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黃奇帆、蔡鄂生、周延禮……一場“閉門午餐會”至少提了11項建議

黃奇帆、蔡鄂生、周延禮……一場“閉門午餐會”至少提了11項建議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實習記者 崔雋

這是“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期間一場特殊的“閉門午餐會”,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出現的嘉賓包括重慶市原市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原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原保監會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員周延禮,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農業銀行原行長、農村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張雲,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吳華以及宜信公司創始人唐寧等7人。

“金融發展與精準脫貧”,成為5月19日中午,他們聚焦的話題。而如何進一步切實發揮金融在精準扶貧中的支撐作用,成為了他們探討的焦點。封面記者注意到,在這次閉門會上,他們至少提出了11項建議。

關於金融扶貧,黃奇帆認為,這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殺手鐧”,“不同於財政扶貧,金融扶貧突出造血功能而非輸血功能。旨在扶持具有創業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但黃奇帆同時也指出,金融扶貧“面臨成本回收的約束和風險”。

如何在貧困地區做好金融扶貧?黃奇帆建議抓好五件事:一是釋放農民資產質押擔保能力,奠定農村信用基礎;二是建立農村地區政策性擔保體系;三是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在扶貧中的功能;四是各類金融機構可因地制宜滿足農戶多方面融資需求;五是整合財政與金融功能,多形式形成合力,既可讓財政對部分貸款利息進行補貼,也可以使財政資金形成金融股本循環發展。

蔡鄂生認為,中國在減少貧困問題上對世界貢獻極大,但在實踐中,扶貧工作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尤其是在政府統籌下如何使脫貧處於公平狀態,而非一個新的不平衡的狀態,或不可複製的狀態。針對金融扶貧,他介紹了“互聯網+”、“馬幫扶貧”等創新扶貧模式,強調尤其要通過市場信用的培育,促使金融產生經濟組織從而帶動脫貧。

周延禮認為全國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貧還存在四方面問題。一是保險在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貧中的參與度和深度不夠;二是對普惠金融認識不足,在支持精準扶貧的問題上,其作用遠未發揮充分;三是金融機構參與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不足,普遍認為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內部激勵機制未建立;四是普惠金融的概念有濫用現象,欺詐、跑路現象時有發生,風險頻發嚴重影響了普惠金融的聲譽。

他建議,一是加大保險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二是提高社會對普惠金融的認識,加大對普惠金融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在扶貧攻堅關鍵時期,做好向社會各界的宣講工作,真正做到正本清源;三是進一步形成普惠金融發展的合力,建立響應工作機制,調動各部門、各機構積極性;四是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做法,增強商業機構開展普惠金融工作的內生動力;五是加大對普惠金融和金融業態的監管力度,特別是新興金融業態納入監管。

吳華則從金融與扶貧的關係等角度進行了探討。他介紹說,為實現金融助推脫貧,我國在實踐中開展了三個層面的改革創新:一是理論層面創新,強調對症對因解決貧困地區的各類需求,精準施策;二是制度層面創新,分別從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推出創新制度,如風險補償金、綠色IPO等;三是產品層面創新,創立信用評價體系,推出扶貧小額信貸。

張雲觀察到金融參與精準扶貧的商業模式已初步形成,尤其是扶貧資金整合能力明顯提升,貧困地區信用環境明顯改善,互聯網金融服務開始延伸到精準扶貧領域,金融機構逐步激發了經營活力。

在焦瑾璞看來,普惠金融是一個不斷髮展和完善的概念,不能靜止看待,尤其是數字技術飛速革新給普惠金融帶來跨越式發展模式,促使普惠金融有利於資源優化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於金融穩定和社會平穩。他建議在金融發展中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在金融市場開放中支持優勢領域優先開發,尤其注重規則制定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