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一德格天1


慈安太后的死和慈禧太后有沒有關係,這類深宮隱秘當然在正史裡是不可能找到的,以慈禧的謀略狡詐,哪怕真是其主謀,各種證據也會抹得一乾二淨。只有在翁同龢的日記裡能看出慈安的死非常突然,從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早上患感冒,到當晚就離開了人世,確實不太正常,令人不解。



慈禧太后一生權力慾望膨脹,積極參與朝政。而咸豐皇帝早已覺察到慈禧在政治上那顆不會安分守己的心,臨終前給予慈安密旨,有臨機處置任何人包括慈禧的權力,並受“御賞”印,對慈禧的獨攬大權是一種極大的掣肘和威脅。

慈安太后的離世,誰是最大受益人,這一點心照不宣,從辛酉政變前後來看,先向對手示弱,麻痺對方後一擊致命,慈禧這個權力偏執狂的政治手腕非同尋常。慈安為長,禮制束縛,是慈禧專權道路上的絆腳石,是隨時懸在慈禧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所以慈禧有作案的動機。


慈安太后對政治權力不是很感興趣,喜靜恬清,為人忠厚。這一點可以從她作為咸豐皇后,沒有子嗣,有權把慈禧的兒子領過來扶養,但她並沒有那樣做,在咸豐死後,讓同治生母慈禧和她這個嫡母同居養心殿,共同扶養年幼的同治皇帝。

一般認為,在倆人長期合作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大的矛盾,一直到同治八年安德海事件,才是兩宮太后矛盾有所體現。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了功,又得到慈禧的恩寵,和所有史上得到主子喜歡的太監一樣,氣焰囂張,行為跋扈。奉慈禧私令出宮採辦,這已經違反了祖制,一路上還龍旗招展,高調鋪張,被山東巡撫丁寶禎以假冒聖命逮捕。



慈安太后本來就對安德海平時的所作所為極大不滿,趁此機會召開軍機大臣及內務府總管議安德海的罪,並下令就地正法,慈禧無奈遷延數日後被迫發下諭旨。安德海之死肯定讓慈禧感到慈安太后是自己進一步擴大權力的最大障礙。

而那道咸豐授予慈安隨機處置的密旨,讓慈禧惶恐不安,對慈安敬畏有加,不敢造次。慈禧用了各種手段,百般討好,在連哄帶騙下,慈安太后放鬆了警惕,在一次宴席上,當著慈禧的面燒了這份“救生符”,最大的忌諱解除了,慈禧該動手了。



野史中有一說法,慈禧和一個戲子在宮裡相好,被慈安知道後,讓慈禧十分害怕,慈禧也為了將來獨攬大權動了害死慈安的念頭。是這個原因,還是安德海的事,不管什麼事由,慈安一定是讓慈禧如鯁在喉,而去之為快,只不過是時機成熟是否,而密旨的銷燬讓慈禧肆無忌憚。

至於慈禧用的什麼辦法害死慈安的,有送毒點心說,有命太醫用不對症下藥說。這所有一切只能是後人猜測,如要更確切的細節真相,也許只有確鑿證據的史料發現。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慈禧一開始並不知道慈安手上還有一道可以置她於死地的密旨,但她最後還是聽到了風聲。從那時候起她就開始想辦法了,等待時機,這個時機就是慈安一次生病的時候。

當慈安生病時,慈禧一刀割破手腕,拿自己的血給慈安做藥引子。當身為女人的慈禧利用了女人的弱點易動感情時,這一招奏效了。一向仁義的慈安被感動了,再回想起慈禧之前對自己的百般謙恭與關心,她終於主動取出了那道密旨,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

慈安的手段跟慈禧並不在一個層次上,慈安單一的認為咸豐給她那道密旨只是為了制約野心勃勃的慈禧,卻從未想到這也是丈夫給她的護身符。當她手裡失去了制約慈禧的密旨時,慈禧便不再忌憚她了,很快露出了真面目,對慈安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飛揚跋扈,頤指氣使,處處刁難,慈安又驚又怒,終於香消玉殞。

1881年,慈安去世,享年44歲。她的死因又是一個不小的歷史謎團,從種種跡象上看,慈安有可能是被慈禧毒死的,但這種說法在歷史上找不到確切的證據。事實上當那道密旨變成灰以後,慈禧就用不著再顧忌慈安了,更沒必要殺她,與其說慈安是被慈禧殺死的,更不如說也是想不通被氣死的!





來今雨軒39655858


慈禧毒死慈安?我的答案是沒必要。

作為政治人物,思考的緯度是利益和風險。無論實際上慈安慈禧誰掌權,她們倆誰毒死對方,都是有非常大的政治風險。更何況是聖母皇太后毒死嫡出的母后皇太后。這個在宗法等級分明的清朝,就是以下犯上的滔天大罪,沒有足夠大的政治利益,慈禧犯不上冒這個風險!

從政治利益上來講,慈安跟慈禧也不是競爭關係。相反,兩個人是有共同利益的政治盟友。這個共同利益就是垂簾聽政,把權利繼續掌握在自己手裡。儘管雙方有一些矛盾,比如,慈安和同治皇帝、恭親王等人一起弄死了慈禧的寵臣安德海。慈禧逼死了慈安選的同治皇后阿魯特氏。但這些在政治家的格局裡都是小事。而且,慈安是慈禧垂簾聽政的法理基礎。慈安是正宮皇后,她是皇帝的嫡母。慈禧是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來輔佐輔助的。而現在,皇帝已經變成了光緒,慈禧已經不再是皇帝的生母。如果她下手毒死慈安,這個法理基礎不就蕩然無存了嗎。更何況,事實是慈禧通過近二十年的耕耘,已經牢牢的把控住了朝政,所以她沒有理由下手,多此一舉,還容易坑自己。

慈安,應該是死於中風。發病時神志不清,牙關緊閉,伴隨著屎尿失禁,其去世前一天面色赤紅,就是即將發病的徵兆。這還不是慈安太后第一次發病,早在同治二年,慈安太后就有過一次發病史,只不過因為年輕,很快就恢復了;七年後的第二次發病也因為治療及時,沒有產生什麼嚴重後果。而慈安死後,慈禧對慈安喪事的操辦,以及慈安入殮前後,恭親王等大臣以及慈安家族族人對大行皇太后的瞻仰,都做的非常光明正大。如果是毒死的,屍體的狀態必然有問題。慈禧怎麼還敢?

最後我想說,所謂慈安燒燬咸豐密詔這事。咸豐明打明的遺詔,輔政八大臣,都被慈禧收拾了。密詔還能管用?


白玉蟾各種語


關於慈安皇太后的死,歷史上說法眾多,但是始終沒有一個得到公認。有人說慈安皇太后確實是正常死亡,所謂的“慈禧陰謀論”只是為了繼續抹黑慈禧;也有人說是慈禧毒害了慈安。真相到底如何,已經無人知曉,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歷史上留下的蛛絲馬跡,可能第二種觀點更能站住腳



支持慈安是正常死亡的人認為,如果慈禧想害慈安,應該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風燭殘年?

對,這種解釋表面看合情合理,但是在諸多滿清歷史書籍中,都有“咸豐臨死前給慈安留有遺詔”一說,遺詔內容大致就是如果慈禧安分則罷,一旦有禍亂行為就可以依詔處死。慈禧正是因為這個詔書的存在,才不敢動慈安。而後來,慈禧誘騙慈安燒了這份遺詔,“護身符”一丟,慈安也就沒有依仗了,慈禧才下了狠手



這種說法雖然也很普及,但是,畢竟沒有真憑實據,大家還是當做傳言而已。那麼接下來,說點真憑實據的事,那就是藥方

按照滿清的祖制,皇上和皇后生病得先由軍機、御前大臣瞭解情況之後傳御醫診斷,御醫所開的藥方也必須經這些大臣過目。但是在翁同龢的筆記中,卻記載了多個疑點:

1,慈安是九日患病,但為何始終並未見藥方發下;

2,後來診斷為風寒,但為何竟然連一天都沒熬上;

3,慈安死後第二天公佈的五個藥方,為何均未說明致病原因;

4,死後第三天雖然在藥方上添加了患病原因“傷感過甚,諸症驟發”,可為何藥方上沒有御醫莊守和的名字;

這是翁同龢筆記所記,應該更具說服力。太多巧合遇到一起,那就不是巧合了,而且,在慈安死後,關於喪事問題,慈禧要求縮減禮儀規格;在封號上也有意否定慈安的正宮地位,後來在翁同龢等大臣的堅持下,才得到應有的稱謂



慈安皇太后是不是慈禧害的我們不知,但是從遺留的證據來看,她沒有得到及時診治是個事實。慈安一生安分守己,不問朝政,晚年更是索性吃齋唸佛,從沒得罪朝臣,而且就是得罪了,也沒有人敢在慈安病危之時刻意推諉、拖延時間,那是要掉腦袋的。能做這一切、敢做這一切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佛爺慈禧


回眸滿清


慈安太后是清朝咸豐帝的正宮皇后,沒有生育過皇子。咸豐帝駕崩後,由慈禧的兒子繼位,也就是同治皇帝。同治登基後,尊慈安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人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這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名聲很不好,很多人都認為她是歷史的罪人,是一個貪得無厭,權利慾極強的女人。這樣來講,慈安太后的存在,是慈禧實現個人野心的絆腳石。因此,很多野史均記載,慈安太后突然死亡,是慈禧毒死的。

那麼,慈安太后是不是慈禧毒死的呢?民間傳言和野史記載,講得有鼻子有眼,就如傳言的人親眼看見慈禧下毒了一樣。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個人認為,慈安太后應該屬於突發急症死亡,死於腦供血不足之類的疾病。

也就是說,慈安太后並不是慈禧毒死的。

網絡圖片

第一,慈安是一個不太喜歡管理具體事情的人

歷史記載,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咸豐帝駕崩以後,慈安和慈禧形成“兩宮”垂簾聽政的政治局面。但是,除了像同治時期搞“洋務運動”這種重要的事情,慈安都不管。宮中大小事情,都是慈禧說了算,慈安也非常信任慈禧。

據說,咸豐帝臨終前留下遺詔給慈安,大致意思是:如果慈禧憑藉自己是皇帝生母的身份,胡作非為,慈安就可以拿著遺詔按祖宗之法,處置慈禧。而這份遺詔的存在,慈禧是知道的。

但是,有一次慈安生病了,慈禧聽說用人肉做引子熬藥,可以治好慈安的病。於是,慈禧就在自己胳膊上割了一塊肉,給慈安煎藥。慈安吃了藥以後,病好得很快。得知慈禧的舉動後,非常感動,當著慈禧的面把咸豐帝的遺詔燒掉了。

有這樣的感情基礎,再加上慈安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慈禧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她想做什麼事情,哄好慈安比除掉慈安,要好得多。

網絡圖片

第二,慈安在政治上是支持慈禧的

野史評說慈禧毒死慈安,最主要的依據有3個,第一個是慈安下令殺掉了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慈禧親自求情,慈安還是沒有給她面子;第二個是為同治帝選皇后時,兩人看上的人選不一樣,儘管同治皇帝採納了慈安太后的建議,但這個事情慈安也沒有過分干涉,而是交給同治皇帝自己做主。第三個是慈禧個人的野心很大,她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而自己的地位卻不如慈安,她內心不服氣。

但是,僅憑這些,不能證明慈安就是慈禧毒死的。從著名的“辛酉政變”就可以看出,慈安支持了慈禧,沒有支持八位顧命大臣。這就說明,慈安並沒有把慈禧當成政敵。作為曾經的皇后,現如今的皇太后。就算慈安再大度,再沒有心機,如果慈禧有不軌跡象的話,慈安不可能一直矇在鼓裡。

再從慈禧的角度來分析,雖然慈安活著會讓她地位下降,但是她的目的是管具體事情,撈錢享受,而慈安也並沒有阻止過慈禧。對於慈禧來說,慈安活著,利大於弊。比如,如果國家發生大事時,最起碼有慈安出來主持大局,說白了,就是頂雷。

網絡圖片

第三,慈安患有腦疾這個事情,是有明確記載的

在慈安去世之前,《翁同酥日記》中就記載過兩次,第1次是同治二年二月初九,也就是1863年3月27號的日記中明確表示,26歲的慈安從正月十五開始,就因腦供血不足,一病不起,連續病了24天。

《翁同酥日記》第2次記錄慈安因腦供血不足而病倒,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即:1870年1月5號,33歲的慈安舊病復發。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即:1881年4月8號,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身亡。官方的記載是,因腦供血不足而亡。

因為慈禧太后當時的身份和地位,慈安太后暴病而去,確實有很大的嫌疑。連末代皇帝溥儀都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有的說是吃了慈禧送去點心,有的說是喝了慈禧親手做的湯。”看來,連溥儀也認為:慈安是慈禧下毒害死的。

儘管慈禧確實有毒害慈安的嫌疑,但個人更偏向於官方記載,慈安是死於突發腦部疾病。

以上回答,僅屬個人分析見解,供參考。


愛就碼碼字


慈禧害死慈安的說法多是野史傳聞,缺少說服力,慈安凡事退讓、不與人爭的個性,對慈禧的權力沒有任何的威脅和影響,所以慈禧根本沒有必要逼死或者毒死慈安。

從《翁同龢日記》看慈安去世的過程

慈安去世過程,翁同龢在他的日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而且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脈案、藥方和病情的進展情況,可以從中瞭解慈安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上八點前後)仙逝”。依據這一病情進展的記載,慈安多是因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致,而關於醫學上的論證,這裡就不過多的分析了。

《翁同龢日記》中關於慈安病史的記載

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不是突發的,而是老毛病。為啥說老毛病呢?我們還得從《翁同龢日記》中看,在《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當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這次生病24天,從“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看,應該屬於中風前兆,只不過病情比較輕,最後恢復了。第二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當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了,“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菔子”。這次所誒的“厥逆”依舊是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還是由於治療及時,沒有後遺症。

病發的背景

當時慈禧生病了,暫時由慈安一個人獨理朝政,我們知道慈安不善於擺佈朝政大事,心裡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感覺身心疲憊是在所難免的。慈安在病發前,有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感覺沒有大毛病,但從面色判斷,她的血壓很高,有可能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從以上幾個方面看,慈安太后是死於腦血管疾病,而並不是傳聞野史中所說的被慈禧害死。


千秋文史


光緒六年的時候,一直忙前忙後的慈禧太后忽然病倒,而且久病不愈。

孰料,這時宮中卻突然傳來消息——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去世了!

這就奇怪了,怎麼得病的太后沒死,反而沒得病的太后死了呢?

據說,就連剛見過慈安太后的左宗棠也拍腿質問說:

“昨天早上我見慈安太后還神志清醒,哪裡像得病的樣子呢?就算是暴疾,怎麼會如此之速呢?”

由此,慈安太后的死也成為清宮一大疑案,甚至有人認為是慈禧太后謀害了她。



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咸豐皇帝死前,曾授予慈安太后一道密旨,命她在發現慈禧太后擅權不法時,可以以家法處置。

事後,慈禧太后果然跋扈,目中無人。於是慈安太后便將此道密旨拿出,慈禧太后為之懾服。

然而,慈禧太后的敬畏只是表面,其背後卻是想方設法要除掉慈安太后。後來,慈禧太后的孃家給她送來吃的,於是慈禧太后假意給慈安太后送去,其中卻已下毒。

於是乎,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的說法,在民間不脛而走。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這個可能性大概是沒有的。



事實上,慈安太后很可能是腦中風,或者說是現代醫學中說稱的腦血管疾病。

由於滿人的飲食習慣多重肉食(如鴨子之類)而少於蔬菜水果,因而得心腦血管病症而突然去世的案例還真不少,如之前的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都可能是此死因。

而根據宮中檔案,慈安太后去世前一天,她雖然照常召對,但卻又“兩頰微赤”的記載,事實上,這很可能就是中風的前兆了。

另據翁同龢的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慈安太后發病後的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

其發病症狀如神識不清、牙關緊閉、尿失禁和痰壅氣閉等,和腦中風是比較接近的。

而同樣在翁同龢日記中,也記載了慈安太后的兩次發病史:

一次是同治二年、慈安太后26歲時,當時“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的症狀,這可能是中風的先兆,不過這次因為年紀輕,未成大礙;

其次是同治九年時,慈安太后再次“厥逆半時許”,所幸治療及時,沒有產生嚴重後果。



總的來說,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的關係還是比較合作比較融洽的,兩人不存在什麼尖銳矛盾。

從慈禧太后的角度,慈安貴為中宮之首,但她本人對政治並不感興趣,因而對慈禧太后並無威脅。

而從邏輯上說,慈安太后的突然發病到還真與慈禧太后有關,因為後者久病不愈,慈安太后不得不親自理政,而這並非她的興趣和強項,由此心力憔悴,以致病發而亡。


坑爹史冊


關於這件事。正史和野史有不同的記載。

正史記載,慈安太后是因病去世的。

野史記載的情況就複雜得多。除了說慈禧殺死慈安之外,還詳細說明了咸豐死後兩人之間關係的變遷。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咸豐在臨死的時候就對慈禧的野心有所察覺,所以給慈安留了一道聖旨。讓她好好保存,如果慈禧擅權就用這道聖旨賜死慈禧。慈禧知道此事之後,在慈安面前非常恭敬。慈安身體不好,生病之後,慈禧為了討好慈安,還從自己的手臂上割肉作為藥引,並且在此案面前特意露出傷口。慈安詢問之後,大為感動,所以就當著慈禧的面,把聖旨燒掉了。慈禧沒有了後顧之憂,就愈發張狂,但又害怕慈安將這件事情抖露出去,所以就找人把她毒死了。

那麼哪一種說法更為可信呢?從這件事情本身來看,正史未必更為可信。不過,就慈安本身的性格來說,她確實不熱衷於政治,所以不存在兩宮爭權的情況。慈禧為了權力鬥爭,而將她殺死的可能性很小。也許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鋪陳,就是咸豐留下來的聖旨。這種說法使得慈禧殺死她的理由更為充分了。但關鍵問題在於目前沒有正式資料證實,咸豐曾經留下過這道聖旨。不過,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野史的可能性。光緒之死的法醫學鑑定結果證實了光緒被毒死的野史記載。因此單純的以清代宮廷管理制度嚴格,就否定野史記載可能性的說法是不攻自破的。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兩說並存是比較理性的處理態度。不過,野史的說法可信度似乎更高一些。


用戶4325101516


由劉曉慶主演慈禧其中有一段細節:慈安從袖中取出了先帝留給自己的遺詔,慈禧接過來一看,驚得臉色大變,心裡更是氣憤至極,但還是哭著向慈安連連請罪。慈安以為她願意改過,就當著慈禧的面將那道遺詔燒掉了,甚至安撫慈禧不要難過。其一,到底慈安有沒有先帝遺詔殺慈禧?其二,慈禧到底有沒有毒死慈安?先說其一:當年,咸豐帝將《同道堂》和《御賞》印分別交給她們,並且定下了兩宮與八大臣相互制約的權力機制,當時咸豐帝應該很清楚,沒有慈禧,單憑慈安一人的力量是很難以八大臣抗衡的。所以咸豐絕對不會給慈安留下殺慈禧的密詔,令慈禧無法全心全意地輔佐同治。假如真的有這樣一份密詔,那麼它應該被慈安焚燬了,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慈禧與八大臣對抗是做不到的。其二,慈禧是否毒死慈安?其實,根據電視劇及種種傳聞,都是圍繞著兩個中心的,一是慈安與慈禧不和,二是慈安對慈禧掣肘。因此,在慈安失去咸豐帝留下密詔如同(尚方寶劍)之後,慈禧便將慈安毒死。那麼,慈禧到底有沒有可能殺死慈安。首先,慈安與慈禧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呢?歷史上只有二件事她倆發生過沖突,其餘的衝突都是野史傳聞,第一件,慈安下令殺安德海,第二件:同治帝選皇后。沒有第三件了,如有的都是野史與傳說。首先,在安德海被處死的事情上,如果慈禧有意報復的,她的首選目標應該是丁寶禎哦,報復丁寶禎就等於報復慈安,然而,清朝大量史實證明,丁寶禎在此事發生後,既沒丟官,也沒被貶。但慈禧對丁寶禎似乎非常信任,從未因為讒言貶斥過他,反而委以重任,據清史記載:慈禧與慈安相處了二十多年,一直沒有發生過激烈的爭執,所以要是非說慈禧與慈安之間有很深的矛盾這是不屬實的。就連同慈安看過病的御醫都說,慈安召見群臣的時候總是顯得唯唯諾諾,優柔寡斷,所以每逄大事,必然要請慈禧來決斷。因此,對政治毫無野心的慈安在慈禧眼中應該算不上是個(威脅),所以也末值得大費周章地去暗害。所以,慈安並非死於慈禧之手,那麼她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喪命呢??史料對慈安健康狀況的記載,初步推斷出了一種死因《腦中風》。所以她應該是宿疾復發而死。慈安在死前召見群臣時,曾出現腦血管疾病的徵兆。


茹叔敬


清朝皇太后慈安之死,一直以來就是爭論不休的歷史疑案。要分析慈安的死跟慈禧有沒有關係,我們首先得弄清楚幾個問題:

慈安太后是誰?


慈安是清朝咸豐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的女兒,出生在廣西柳州。1852年,也就是咸豐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年僅十六歲的慈安被選入皇宮。年紀輕輕不諳世道的她,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就由嬪連升四級,直接被冊封為皇后,算得上是封建王朝晉封速度最快的後宮女子了。對於一個家族並不顯赫的慈安來說,能有如此神速的晉升,足以說明其人品、才華與美貌都很出色。1861年7月,咸豐皇帝在熱河駕崩,身為皇后的慈安,被新帝尊為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正宮皇太后,歷史上稱為東官太后。

慈安太后是怎麼死的?


1881年3月初10日,也就是清光緒七年,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在自己居住的宮殿裡突然死去。去世的前一天早上,慈安還在召見軍機大臣,正常處理軍國大事,飲食起居一切正常,身體沒有任何異常情況。去世的當天早上,慈安只是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不想吃東西,到了晚上八點左右就突然死了。慈安的身體一向健康,沒什麼大的疾病,四十五歲也正當壯年,突然毫無預兆地去世,令人難以接受,於是各種猜測與謠言沸沸揚揚。

慈安與慈禧是什麼關係?


慈安是咸豐皇帝的正宮皇后,慈禧則是咸豐的皇貴妃。慈禧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妃嬪,晉升為皇貴妃的主要原因,是生下了咸豐唯一存活的兒子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母以子貴。咸豐皇帝去世後,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因為是皇帝生母的關係,被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慈安母后皇太后,兩宮並尊。“辛酉政變”後,咸豐任命的八個顧命大臣全部被殺,朝廷政權歸屬於後宮皇太后與恭親王奕訢,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也就是說,慈安與慈禧兩人共同執掌朝廷大權,是利益攸關的兩個方面。

慈禧有害人的動機嗎?


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嫡與庶、妻與妾的等級不容逾越。身為正宮皇后的慈安,是庶出的慈禧永遠邁不過去的坎。在慈安面前,慈禧必須恭敬謙卑,不敢放肆。雖然因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是皇帝,與慈安共同垂簾聽政的慈禧,遇有任何大事,必須事先向正宮慈安請示彙報,決不敢自作主張。

整個朝廷所有的王公大臣,包括攝政的恭親王,都更加尊重和尊敬慈安,就連同治皇帝,也與慈安更加親近,在諸多大事上,都有慈安保持一致。最著名的事件有兩個:一是慈安與恭親王聯手,誅殺了慈禧最親信的大太監安德海,打壓和警告慈禧;二是在同治皇帝選皇后的問題上,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富察氏,兩人相持不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遵照了慈安的意願。


慈安太后一死,由“二宮垂簾”的格局變為慈禧一人聽政,朝政大權就完全落入慈禧一人之手,壓在慈禧頭頂的巨石安然落地。慈安太后去世,慈禧是最大受益者,兩者又是權利的競爭方,如果說慈安的死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慈禧的嫌疑是洗脫不了的。

慈禧有害人的能力嗎?


慈禧權力慾望強烈,為人陰險狡詐,工於心計,手段殘忍。從她聯合恭親王,設計誅殺肅順等八名輔政大臣的“祺祥”政變的事情上,就可以清楚地發現其心機和手段。後來又將光緒皇帝幽禁十餘年,最終又不明不白地中毒身亡,足見慈禧的狠毒。所以,如果慈禧有心要害死慈安,她是有這個膽子和能力的。


與慈安同處宮廷,慈禧善於偽裝,表面上兩人關係親善,慈安為人寬厚,決不想到慈禧會有害人之心,因此不會有任何防備。這給慈禧安排心腹下手創造了便利條件。更何況,害人也不是非得用毒藥。打下比方,有心臟病的人你給她常吃促進心跳加速的中藥,有糖尿病你讓她多吃糖,有心腦血管疾病你給她常吃高膽固醇的食物等等,況且中藥原本就是藥食同源,日久天長,自然見效。明朝不是有朱元璋派人給徐達送蒸鵝的傳說嗎?如此聰明的慈禧,就不會從中深受啟發?


通過以上分析,只能說明慈禧有動機、有能力、有機會害慈安。至於慈安是否真是慈禧所害,則眾說紛紜,說是的,沒有證據,說不是的,也沒法排除嫌疑,註定只能是一個歷史疑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