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央行再次降準釋放啥信號

央行再次降準釋放啥信號

圖/全景網

今年以來,“降準”之聲三度來臨,讓人恍惚感覺又來到了貨幣寬鬆時代。果真如此嗎?

年內第三次降準

6月24日,人民銀行宣佈將下調除信用社外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P),共計釋放流動性7000億元。

據央行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定向降準主要有兩大內容。

其一,從2018年7月5日起,將下調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以及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可釋放資金約5000億元,用於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項目,同時撬動相同規模的社會資金參與。

其二,同時下調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可釋放資金約2000億元,主要用於支持相關銀行開拓小微企業市場,發放小微企業貸款,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就在兩個月前,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宣佈過一次降準:從4月25日起,下調部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這些金融機構將可以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而在更早些的今年1月份還有一次降準。2017年9月底央行為落實國務院部署,推出了一項範圍廣泛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針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比較特別的是,這項政策從今年1月25日開始實施。

也就是說,在短短半年多時間裡,從實際實施效果來看,市場以及金融機構將3次從中受益。

值得關注的是,相比前面兩次定向降準,此次央行對貨幣政策基調方面的表述有所不同。

前面兩次降準,央行表態基本相似——將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而這一次的表述為:“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結構性去槓桿是今年去槓桿的核心,但是在資金面趨緊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和民企受到了衝擊,把握“力度”與“節奏”成為貨幣政策的一大看點。

重點支持“債轉股”

與以往降準不同的是,“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成為此次定向降準的最大亮點。

“債轉股”是一種常見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作為債權人的銀行參與經營困難企業的重組,通過重組協議將擁有的債權轉換成企業的股權,成為企業股東;企業因此降低了負債率,得以持續經營,銀行在企業經營業績改善之後可擇機退出並收回資金。

歷史上,2000年前後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就曾實施過1.3萬億元的債轉股以及債務剝離。

如今,龐大的企業債務再次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道難題。

截至去年,包括政府的債務、居民的債務和非金融企業的債務加在一起差不多是GDP的2.5倍,在世界範圍處在較高的水平。在這三大部分的債務之中,最龐大的是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金額佔GDP的1.6倍左右,近130萬億元,這個量是非常巨大的。

為此,2016年10月起,國務院就發佈《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開始支持債轉股。

2018年1月發改委又發佈《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實施中有關具體政策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推動債轉股落地,其中明確擴大轉股債權及企業範圍:企業所有制類型可包括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轉股範圍可包括委託貸款債權、融資租賃債權、經營性債權等。

然而,由於資金難募集、預期收益不高、股權投資退出不暢等因素,導致債轉股整體落地率不高。其中,缺乏資金是一大難題。有數據顯示: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債轉股簽約額大約有1.6萬億元,但是落地金額只有2000多億元。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此次降準的一大任務就是要明顯緩解債轉股項目資金來源壓力。

央行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也明確指出,今年以來,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簽約金額和資金到位進展比較緩慢,考慮到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主力軍,可通過定向降準釋放一定數量成本適當的長期資金,形成正向激勵,提高其實施“債轉股”的能力,加快已簽約“債轉股”項目落地。

據測算,降準後銀行可以釋放5000億元資金,按照1:1比例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融資,有望提供1萬億元資金支持債轉股項目落地。

央行負責人還強調,實施債轉股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實施主體在“債轉股”項目中應當實現真正的股權性質投入,而不是仍然以獲取固定收益為目的的“債轉債”,也就是說,不支持“名股實債”的項目。

二是“債轉股”有關股份以及相關債務減記要嚴格遵循市場化定價原則,按照法律法規,由項目相關參與方協商確定。

三是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開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相關實施主體應真正參與“債轉股”後企業的公司治理,促進其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時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是實施“債轉股”項目應當有利於改善企業資產負債結構,恢復企業發展動能,不支持“殭屍企業”債轉股。

貨幣政策轉變了嗎

伴隨著去槓桿,今年以來,信用債償付違約進入高峰期;股市“閃崩”的個股也增多,市場整體疲弱。

6月23日,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在“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主題論壇上發表了主題演講,主要圍繞宏觀經濟去槓桿和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防範兩個問題談了他的看法。

黃奇帆表示,過度緊縮型的去槓桿是非常糟糕的去槓桿,去槓桿當然會帶來金融緊縮,“但措施不當,金融過度緊縮,會造成極其嚴重的經濟簫條、企業倒閉、金融壞賬等局面”。

在市場對“去槓桿”心有疑慮的情況下,央行連續降準,同時,也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何去何從的討論。

平安證券最近的研報指出:“當前存準率仍處於歷史高位,下調空間仍然較大,貨幣政策沒有必要再執著於穩健中性的基調,而應當果斷作出調整,以對沖信用收縮所帶來的壓力,避免在防風險過程中引爆更大的風險。定向降準已不足以對沖信用環境的急劇收縮以及經濟的快速下行,貨幣政策應當適度加大寬鬆的信號,儘快從定向降準過渡到普遍連續降準,釋放長期穩定的流動性,以對沖經濟與監管兩週期同步向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該研報還認為:“當前處於下行的金融監管週期帶來的緊縮信用環境,已有效控制了債務增長(分子)的速度,那麼還需要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穩住GDP或資產價格(分母),使之不至於過快下行,從而達到有序去槓桿的目的。因此,不必擔心寬鬆的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推升槓桿水平,在監管持續收緊的背景下,寬鬆友好的貨幣環境,反而有助於發揮資產價格尤其是權益資產價格在去槓桿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此外,還有不少專家認為,應保持目前“定向寬鬆”的格局。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實施定向降準,是強調貨幣政策本身的結構性引導,充分體現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但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轉向寬鬆。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貨幣寬鬆和貨幣收緊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央行通過加強債轉股來去槓桿,可以儘量避免貨幣政策大幅波動帶來的不良後果。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指出,最好的應對是順勢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類似1960-1980年的日本、1960-1990年德國產業升級應對模式)。

化解流動性壓力

無論機構們如何看待貨幣政策,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連續降準後將緩解目前市場的流動性壓力,今年年初以來的信用債違約將一定程度得以緩解。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6月24日,今年以來共有24只債券違約,金額153億元,債券違約主體既有春和集團、大連機床集團、丹東港、川煤集團、中國城建等違約“常客”,也有新增違約主體,比如億陽集團、神霧環保、富貴鳥、凱迪生態、中安消、上海華信等。

從省份來看,遼寧省企業比較多,其次為黑龍江省、浙江省和四川省。從違約主體的性質上看,民營企業佔違約主體比例較高,企業實控人及高管的變動、受罰,關聯企業、擔保企業不作為等都是造成違約的重要風險因素。

此外,降準對目前脆弱的股市也是一個利好。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央行的降準對投資者的信心是一個有力的支撐,在短期內有利於修復現在脆弱的市場情緒。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央行降準有利於大盤底部確立。”他指出,近期央行不斷釋放一些積極的信號,展開了2000億元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同時通過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本次定向降準的效果更好,更有針對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資金面緊張的問題,也會提高投資者信心。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則認為:“在民企資金和資本市場流動性緊張、經濟面臨外部衝擊的背景下,降準是正確決策;但真正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長期還是靠供給側改革,短期應減稅,可把企業增值稅降到12%,企業所得稅降到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