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十年前,汶川有这样一群孩子来到河北;如今,他们是汶川的骄傲

对于张清莲来说,整整十年前的那场地震,让曾经无比熟悉的家乡,变得满目疮痍。当年只有15岁的张清莲,感觉一切都“像一场想尽快醒来的噩梦”。她们的命运,在那些日子里陡然发生着变化。在今天看来,有坏的,也有好的。

好的变化,就是在地震之后,河北外国语学院成立了“汶川儿女班”,把22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接到石家庄学习和生活,张清莲便是其中之一。十年过去,这些“汶川儿女”早已毕业和工作。只有在他们自己心里,才最真切地知道,这十年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01

2018年的5月,张清莲已经是一家银行的职员,窗明几亮,阳光正好。在休息时,她看到网上的新闻,突然一怔,小声地说,“十年了……”

张清莲的家乡,在四川绵竹的汉旺古镇。十年前的5月12日,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把她原本安逸的家,毁得不成样子。那年,张清莲只有15岁。巨大的灾难,让她很多天回不过神,她甚至以为,和家一起毁掉的,还有自己的未来。

“地震的时候,我们要上物理课。”张清莲低声地回忆道,“上课铃响了,我们开始拿出卷子准备复习考试内容,就听见楼顶开始隆隆的发出声响,头顶的灯不停的摇晃,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被人拉出了教室,看着摇摇欲坠的教学楼,炸裂崩开的地面和周围不断的叫喊声,我才知道,原来发生了地震。”

张清莲脑子一片空白——明明几分钟之前,一切还是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变成了这样?家塌了,学校塌了,张清莲这才意识到,曾经常常抱怨的平凡生活,原来是那么珍贵。

李露平那年也是15岁。地震之后,父亲把她接回家。一路上的场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她内心的阴影。那些仿佛只会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刻在她心上。

“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自己做的一个噩梦,等梦醒了,是不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是不是一切都会如旧。”李露平说,“但是我却在这个梦里醒不过来。”

张清莲回到家,只能在姥姥的菜地里搭帐篷,“我还记得,那个帐篷是长方形的。”地震当天,灾区大雨倾盆,地上的积水很快漫进了帐篷, “我带着4岁的弟弟,一晚没睡。”张清莲说。

02

如果没有地震,张清莲和李露平都应该在不久后正常参加中考。但是,学校已成瓦砾,孩子们也遭到内心重创,在学业面前,更是无所适从。“当时我特别悲观,不能考高中,上大学,那以后我的应该怎么办?”李露平说,这场地震,几乎毁了她所有的人生规划。

救灾繁忙,全国支援。孙建中在地震后第二天,便跟随河北省第一批救援队搭上了前往四川灾区的飞机。作为河北外国语学院的院长,他带到灾区的,是全校师生共同募捐的20多万善款。

当孙建中真正站在灾区,看到那些没有学上,甚至没有家的孩子们,他中心是悼。“因为学校的食堂已经倒塌了,孩子们只好蹲在院子里吃饭。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虽然不能用衣衫褴褛来形容,但是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很多孩子们根本没有换洗的衣服,满身的土和泥。”

孙建中突然觉得,除了那20多万捐款,他还可以为灾区的孩子做更多的事。于是,孙校长很快便产生了一个想法——他立刻和河北省和四川省的教育部门联系,“我想成立一个汶川儿女班,我会对这些无辜的孩子们负责,让他们有书念,有家回。”

于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孙建中便成立了招生临时站点,灾区的余震和阴雨不断,他依然耐心的跟每个当地的学生们讲解,学校不仅会为他们提供求学的机会,并且在学期期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部由河北外国语学院承担,解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不到一周的时间,孙建中便接到了22个学生的申请,其中就包括张清莲和李露平。

招生任务完成,孙建中提前回石家庄,安排接收这22名学生的事宜,临上飞机,当地教育局的负责人拉着他的手,“就那么一直摇,一直摇……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十年前,汶川有这样一群孩子来到河北;如今,他们是汶川的骄傲

▲李露平结婚时,同学们从各地赶来参加她的婚礼。(图片由河北外国语学院提供)

03

“接到电话,他们告诉我说可以去石家庄上学的时候,我一直都不敢信,我一直都以为我再也没有机会继续上学了。”李露平说。

2008年9月,李露平和张清莲登上了前往石家庄的火车。这22名孩子,很多人连成都都没有去过,石家庄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气候干燥,有的学生每隔两三天就开始流鼻血;饮食不习惯,有的学生吃不饱;普通话不好,又阻碍了他们和更多同学的交往。

适应陌生的环境很难,在陌生的环境中治愈心灵创伤,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都已经来石家庄一两个月了,我连轰轰的声音都听不了。有一次宿舍外面好像是有修路的在施工,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一个反应就是开始往外面跑。”张清莲说。

“家里人后来才跟我说,我走之后的那段日子妈妈天天偷偷的哭。其实他们不知道,刚来的时候,自己也常常躲在被子里哭,因为太想家了。”李露平说。

孙建中校长和老师们看到这样的情况,立刻开会想解决方法。“我不允许外界对他们有任何的采访和报道,规定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要申请后才能去看望和资助,我不想让这些孩子们觉得自己特殊,让他们一遍一遍的揭心里的伤疤,我要保护好他们。”孙建中说。

学校安排22个孩子和学长学姐一起生活,帮助他们融入学校。“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想家止不住地哭,学姐一直抱着我,跟我分享她离家求学的经历,安慰我。那段时间,他们一直陪着我,跟我讲好玩的事情,带我出去转,慢慢的自己也变开朗起来。”张清莲说。

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媒体向社会招募“爱心助学家庭”,历经一周时间,从150个申请名单中,筛选了23个家庭,让孩子们及时在远离家乡的石家庄也能体验到亲情。

学校的食堂师傅们,开始努力学做川菜,还私下一个一个问他们口味喜好,以至于这22名学生,跟食堂的厨师关系非常要好。在冬至等过节的时候,根据四川的习俗,孙建中还带领孩子们包羊肉饺子。

慢慢地,22名学生的悲观消极不再,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十年前,汶川有这样一群孩子来到河北;如今,他们是汶川的骄傲

▲河北外国语学院向社会招募爱心家庭。(图片由河北外国语学院提供)

04

五年求学,22名孩子顺利毕业,也面临着就业的问题。

2013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到了四川家乡,也有人留在在石家庄,或者去了北京、上海甚至出国。对他们来说,在河外院的五年,不仅收获了知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独立的精神,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些,就像从缝隙中漏出的一道阳光,激励着他们前行。

“我刚来的时候,性格内向,连话都不敢跟陌生人说。但是现在我已经是(绵竹)市委宣传部新闻采编中心的一名记者了。”李露平笑着说,她很感恩自己能在学校学习这五年,让她有机会参加了河外的宣传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第二年竞选上了副部长。

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有机会接触到了传媒行业,还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清莲也一样。在学校期间,为了改掉自己不能说清楚普通话的问题,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口语训练营不断练习,一遍一遍的参加普通话考试,终于在第三次考试中获得了二级甲等的认证书。

“22名学生从学校离开后,都有很好的发展。”孙建中说,“这些年,他们也一直跟我联系。每个人都告诉我,他们每天很努力地工作和生活。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就是他们不愿做生活中的弱者,所以就用强者姿态面对未来。”

十年前,22个孩子,背负伤痛,背井离乡。十年之间,他们从懵懂到成熟,他们咬牙坚持、互相搀扶,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慢慢长大,看到新的世界。对他们来说,灾难不只是创伤,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正如张清莲所说,地震之后,她最感激的,就是像母校一样,给自己前行勇气的人们。

十年前,汶川有这样一群孩子来到河北;如今,他们是汶川的骄傲

▲汶川儿女班在河北外国语学院的爱心之城的纪念碑处留念。(图片由河北外国语学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