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回憶三農


歡迎關注右上角的“關注”,一起聊聊農村的風土人情。



“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作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俗語,濃縮了上千年的精華。看到有些現象,不免讓人心寒,請耐心看完,觸動每個人的內心。出自《偈頌九十三首》

原文:三世請佛不知有,顛狂普化翻筋斗。 狸奴白牯卻知有,寒拾相逢開笑口。

野幹鳴,師子吼。 八兩鬥斤,十升一斗。 不從他覓,須還自有。

犬不擇家貧, 子不嫌母醜。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在提倡孝道的今天,這句話好像變了模樣和味道,似乎已經沒有了其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子不嫌母醜”,這五個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也很難找到這五個字的真實行動了,相反,太多時候看到的卻是:子嫌母醜且家貧。而作為人類忠實的朋友“狗狗們”,卻還能一如節的不嫌家貧。在值得我們反思的,這裡默唸一分鐘吧。

某電視臺有一則化妝品廣告中,用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段音樂做背景改編,是這樣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斑的媽媽難看了。”演唱的是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天真爛漫,並且用手指著他媽媽臉上的雀斑。然後說媽媽用了××護膚品後,孩子開開心心的唱“沒斑的媽媽好看了。”看了這段廣告我在想,電視臺是面向全國播放的公眾傳統媒介,這樣的廣告會不會讓人有一種“子嫌母醜”的嫌疑。做這個廣告的孩子不大,這麼小的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完全沒有自主性,正是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來引導,而這樣的價值扭曲的引導,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會有什麼影響,是我們無法估量的。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古有孟母三遷很好的正面例子,孟母為了孟子更好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不惜三次搬遷居住的地方。因為,孩子就象一棵小樹一樣,需要精心栽培,風大了要防風,乾旱了要澆水,它才能長大成人成才。

幼小的孩子就像一片白紙,如何畫上美麗的圖畫,不只是靠父母,還靠整個社會。由一則廣告,讓我想到了這些。那麼,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子嫌母醜嫌家貧的現象太多太多。



有一年端午節將至,河北一名貧寒村母親拿著一籃粽子,不遠千里前往江蘇探望就讀某大學的兒子,不料這位大學生因擔心母親衣衫襤褸害怕被人笑話,竟狠心將母親拒之於校門之外,並對母親的愛心粽子大吼:“誰還吃這個東西,趕快離開這裡!”在兒子的一再催促下,母親淚水連連地帶著粽子黙黙離去了。前後僅僅有十多分鐘。這樣的場面竟然發生在當今大學生當中,是不是很寒心呢。

這些兒女們啊,你們想到過嗎?



這個世界上的愛有千萬種,唯獨母親對你奉獻的是不摻有一點雜質的愛,在這種愛裡你隨意遊走,任意遊離,你感覺不到除卻快樂以外的任何醜陋的東西,用愛浸泡過的母親的言行,兒女感受到的永遠是母親的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