷙梟雄之主”,讓鄔思道感到害怕,他是真的是害怕了!



在小說中,鄔思道不僅跟十三阿哥說出了自己離開的真像。對四爺黨的另一個干將,十七阿哥也有旁敲側擊。

電視劇中沒有十七阿哥的戲份,只是在雍正回到潛邸後有過幾句臺詞的交待。

不過就算是如此,僅憑一句臺詞也足夠了。

鄔思道接高無庸之口轉告給用十七阿哥:

“天子沒有私事”。

今非昔比了,往日的四哥已經死了。從今日起,大清朝只有雍正皇帝,不會再有四哥和四王爺。

老十三也好,老十七也好,不要以為自己有擁立之功就洋洋得意,再傻不愣登的跟四哥開玩笑,會沒命的!



雖然電視劇沒有小說那麼直白,沒有把雍正殺害潛邸奴才的影像拍出來。但是,即使是第一遍看這部劇的人,應該也會注意到。

之前一直在潛邸替雍正管家的高無庸,後面沒戲份了。很明顯,殺了唄。知道那麼多內幕,能饒了他?

反倒是康熙時期的老奴才李德全,繼續服侍雍正。如果是有心之人,應該會注意到這個細節。

說實話,電視劇沒有把雍正的狠毒演繹出來,只是沾了點邊,立馬又收住了。不過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電視劇是拍給公眾看的,太腹黑了不太好。

電視劇這種比較隱晦、剋制的表現手法,其實效果反而更好。


Mer86


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鄔思道臨行一語,驚醒夢中人,平日裡任氣豪爽、義薄雲天的俠王十三爺,也不禁雙眼直瞪、背透冷汗!

鄔思道與十三爺辭行,二人多年在一起奮鬥,私誼不錯,他得知皇帝要給這個十三弟封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鄔思道建議他拼死辭掉這個鐵帽子王,才能保一世平安。十三爺不解,說皇帝不會兔死狗烹。鄔思道冷笑,說之前那些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明日就要被秘密處決掉了,十三爺聽後倒吸一口涼氣。

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是一個雖有殘疾但飽讀詩書、智謀超群的人物,他隱藏於幕後,給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出謀劃策,無論是在取得康熙的信任、爭取康熙的歡心上,還是在對付八爺黨虎視眈眈、你死後活的奪嫡鬥爭中,鄔思道妙計迭出,在化解危機中屢屢出奇制勝,最終讓胤禛繼承了皇位,成為了雍正皇帝。

確實,雍正身邊的鄔思道,如同劉邦身邊的張良,所不同,一個只能隱於幕後低調策劃,一個卻在臺前高調參與,但皆是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的大謀略家。其實,疆場上你死我活的爭搶天下,與宮闈間陰謀詭計地奪取皇位,其過程和殘忍程度,也是大同小異的,有時,禍起蕭牆比沙場上的真刀真槍更加血腥、更加慘烈。

鄔思道作為陰謀的策劃者、推動者,深知其中的驚險。因此,當皇四子胤禛成為了雍正皇帝,當以前由陰謀為主、陽謀為輔,轉變為當上皇帝后的以陽謀為主、陰謀為輔,那些陰謀的人事,便要選擇性遺忘,不僅自己要遺忘,人家更不能發現蛛絲馬跡,而這種遺忘,每每伴隨著打掃龍庭坐天下時的“大掃除”,也可以說“清洗”,那些在青天白日下看來骯髒的事、骯髒的人,都要隨著“清洗”而銷聲匿跡。

正因為如此,鄔思道才會臨別之際,向十三爺透露出雍正必殺那些曾經給他秘密辦差的手下,建議他辭去那個鐵帽子王的封爵,意在提醒十三爺謹慎小心,雖然他是皇兄的功臣,倘若志得意滿,心生驕橫,今天可以殺替他秘密辦差的人,將來時過境遷,難保不會發生同根相煎之事。這也足見鄔思道的精明。

而鄔思道最精明之處在於,他不但提醒了十三爺,同時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雍正上臺,清洗那些秘密辦差的手下,其中本來也包括鄔思道。不過,鄔思道提前向雍正明志,表示不要任何封贈,只要找一個託身之所,讓雍正隨時可以找到,無事休息,有事隨叫隨到。這等於是明白告訴雍正,我這頭暫時寄在我的脖子上,你要時,隨時可以取下。

面對這樣一個精明通透而又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人,雍正到底下不起手了。加上,他就藏匿在自己最信任的大臣的幕府裡,有用時還可用,有必要清除時隨時可取他的性命,因此就沒有殺鄔思道了。這更見鄔思道的精明。


帝國的臉譜


鄔思道和康熙,這兩個《雍正王朝》中最聰明的人想到一塊兒去了。

臨行時,鄔思道告誡十三爺:與君王往來,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還他透露,四爺府裡專一為四爺辦隱秘差事的人很快就會被雍正幹掉。

因為鄔先生見過雍正殺高福,知道雍正是刻薄嚴厲之人。他擔心十三爺以後會觸怒雍正,不得善終。

其實這一點,康熙也想到了。

康熙最喜歡他這個十三阿哥,稱讚他是心地光明之人。

但是康熙早已選定了胤禛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刻薄嚴厲,在平常人身上可能是缺點,但在皇帝身上不一定是缺點,特別是康熙末年吏治腐敗,急需一個皇帝站出來刷新吏治。所以四阿哥的刻薄反而成了優點。

康熙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胤祥是個任俠仗義、天不怕地不怕的俠王,他連康熙都不怕,雍正也不一定鎮得住他。

雍正和胤祥關係好這不假,但是關係越好越容易出問題,因為關係好就有可能恃寵而驕,失去君臣相處的分寸。

特別是雍正要刷新吏治,必然要對大臣們開刀,而胤祥人緣廣,會不會為大臣們求情而觸怒雍正?這是很有可能的。比如胤祥就曾為魏東亭求過情。

康熙很擔心雍正和胤祥出現兄弟相爭、禍起蕭牆的事情。所以雖然他最喜歡十三阿哥,但還是囚禁了他十年!康熙就是為了壓他的脾氣。

康熙這一手還是很成功的,雍正登基後胤祥處處小心。連下棋也不敢贏雍正。

雍正還為此大發脾氣,說當年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十三哪去了。

胤祥說,我被皇阿瑪關了十年,脾氣早沒了。

可見鄔先生和康熙擔心到一起去了。

康熙是整部劇最有權謀的人,而鄔先生則是最懂康熙的人。


夢露居士


雍正登基,作為幕後軍師的鄔思道“功成身退”。鄔思道離開時可謂低調又淒涼,只有十三爺一人為其送行。也正是十三爺的這份情義,讓鄔思道忍不住“提醒”了他幾句,卻讓十三爺大為吃驚。

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

這是鄔思道對十三爺肺腑之言的警醒,亦是鄔思道自己親身經歷過後的無奈感慨。

雍正猜疑,鄔思道死裡逃生

在四爺被康熙傳大位後的當天夜裡,四爺便回到了潛邸,第一時間找到了鄔思道。按照常理,康熙駕崩雍正理應在宮內守孝守靈才對,但他卻迫不及待的回到潛邸,目的就是要在這關鍵時刻“處理”鄔思道,否則他寢食難安。因為鄔思道不但智慧過人,十幾年下來更是對雍正的為人處事太過了解了。


作為《雍正王朝》中的頂級智囊人物,也是雍正背後為其出謀劃策之人,鄔思道對雍正能夠順利登基的作用之大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他知道太多關於雍正見不得人的陰謀詭計。如今雍正登上帝位,鄔思道顯然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但他卻不能放任鄔思道就這麼不管。鄔思道能夠助雍正登上帝位,保不齊也能被他人利用將雍正趕下皇位。


鄔思道自然是知道雍正的想法,這是在試探鄔思道。因此,鄔思道先是提出“三不可用”委婉的拒絕了當朝為官的建議,“脫離”雍正的視線。然後為了讓雍正放心,又提出了“半隱”的方案,主動“暴露”在雍正的監控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這才最終說動了雍正放他離去。雖然這中間看似風平浪靜,但其實暗潮湧動,驚險萬分。稍有差池,鄔思道就性命不保。因為鄔思道就屬於那秘密為四爺辦差使的人之一。



鄔思道“救”未露面的十七爺

在鄔思道說動雍正放其“半隱”後,張五哥來報說,十七爺求見雍正。雍正原本是想要接見的,卻被鄔思道給擋回去了。

這裡透露出幾個信息。

1、十七爺雖然未參與“九子奪嫡”,之前也從未出過場露過面,但卻是四爺黨的支持者,還是隱在暗處的那種。

2、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大局、名分已定。在這種局勢下,十七爺的求見顯然是看準了時機,可謂恰到好處。

3、十七爺求見除了恭賀雍正外,最主要的還是想要靠著同陣營的兄弟情分,在新皇帝面前邀功以謀求“好處”,佔據先機。

鄔思道是這麼讓張五哥回話的。

若是公事,請他轉告張廷玉處置;要是關防的事,就請十三爺處置;要是私事,就說天子沒有私事。



很明顯,今時不同往日。身份轉變後,很多原本理所當然之事變味了。就如同之前四爺和鄔思道的關係,也因為四爺繼位成皇帝而變得大大不同。雖然十七爺是一直支持四爺的,但如今四爺成為皇帝,他們的關係就不僅僅只是兄弟,更是君臣關係。這個時候十七爺想要靠著兄弟關係來要“好處”,必然會讓雍正心裡有想法。鄔思道把十七爺擋回去,其實是在“救”十七爺。若雍正真的接見了十七爺,恐怕十七爺最終的結局不會太好。

十三爺俠義,鄔思道忍不住提醒

十三爺送別鄔思道時的那句“我們對不起您”讓鄔思道忍不住提醒他。十三爺能夠說出這句“我們對不起您”足以顯示他的率真以及仗義,還有就是未勘通世情,而這也讓鄔思道對於十三爺的“前途”有所擔心。



鄔思道勸說十三爺拼死辭掉鐵帽子王,這樣才能保一世平安。

鄔思道為什麼這麼說?

“九子奪嫡”中,十三爺一直都是四爺最忠實的支持者。十三爺在關鍵時刻接管豐臺大營更是四爺順利繼位的重要保障,可謂功勞巨大。雍正要封十三爺為鐵帽子王是表彰他的功勞以及多年來的忠實擁護,但若是十三爺不加推辭欣然接受的話,難免會給雍正留下“居功自傲”的感覺,甚至會誤認為十三爺把鐵帽子王當作是理應得到的封賞。帝王大多會猜疑,尤其是雍正。要不然他也不會在得到帝位後第一時間想要試探鄔思道,這都是雍正對於鄔思道的猜疑。如果十三爺對於這個鐵帽子王表現的坦然受之的態度,無疑會引起雍正的猜疑,那麼十三爺的境遇將會變得危險。



十三爺聯想到鄔思道所說的“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以及鄔思道自己本身的遭遇,讓他不得不心驚肉跳。鳥盡弓藏的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鄔思道就是擺在十三爺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十三爺自然是既心驚又不得不面對現實。



十三爺的轉變

而十三爺也將鄔思道的話聽進了心裡,之後在雍正面前表現得足夠尊敬,禮數週全。跟雍正下棋不敢贏,只和棋;有想法不敢說,一心只為獨善其身,中庸自保之道。自此,俠肝義膽的“俠王”胤祥消失了,唯有雍正朝的和碩怡親王允祥而已。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大家閱讀和留言。


月關略萌


鄔思道辭行,老十三胤祥送別,一壺酒,幾句話,當為老十三醒世恆言。如:

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你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才能保你一世平安。

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不過十三爺不用擔心,只要你收斂鋒芒,皇上是不會怎麼樣的。

鄔思道的話裡透露著強烈的“兔死狗烹”的氣息,使得老十三胤祥大為吃驚。鄔思道為胤祥點醒世故,老十三是真的不明白嗎?

鄔思道在雍王府十幾年,為老四胤禛出謀劃策,為的卻是漢人士子的那點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雍王府,我想給鄔思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件事,甚至可以說是三道“陰影”。

第一件事:拒刑部冤獄案件的差使。鄔思道既已經提出了不要接手刑部冤獄案,這樣會讓自己陷入十分被動之地。但是老四胤禛卻“技高一籌”,先是在康熙面前表功,接手了差使,當天晚上卻來了個“自殘傷風”的把戲,間接拒絕了刑部冤獄案的差使,給康熙皇帝留下個好印象,又從案子裡巧妙脫身了。

鄔思道本因老四不聽建議要走,但是一見這樣的情形,又不好表露,故只好留下。我想鄔思道心裡當時想的是:哎呀這傢伙,比我聰明啊。這無疑也是對鄔思道的一種震懾,讓鄔思道不敢小瞧了這位王爺。

其實我想要說的是:要是老四胤禛的自殘行為將自己的命送了該如何是好?對自己如此之很,也不枉他將來就是當皇帝的料。

第二件事:年秋月之事。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大概是鄔思道內心真正的愛人吧。可是因為要拴住年羹堯,老四胤禛給年家抬旗,讓鄔思道意識到自己和年秋月的相遇就是一場錯誤。更為傷心的是,自己還要為老四胤禛做媒,將自己的心上人光明正大的讓給老四胤禛。

天下哪有這麼錘心的事兒,可它就明明發生了,還連帶著老四胤禛對鄔思道的考驗,換做是旁人,要麼在沉默中爆發,要麼在沉默中死亡。鄔思道選擇的是強顏歡笑和隱忍,而不是沉默,那就意味著不是死亡也不是爆發,是生死不如。

第三件事:高福被殺事件。高福和李衛一樣都是胤禛收留的流浪兒,高福本是個忠厚老實之人,一時不慎著了八爺黨的圈套。鄔思道可憐這個同病相憐的人,打算將計就計救高福一命。然而,鄔思道高估了自己,因為王府的決定權在老四胤禛那裡,最後,導致高福被毒死。

這可能是鄔思道唯一一次自作主張的去救高福,但是胤禛卻並沒有買鄔思道的賬,讓高毋庸將高福毒死了,其實也是給鄔思道敲響警鐘,告訴他,王府的主人是他胤禛,就算失忠之人改邪歸正也不可容。

這三件事反映出的是老四胤禛的個性行為,歸納而言可以說是:對上自殘表忠,對中奪人所愛,對下刻薄寡恩。目的只為一個:奪嫡當儲君。

對於這樣一個不計手段的主兒,鄔思道的內心到底是崩潰還是欣然我們無從知曉,甚至也很難理解在古代,一個讀書人最終的價值體現應不應該有所選擇,但是很顯然,鄔思道同志都一一領受了。故,可不可以這樣認為,其實鄔思道和胤禛根本上就是同一類人?

我們之所以都十分喜歡十三爺,正是因為他身上留有和他周圍都不一樣的東西——率真與俠義。鄔思道不是傻瓜,其實他根本就知道自己和胤禛沒有什麼差別,要是他自己也出身皇家,身為皇子,同樣幹得出這些事情。

所以他彌足珍貴老十三身上存在這些精神。但是世道殘酷險惡,鄔思道知道,當兄弟變為君臣,十三爺的率真和俠義只會將他自己送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康熙皇帝因此將他圈禁十年,可謂用心良苦。

我並不承認十三爺胤祥在此之後的表現是因為聽了鄔思道的話才有所改變的。康熙圈禁他的那十年才是真正改變十三爺性情的原因。

所以,後面二十集中,我們再也看不見十三爺的率真和俠義了,他已然混同於周圍其他人了。就算是在劉墨林和蘇舜卿的事情上,也不過是在雍正的授意之下玩弄了一次權柄而已,談不上率真與俠義。

有時候我們就會想,那個曾經的十三爺,連雍正也很懷戀。而作為觀眾,大概寧願老十三死去,也不願他身上的率真與俠義消失。而一旦活著,從此,與一具軀殼何異?


青燈問史


鄔思道在老四胤禛的奪嫡大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鄔思道在胤禛旁出謀劃策,小編估計胤禛這個皇帝還真的當不了。可是胤禛坐上了龍椅,成為了雍正皇帝后,連夜回到府邸,還冠冕堂皇說順道看看鄔先生。要知道那時候政局還不穩定,皇帝怎麼可能會看一個師爺性質的人呢?原因無他,只是為了找機會把鄔思道殺了。可是看到鄔思道佈下的五路兵馬的迷魂症,使得雍正有點顧慮,再加上鄔思道的示弱,才讓鄔思道有幸撿了一條命。


就在鄔思道離開京城前,老十三快馬追了過來代為送行。鄔思道是很佩服老十三的俠義精神和胸懷的,所以在臨走前,也掏心窩子對十三爺說了很多肺腑之言,希望引起十三爺的重視。畢竟兔死狗烹,在歷史上已經上演過無數次了。


鄔思道得知十三爺當上了鐵帽子王,就建議十三爺向雍正辭去這鐵帽子王,這樣才可以保一世平安。對於鐵帽子王的稱號,十三爺的得意之情顯然是溢於言表的,畢竟鐵帽子王實在難得,十三爺不想推掉,十三爺也不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的事來。


其實鄔思道的擔心還是對的。十三爺在軍中的人脈遍及上下,即便是被康熙囚禁多年,一出獄也能控制豐臺大營,說明什麼?如果再加上有鐵帽子王的稱號,那十三爺的權勢必定是如日中天。即便十三爺自己沒有造反之心,可也怕有人藉機造謠,無中生有啊。畢竟雍正又是一個多疑的人,三人成虎,遲早也會對十三爺下毒手的。


於是鄔思道又說,到了明天我的話就會驗證,以前府裡那些替雍正秘密做事的人恐怕就要.....聽到這裡,十三爺彷彿明白了什麼,他的沉默也說明了內心是默認的。鄔思道和雍正相處10幾年,難道還不知道雍正是什麼人嗎?現在的四哥變成了皇帝,身份的轉換,四哥已經不是以前的四哥了,伴君如伴虎這個話,十三爺還是聽過的。


和鄔思道分別後,十三爺還真的就把這些話聽進去了。通過此後的下棋,我們看到十三爺真的變了。雍正還是四哥胤禛的時候,十三爺和胤禛下棋那是相當隨便,腿都是翹到凳子上的;而雍正當皇帝后,兩人在下棋,老十三是是規規矩矩,謹慎小心的下著,還時不時陪雍正假笑,更是不敢贏雍正的棋。


說明什麼?說明十三爺已經把鄔思道的話聽進去了,從此夾著尾巴做人。什麼俠義,什麼四哥,統統沒有了,有的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十三爺沒有辭掉鐵帽子王,也沒有遭來殺身之禍,這一回倒是鄔思道失算了。不過這也是因為雍正在朝中的實力太單薄,非常需要藉助十三爺的幫忙。還有就是十三爺的身體一直不好,英年早逝,也可觀上使得十三爺沒有和雍正爆發衝突。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鄔思道辭行一事其實暗藏殺機,鄔思道的離開,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也會被屠殺。


幸運的是鄔思道是個聰明人,所以他選擇了“半隱而去”,而不是突然全身而去。


鄔思道所說的話裡,包含了對於十三爺性命的擔憂,也漸漸透露了雍正皇帝的殺心。


鄔思道和此時已經避諱名字而改名的十三爺允祥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辭行。兩人把酒言歡,較為痛快,在大雪中構造了一幅難得溫情的場面。可是鄔先生在離別之際也給十三爺敲了一記警鐘。

鄔先生力勸十三爺拒絕雍正皇帝賞賜十三爺的鐵帽子王。



這一記警鐘的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讓十三爺清楚的明白,雖然十三爺曾經和雍正皇帝有過過名的交情,可是這份交情並不等於是人情。雍正皇帝此時的身份已經不是皇阿哥,而是大清王朝的帝王。


他們倆曾經再好的關係,也已經在雍正御極帝王的那一刻變了。


此時他們的關係是君臣關係。


君是君,臣是臣。


鄔思道在提醒著十三爺的同時,也在可以的告訴他拒絕雍正皇帝的美意其實就是在拒絕替雍正皇帝辦事,十三阿哥最終雖然沒有聽鄔先生的肺腑之言,但是在對於雍正所交代的事情是並不是那麼盡心盡力,相反頗有搪塞之意。


這個地方也彰顯了十三爺的聰明。


因為我們縱觀整個《雍正王朝》這部影視劇,十三阿哥自從被圈禁十年,對於朝堂鬥爭可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雍正皇帝雖然已經御極帝位,可是朝堂之上讓然有八阿哥的勢力在掣肘,雍正皇帝想用實行新政,必須將十三爺推到朝堂前線這樣無煙的戰鬥,但是鑑於鄔思道善意的提醒,十三爺再也不可能衝殺到前線,參與到朝堂黨爭。


因為他知道,即便能夠掃清十三阿哥的黨羽,自己仍然是腹背受敵,兩面不討好。所以,十三爺在《雍正王朝》的後半個影視劇中採用了一種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大事上下手幫助雍正,絕對不干涉朝堂上雞零狗碎的小事情。


因為只有這樣,他才不至於完全陷入朝堂黨爭之中,也只有這樣十三爺才不會被雍正皇帝猜忌和冷落。


鄔思道的那句話明顯就是要告訴十三爺要提防雍正皇帝,十三爺的勢力之大其實早已經在超出了眾人的想象,尤其是根深蒂固的軍政大權,這種能力不得不讓雍正皇帝設防。


所以鄔思道的那番話,其實就是想要告訴十三爺雍正皇帝有殺人之心。


納蘭仙花


鄔思道在臨行前,不僅叮囑胤祥明哲保身,並告訴他胤禛會將府內辦秘密差事的人滅口。對鄔思道而言,說出此話無疑是有巨大風險的,而對於心知肚明的胤祥,即便是吃驚也是裝出來的。


胤禛登基成了雍正,在這個過程中鄔思道和胤祥居功甚偉。鄔思道不僅是雍正的謀主,平日分析局勢出謀劃策,關鍵時刻更用金批令箭調兵遣將助胤禛登基;胤祥更不用說了,從小就是堅定的四爺黨,在胤禛和其他兄弟們的博弈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樣的兩個人,對於胤禛的瞭解,應該是他人無法比擬的。但兩人之間也有細微的差別。

鄔思道明白自己的身份,在胤禛登基後,他勢必在清洗之列,因為沒有任何一位帝王,會允許掌握自己隱私的人存活在世間。鄔思道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最後在胤禛登基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還保證自己“半隱”,隨時處於胤禛的監視之下,這才逃得了性命。

鄔思道的歸宿,是江湖。


胤祥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他是康熙皇帝的兒子,愛新覺羅的後裔,在幫助胤禛登基後,必然會獲得巨大的收益。所以雖然在奪嫡過程中他也做過秘密的事,但這些事都是有尺度的,沒有暗殺、投毒、刺探等特務手段和鬼魅伎倆,行的基本都是光明正大之事,也正因為如此,只要他能永遠忠誠於胤禛,身家性命是可以得到保證的。

胤祥的歸宿,是朝堂。

鄔思道脫身而去,但畢竟和胤祥相交已久,欣賞他的俠義豪邁,同時也深知胤祥不會在胤禛面前出賣自己,所以在臨行前說出了胤禛的秘密,並勸胤祥盡力地明哲保身。這一點上,鄔思道作為朋友是厚道的。

但胤祥真的不知道其中的隱情嗎?在發生高福與八王府的管家暗中交往,並出賣四王府的情報之後,胤禛等人利用了高福,把太子的迷信送到了八王府,而在這之後,高福就被胤禛秘密處決了。胤祥能知道高福的事,必然也就知道了胤禛的手段和心計。

以他對胤禛的瞭解,必然會有自己的判斷和主張,鄔思道所說的秘密,其實他應該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不能宣之於口罷了。畢竟他還要在朝廷裡混下去。所以他只能表現出驚訝,並且替胤禛分辨:我想四哥他還不至於!

胤祥的驚訝,是裝出來的!


李飛叨


雍正上臺以後,給雍正辦機密事的坎兒被雍正殺了。鄔思道就看明形式,侍奉帝王只能共患難不能同甘。所以,他要給自己找條活路。

他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第一自己是個瘸子,有傷聖德;第二,自己是先朝欽範,不能違背先帝。第三,他雖然有才氣,但是陰謀為主,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應該用光明正大之臣。同時,鄔思道又提出半隱,找一個既能吃飯,又能讓皇帝隨時找到他的地方半隱退。雍正思慮再三,決定放了鄔思道。

第二日,十三爺追上辭行而去的鄔思道,想跟鄔思道道別,並表示感謝。

十三爺是個重情義的人,他拿出被圈禁時,鄔思道送給他的半罈子酒,敬了鄔思道一杯酒。此時,鄔思道本不想說什麼,只是順道問了下十三爺進封鐵帽子王的事。他看十三爺覺得鐵帽子王很難得。於是,鄔思道上車要走。

但是十三爺的一句話,讓鄔思道還是說出了他的建議。十三爺說“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哪”?十三爺這個對不起,是因為鄔思道功勞最大,卻沒有任何賞賜。而且,連鄔思道喜歡的女人--年羹堯妹妹年秋月,都被雍正娶了。所以,十三爺才會這麼說。

鄔思道看十三爺對他如此真心,於是勸他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他覺得十三爺“至今沒有勘透世情,與常人交往,共享了容易,共患難難;而與天子交往,共患難容易,共享樂難。”

就是這句話,讓十三爺有點無法接受。他的四哥當了皇帝,就不是以前的四哥了嗎?十三爺讓鄔思道放心“我不信四哥能做出鳥盡弓藏的事”。

鄔思道進一步挑明:明日府裡專一替替四爺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不過,只要十三爺收斂鋒芒,皇上不會怎麼樣十三爺的。

在臨走前,十三爺還送了一位丫鬟給鄔思道。此人跟年秋月長得很像,也算是了了鄔思道的心願吧。正如前文提到的,雍正有兩件事對不起鄔思道。其中,年秋月這件事,十三爺算是盡力補償鄔思道了。

這段戲,肯定歷史上肯定沒有的。十三爺確實被封為鐵帽子王。再者,雍正和十三爺的感情,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鄔思道說這句話,其實是多慮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如果不是鄔思道臨走時告誡了十三爺,十三爺還是按照往日的做法,我行我素,只怕他日後的命運會和年羹堯一樣。

由於十三爺自小沒有娘,飽受欺凌,雍正打小就對他很好,因而他和雍正兩個可謂是兄弟情深。換句話來說,雍正二十多個兄弟,哪怕是一母同出的十四爺,他們加在一起也不及十三爺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十三爺原本就是有名的俠王,為人講情義,永遠是快人快語,從來不願意拐彎抹角。因而在他心中,雍正永遠是那個對他好的四哥。

按照道理來講,鄔思道這番話是不該說的。畢竟十三爺和雍正既是兄弟,又是君臣,他這樣說雍正是冒著一番風險的。所以在鄔思道得知十三爺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的時候,他內心之中是非常猶豫的。他一口喝下十三爺的踐行酒,低著頭想要上馬車。不過十三爺說了一句話,讓鄔思道放下了心中的猶豫,那句話就是:

“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哪!”

正是這句簡簡單單的話打動了鄔思道。因為要知道十三爺可是被康熙關在宗人府整整十年呀。出獄之後的十三爺並沒有怨恨這個世界,反而替鄔先生抱不平。這份心胸,這種氣量,讓鄔思道敬佩不已,此刻鄔思道不得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了。當然從這句話中的“我們”也可以看出十三爺此刻還是把雍正當做自己的四哥,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是君臣關係了。

不光此處,前面十三爺甚至還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碗酒,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

此刻的雍正已經不單是他的四哥了,更是大清國的皇帝,還是他的主子。他一個親王,居然在沒有得到雍正允許的情況下,敢說替皇上敬酒。這在封建王朝,說得嚴重一點就是僭越。這是不可能被皇帝容忍的。

所以鄔思道便告誡十三爺,自古君臣有別,雍正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他是不可能和雍正共享樂的。 同時他還勸說十三爺一定要推掉所謂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朝的時候指的是後人能夠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爵位。這個鐵帽子王和中國王朝上的皇帝賜給大臣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券)是類似的。當然,熟悉歷史的人都是知道,一個皇帝如果賜給大臣免死金牌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這說明君臣之間互相地提防著彼此,而且關鍵的時候免死金牌也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鐵帽子王也是一樣的,不過是皇帝籠絡人的一種手段,並不能夠一定讓後人永遠保有爵位。

對於這一點,十三爺是不願意的相信的。雍正是他的四哥,他不願意相信雍正會做出這種弓盡鳥藏的事情來。畢竟對於十三爺來說,他真正的親人除了駕崩的康熙,便就是自小對他好的四哥了。因此,鄔思道便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替雍正辦秘密差使的恐怕就兇多極少了。對於鄔思道所言,十三爺只要稍微設想一想,認真觀察一下便可以知道鄔思道所言非虛。

正是鄔思道的一席話,可以說真正警醒了十三爺,從此以後再也看不到那個天真率性,行俠仗義的十三爺了。對於這一點,後來,雍正和十三爺下棋的時候都能夠看出來了。十三爺哪怕是生活最細小的事情,也是收斂鋒芒。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