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妈妈对儿子吼出“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之后……

01

商场里,妈妈带着儿子走过琳琅的货架,购物车载满了物品和食物。忽然,儿子停在变形金刚面前不肯走了。

儿子要买,妈妈不让。儿子开始哭闹,妈妈说:"出来时不是说好了,不能再吵着买玩具了!家里都已经有那么多个了……"

孩子哭得更大声了,妈妈在旁继续说:"这么大了要懂点事,不能什么都顺你的意思来,不如意就哭,哭能解决问题吗?……"

孩子一个字也不听,固执地哭闹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妈妈终于忍无可忍,大吼一声:"好了!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孩子一下子安静了。妈妈开始数落:每次都这样,好好说不听,凶了才有用!

却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正是自己造成的,更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02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难免在需求上有所"冲突",比如,孩子想痛快地玩沙子,妈妈却不希望孩子弄脏身子和衣服。

这时人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只想着自己而压制了对方的需求,就像这对母子一样。而妈妈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表现是在与你的互动中习得的。

类似的互动很多家庭里常常发生,孩子想的是我如何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妈妈想的是如何阻止孩子的哭闹。

你瞧,双方都以自我的想法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去回应。

不怀疑妈妈是爱孩子才想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方式,可她这样的做法,却间接给孩子的今后带来了更多的不良问题。

孩子因此学会了妈妈以自我为中心和情绪化的相处方式,忽略他人感受,不会换位思考,没有耐心;

当众被责骂、被数落,还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低自尊的羞耻感;

不仅如此,暂时屈服于妈妈暴力之下的儿子,感觉到的是自己的弱小和不值得爱,他会因此贬低自己,学不会平等尊重,看不到是非与规则,只知道谁弱谁就得让步。

妈妈对儿子吼出“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之后……

03

可以想像,商场里那位妈妈和儿子常用的互动模式:

每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完全不想听妈妈在说什么(已形成习惯性的抗拒),只管自顾自地哭闹;

每次妈妈一听孩子哭闹就想着如何让他停止。因为说已经不管用,她只有两种选择方式:要么满足孩子,要么打骂制止他的哭闹。

这样的互动,最终往往变成一场"固执比赛"或"强弱的搏奕"。

谁更固执,谁就赢了。

如果父母平时生活中一向态度坚决,反对孩子以哭闹方式表达述求,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孩子是很聪明的,一旦看到这种方式总是行不通,就会停止类似的行为。

问题是这类表现的孩子,往往是父母的情绪化造成的。

因为态度不一贯不明确,孩子才会尝试碰运气。只要有一次两次的哭闹让他如愿以偿,他就会不断地通过这种执意的方式来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管用、有好处的事,谁都会一再地去做。久而久之,他就发展成了这种听不进不同意见,固执到底的个性。

谁更强势,谁就赢了。

心软的父母,见不得孩子一直哭闹,为了息事宁人,或迫于有急事要脱身处理,很快就妥协了。于是哭闹就成了孩子胁迫父母的利器。

强势的父母往往直接通过武力取胜。比如像上面这位妈妈,只要她不想答应,就可以冲儿子发一通火来结束这场争斗。

简单粗暴,立竿见影。

可她留下了后遗症:

等儿子长大了,力量可以与妈妈抗衡,甚至知道拿住妈妈的软肋,到时妈妈就压制不住他了。比如他再大一些,知道以死或离家出走来胁迫妈妈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今后,被动的永远是妈妈。

可最终双方都会是输家,儿子"赢"了妈妈,却输掉了自己。

妈妈对儿子吼出“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之后……

04

如果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会怎样呢?

孩子想买变形金刚不肯走,妈妈主动停下来询问他:"你很想要它?"

孩子点点头。

"妈妈也很想给你买。可是,今天出来之前,记得我们说好了什么?"

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出来不能再吵着买玩具……"

"你是个说话算数的孩子,妈妈相信你说到一定会做到。对不对?"

一般他就不会再固执坚持了,你再及时给他一个鼓励和拥抱:"儿子你真棒,就知道你能说到做到!"

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尊重和信任,虽然没有得到玩具,可是他获得认可后的自豪感和快乐是玩具给不到的。

其实孩子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他不一定非要买玩具,他更在意的是你是否在乎他的内心感受。"你很想要它?""妈妈也很想给你买",表示妈妈看见了他的需求和感受。

"你是个说话算数的孩子",更让他知道了自己要怎么做。

当然了,不同年龄和不同个性气质的孩子各不相同,方式因人而异。总之,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互动,让他感到你不是忽略他的感受。

妈妈对儿子吼出“是不是要我打你才行”之后……

05

当你从孩子的角度与他互动时,你会发现他是很善解人意,是很容易满足的。他知道你爱他,在乎他时,他会变得特别好说话。

当你只顾自己的感觉,或用孩子听不懂的"道理"来阻止他的某些行为时,被忽略感受而内心受伤的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抗拒。

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模仿和体验是孩子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从而学会与世界相处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父母自己先要从孩子角度出发,了解他的特点,"看见"他的心理,用他听得懂的语言和看得懂的行为,把孩子内在的优秀品质引导出来,他也会反过来用他的积极方式回报你的付出。

真正的教育就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里,父母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的同时,也是在完善着孩子的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