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縱觀2018年福布斯個人財富排名,榜上有名的像比爾蓋茨、貝索斯、馬克扎克伯格、馬雲、馬化騰等大佬,都是做互聯網的。

他們的套路是成立一家非常有前景的公司,將公司做上市,把未來的現金流折現成股價,變成公司市值。

因此他們實際上的財富有著比較大的水分(特別是貝索斯),倘若公司未來不及預期,像現在的財富排名第一的亞馬遜CEO貝索斯,是不可能成為世界首富的。

可其中有一隻叫巴菲特的,他純粹靠著股票價值投資就成為了財富排名世界第三的億萬富翁。

巴菲特的財富,非常的牢靠。

他持有大量的低市盈率公司的股票,例如保險、銀行、糖果、可口可樂、汽車(我國的比亞迪)等非常有價值的公司,伯克希爾的現金流很穩定,因此,巴菲特的商業帝國非常之紮實。

《成為巴菲特》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巴菲特的商業邏輯以及他的生活。

片名雖然叫做《成為巴菲特》,聽上去就很勵志,但是我感受到的卻是巴菲特那寬廣的“護城河”(下文會有解釋)。

那本文就來講講,我們普通人與巴菲特相比(即便拋棄資優勢本來看),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1

先來談談巴菲特的家庭。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是股票經紀人,1931年,巴菲特出生一年後,股市蕭條,霍華德·巴菲特丟了工作,但他恰好手頭有些錢,就索性自己開了家投資公司。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霍華德·巴菲特的父親之後還做過國會議員。

巴菲特的家庭教育除了有一個傑出父親的耳濡目染之外,更棒的是學習環境。

巴菲特很小的時候就看完了他爹辦公室裡所有有關於投資的書,有的書還不止看了一遍。

巴菲特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碩士學位後,回奧馬哈,馬上就有家庭成員向他請教:“我們該怎麼處理我們的錢?”

幾個月後,巴菲特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合夥企業,募集了105100美元,其中,只有100美元是他自己的。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105100美元按現在的匯率等於662130元人民幣。

當然了,那是距今66年的錢,因為通貨膨脹以及貨幣的時間價值,所以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105100美元。

就算按照現在的利率4%來算,不做股票投資純放銀行收利息,到現在是8607690元人民幣。

如果現在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小孩,才21週歲,回個家隨便募集點錢,就能募集到860萬(肯定不止這個數),我只能高呼:牛逼~

2

巴菲特屬於那種比你有錢且比你聰明的孩子。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在中國,對於動不動就跳級的孩子我們稱之為“神童”。

如果說,小學跳級也還算正常,那到了大學呢?

巴菲特花了三年就修滿了所有學分,拿到了經濟學學士,平常的成績都是A++的那種學霸級別的。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讀碩士時,巴菲特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因為那兒有他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這位大神寫出了《聰明的投資者》,基本等於價值投資界的聖經)

恩,從小博覽群書,長大後師從有著明星光環的大師。

3

如果說,家庭背景和腦子都是先天因素,沒什麼可比性,但有些事是有可比性的,但你就是做不到!

這件事情就是自律

長大後的自律太小兒科了,小時候的自律才是真牛逼,而且是調用了主觀能動性,完全沒人逼的情況下的自律。

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巴菲特7歲的時候就迷戀上了複利的魅力。

那時候巴菲特一星期的零花錢是5美分,但是巴菲特想讓它變得不止5美分。

於是,他就挨家挨戶賣可口可樂、口香糖、星期六晚報、自由雜誌、家庭婦女雜誌。

一份報紙賺一便士,每天投500份報紙,每天早上5點~6點起床。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因為想要擁有複利,巴菲特把賺來的錢又換成其他東西再去賣,現代管這叫做財務成本管理,或者供應鏈金融。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在巴菲特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就會因為錢的限制而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不睡懶覺,每天早起去投報紙。

反觀現在的大學生或者一些已經工作了的人,整天在朋友圈轉發“自律,是人生向上的階梯”;“自律,才是富養自己的最好方式”;“自律,真的可以改變人生”;“自律的人生有多可怕”之類的雞湯文。

真的是扎心了,人家7歲就開始自然而然做的事情,我們為了應付個考試就要去看“自律怎樣怎樣”的雞湯來獲得一種暫時性的精神動力,然後做到了之後還要在朋友圈打卡來自己感動自己。

4

巴菲特除了家庭、聰明的先天因素,以及超級勤奮、自律的後天因素之外,還是有些套路是我們常人可以學到並做到的。

a、公眾演講

其實商業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建立橋樑,獲得信任;巴菲特表面上因為會讀財務報表,懂得什麼樣的公司是價值被低估的,會判斷市場大勢而被人們熟知,

但我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的融資能力。(還記得105100美元麼?)

融資這類事情,是需要“忽悠”能力的,“忽悠”麼說好聽點就是演講。

巴菲特原先一碰到演講就要嘔吐,然後他就去報了個美國曆史上很有名的“戴爾·卡耐基”(成功學大師)的演講課。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巴菲特說:“如果我沒完成那個課程,我的整個人生可能就會不同。”

b、能力圈

因為巴菲特買股票要一直拿著當股東,所以他必須買他特別熟悉的股票,即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去出擊,一旦出擊,則有很高的概率可以獲勝。

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做事,並不意味著不思進取,它意味著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知道自己是什麼貨色,不去做自己能力範圍外的事情,全力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長期以往,事情一件件踏踏實實的完成,不知不覺中能力就提升了,事業也得到了發展。

c、護城河

“護城河”就是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讓別人無法超越你。

巴菲特的商業帝國就有寬闊的“護城河”。

比如他持股的可口可樂,這個品牌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這家公司在全世界的銷量一直都很穩定,許多美國人每天都要喝可口可樂。

如果別的商業品牌想要來競爭,他們是無法捍衛可口可樂的地位,因為這背後有漫長時間、上億人的情懷作為“護城河”。

對於個人而言,最大的啟示便是深耕某一領域,漸漸獲得口碑,完成技術的原始積累,最後讓別的競爭者無法超越你。

在職場,建立護城河也可以說成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d、專注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第一次見面,比爾蓋茨的父親讓倆人在卡片上寫下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一個詞,兩人不約而同的寫下了“專注”。

專注是我人格中最強大的一部分,如果我對什麼感興趣,我就會真正的感興趣。

《成為沃倫巴非特》:你和巴菲特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如果我對一個新主題感興趣,我就會想要進行有關的閱讀。

我想要討論它,我想見參與其中的人。”

e、求勝欲

求勝欲是巴菲特自小學起就發揮出來的特質,主要體現在他的跳級以及大學讀三年這些事情上。

但是成年後,即便有了那樣巨大的財富,他依然努力工作。

因為錢對於他而言是計分板,他的快樂來自賺錢並取得成果的過程,而不是物質享受上。

“每個人都能讀我讀的書,這是一個公平的環境。”

但是,在價值投資領域,很少有人能贏巴菲特。

最後一點是最最最重要的!

長壽。

巴菲特1930年出生,活到現在已經88歲了,再12年,就是一個世紀啊!

5

成為巴菲特大抵是不可能的,概率太低了,除了家庭背景、個人智力等先天硬性條件,還有市場大環境,美國二戰後成為世界霸主,然後冷戰後又熬到了蘇聯解體,雖然經濟偶爾要來個金融危機、恐怖襲擊什麼的,但整體是穩步增長的。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巴菲特的那套價值投資才有可能行得通。

要是生在日本,你去搞價值投資試試?虧死你。

或者在中國,說你是搞價值投資的都快成了一句罵人的話。

但即便我們成為不了巴菲特,卻可以以巴菲特的一些特質來進行自我勉勵。

以巴菲特為鏡,照出出自己的本來面目,對於治療那些有“懷才不遇”之焦慮的現代青年非常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