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北宋为什么没有定都洛阳?北宋的宋陵为什么选在巩县?

主战、主和派们的口水横飞之外,还有皇室内部的政治阴谋论。

在权力春药迷醉中的宋钦宗,迫不及待怀疑起远在镇江的太上皇赵佶,担心老父亲会不会在南方另立一个党中央。当然根据种种事后的史料证明,此时的赵佶,对于另立中央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不过,在宋钦宗的一再敦促以及众大臣的斡旋之下,太上皇赵佶不情不愿地回到东京汴梁。

最开始,因为宋钦宗心中的那点人所共知的小芥蒂,太上皇赵佶被安排入住边远的龙德宫,而不是宋钦宗所在的大内皇宫——延福宫;然而不久,熟读史书的宋钦宗,又仿效唐肃宗李亨,将身处皇宫之外的太上皇赵佶,从龙德宫强行搬回了延福宫严加看管。值得一提的是,延福宫这座皇宫,虽然比不上唐代大明宫那样的有名气。但延福宫其实正是在浪漫的宋徽宗时代大肆扩建,并最终成为帝国内,最为奢华和最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精华。北宋前期的皇宫都十分寒酸,延福宫的扩建,一改往日皇家的朴素传统,也融入了宋徽宗赵佶的个人情感。所以,刚刚回到东京的太上皇,被皇帝阻挡在延福宫之外是强迫;而后来,被重新召回延福宫则又是强迫。

北宋为什么没有定都洛阳?北宋的宋陵为什么选在巩县?

宋钦宗性格中的多疑和反复无常,可见一斑。而父子之间的矛盾,也像野草一样,慢慢在各自的心里酝酿开来。

然而,所有的一切在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都再也算不得什么。

公元1126年八月十四,仅仅距离上一次撤兵半年之后,金军卷土重来,大举南下。提前得到消息的老将军种师道,在自己的弥留之际上书宋钦宗,陈说此次金兵来者不善,希望皇帝能够迁都长安,避敌锋芒的同时,回归汉人的龙兴之地。

种师道的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宋开国之后的很多年中,一直有开封和洛阳的都城之争。

很显然,相比我们前文讲到的长安、洛阳之山河四塞,拒险而守,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实际上处于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大平原上,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四战之地。甚至赵匡胤和赵光义还因为这个问题,有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交谈。赵匡胤坚持要定都洛阳,赵光义坚持要定都开封。最后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也就是说,国家的长治久安,靠的不是山河之险,而是要靠人品。

赵匡胤被顶了回去,后来也就没有再坚持立场。所以这句话最终使得赵匡胤放弃了迁都洛阳的念头。但这个故事的尾声,颇为耐人寻味。赵光义离开之后,赵匡胤才对周围的人重新提起了这件事说:“赵二说的其实有道理,我今天也就依了他,但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可就枯竭了。”“晋王(赵光义)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洛阳虽然去不成,但是心中还是有些许念想的。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地图——洛阳盆地东出中原到开封,必经之路就是虎牢关一线,这就是当年李世民和窦建德为什么选择在虎牢关一决生死的根本原因。所谓的虎牢关一线,其实并不是只有虎牢关一座城,而是一条在一个狭小的通道内的若干座城市,比如荥(xing)阳(河南荥阳),成皋(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河南巩义)。而这条狭小的,由若干城市排成一条一字长蛇阵组成的通道,我们称之为“豫西通道”。所以,从开封到洛阳,最为便捷的道路就是“豫西通道”。关于豫西通道,后文还会详细讲。

宋太祖赵匡胤迁生前都不成,只能寄希望于死后。于是赵匡胤生前,把宋氏皇陵地址选择在了洛阳和开封之间的巩县(河南巩义)。恰好卡在豫西通道的交通要冲上。也就是说,将来无论都城在开封,还是说迁都洛阳,无论哪个方向上拜祭祖陵,都很方便。甚至万一哪天迁坟,也很方便。于是宋太祖之后,宋徽宗之前的“七帝八陵”,选址都在巩县。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