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名过其实的明朝火器


名过其实的明朝火器

网友对于明朝火器往往过于高估,包括满族作家马伯庸都在《帝国最后的荣耀》中也认为如果不是清朝崛起打断了明朝的火器进程,大明及其继承者的火器将不会畏惧西方列强,是否如此呢?

明朝的火器技术按一些明朝野典乱籍记载,那是非常的先进,比如火龙出水,到现在也没一个国家能够制造出来,这已经达到了超越目前地球科技的水平,到目前为止,没任何国家能用4束窜天猴推动一个大筒子在水面飞行2公里远,而明朝的一部野典乱籍中则明确指出,这样设计的火龙出水能在水面1~3尺高度飞行4里远!!!这已远远超过了黑火药的能力!!!

名过其实的明朝火器

近代西方军用火箭中,以黑火药为动力的火箭,射程最远的康格里夫火箭按抛物线飞行也只有1公里射程,而火龙出水连流线构造都不具备,却能象飞鱼导弹一样在水面1~3尺高度飞行4里射程远,这足够让全球震惊了,这还不算,不但现在谁也造不出有这样射程的黑火药动力火箭,也没任何国家能让这样一支大型火箭仅靠4束窜天猴就平稳的飞行在水面上,都是点火后立即翻滚式乱窜上天落水的下场,毫无方向性与稳定性可言,更不用提什么命中了。此外这类火器的记载仅见几本野典乱籍,而方正史典籍中则从未有过这类极其先进的奇异火器的装备使用记录,因此记载火龙出水一类的传说中火器的野典乱籍无一不被认为是后世的编造或当时的意淫小说,根本不足信。

名过其实的明朝火器

那么现实中的明朝火器到底是什么模样呢???根据明朝的一些具有官方性质的兵书与火器典籍所著,明朝的实用火器也是异常的先进,明朝多本正规典籍中,明朝的火器如大发熕,红夷大炮威力无比,赛过原子弹!!!多见:震数十里,远一二十里,可洞裂石城,一弹毙数千人!!!这等先进武器简直堪称世界第1大牛B。但同样是明朝的一些关方性质的火器典籍中却又有明朝火器纯是垃圾破烂的记录,如1623年明人焦勖参考西方技术书籍编著的《火攻掣要》中说: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中土火器不及红夷巨铳万一”!!!这不简直就是一堆破烂嘛!!!不过这些咒骂明朝火器纯是废物破烂的典籍多出明末,都提到了一种“神器”名曰红夷大炮。而明朝在后来是仿造了红夷大炮的,那么明书所记载的“震数十里,远一二十里,可洞裂石城,一弹毙数千人”之赛过原子弹的神器必是红夷大炮无疑了!!!

明朝这些胡诌出来的东西,当时不但能写进武经兵书,并还能正儿八经的写在奏折里呈献给大明皇帝过目,比如什么什么《西洋神器既是其益宜尽其用疏》(徐光启),《西洋神器疏》(徐光启),《制胜务须西铳疏》(李之藻),《战守惟西洋火器第一议》(韩云)之类!!!而明朝虽然起初不愿意购买仿造西洋的红夷大炮,但后来随着关外战事吃紧,有了灭国之险,最终还是决议引进了红夷大炮,不但直接购买并还有仿制,并且皇帝还亲自观看过葡萄牙兵现场施放红夷炮,自然是能知道红夷炮别说10里以上20里以上的射程,就连3里射程恐怕也没有,除非大明皇帝与那些明朝臣子们都蠢到了连10里20里有多远都不知道,搞不清楚3里不到与10里20里区别的地步!!!但是大明并没有任何人因为上奏朝廷,胡诌红夷大炮“震数十里”,“能毒人于二十里外”,而获欺君之罪。这充分的说明了,明朝当时的风气就是满嘴跑火车,有一说十,整个就是意淫无罪,胡吹夸大有理。官方的记录尚且如此胡诌,那民间的野典乱籍胡吹个火龙出水出来就更正常不过了。

实际上,经过百年战争和欧洲抗土战争洗礼,欧洲的火器水平便超越了东方,无论枪、炮都与东方形成了代差。明末时瞿式耜通过雇佣葡萄牙火枪兵,在桂林之战中以数百人打退上万清军就是极高的证明。

而且,根据现代最新研究,清朝的火器水平,无论是列装率还是火器技术水平,都在清初就超越了明朝,并不像某些网友所说的清朝火器倒退。

既然明代的奏章和当年明月的“三段击”“三眼加特林”都属于放卫星神论,既然大明火器并不如大清。是不是就说明,元清吧的魂归汉唐等人,冷兵器吧的米南德等人,上窜下跳,疯狂叫嚣的,大明火器一无是处费拉不堪,大清火器赛高重视科技是真实的呢?

大部分网友总是喜欢走极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很多人发现明朝没自己想象的那么无敌,马上感觉自己受到欺骗,改投清粉洋奴的怀抱,一点都不考虑客观因素,没有辩证思维,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明朝一开始是非常重视火器的,朱元璋设立神机营,在短短二十年不到就相较元代火器有了质的提升。然而随着和平日久,大规模的战争减少,火器的研发逐渐减缓,也是十分正常的。

而欧洲呢?土耳其搅动得整个地中海一片战火,哈布斯堡、瓦卢瓦、奥斯曼三家生死血战,无数小国卷入其间,稍有不慎就是亡国灭族之祸。如此激烈的战争产生的巨大需求,引发火器高速发展,也不足为奇。

明朝在屯门、西草湾之战击败葡萄牙人后,立刻注意到葡萄牙火器的先进性,大规模仿制,对本国火器进行了更新换代,这就是明朝对于发展火器的积极心态的体现。在此战之后,明朝的火枪火炮技术和车营的作战体系,又得以上一个台阶。而到了壬辰战争时,明军发现日本已经从欧洲商人处获得更新一代的火器技术,在火枪上已经某些方面超过己方后,又提起了重视,对自己的火器进行了再次的换代。明末亦有西法党注重引入欧洲火器,可惜因为当时明代官僚机构已经腐朽以及资金缺乏等原因,推广率比起以往越来越差。

至于清朝呢,清朝当然在康雍乾三朝也是很重视火器发展的,对外部亦步亦趋,只不过趋的是谁呢?

说来有趣,正是我们瞧不起的印度阿三。

清朝在与西北准噶尔部的作战中,被准噶尔凶猛的火器打击,多次受挫。火器水平赶不上一个游牧部落深刻地挫败了清朝皇帝的自尊心,于是大规模发展火器,模仿准噶尔的火器制式。

这些火器来自何方呢?著名的“赞巴拉克”火枪与“沙图纳尔”骆驼炮,正是来自南亚的印度莫卧儿王朝。

使用着伟大印度火器的清朝无敌天兵,在清缅战争中被缅甸人手持的欧式火器沉重吊打。不过乾隆皇帝考虑到缅甸对大清的威胁远不如准部,已经懒得理会这些了。

乾隆之后,清朝四境安宁,火器发展几乎彻底停滞。到了鸦片战争时,清朝的火炮表现令人长笑脱颐。

在1835年,关天培为改善虎门炮台的防御态势,新造大炮四十门。在试放检验新炮性能时,竟然炸膛10门!另有5门新炮存在其他问题。关天培在检验炸裂的火炮时发现:“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

总体上说,明朝火器虽不及欧洲,但毕竟也在亦步亦趋。清朝三百年,中国火器才落后西方若干个代差,到了鸦片战争时连火器纯粹的技术水平都比不上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时代,至于偷工减料,训练水平低下更不用说,所以才在百年耻辱中有无数令人发笑又长恨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