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文主義是怎樣興起和發展起來的?

張琳


十五、十六世紀是一個發生偉大變革的時代,我們今天世界的輪廓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這個時候的思想基礎發生了變化,開始意識到人自身應該成為世界的中心和,衡量一切的標準。弗朗西斯科·比德拉克是一位學者,自幼接受中世紀基督教教育,受到了古典文化的衝擊。他對地位沒有任何興趣,他寧願在阿維尼翁附近的沃克呂茲鄉村優勢,可以繼續研究希臘和拉丁文典籍。也正是因此他清晰的認識到古代哲學和價值觀念,他特別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中世紀基督教教育,受到了古典文化的衝擊。希臘藝術中對人體美,自由,還有城邦觀念得推崇,和羅馬人的歷史,就是政治權力的堅強的意志相結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彼特拉克,重新發現了文科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這就是一種“人文學科”,這是你們對希臘羅馬那會兒的自由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問,涵蓋了,語法,修辭,詩歌,歷史,哲學等,這樣的學問會教會人如何說話,如何寫作,如何讀書,怎麼成為一個文化人。所謂人文主義者,就是,受過這種教育的人,而十九世紀的這種現象就被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非常重要的,最早主要在意大利和法蘭西傳播,16世紀的時候,這種人文主義已經流行到了全歐州。不過在14世紀的時候,不少人把人文主義者看作成長萬惡之源。


藝滴美育


“人文主義”(Humanism)是一個歷史不太長的新詞,據史家考證,大概出現於1808年,最早由一個德國教育家提出來,用來形容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思潮。因為這個原因,傳統上所謂的”人文主義者“,基本上指的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學者。這些人秉持一個共同的觀念,那就是把人性當作上帝創造的最高成就來讚美。也因為這個原因,他們認為,人的認識力和創造力幾乎與上帝比肩。就像當時佛羅倫薩的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在《論人的尊嚴》裡借上帝之口說的那樣,我(創造)你(人),就是想讓你有選擇的能力,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塑造自己——你既不屬於天,也不屬於地,既不全能也非不朽,但你可以選擇自由和榮譽,選擇墮落或崇高。不過必須提醒大家的是,無論彼特拉克、伊拉斯謨、達芬奇還是米蘭多拉,將他們稱為人文主義者都是後世的事情。

依照這一共同的觀念,在文藝復興時期,一個人文主義者的主要活動就是研習古希臘羅馬的藝術、歷史、哲學、修辭和倫理等人文學科。也正因如此,後世的學者們追根溯源,把人文主義的歷史脈絡向過去延展到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繼而認為人類很早就擁有與人文主義類似的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Human spirit)。

那麼,什麼又是人文精神呢?實際上除了不包含思想體系這層意思之外,它基本上是人文主義的同義詞。一句話,人文精神指的是“人(man)之為人(human)”的全過程。用這一定義衡量,人文主義的思想其實東西方皆有萌芽,無論孔子還是蘇格拉底。古羅馬的西塞羅甚至已經在用”humanitas“這個拉丁文來指代對人之為人的過程,也就是公民的人文學科的全面教育。但這一思想要能持續、傳承和綿延,必須包含三大要素的運轉,分別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以歷史的眼光看,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做得比東方好。

僅就現代意義而言,人文主義的興衰大約有500年的光陰。19世紀末人文主義已然在權力、商業和科學的多重壓力下日漸式微,並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奄奄一息。20世紀後半葉迄今,有識之士試圖重續傳統,倡導人文精神的復興,目前看來起色不大。時移世易,方向不明矣!


西閃


人文主義興起與14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旨在肯定人的價值,保護人的尊嚴和權力,反對歧視與偏見的一種價值觀念,在今天看來這都是很平常的事。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文藝復興三傑: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
17、18世紀,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興起,開始出現啟蒙運動,思想得到解放,人文主義進一步得到發展和認可,人們也更加在意自身的價值和利益,加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推動了人文主義的進步。


史界觀


商業繁榮導致市井階層思想的解放。同時,文化界也不單單隻為貴族老爺們服務,普羅大眾也養得起他們了。自然而然的迎合他們的作品也就出現了,透著煙火氣息,不再高貴冷豔。像明中後期出版業就很發達。唐寅也會畫一些春宮圖,迎合市場。教科書稱為資本主義萌芽與人文主義思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