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你為自己的身份焦慮嗎?

你為自己的身份焦慮嗎?

不得不承認,焦慮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本人的心就是這麼大)。

“為什麼會為身份焦慮?”

看起來很明顯的一個問題,你可能想當然地打哈哈:你傻啊,身份代表一切。

話粗理不粗,身份決定了人情冷暖:平步青雲和被掃地出門的境遇自是不同。於是,大家唯恐失去身份地位。某天起來突然發現無人重視,就很難對自己保持信心。

“身份的焦慮是何時產生的?”

飽足思淫慾,篡改一下:飽足生焦慮。不擔心溫飽了,需要找些別的東西折騰折騰——對比。還有一個前提,和被我們認為是同一層面的人作對比

好事讓人開心,但那個“人”不一定是你。早起下意識刷朋友圈,發現某圈友發了出國玩耍的美美陽光照,點個贊,然後,我心情開始不讚。

另一個熟人在訴不幸誒,仔細一聽更是火大:“公司怎麼給技術的年終有100倍,我就50倍,受傷了!”帶著對技術的嫉妒不甘和對我的優越感,TA成功地把某些混沌的情感嫁接到我身上,惡性循環下,我該找弱弱的小明下手了吧。

幸好,富豪也是焦慮的,因為富豪不止一個,他們對比的對象肯定是同個圈子的另一些富豪們。做法並無二致,但誰也不會拿古人作對比。李嘉誠不和沈萬三比斂財能力,澳門賭王不會苦惱沒比韋小寶多娶幾個老婆。

只有和一起長大的玩伴、工作的同事、熟識的朋友,或者有認同感的新知相比時,發現比他們多了那麼一丟丟東西(也許只有自己發現、暗爽),我們才認為自己還不賴。

當然,焦慮是有積極作用的:激發潛能、力臻完美、遠離有不良癖好的人……但很多欲望與真正需求毫無關係。過分關注的是他人(不會出現在我葬禮上的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短暫的一生就這麼被瓜分了。

有時我喜歡看到富人不開心,然後發出感慨:“人都一樣啊,錢再多有什麼用。”打臉的是,我還是會往他們的狀態靠近,因為我同學都這麼做了。

但我發現一本書《身份的焦慮》。

此書的作者是會說英法德西四國語言的阿蘭.德波頓,結構很簡單:焦慮的起因和解決方法。但作者不喜歡好好說話,他喜歡一步步靠近答案,然後讓讀者自己去意會。

焦慮的源頭有很多,如對身份的渴望、勢利者的存在、自己的過渡期望、崇拜精英以及不確定因素的存在。

治療方法,德波頓覺得並無靈丹妙藥。“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去了解它、討論它。”就好比颱風要來,我們阻擋不了,但可以通過它的走勢圖判斷它從哪來、經過哪裡、什麼時候會對我生活的地方危害最大(也許全市停工)。有了這些認識,

災難面前我們就不至於那麼手足無措

接下來,我決定先暴露自己的焦慮,然後聽聽德波頓有什麼高見。我確實焦慮,所以,我會試著去做一做。歡迎圍觀,預祝(你我)成功。

——未完待續——

From 思酷內容部

思酷:專注於一體化移動學習 官網

http://www.scho.com/index.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