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乾隆皇帝長壽的祕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在清代時,歷代皇帝都是騎射高手。乾隆皇帝他為什麼反對手下人使用火槍打獵?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又與長年打獵有何聯繫?

明萬曆十六年,在東北一個叫洞城的地方,努爾哈赤和手下正在趕路。只見前面過來幾個騎馬的人,為首身後揹著一把漂亮的弓箭,看上去氣質不凡。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努爾哈赤問身邊人,可知此人是誰,侍從回答說:此人是棟鄂部落的紐翁錦,他最擅長騎射,是遠近聞名的神箭手。努爾哈赤連忙上前,大加讚賞,並請求賜教,紐翁錦欣然答應。然後,努爾哈赤用手指了指百步以外的一棵柳樹。紐翁錦舉弓搭箭,連發五箭,只有三發命中,而且射中的三箭,落點也上下不一。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隨後,努爾哈赤也連射了五箭,全部命中目標,引來一片喝彩。

努爾哈赤25歲時,靠父輩留下的13副鎧甲起兵,他率領部下,以弓馬騎射打下大清江山,所以清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騎射。清軍入關後,朝廷規定,滿族官員只能騎馬不能坐轎。規定皇帝本人和所有的八旗官兵和八旗子弟都要能馳馬騎射,並規定自幼練習,到60歲以後才能免試。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清代傳位到第四代乾隆,已近百年,國家長期處於太平盛世,而乾隆皇帝仍然對弓馬騎射的尚武文化十分痴迷,他尤其喜歡駿馬。

清乾隆執政時期,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但是乾隆皇帝仍然不忘先祖的尚武之風,他執著於打獵,甚至反對手下人使用獵槍快速捕獲獵物,這是為什麼呢?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在今天河北省承德市往北一百多公里,有一個峽谷,清代時稱作崖口。進入崖口就是木蘭圍場。康熙皇帝先在長城外設立了“木蘭圍場”。

每年秋天,由皇帝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各級官兵一萬餘人去進行大規模的圍獵。說是圍獵,其實更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以此保持八旗子弟勇猛強悍的戰鬥力,也對北方邊境起到了很好的威懾和穩定作用。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每年秋季鹿發情時,由專人身披鹿皮,吹鹿哨號角,模仿鹿的叫聲,吸引其他鹿前來,然後由皇帝進行狩獵。哨鹿並非易事,皇帝和隨從要披星戴月,穿過萬獸滋生的茂密叢林,鹿能否聞聲而至也需要運氣。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鹿哨一般用樺木製成,形似牛角,一端粗一端細,能發出鹿鳴的聲音。金漆雕龍紋鹿哨以楠木製成,並在所雕龍體外塗上一層金漆,顯出富貴的皇家氣派。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上圖這件青玉御筆《哨鹿賦》冊,用青玉製成,共十片,配有紫檀填金木匣。乾隆皇帝將哨鹿過程中的艱辛和感受都寫入賦中,並認為這是鍛鍊八旗軍隊的一項重要手段。

《清高宗刺虎圖》描繪了三十多歲的清乾隆皇帝與侍衛們狩獵的情景。只見他們手握長戟,跨步向前,正與猛虎對峙的緊張場面,畫家通過表現猛虎止步不前的受驚情景,襯托出乾隆帝臨危不懼的英雄氣概。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乾隆十五年,木蘭秋狄結束後,乾隆發了一道聖旨,大意是說:我滿洲本業原以馬步騎射為主,凡圍獵不需鳥槍,唯用弓箭,但是有的部落只圖便利,開始練習用鳥槍,如果只求快速獲取獵物,時間久了,弓箭技藝就會廢馳。以後行圍打獵,都還要用弓箭獵獸。你們現在手裡的鳥槍,每支槍朕用一兩銀子換,全都收回。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可見,乾隆帝在反對使用鳥槍,是出於保護騎射傳統的考慮。後來,乾隆皇帝年紀大了,加上臂部有傷,所以偶爾使用槍支打獵,但仍然堅持讓軍隊以弓箭為主。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據《欽定熱河志》記載,清代興盛時期,皇室成員曾到木蘭圍場打獵110次,其中康熙四十八次、乾隆四十七次,嘉慶十五次。康熙年過60還騎馬射獵;乾隆80多歲還到木蘭圍場狩獵。康熙 、乾隆自幼學習騎射,而且堅持不懈,經常的戶外運動或許正是他們長壽的奧秘。

乾隆皇帝長壽的秘決竟和這項運動有關?


自康熙二十年開始,清代皇家的騎射活動從未間斷,直到道光元年,騎射的習俗開始沒落,同治年間曾在北京南苑進行過一次行圍騎射的演練,八旗成員竟然用預先買好的野雞野兔,交差時臨時插在箭上充數。清朝後期,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貝勒手裡三樣寶,扳指核桃籠中鳥。

扳指在古代叫韘, 是射箭時戴在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在清代末期,扳指已經成為王爺手裡把玩的器物,也預示著清朝騎射技藝走向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