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大明“钱荒”之三:“汉奸”王直被斩杀,中国的海上霸权烟消云散

在与惊涛骇浪的搏斗中,有的国家崛起了,有的国家却沉沦了。

1421年,紫禁城发生了一场大火,不光烧掉了新建的三大殿,更烧毁了中国通过“图海”而“强陆”的光荣与梦想。一直被大臣非议违反祖制、劳民伤财的朱棣终于决定,终止郑和下西洋的计划。他认为,这场大火就是上天对自己的警告。于是,大明王朝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匆匆谢幕。

大明“钱荒”之三:“汉奸”王直被斩杀,中国的海上霸权烟消云散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说,在那个时期,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可这样一个中国人独领风骚的航海时代,其辉煌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

1424年,朱棣暴亡。七下西洋的郑和,在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印度的古里。整个远洋船队从此烟消云散,花重金建造的“宝船”也成了一堆引火之物。朱棣与郑和相继去世后,明朝就下了更为严厉的“禁海令”,永久地冻结了这种官方的远航。

其实,早在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严令“片板不许入海”,并将其写进“祖训”。从此后开始的15个皇帝,对于“海禁”只有松紧的区别,无一人敢说不字。

郑和死后,为防止有人出海,兵部官员甚至焚烧了郑和宝船、造船厂、航海日志、航海资料。因为朝廷害怕民间人士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和航海技能。实际上,中国“冒险家”的航海能力丝毫不逊色于西方。

五千年前的“胶州三里河人”驾着中国最早的帆船队,在胶州湾、黄海一带捕鱼猎鲸。秦朝的徐福领导了秦最为壮观的航海活动东渡扶桑。在宋、元两朝,中国有着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在那里各国商贾云集,外国移民纷纷涌入中国。

在漫长的历史长廊里,中国曾以海洋般的胸怀面对世界。然而,这一切都被明代的一纸禁海令窒息了。人民惧怕朝廷的惩罚,渐渐不再出海。中国的海洋文化逐渐被遗忘。

大明“钱荒”之三:“汉奸”王直被斩杀,中国的海上霸权烟消云散

虽然不许出海,还是有胆大的的中国商人,通过走私谋求生路。他们开始在海外建立贸易基地,向东洋、南洋发展,继续与外国人做生意。但这些海外贸易基地,很多都被郑和摧毁了。这也是郑和另一项不为人知的使命——镇抚海外流民。

这一切还是因为:缺钱。剿灭华商海外基地,阿拉伯商人只能把黄金运到中国的口岸,和官方商行作生意。这些黄金才能进入官方的金库。这种黄金管制政策,和现在的外汇管制几乎一样。只是如今的中国公司喜欢把外汇留在香港。而当时中国的商人主要把黄金留在新加坡。

通过强行抑制的海外贸易,自然会埋下动乱的种子。明朝海禁最严时期,也是走私与“倭乱”最严重的时期。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一个不该生在明朝的海上冒险家王直。在日本、朝鲜的史记中,他是位备受尊敬的儒商。而在中国,他更多得到的是一个“汉奸”的称号。

王直早年做过盐商,1540年左右开始从事走私贸易,为人沉稳有机略,很快成为走私集团的总头领,获得了中日之间的海上垄断地位。王直的走私部队,早期从不抢掠国内百姓,和百姓的关系相当不错。王直有一个与宋江同样的梦想,渴望被“招安”。他想方设法与官员建立亲密关系,请他们传话给朝廷,表示自己愿意听话,希望朝廷开放沿海贸易。

王直的一厢情愿并未得到任何反馈。倍感受伤的他,深刻明白了拳头才是最好的外交语言,自立为王招兵买马,对浙江沿海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一时间东南沿海惶然不宁。

王直的“良苦用心”,这次朝廷终于看到了。渐江总督向王直承诺,准许“通商互市”。满心欢喜、等着被“招安”的王直,上岸谈判,刚进衙门就被抓了起来。狱中度过两年后,1559年被斩杀。

大明“钱荒”之三:“汉奸”王直被斩杀,中国的海上霸权烟消云散

壮志未酬的王直生错了地方。16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欧洲君主们野心勃勃地支持海盗商人们开拓海外殖民地,充当自己对外扩张的先行军。这些受到官方支持的欧洲大海盗们,创造了欧美几百年的历史。

而如果当初的明王朝能“招安”王直,并充分利用王直的威信和才干,中国可能会拥有真正的海上霸权,甚至有可能日本的平户也将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外殖民地”之一。可他,就这样被斩了。

王直被处斩一年后,1560年明政府松动了“海禁”。1567年,刚刚登基的隆庆皇帝下诏“准贩东西两洋”,正式废止“海禁”、“银禁”。

可以说,正是大量的民间走私贸易撕开了闭关自守大国的面纱。而这一切,王直没有赶上。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国家货币,从纸币变成了银子。白银货币经济从此确立起来,但是国家的货币主权,恰恰从此付诸东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