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到底在倡導怎樣的人生價值?

姽嫿布木布泰


每一次努力寫文字,都是對紅樓的深度思考,無論哪種角度。

對於紅樓夢中的人生價值,千人千面,我也來碼字,聊以充數。

觀點一、生活應該簡樸,不可鋪張浪費。

賈家從繁榮到衰敗,主要是生活方式糜爛,只有出的錢,沒有入的賬。前半部分只有王熙鳳在持家過日子,其他人都在享樂。一個主子,少則四五個傭人丫鬟,多則十多個用人,這簡直鋪張浪費到了極致。無非也就是老爺、賈母等人可以多幾個丫鬟,餘者皆可裁撤幾人。通讀全書,只有家政有些許正經工作,有穩定收入,其他人不過賴天恩祖德,做官混吃混喝,無所事事。還有每逢紅白喜事,太過豪華,光秦可卿一次葬禮花銷,估計得夠榮寧二府一年費用!秦可卿在最後去世那一刻,刻意提醒鳳姐,趁家裡還算殷實,應當買幾處田宅,將來可以躲避禍事或者頤養天年,但似乎鳳姐並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作者在提醒讀者,縱有家財萬貫,也不可鋪張浪費。極度奢靡,造就了賈家的衰亡!

觀點二、詩書禮儀之家,卻沒有朗朗讀書聲!

古代,像賈史王薛這樣的大家庭,要麼開國元勳,皇親國戚,要麼詩書禮易之家。但賈家似乎沒有幾個讀書人。雖說是皇親國戚,但也是靠著祖上積德皇上恩賜得來,況且一個家族能否興盛不止在於姑娘,更在於男子。縱觀賈家上下,除了家政學識眼光不錯,其他都是濫竽充數,到了寶玉這一代,更是到處喝酒玩耍,竟無一個用功讀書之人。不讀書,不明理,無以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幾千年的教訓。所以,寶玉只知和姐妹玩耍,不知讀書,可見其將來不會有出息。由點推面,賈家上下皆如此,可見這個大家庭將來也不會有前途!

觀點三、人世浮躁,你我皆凡人,遇事不必太在意!

書中主要主人公寶玉和黛玉皆是心思縝密的人,每每遇事,總要擱心裡琢磨半天。紫娟在給寶玉說黛玉要回南邊去時,只是一句玩話,結果寶玉當真,犯起了痴病。黛玉因父母雙亡,可能因為鳳姐的一句有個戲子像她,回家就垂淚哀嘆。每每遇著傷心事,別人勸時,都說把心放寬些,跟服侍他的人說,少鬧他,給他清淨清淨。有時在想,但凡把心放寬些,但凡沒心沒肺點,也不至於如此。秦可卿,秦鍾都是這樣離世。文章最後也寫到寶玉無法,只得出家,了卻此生。

人生在世,煩惱多於快樂。只因為快樂少,所以它來的時候才會讓我開懷大笑!世界本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何必如此認真、執著!

感謝作者,感謝問題,每次回答,都在努力思考,努力讓自己更瞭解紅樓!




胡說紅樓夢


很早以前我就想把《紅樓夢》裡面的哲學體系理一理,卻一直拖到現在才下筆,恐見解鄙陋貽笑大方。現暫不顧“面子”問題,也依葫蘆畫瓢地學人家“作起學問來”。或有一二稍可入目者,博眾人一笑。 《紅樓夢》是一部精彩紛呈、令人美不勝收的鉅著。無論是它的語言還是內容都值得一番細細品味。《紅樓夢》久盛不衰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舉,恐怕還因為它所蘊涵的豐富的、多元化的價值體系,這樣就擴充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使之更具有思辨性。一言以蔽之,《紅樓夢》中的價值體系是儒、道、佛三家並立。

一、儒家思想的人生觀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正統思想,它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以封建仕宦家族為背景的《紅樓夢》自然少不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賈家是歷代書宦之家,信奉儒家思想。在家中,主子對待奴婢算是當時比較客氣的。焦大雖然年老耍無賴,但賈蓉作為年輕的主子,也要恭恭敬敬地叫聲“焦爺爺”;向來威風八面、最有一雙勢利眼的鳳姐,對侍奉老祖宗的鴛鴦,也要“鴛鴦姐姐”地叫不停。但奴婢終究是奴婢,也要強調尊卑貴賤的區別。於是在主子們用膳時,地下雖然丫頭媳婦站了一地,但一通飯的時間裡沒有一個敢咳嗽響動的,個個屏氣斂聲。賈母率賈府眾婦女去清虛觀打醮時,賈母對貧寒人家的小孩子流露出的憐憫之心,又體現了一個“仁”字。於是,賈家在外面就樹立了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又憐老惜貧的招牌,可謂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義之家”了。

但是,如果曹雪芹的筆墨僅僅停留在為儒家歌功頌德的層面上,那麼曹雪芹就不能稱之為曹雪芹,而《紅樓夢》也不能稱其為《紅樓夢》了。在《紅樓夢》的賈府裡,儒家被披上了“偽善“的外衣,成了腐化墮落生活的遮身板。曹雪芹以屈曲而犀利的筆鋒,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這些藏在角落裡的汙濁。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秦可卿死後,其公爹賈珍不惜花費重金,為其兒媳準備了原屬義忠親王老千歲的珍貴棺木,併為其操辦了規格極高的葬禮。這樣的描寫確實令人費解。按儒家經典《周禮》的原則,人的等級和他所享有的飲食、器物、服飾的規格應該是一致的。秦可卿且不論她的出身只不過是養 生堂裡抱的野嬰,單論她只是賈府一系中晚輩賈蓉的妻子這一身份,也不足以讓她享用到親王一級的禮儀規格——這已經違反了儒家的道德規範了!如果還呀還要加上秦可卿和其公爹賈珍的曖昧關係,那就更是離經叛道了——用儒家的話說這叫“帷幕不修”。

  對比以上內容,儒家思想一旦為封建統治者擁有,就變成了其統治的工具——滿口仁義道德,自己卻在幹著不能見天日的勾當!我想,著也許就是曹雪芹煞費苦心想要表達的主題吧。由此,《紅樓夢》萌生了反封建的思想。

  然而僅僅只是反封建嗎?如果真是這樣,《紅樓夢》不知要蒼白膚淺多少!思想只有在碰撞中才會迸發出火花,《紅樓夢》這片沃土上不會只生長著儒家一棵奇葩。是的,《紅樓夢》中還有道家思想。

二、道家的人生觀

道士的形象在《紅樓夢》中不難找到。有一次,寶玉去問一位道士——此道士是替寶玉的爺爺出家的替身——怎樣才能消除人的忌妒心。道士開了個玩笑,說,燕窩加冰糖,天天吃,吃到死的那天,忌妒心自然就醫好了。另一個道士形象就是整天行蹤不定、瘋瘋癲癲的跛足道士。其《好了歌》在世俗人聽來,尚還如雷貫耳:“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來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後來出家當道士的甄士隱更有言:“陋室空堂,擔負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為何兩鬢又成霜,......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好一曲離塵世外的神仙歌!霓裳廣袖之於豔俗羅綺,身輕逍遙之於文死諫、武死戰,浩浩雲海中回頭下望人寰處,到底是冷眼看穿、不屑一顧。妙玉更是書中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孤高與潔癖,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妙玉這一形象的設置,是對書中所提的道家人物形象的概括,是腐敗的、滿口仁義道德的儒生們的對立面。妙玉是寶玉另一半靈魂的寄託,也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另一種寄託——妙玉是支撐《紅樓夢》另一價值體系的頂樑柱。

  在寶玉身上,明顯可以看到道家對他的深刻影響。他在詠梅花詩時,已初露道音:“酒未開樽句未裁,尋仙問跡到蓬萊。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檻外梅。入世冷挑紅雪去,離塵香割紫雲來......”好一個入世、出世!聖人尚難以作到出、入世自由,寶玉便能作到。若非性靈機悟如此,常人何能及?有一次北靜王問寶玉諸子中最喜誰的文章是,寶玉回答“莊子”。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可見寶玉讀道家是持欣賞態度的。

  

三、佛教人生觀

儒、道二家已是讓人目不暇接了,釋家再參與其中,其思想交融與碰撞的盛況當不亞於當年的“百家爭鳴”。

  釋家如何體現?如果說道家上小乘佛法,只可渡自己,那麼釋家就是大乘佛法,能普渡眾生。換句話說,釋家的出現,標誌著書的思想境界,已由悲憫一人一事、一家一國,上升為了悲憫人類,悲憫世界了。

  《聽戲文寶玉悟禪機》一回,是很重要的。應該說,指引寶玉走向釋家的人應該是寶釵——這也是一個很大諷刺。寶釵也承認讀道家、佛家的書會移了性情,但她自己卻很會“把持”,讀的相關書籍不少,但只不過當作擴充眼界罷了。因此寶釵在無心為寶玉講解《醉打山門》一齣戲時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沒緣法,轉眼分離乍;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寶玉心中默唸著“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佛家的種子就此在他的新中聲了根。這樣,寶玉最終的出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況這也是一條最好的出路。

  “好一似飛鳥食盡各投林,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一部千迴百轉的《紅樓夢》本應該這樣結束的。鑑於主題,這裡就不提偽續的事了。寶玉出家,賈家敗落,一個轟轟烈烈的家族倒下了,一個強盛帝國的“天朝美夢”也就破滅了。

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主張,其終極目的就是上升為國家意志——而國家意志就是其政治主張。哲學和政治是有密切聯繫的。就在《紅樓夢》問世的百年後,鴉片戰爭扣開了中國的大門。十八世紀強盛的大清帝國在《紅樓夢》中的反映已初露悲音。書中儒、道、佛三家互拒互融的現象,反映了社會矛盾的變化和激化。說到這裡,難道是儒、是道、是佛還會重要嗎?無論哪一種價值取向,最終都要歸結道關心國運、關心世界、關心人類、關心宇宙的最高目標上來。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紅樓夢的開篇語。自古以來所有讀過紅樓夢的人對他的主題思想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是寫封建階級的腐朽沒落的,有說是寫關於愛情的風花雪月的,有說是作者感懷傷逝而發洩和排遣寂寞用的純文學表達描述。但是讀了那麼多遍紅樓夢後我發現這些觀點都失於偏頗,而作者寫紅樓夢的真正內心想法應該是對人性的表達和思考。

紅樓夢中的人性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有血濃於水的親情,也有六親不認的孃舅。有痴心不愈的愛情,也有偷雞摸狗的肉慾。有義薄雲天的友情,也有背後插刀的狐朋。有忠心耿耿的奴僕,也有落井下石的下人。有成人之美的成全,也有壞人之事的拆散。有仁慈可敬的雙親,也有自顧自利的父母。有爭強好勝,果斷幹練者的悲慘下場,也有與世無爭,優柔寡斷者的幽靈歸屬。

首先說愛情,寶玉對黛玉彼此的就是忠貞不二的,可歌可泣真情!他們有共同的語言:1.文化修養和自身品格所決定的高尚的審美情趣,比如詩詞的和唱共鳴!對美好事物的愛惜和嚮往!比如黛玉的葬花和寶玉的淋雨。 2.三觀的高度一致:A.人生觀:他們的人生觀都是對自由愛情的嚮往,對個人人格完整的追求。B.價值觀:他們的價值觀也都是適用價值主義。認為只要是能讓自己的人生開心快樂的再微小都是有價值的,而不能讓自己的人生開心和快樂的再尊貴都是無意義的。這才是根本的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上漂浮著的主流的金錢和權力價值觀有很大不同。比如黛玉葬花,雖說落紅不是無情物,但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落花是無用的,但是黛玉卻感受到了落花的淒涼之美,一片片撿起來把它們都埋葬好了怕被汙染。比如寶玉縱使撕扇博晴雯一笑。看著是好像在暴殄天物,其實是適樂的價值主義者。C:世界觀:他們的世界觀都是一致的追求公平主義,但由於歷史和社會的侷限性,他們的公平主義也只能說理想的幼稚的公平主義。比如寶玉的對文官的打抱不平,黛玉的對紫娟的平等同視。而賈璉和王熙鳳的愛情則是半利益半肉慾的,薛潘和夏金桂的也是垃圾。

親情方面有賈母對寶玉的慈愛也有賈政對賈母的真心孝順。有卜是仁的六親不認,也有醉金剛倪二的肝膽相照。階級是暫時的有很大的侷限性和變動性的,今天你是這個階級,明天就可能是那個階級。比如賈雨村的落魄時住廟裡沒有盤纏進京趕考,後來的一舉成名輝煌騰達!而愛情只是作者表達人性中假惡醜觀點的方式。

作者通過描述寶黛忠貞愛情的破滅從而更能說明了人性中假惡醜力量的強大!而人性的善惡兩方面卻是永恆不變的!不管社會如何改變,科技如何發達,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人性,而人性不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無論到什麼時候人性都是有善有惡的!所以通篇來看作者曹雪芹寫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應該是對人性中真善美的讚美和無奈,對人性中假惡醜思想的貶拆和仇恨!



滷麵影視匯


哈嘍,大家好,我是成老師說電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下面我來回答《紅樓夢》中的人生價值的傳遞。

第一

整部劇充斥著消極的虛無主義價值觀,核心內8個字說到“到頭一夢,萬境歸空”,似乎是勸世人不要追求功名利祿,要無慾無求。

曹雪芹明言“大旨談情”。

這話是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說,凡影劇中涉及到的時政朝局、仕途經濟、家庭興衰等等,絕非“大旨”。

大旨談情,首要在女兒情。

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第二

一部《紅樓夢》,以大觀園為世界,以眾女兒為主角,以談情為大旨。

曹雪芹稱,寶玉“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在閨中雖可為良友,卻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第三

寶玉的價值,正在於創立新的價值觀:閨閣之中有真、善、美,女兒是可敬可愛的,情感是有價值的,是可以承載宇宙人生的。

“開闢鴻蒙,誰為情種?”無疑《紅樓夢》開闢了情的世界,樹立起了嶄新的價值觀。

總結:

為女兒之純情,兒女之真情,人世之悲情。曹雪芹如椽大筆,將人間之至情至性描摩得淋漓盡致。

感謝你的閱讀。以上寫作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關注,留言。











成老師說電影



“紅學”是一專門學問,五四運動以後,“紅學”更成了顯學,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學說和學派。“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紅樓夢》,賺取了多少人的眼淚,引發了多少人的情思是根本無法統計的。 曹雪芹是我國清代偉大的文學家,世界文學之林中的第一流小說家,他的代表作《紅樓夢》自問世以來所引起的廣泛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它進行評論、研究所達廣泛深入的程度,更是文學史上的突出現象。 目前對“紅學”的研究更是出現了新的高潮,專著、專刊、專論紛紛行世,而且方興未艾,日趨發展。

《紅樓夢》的影響也遠及國外,在1942年就被譯成英文。此後,英文、俄文、德文、法文、意文、日文、越文、荷蘭文等外文譯本陸續出現,不下一二十種。除翻譯原著外,國外又出現了很多關於“紅學”的研究論著。《紅樓夢》享有世界名著的崇高聲譽。 然而《紅樓夢》的作者卻不像他的作品那樣舉世皆知。他生前沒能享有應得的聲譽和榮譽,死後他的事蹟也不見經傳。以至今天,連他的生卒年月,父母是誰,一生主要有什麼活動還是爭論的問題或仍在探索階段。 人們一般認為曹雪芹一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


他的祖先自高祖曹璽起經祖父曹寅,到他的父親,相繼做了六七十年江寧織造,是當時財勢熏天的“百年望族”。 康熙年間是曹家鼎盛時期,祖父曹寅當過康熙的“侍讀”。康熙的“南巡”,其中就有4次是以曹寅在任的江寧織造署為行宮。但好景不長,到了曹雪芹的父輩,由於雍正上臺後排除異己,以虧空款項等罪被革職、抄家,曹家因此急劇走向衰落。到了乾隆時期,又因事遭到一次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徹底衰敗。 這種特殊生活經歷對曹雪芹的一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方面,家庭由極盛到極衰的變化,使他清醒認識到封建社會的炎涼世態,以及政治的黑暗,社會的腐朽,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階級的本質。另一面,他的家庭又是一個同皇室有直接勾結的、典型的貴族官僚家庭,集中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黑暗,也集中反映了複雜的階級矛盾和封建倫理道德。這些都為曹雪芹的日後創作提供了生活基礎和題材源泉。 在被抄家以後,曹雪芹隨家一起遷居北京,在北京城內度過了他的青壯年時期。


關於這一階段的生活情況,史書上未見記載,只是後人在他的朋友敦敏、敦誠兄弟所作的詩句中瞭解到,他大約是做一些文墨抄錄之類的雜事。《紅樓夢》的創作,大約就開始在北京城內生活的後期。 曹雪芹逝世前十幾年的晚年生活,是在北京西郊度過的。他晚年生活貧苦困頓,極其艱難,過著“滿徑蓬蒿花不華,舉家食粥酒為賒”的生活,靠賣畫和親友的接濟過日子。 在這種狀況下,曹雪芹仍以頑強的毅力繼續寫作《紅樓夢》。

有人說他“作書時,家徒四壁,一幾一杌一禿筆外無它物”。曾有一個傳說提到,曹雪芹寫書時,沒有錢買紙,就把舊年的皇曆拆開,字寫在皇曆的背面。就是在他身處危險的情形下,也沒有停止過寫作。“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沒有一定的膽量、信心、毅力,在如此艱難的環境裡要寫出這部“怨世罵時之書”是不可能的。 正當曹雪芹奮筆疾書,《紅樓夢》快要完成的時候,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了,他唯一的愛子染上痘疹,不幸夭折。


意外的打擊,使曹雪芹痛苦萬狀,以至感傷成疾,年未五旬,竟一病不起,終於在一個晚上“淚盡而逝”。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在世時,就在少數親友中披閱評論。曹雪芹逝世後,這部作品盛行於世。最初傳抄的都是80回本,到了1791年,程偉元和高鶚對在社會上流行20年,但“無定本”的《紅樓夢》,進行了一番整理,並且增補了後40回,使之成為一部故事完整的作品。 《紅樓夢》這部作品描寫了廣闊的生活和複雜的矛盾衝突,內容非常豐富。人物的眾多,事件的紛繁,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部長篇小說。

它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了賈、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興亡過程,深刻和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大地主階級的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激烈的階級鬥爭,揭露了封建統治的腐敗和黑暗。它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也是空前的。從歷史發展的大形勢到日常生活的細支末節無不包羅殆盡。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像一位傑出的統帥登壇佈陣那樣,調遣得宜,安排有節,把幾百個人物和紛繁的事件組織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把小說藝術推向了新的階段,是高度藝術性和深刻思想性的完美結合,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歷史上的最高峰。



《紅樓夢》自問世至今200餘年,一直廣為流傳,顯示了它巨大的藝術生命力。談“紅”說“紅”蔚然成風。曹雪芹的名字伴隨著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在我國早己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曹雪芹又是一名世界文學大師,在文壇上享有著崇高的國際聲譽。在世界大文學家的排名表上,他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齊名並排,萬古流芳。

《紅樓夢》中到處充斥著消極的虛無主義價值觀,從書名便可略知一二,“到頭一夢,萬境歸空”,似乎好了歌也是勸世人不要追求功名利祿,要無慾無求。記得書的開頭曹雪芹就寫到:“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



曹雪芹寫《紅樓夢》想要表達的是揭露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並且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作了有力的批判。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新的朦朧的理想。 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把愛情的悲劇寫得像《紅樓夢》那樣富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也沒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樣把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紅樓夢》誕生於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骨子裡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瀋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視頻


我認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倡導的是真情可貴,但要有不為一切誘惑羈絆的能力,也就是看透。

首先,《紅樓夢》中花了大量筆墨在寶玉和黛玉的情感上。本來在自由戀愛的現代社會,這些是在正常不過的,只不過在禮法嚴苛的封建社會,這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再加上黛玉在賈家無所依靠,寶玉作為富家公子也沒有反抗封建禮教的能力,這份情就顯得更為可貴可悲可嘆。

其次,在人物刻畫上看出了許多人情世故。以寶玉對待的姐姐妹妹們、丫鬟小廝們的態度上我們看到,寶玉為當時人所不理解。跟小廝混鬧沒上沒下,跟丫鬟玩笑不分主僕。在其他主子那裡看不到的奇怪的相互關係,在寶玉這裡都能看到,從晴雯等人身上還發現了極為精彩的撕扇子和補孔雀裘等事件。

最後,闡述各色人物對世間誘惑的不同態度。寶玉離經叛道,不熱衷於人情世故和交往顯貴,也是為大人甚至寶釵等人不能理解的。然而,賈雨村等人、江南甄家、賈家最後所追求的都化為烏有,對金錢看得極為重要的鳳姐最後被休,對美色不能釋懷的賈瑞最後身死,對費盡心思想與賈家聯姻的薛家似乎也抓不住寶玉……例子實在太多,似乎結局都不太好。

所以,我認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倡導的是真情可貴,要有看淡一切誘惑的能力。





秋陽lsl


首先薛寶釵曾填《寄生草》“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再就是甄士隱和賈雨村做對比,

他這麼寫的用意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曹雪芹想借助這兩個人,表達人生的三重境界。

這三重境界分別是什麼呢?

1、第一重境界: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在曹雪芹的筆下,甄士隱代表“真”,賈雨村代表“假”。

原來的甄士隱,有嬌妻封氏一枚,情性賢淑,深明禮義。

甄士隱家雖算不上豪門,但在當地還是被推為望族了。

甄士隱稟性恬淡,對功名不怎麼感興趣,每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樂在其中。另外,他還有一個生得粉裝玉琢的女兒英蓮。

可以說,那時的甄士隱,過得真很幸福,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而那時的賈雨村,則是苦逼的窮屌絲一枚,家裡只剩他一個。

為了重整家業,賈雨村一心考取功名。然而,囊中羞澀的他,雖然每日賣字作文為生,但是根本賺不夠去京都考科舉的路費。

那時的賈雨村,假想自己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假想自己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可見當時的他,得了假想症。

不僅如此,因為窮,賈雨村註定單身著。

他雖長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但就是沒女子看得上。

當時甄家的丫環嬌杏多看了賈雨村幾眼,他便開始意淫,假想對方對自己有意。

從甄士隱和賈雨村的身上,你可以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2、第二重境界:看真不是真,看假不是假

然而,正如曹雪芹所說的“假作真時真亦假”,

真和假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後來,甄士隱和賈雨村的命運,都發生了鉅變。

甄士隱因此開始看真不是真,賈雨村因此開始看假不是假。

甄士隱一片真心待人,給了賈雨村五十兩銀子,讓他有了上京考取功名的路費。

然而,甄士隱的真心待人卻沒換來好的結局。

之後,他的女兒在元宵之夜被拐子抱走,沒過多久住所更是意外被燒成灰燼。

為此,甄士隱被迫搬到田莊上去住,又被盜賊鬧得無法安寧,之後只能和妻子一起去投靠岳丈封肅。

沒想到封肅是個小人,算計完了女婿的錢財之後,開始各種嫌棄。

遇人不淑的甄士隱,作為暮年之人,貧病交攻,淒涼不已,這叫他如何看真是真呢?

而賈雨村則開始走上了光明大道,他考取了功名,成為了知府。

為了能長久在官場立足,賈雨村時刻記著“護官符”,為了自身的利益,他不惜錯判馮淵一案,把甄士隱的女兒英蓮,當作禮物送給薛蟠。

這時的賈雨村,看官場的假不是假。

3、第三重境界: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第三重境界的“看真是真,看假是假”,和第一重境界的“看真是真,看假是假”不一樣。

第三重境界,是在經歷了真真假假的風雨洗禮後,領悟出的人生之歌。

這時的甄士隱,他的人生之歌是《好了歌》。

他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不再執著於功名、金銀、嬌妻和子孫這些紅塵事,於是跟著跛足道人飄飄而去。

這時的甄士隱,看真是真,活出了最高層次的真我。

而賈雨村對人生的覺悟,比甄士隱要慢得多。

最後他的人生之歌成了《飛鳥各投林》,金陵賈家大難臨頭的時候,賈雨村這隻只會自保的飛鳥,飛得比誰都快。

然而,假仁假義、作惡多端的他,最終也是難逃一劫。

這時的賈雨村,看假是假,他明白了自己死於“假”。

綜上所述,甄士隱和賈雨村都經歷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曹雪芹通過寫他們兩個的“真”、“假”對比,來警示世人:

曾經你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但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你會發現自己以為的真,不再是真,自己以為的假,不再是假;

這是人生的必經過程,在經歷過這段痛苦的掙扎後,

涅槃重生的你,會進入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真是真,看假是假”,

這個時候的你,已經不再活在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看到的真,是真我,是人生的真相,

這不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嗎?




獻縣人家


大家好,我是小內蒙看電影,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瞭解很多影視領域作品,在影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曹雪芹明言,《紅樓夢》“大旨談情”。這話是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說,凡書中涉及到的時政朝局、仕途經濟、家庭興衰等等,絕非“大旨”。

大旨談情,首要在女兒情。“女兒”一詞,在《紅樓夢》中,在大觀園裡,有著極特殊之意義。《紅樓夢》又名《金陵十二釵》。“金陵十二釵”也是《紅樓夢》裡太虛幻境“薄命司”裡記錄的南京十二個最優秀的女子,正冊有黛玉、寶釵、元春、探春、湘雲、妙玉、迎春、惜春、鳳姐、巧兒、李紈、秦可卿,又有副冊、又副冊,平兒、香菱、鴛鴦、襲人、晴雯、麝月等皆在其中,大觀園就是女兒國,就是搭建在人世間太虛幻境。曹雪芹不止一次,借甄賈寶玉之口,強調女兒至上,言稱:“原來天生人為萬物之靈,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一部《紅樓夢》,以大觀園為世界,以眾女兒為主角,以談情為大旨。曹雪芹稱,寶玉“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在閨中雖可為良友,卻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脂硯齋評說:“寶玉之心,凡女子之前,不論貴賤,皆親密之至。”寶玉的價值,正在於創立新的價值觀:閨閣之中有真、善、美,女兒是可敬可愛的,情感是有價值的,是可以承載宇宙人生的。“開闢鴻蒙,誰為情種?”無疑《紅樓夢》開闢了情的世界,樹立起了嶄新的價值觀。

大旨談情,亦涉及兒女情。我們的祖輩比較含蓄,常以兒女情指代男女情,以私情指代愛情。作者屢屢提及“風月情濃”,“風情月債”,又以《風月寶鑑》為全書別名,正因為男女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分量極重,在作品內容中佔比極重。《紅樓夢》中,寶黛之間有木石前緣,釵玉之間為金石姻緣,寶玉與晴雯亦不乏朦朧的情愫,寶玉和襲人更是曾經嘗試警幻所授之事。更大範圍看,亦包含小紅和賈芸、司棋與潘又安之私情,甚至包括嬌杏與賈雨村之愛情。男女之情,再不用避諱,也不像當時流行的豔情小說一樣俗濫不堪。

大旨談情,擴展至人世情。《紅樓夢》第七回,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話,來到梨香院,“只見王夫人正和薛姨媽長篇大套的說些家務、人情的話”。其實,《紅樓夢》始終離不開家務人情。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作者信筆寫來,亦是《紅樓夢》引人入勝之因。正如戚廖生序言所說:“寫閨房則極其雍肅也,而豔冶已滿紙矣;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更有作者所創《好了歌》,感嘆人間悲情:“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紅樓夢》所寫,為女兒之純情,兒女之真情,人世之悲情。曹雪芹如椽大筆,將人間之至情至性描摩得淋漓盡致。石歷十五年,自八月晴雯死後,寶玉一病就是數月,其間迎春誤嫁中山狼,薛蟠悔娶河東獅,香菱受屈病入膏肓,都在寶玉生病期間發生。經歷如此變故,寶玉惟有悲嘆而已……真是“連天衰草,豈獨蒹葭。遍地哀鳴,無非蟋蟀”。在此之後,更有家破人亡、樹倒猢猻散之大事變,呈現出“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大結局,曹雪芹悲憫情懷之深沉廣闊,涵蓋人間至情,延及古今中外,堪比佛祖耶穌。










小內蒙看電影


魯迅先生評價《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紅樓夢》的博大精深就在這裡,它以封建家族的盛衰故事折射出人物命運的流轉和時代的變遷,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學鉅著,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卓越的美學成就,小說里語言純淨優美,結構綿密精巧,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隨著時代的發展,會有新讀者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符合接受美學的法則,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多義性。有人認為,《紅樓夢》是一部佛經,那首悲涼深邃的《好了歌》寫盡了人生,也看透了人生,《紅樓夢》也是一部洞悉人性的偉大作品。

曹雪芹寫《紅樓夢》展現出不同人生取向的個體,如出世的林黛玉和入世的薛寶釵,羅素先生說,幸福的本質在於參差多態,曹雪芹為我們展現了多樣的人生價值取向,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公子小廝,小姐丫 鬟,百態人生,盡在其中。同時《紅樓夢》展現了眾多人生悲劇,即魯迅先生說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小說最後在悲傷之中落幕,“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人生是苦的,也許是曹雪芹想表達的思想之一。


火星之子2019


《紅樓夢》中,能夠集中反映曹雪芹對中國文化傳統認識的人物,不只是林黛玉,還有賈寶玉和薛寶釵。按照傳統文化三大主流——儒家、道家、佛家——的順序來說,分別是:

1、集中反映儒家文化傳統的人物是薛寶釵。薛寶釵重視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體現了儒家“五倫"的價值觀。但是,薛寶釵在努力表現儒家核心價值觀——“善”——的同時,卻時而讓人窺見她內心深處“虛偽”的一面。這正反映了儒家末流的致命傷:力求“善”,卻失去了“真”,結果淪落為“偽善”。

2、集中反映道家文化傳統的人物是林黛玉。林黛玉曾經向賈寶玉說出了一句肺腑之言:“我為的是我的心”,此乃勾魂攝魄之言。林黛玉重視的是“真心”,體現了道家超越世俗的“無”的人生智慧。但是,林黛玉卻常常用一個“真”字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這正反映了道家末流的致命傷:力求“真”,卻失去了經世致用的“善”,結果因為“淪空”,而未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

3、集中反映佛家文化傳統的人物是賈寶玉。賈寶玉的第一前身是大荒山的大頑石,這個象徵著佛學唯識宗所謂的“阿賴耶識”(第八識)。賈寶玉的第二前身神瑛侍者 與 林黛玉的前身絳珠仙草兩者之間的“木石前盟”,象徵著林黛玉“末那識”(第七識)對賈寶玉“阿賴耶識”的執著。賈寶玉與薛寶釵兩者之間的“金玉良緣”,象徵著 薛寶釵“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與賈寶玉“阿賴耶識”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