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改革,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力也是非常深厚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的研究重点,正确认识大化改新的成败和历史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掌握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而且彻底的社会经济变革,但我认为,大化改新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改变日本的社会性质,其消灭氏姓制和部民制的目的也没有彻底实现,大化改新实际上是不成功的。

因此,本文主要从大化改新的背景、以及失败的原因两个方面来深度解析日本大化改新政策的现实意义。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1)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加剧。

日本社会生产力在七世纪时迅速提高,社会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时的东亚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隋朝和唐朝和兴起,朝鲜和新罗崛起,对于日本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日本在这期间对于朝鲜的几次入侵都失败了,大和政权威信一落千丈,政权也变得不稳定。日本统治阶级在战争失败后,对部民加强了剥削压迫,人民苦不堪言,日本各地也产生了很多的起义。人民起义的冲击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尖锐,相互斗争激烈。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互相争夺部民和土地。

公元前527年,日本发生了磐井之乱。这意味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激化,中国和朝鲜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内部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些都迫切需要日本进行探索改革。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2)日本派遣唐使学习汉文化。

在隋朝末年,汉文化传入了日本,一些日本贵族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见识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统治的繁华,这也为日本在之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统治来摆脱政治上的困境提供了前提。

七世纪初的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让唐朝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这时候的日本属于东亚地区较为落后的国家,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先后派了13批遣唐使到达长安,积极的向唐朝学习先进文化,同时也和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遣唐使们看到了隋朝的灭亡,更看到了唐朝的强大繁荣,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他们怀揣着强烈的改革之心。首先就是日本的部民制度改革,要求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日本最著名的遣唐使高向玄理和僧冥都在中国学习了几十年的文化。

在回国后,他们也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为日后日本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二、大化改新失败的原因解析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开始实行改革,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改革,并学习唐朝的手工业和农业,这次改革也以孝德天皇的年号命名,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对于日本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并且影响也极为深厚。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是效法唐代的制度,理应是一次成功的借鉴。但在改革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为什么大化改新会成为一次失败的改革呢?

①,大化改新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日本的氏姓制度,日本在公元 2 世纪左右建国的邪马台国不是统一的王国,而是由近三十个小国组成的国家联盟。日本经过激烈的统一战争才建立了后来的大和王国,但也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战前的小国虽然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的氏族集团。

氏姓制的中心内容就是国王向那些强大的氏族首领赠姓,以此来控制他们。但这些氏族首领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能够左右国王。

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革氏姓制,虽然大化改新后,中央建立了二官八省、一台五卫府政治制度,但是氏姓制的影响依然很深,原因在于日本的选官制度,

官吏的选择是从维护由氏族首领转化而来的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着眼。

尽管在大化改新之后,表面上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高级官员由天皇亲自任命,其他的官员则是由中央朝廷任命。选官标准定为考察才能德行。但实际上,这些被任命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从氏族首领和氏族中的重要人物中选取,这些贵族阶层们组成了中央政府。中央权力最终分化给了各个氏族。

此外,官吏选拔中的制度也保证了贵族阶层能够稳固他们中央官僚体系的权力。首先就是荫位制,这也是参考唐代的荫袭制,贵族和皇权代代相传,在此后的很多年历史中都保持着稳固的地位。

在大化改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贵族们依旧位于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化改新也效仿了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都难以得到升迁。只能担任社会最底层级的官吏。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却能够在达到年龄之后被授予很高的官位,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②,“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并不适合当时的日本社会。

部,是指民众根据自身的技术特长和王族贵族们的生活需要而编成的社会生产的基层组织。部民就是指在部中进行生产劳动的民众。部民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也可以自己组建家庭,需要向国家定期服劳役。

王金林先生称其中绝大部分为“具有封建主义萌芽因素的隶农型部民”。

大化改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废除部民制,改革土地的占有制,实现对土地的绝对支配权,建立封建土地国有制,推行了班田收授法。但日本中央政府并没有可供分配的土地,授田要求旧氏族首领把手中的大量私田交给国家,然后分配给公民。

为了减少对旧氏族利益的冲击,授田对象包括旧氏族首领的奴婢,奴婢不需要交税,这样拥有的奴婢越多,获得的土地利益就越大。这导致了公民的土地数量严重不足无法保障正常生活。同时还规定土地严禁买卖和转让,这导致大量的土地重新变为私田,公民们被固化在土地上,贵族占有的土地流失则有效的遏止了。

其次是租庸调制,制度中规定公民需要课税的对象是16~65岁的男子,但依然有许多的不扣税人口,官吏们和他们的奴婢都不扣税。本来班田制下公民的土地就很少,还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公元前730年越前县中需要救济和即将饿死的公民达到了90%。

总而言之,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实施的非常不彻底,旧氏族首领和贵族们依旧掌握着特权,这也是为什么天皇需要在大化改新中向他们妥协的原因。这些贵族们掌握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改革时又不能够侵犯到他们的利益,再好的改革方案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大化改新后部民制的经济运作方式依旧影响深远。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③,大化改新建立起律令制国家,但日本人的生活状况并未改变。

大化改新在开始后,天皇相继编撰颁布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标志着日本建立起律令制国家体系。

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法令都涉及到了民众生活,但是对比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社会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就是日本民众依然归属于氏族和部族转化而来的家族中,并没有形成小家小户的结构,氏族首领变为家族族长,小的首领则转化为户长,家族内部依旧存在着森严的上下级关系,不可逾越。

大化改新传入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治国之道,但是社会状况中,妇女的地位并没有下降,母系社会的影响力依旧强大,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和男性平等的,日本历史上的八位女天皇中只有两位是在大化改新前登基。

妇女依旧享有财产权继承权,在婚姻中,妻子和丈夫是平等的,即便日本存在一夫多妻制,但是存在的地位差异也是很小的,不会像中国一样分为妻妾,妻子也可以再嫁。家庭生活中,妇女占主导地位,子女由母亲负责抚养,财产权也由妻子掌握。可见在大化改新之后,妇女的地位依旧很高,这和律令制社会是不一样的。

千年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了大唐文化,为何会失败?

三、总结一下:

大化改新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吸收借鉴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体现,本来应是一场成功的改革,但当时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动荡,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平稳运作,实际上这时候的日本社会是不适合彻底的社会改革的,更加适合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改良。

在学习唐朝文化这一方面,日本的大化改新具有深远意义,是千年前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最好例证。但在学习唐代的制度上有一些僵硬,先进的文化制度对于改革日本社会问题是一剂猛药,但想要完全消化,还需要一段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