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我国要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

燕子就是鸟姐姐


秦岭淮河是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

无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都将这条分界线作为南北分界线是因为这条线的南北差异巨大,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都有明显的不同。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市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分界线,0度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的分界,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自然

秦岭淮河以北属于北方地区,冬季温度在零度以下,江河湖海有结冰期,大部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夹杂小部分的针叶林。由于北方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所以只有在夏季才能形成河流的汛期。由于植被和地质条件的影响,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泥沙含量较大。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恰好相反,忽略高差的影响,南方大部分地区河流没有结冰期。而且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覆盖率高,降水量多,主要降雨集中在夏季,汛期时间长,但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所以河流泥沙含量小。

人文

秦岭淮河以北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作物熟制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南方主要是水田农业,主要作物是水稻以及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一般一年两熟的三熟。由于作物生长周期不同,接受光合作用不同,南方的稻米普遍没有北方的香。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大米,在经历了漫长的生长周期之后,味道绝美。


四十五度历史


我们首先分析,要支持大量人口的生活,食物是必须的。无论是粮食作物的生长,还是畜牧业里牲畜生存所必须的草场,阳光与温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国地理大环境中,各主要地域的温度和日照时间,同样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根据基本的地理学统计分析,中国等温度线分布就特别重要,如图1所示:

图1:秦岭淮河一线、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按照等温度线的分析,中国可以分为四大自然温度带。除了青藏高原因为海拔太高、温度明显偏低特殊外,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有几个关键的分界线:

一是秦岭淮河一线,即1月份0摄氏度等温度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同时,它也是中国地理分区中北方区与南方区的分界线。

二是在北方区以内,还有一个日均温度10摄氏度积温等值线,是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在这条线以北,不太适合从事农业种植业,尤其是在古代技术条件很差的时期,这条线一般可作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对于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古代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晏子春秋》中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对于日均10摄氏度积温等值线,大体上是中国古代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攻防的主线,在几千年的对抗、融合变迁中,目前现实地流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如图2所示:

图2:明长城全景图


范蠡的商道妙计


秦岭~淮河是我们国家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虽然说在地图上画不出这条界线,但确确实实存在着,具体的说:1,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2,一月份0°C等温线。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4,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5,小麦种植区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细数不下十几条分界线。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条分界线呢?笔者认为与青藏高原有很大关系,是青藏高原破坏了地球行星风系。改变有了大气环流的运行,此外还与地形有关。

上图:青藏高原动力作用明显,它是一个巨大的高原,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西风环流受阻于青藏高原后,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等地,相比南支空气干燥,温度较低。南支经过低纬度海洋面孟加拉湾地区,空气湿度大,动力属性好,受副热带高压抬升作用,向北移动。南北两支交汇于秦岭~淮河一线,由于南北两支气流属性有差别,北冷干、南暖湿气流相遇后产生降水,气温还呈现出南北差异。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突出,冬季(每年10月~5月)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两股南北两支气流也多交汇于秦岭~淮河一线,使我国冬季在此线上呈现出北冷南暖特征,成了我国一月份0°C等温线分界线。

此外还不能忽视地形的影响,秦岭横亘在我国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对南北两气流都有阻挡作用,使得山体南北两侧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客观上加剧了秦岭~淮河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秦岭~淮河这条南北地理分界线不能想象成一条国界、省界。它应算是一个狭窄的区域,所以我们在地图无法标出。另外这条界线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是静止不动的,南北略有移动,只是波动范围狭小。


地理纵横


以秦岭淮河为界限只是为了方便表示和识别。虽然事实上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都不是秦岭——淮河,但大多数可量化指标都离这条线天然地理界限不远,因此我国地理学上以这条线为南北分界。

我们常见的秦岭淮河在整个中国地图上标识,会误认为两者很近。

事实上两者南北跨度有一定距离,200公里左右,也就是河南省许昌到信阳的距离。

另外作为界限,淮河宽度数百米,而秦岭南北宽度可达上百公里。显然这条界限只是个大概范围。


秦岭淮河一线和三个可量化指标非常接近,用它做中国南北方地理气候的分界线还是很适合的。

1、800毫米等降水线

800毫米等降水线是划分湿润气候和半湿润气候的分界线,而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北方相对干燥,以这条线来划分南北方很合适。如上图示,800毫米等降水线和秦岭维度基本重合,比淮河一线要靠北,大致在淮河和黄河之间。


2、一月零度等温线

一月份是北半球最冷的月份,0℃是水的结冰点。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是在零度以上还是以下显然可以作为一个气候温暖或寒冷的界限,也就是南北方的界限。如上图示,零度等温线也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比淮河也要靠北一些。


3、集中供暖的国家标准

有没有暖气是很多人区分南北方的标准,这个也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应设置供暖设施,并宜采用集中供暖。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宜设置供暖设施;其中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宜采用集中供暖:

1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d~89d;

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d,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d。

按照这个国家标准,集中供暖设置与否的分界线大致和零度等温线相同。


说了半天,有人会问了,这800毫米降水线,一月零度等温线,集中供暖标准线比起淮河来都靠北,看图上就是陇海铁路嘛!以陇海铁路为界限划分南北方不是更加精确一些么?虽然看起来是这样,但陇海铁路不是一条天然的地理界限,用它做分界线显然很不地理!


知识与见闻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晏子曾经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其中的淮就是指的淮河。位于我国中部的淮河与其西部的秦岭勾成了一条神奇的分界线,划分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它具有很多深层次的意义。

一、气温分界线。每年1月份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的0℃等温线就在秦岭淮河附近,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不会结冰,因而没有冰冻期。而秦岭淮河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每年都会有结冰期。因此这条分界线成为是否供暖的分界线。北方冬季气温寒冷,每年都有一个采暖期,除了保障室内温度以外,还要保证自来水不被冻住,如果气温低于0°而没有供暖,自来水管必然会被冻住。秦岭淮河以南没有集中供暖,离秦岭淮河较近的地方,冬季室内温度还是比较低的。



二、温度带分界线。我们都知道温度带的划分是按照热量而定的,秦岭淮河这条线恰好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该线以北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典型的植物是落叶植物。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典型的植物是常绿阔叶植物。热量的供给差距还影响到农业,秦岭淮河以南一般是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而秦岭淮河以北一般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三、降水量的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的分界线就在秦岭淮河一线,界线以南降水量超过800mm,属于湿润地区,而且界线以北降水量低于800mm,是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影响农业种植农作物种类,北方属于旱地农业,种植小麦、玉米等,主食是面食,而南方种植是水稻,主食是大米。降水量多少对生活还有其它影响,交通出行方面,南方降水较多河流密集,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北方河流较少,传统运输以陆路为主。在建筑方面,因为空气湿度不同南方的住房多注重通风,而北方的住房多注重保温。


四、南北文化分界线。不同的自然条件造成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在服饰方面、文艺形式方面、价值观念方面都有所区分,最终形成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说法。


萝卜君


秦岭-淮河一线,最早论述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 秦岭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气候不同

从风带,气压带的分布来看,秦岭淮河呈东西走向,横贯我国中部地区。秦岭淮河一带常年处于副热带高气压之下,以北为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所以才有《晏子使楚》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等高线

秦岭淮河一带为我国800mm等降水线、一月0℃等温线,北方多平原旱地、南方则多为山地丘陵

3.气温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通常一月平均气氛是0度以下,秦岭淮河以南通常一月平均气氛是0度以上

4.植被不同

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的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5.农业生产

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阿梦的日常生活


中国南方和北方主要是根据气候来划分的,而秦岭淮河正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现在只要略懂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国地理上的南北是以秦岭淮河来划分的。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以南就是南方。

中国自古就有南北中之分,但是以秦岭淮河为界是近代才提出来的。

1908年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最先提出“中国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这一说法,依据是气候和降水的不同。

(中国地理)

中国东部的气候以“秦淮”为界,北边是温带季风气候,南边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在降水和冬季气温是都有着巨大差别,也进而导致了南北之间生活习惯的巨大不同。

比如南方纬度较低,全年光照比较充足,而且多雨水,所以主食以稻米为主,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

而北方纬度较高,冬季光照不足,且将水相比南方少很多,所以主食一般以小麦为主。虽然东北也种水稻,但也只是一年一熟。并且南北大米之间的口干相差是非常巨大的。

(南方的稻田)

除了气候上的原因外,“秦淮”南北的地形也是相差巨大。

秦岭淮河以北是辽阔的华北平原,古代称之为中原,是汉族人的发源地。

这里平原辽阔,便于耕作,但是防御起来也比较困难。一旦北方游牧民族突破了长城防线,华北除了黄河几乎无险可守,而冬天黄河一结冰就更守不住了。

而南方的地形恰恰相反,多丘陵和山地,便于防守,以至于古代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后,大量的汉人南迁避难。

不过也正是因为山川交错,导致南方内部之间的民俗和方言相差巨大。

比如说在北方,山东人是基本上能听懂河南人说话的,也能大体明白山陕西人说的是啥意思。

但到了南方就不一定了,像是在浙江,同省之内的人都不一定听得懂其他地市的方言。

以上所说的这些大体都是以“秦淮”为界的,这也是为什么用这条线来划分南北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觉得秦岭淮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冬天的时候“秦淮”以北是有暖气的。

(冬季的北京故宫,白雪皑皑,北方的冬天确实很冷,但屋内暖和)


千佛山车神


秦岭淮河正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它就像银河一样,将北方牛郎和南方织女,性格鲜明的划分两端。

我们尝尝挂在嘴边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因此分界。

冬季,北方屋里温暖如春,南方屋里寒气逼人;

冬季,北方河水冰冻大雪纷飞,南方溪水潺潺,温暖如春。

一个是物理攻击,一个是魔法攻击!

为何以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到风俗习惯等都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分界线:是我国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0度等温线,半湿润与湿润区的分界线,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的分界,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自然地理

秦岭淮河往北的地区冬季温度是在零度以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河水会结冰,人们称这时间段为:“结冰期”,大部分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气候。降水的大部分是集中在夏季,也只在夏季才有河流汛期,且受到植物和地质条件的影响,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泥沙含量大。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大部分没有河水结冰期,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为主降水量多,汛期时间长,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泥沙含量小。

人文地理

秦岭淮河往北是旱地农业为主,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小麦和玉米是主要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而反观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甘蔗茶叶是主要作物,它们是一年两熟或三熟。受到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光合作用影响,北方的稻米味道更好,吃起来更香。

全球旅行干货,懒人出行秘籍,海量贴心分享,这里是为你解忧:沐橙籽!


沐橙籽


秦岭淮河是地理上很多东西的分界线:

1.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2.一月份0度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4.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5.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的分界线

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8.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9.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10.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旧旧outdoor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的一条分界线。自古以来就备受人类的重视。

1、古人眼中的淮河分界作用。

晏子在《晏子春秋》中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个故事大家不会陌生,身为齐国大夫的晏子,在出使至楚国时,受到“蛮夷之国”的折辱,最终晏子以橘子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味道就不同,来说明人的习性也是受周遭环境的影响,以此反驳楚王的刁难。

春秋时期的晏子,已经认识到淮河这条天然河流,在气候方面的分异作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一现象其实是因为淮河一线不仅是北半球最冷月份零度等温线,也是北半球日均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等值线,同样是800毫米等降雨量线经过之地。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

古人其实已经通过淮河南北植物性质的不同,感受到了南北地理因素的差异。

2、秦岭的南北分界作用。

如果不是亲自到秦岭主峰上看一看,是很难直观理解南北分水岭的概念的。

茫茫秦岭上的终南山主峰,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秦岭终南山上的黄河长江分水岭

同时这里也是南北的分界线。就在终南山主峰这个山脉上,呈现出明显的南草北木之奇观。

大自然用最直接的方式——植被,展现出了南北的不同水热气候条件,让这条无形的中国南北分界线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终南山主峰上的“南草北木”奇观,可见峰脊处草木交汇,形成一条清晰的南北分界线。

由此可知,从历史和地理方面来看,秦岭淮河这条线,均是有着明显的地理分隔意义,且早就被世人认知。

虽然古人不知道降水量的差异,不知道积温的概念,但是能知道最冷月哪里有冰,哪里没有,能知道同属植物在不同气候中的不同习性,能看到一些明显的植被变化概况。因此也就直观感受南北不同的环境了。因此这条线并不是今人主观断定的,而是尤其悠久的历史和地理认知与传承。

更多历史地理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