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新中國語文課本中“消失”的吟誦

在這期間,又有一位重量級學者加盟進來,就是

呂叔湘先生

新中國語文課本中“消失”的吟誦

吟誦的學生

呂叔湘先生參與了《國文月刊》的編輯工作,在《國文雜誌》上發表多篇文章,對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與葉聖陶先生、朱自清先生合編了《開明文言讀本》,並撰寫了理論與方法、綱領與材料兼備的“導言”部分,即後來進入新中國語文教材作為教學參考書使用的文章。

除去以上幾位先生之外,在民國時期,還有很多學術大家、教育學者關注過吟誦、呼籲過吟誦,其著者如唐文治先生,用桐城派讀文法培養了一大批學生;著名的研討還有1946年北京大學魏建功先生主持的“中國語文誦讀方法座談會”等。

新中國語文課本中“消失”的吟誦

葉聖陶先生銅像

葉聖陶先生則是語文吟誦浮沉的主角。

他在1945年收入《國文教學》的多篇文章裡,繼續主張語文吟誦:

現在四五十歲的人大都知道從前書塾的情形。從前書塾裡的先生很有些注重方法的。他們給學生講書,用恰當的方言解釋與辨別那些難以弄明白的虛字。他們教學生閱讀,讓學生點讀那些沒有句讀的書籍與報紙論文。他們為學生改文,單就原意增刪,並且反覆詳盡地講明為什麼增刪。遇到這樣的先生,學生是有福的,修一年學,就得到一年應得的成績。(《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1]

這裡介紹傳統私塾的教學法,所謂虛字、閱讀、點讀等,都屬於吟誦教學的範圍。

教書逐句講解,是從前書塾裡的老法子。

講完了,學生自去誦讀;以後是學生背誦,還講,這就完成了教學的一個單元。從前也有些不凡的教師,不但逐句講解,還從虛字方面仔細咬嚼,讓學生領會使用某一些虛字恰是今語的某一種口氣;或者就作意方面盡心闡發,讓學生知道表達這麼一個意思非取這樣一種方式不可;或者對誦讀力面特別注重,當範讀的時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裡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瞭解。這種教師往往使學生終身不忘;學生想到自己的受用,便自然而然感激那給他實益的教師。這這種教師並不多,一般教師都只做逐句講解的工作。(《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2]

這裡介紹了私塾教學全套環節,著重說明了吟誦教學的價值。

古人的書並非不該讀,為了解本國的文化起見,古人的書甚且必須讀;但是像古典主義那樣死記硬塞,非但瞭解不了什麼文化,並且在思想行動上築了一道障壁,讀比不讀更壞。……知要真知,能要真能,那方法決不是死記硬塞,決不是摹仿迎合。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能”讀?(《認識國文教學》)[3]

這裡反對死記硬背,仍然主張講解和吟誦並舉的方法。

再往後,就是與朱自清先生、呂叔湘先生合著《開明文言讀本》。隨後,將之介紹進新中國的第一版語文教材。

編輯全國語文教材,是葉聖陶先生幾十年的心願,因為他看到了民國語文教育的缺憾,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準備了大量的教學材料,現在他走馬上任,準備全心奉獻。

可以看到,很多葉聖陶先生此前積累的課文、教法等,都進入了新中國語文課本,而且很多留至今天,說明的確經典。然而,他沒有保住吟誦……


[1] 葉紹鈞,朱自清著.國文教學[M].開明書店,1945:3.

[2] 葉紹鈞,朱自清著.國文教學[M].開明書店,1945:12.

[3] 葉紹鈞,朱自清著.國文教學[M].開明書店,1945:68-69.

新中國語文課本中“消失”的吟誦

戰江出品,必屬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