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上有老下有小 人到中年的“三明治”族該怎麼理財?

養老金,可以說是關乎著大部分中國人的基本養老問題。截止2017年,基本養老的參保人數已經達到9.15億人,基本實現了全民參保。

而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一個關於養老金新的通知,研究多年的“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終於落地了。

“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終落地

最近,國務院了印發《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自2018年7月1日起實施。

這個《通知》將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套調劑制度,對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進行適度調劑,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

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全國各省上解部分養老保險基金給中央,由中央統一調劑,撥付給虧空大的地方。如果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撥付中央調劑基金下達後,還有省份養老保險基金存在缺口,那就由地方政府承擔。國家暫時只能做到這份上了。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原因,養老保險基金存在空賬等問題,疊加人口老齡化加速,社保基金缺口越來越大。之前4萬億養老金空賬戶的話題備受關注,為了充實社保基金,去年,國務院年底專門印發文件制定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根據推算,至少補充養老金10萬億元規模,這對保證養老金充足和按期足額支付會起到關鍵性作用。

現在再出臺“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是為了進一步平衡各省的養老壓力,從“富餘”的地方抽取資金來緩解“虧空”省份的壓力。

從子女養老,到自己養老

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原有的養老方式,因為養老資金的壓力,因為家庭結構的變化,完全由家庭承擔的養老方式已經面臨挑戰,而以居家養老為主流的格局必將被打破。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尊嚴的老年生活,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可以吃飽穿暖,當遇到大病時,可以隨心選擇自己想去的醫療機構(僅指資金門檻),不會擔心支付不起醫藥費,也不必給子女帶來經濟負擔;當想去旅遊時,不會因囊中羞澀而不敢放手規劃;當生活不能自理時,也能僱傭得起保姆照顧生活起居。如果經濟條件好一點,可以去比較高檔的療養院,並量身訂做養老服務。

因此越早進行養老規劃,投入產出比會更高。如果能夠未雨綢繆,為晚年儲備更多養老金,晚年生活會更加有品質。

而我們未來養老的錢,到底來自於哪裡?

養兒防老時代

在小農經濟時代,生產能力還比較低下,在那個時代,家族、宗族是主要的經濟互助體和社會共同體。在這情況下,成家生兒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兒子, 就成了規避未來物質風險和精神風險的具體手段,即所謂“養兒防老”。以“孝”和“義務”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倡導子女義務給父母養老,就這樣解決了我國長期以來的養老問題。

而在當今時代,人口老齡化成為社會的主流,家庭結構多為“4-2-1”即四個老人,夫妻雙方,一個孩子,這意味著兩個子女要承擔贍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的義務。這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體力上,都是無比沉重的負擔,加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家庭觀念正在逐步淡化,家庭養老功能也開始慢慢弱化。

國家養老時代

80後90後父母這輩人,社保養老金開始普及,有養老金的老人老年生活更有保障。這給大家一個錯覺,我們現在每月也有交社保,等退休後國家會給我們養老。但是,據我國的國情,國家不可能給我們每一個人一個富足的晚年,因為我們將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養老金不夠用。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60週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1億,佔總人口的15.5%,65週歲及以上人口1.4億人,佔總人口的10.1%。這兩項指標都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人口老齡化的“紅線”。有媒體稱,大概只需要20年,中國將進入嚴重的老齡化社會。

20年後,正是80後步入老年的時候。《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6》中顯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為47144億元,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已經達到了35345億元,比2014年底增加3545億元,增長率為11.15%,增速同比下降1.34個百分點。這表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資產和負債之間缺口會越來越大,預計在不久將來,基金累計結餘將會被耗盡。

因此要拋棄幻想,不要指望以後在一個人口紅利已經消失的老齡化社會,能夠靠“基本養老保險”維持生活水平,你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將會大大低於你的工資水平,只能保證你極低的生活水平。

養老靠自己的時代

養老金的三大支柱分別屬於政府、企業和個人。第一支柱的“收不抵支”,第二支柱的“發展緩慢”,意味著這兩條腿以後越來越難以支撐日益飆升的養老成本。所以中國人的養老錢,最終還是要依賴於最後一個選項:個人負擔的第三支柱。

3月2日,證監會正式發佈並實施《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指引中提到,養老目標基金是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為目的,鼓舞投資人長期持有,採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風險波動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

此外,4月12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等五部門稱,5月1日起將在上海、福建省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下稱“稅延險”)試點。

養老目標基金和“稅延險”的推出,很明顯,政府言外之意是“養老不能全靠政府,應該趁早增加個人投入”。

第三支柱能否順利發展,替“收不抵支”和“發展緩慢”的其他兩位老大哥緩解壓力,還是要看問題的關鍵:稅收優惠給不給力。

根據財政部官網公佈的減稅稅率:個人扣除限額=min(當月薪酬×6%,1000元),即如果你一個月1萬的月薪,那麼你買600塊的個人商業保險,個稅繳納基數可以扣除這600塊(最多可以扣除1000塊)。

如果月薪2萬,通過購買個人商業保險,最高一年可以減稅3000塊,一個ipad的錢。預計隨著試點的推進,扣除標準應該還會向上調整(美國IRA剛推出時也只有1500美元/年的扣除額度,後來逐步提升到5500美元)。

另外一個關鍵,則是:普通人能不能方便地買到“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或者未來更多類型的稅延型產品。

80後90後父母這輩人,所有的養老都寄託給了體制;而現在的這批年輕人,未來養老則更多地要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