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看明白這幾條規定就能明白P2P該咋投

自從進入2018年,天天被P2P平臺合規備案的消息刷屏以來,吃瓜群眾們只見新聞一條條爆料有關部門對網貸行業規範整頓的消息。由於許多文件都是對互聯網金融的聯合監管整頓,因此造成許多吃瓜群眾對網絡小貸、現金貸、消費貸、P2P網貸等眾多有“貸”字的平臺業務更是混為一談。因此對P2P投資望而卻步。那麼近一年來不斷頒佈的監管政策和新聞都說了些什麼呢?究竟哪些政策才真正與P2P投資者息息相關?今天風車理財的小編將帶領大家回顧梳理一下,希望在各位投友選平臺選標的時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看明白這幾條規定就能明白P2P該咋投

要想搞明白P2P類新聞消息究竟說的是什麼,對P2P投資有什麼影響,就得重溫一下監管對P2P平臺的信息中介定位。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

1.P2P平臺禁止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

這條規定禁止平臺自融,即平臺不能為與自身有關係的借款人融資。例如平臺自身的參股公司,平臺股東參股公司等。簡單直觀的解釋就是平臺的“直系或旁系血親”不得是借款人,以避免發生自融跑路風險。所以投資者在看投資標的時候,應瞭解借款人信息,瞭解自己資金的來源去向。

2.P2P平臺是不能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

此條規定是說平臺不能設立資金池。這條規定對應的近期整改消息是P2P平臺必須對接銀行存管。當下為了備案,平臺必須接入已經通過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全國網貸整治辦開展的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測評的存管銀行,即新聞中提及的“白名單”上的銀行。(PS:目前首批銀行白名單還未公佈。)

3.P2P平臺是不能直接或變相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

這條規定對應的近期整改消息是平臺禁設風險保證金、風險備付金等兜底措施。監管方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平臺自融、自設資金池,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投資者投資明白投資需要風險自擔的原則。不過值得提醒的是,網貸機構允許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擔保或者與保險公司開展相關業務合作。

4.P2P平臺是不能自行或委託、授權第三方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進行宣傳或推介融資項目:

此條規定主要是針對平臺對外進行宣傳的渠道做出了規範。

5.P2P平臺是不能發放貸款的,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這條規定嚴格定位了P2P平臺信息中介角色,也將P2P與高利貸、網絡小貸等貸款公司區別開來,說明P2P平臺除了特殊規定的平臺之外,不具有發放貸款的能力,只能撮合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的借貸。

看明白這幾條規定就能明白P2P該咋投

6.P2P平臺不能將融資項目的期限進行拆分:

此條規定解釋了為什麼目前P2P平臺投資標的的期限普遍拉長的現象。過去許多P2P平臺為了競爭獲客、提升人氣等,把正常1年的借款期限通過拆分成一個月、十幾天的形式展示給投資人,可能給投資人帶來風險。所以近期監管加大力度整頓,禁止P2P平臺拆分、或期限錯配標的,以及禁止其發佈活期標的

7.P2P平臺不能自行發售理財等金融產品募集資金,代銷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託產品等金融產品;

8.P2P平臺不能開展類資產證券化業務或實現以打包資產、證券化資產、信託資產、基金份額等形式的債權轉讓行為:

第7條與第8條規定嚴格規範了P2P平臺所能從事的業務範圍,禁止其混業經營。現在還未到合規大限,投資者選擇平臺投資時要儘量避開上述標的。若無法由於自身專業知識不足無法進行準確判斷時,可以藉助小編家風車理財來選擇平臺投資。

9.除法律法規和網絡借貸有關監管規定允許外,P2P平臺不能與其他機構投資、代理銷售、經紀等業務進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綁、代理:

此條與上述兩條規定類似,禁止P2P平臺與其他機構混業,避免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風險的傳遞,使P2P平臺的業務更清晰,風險更單一化。

10. P2P平臺不能虛構、誇大融資項目的真實性、收益前景,隱瞞融資項目的瑕疵及風險,以歧義性語言或其他欺騙性手段等進行虛假片面宣傳或促銷等,捏造、散佈虛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損害他人商業信譽,誤導出借人或借款人:

此條規定主要是針對平臺對外進行宣傳時,不得用高息高收益誘惑誤導投資人。

看明白這幾條規定就能明白P2P該咋投

11. P2P平臺不能向借款用途為投資股票、場外配資、期貨合約、結構化產品及其他衍生品等高風險的融資提供信息中介服務:

此條規定對P2P平臺借款資金流向做出了要求,進一步明確平臺的風控及審核內容,某種程度上降低投資人的資金風險。

12. P2P平臺不能從事股權眾籌等業務:

此條規定強調互聯網金融各領域分業經營,各司其職。

13. P2P平臺需遵守法律法規、網絡借貸有關監管規定禁止的其他活動:

此條規定說明P2P平臺還需配合其他監管規定事項,包括各個地方金融辦對其作出的不同監管規定。

除此之外, 另外還需要提醒的是P2P投資標的的借款金額個人不得超過20萬,企業不得超過100萬;不得使用同一借款人信息多次發佈標的。

吃瓜群眾看到的互聯網金融類新聞好像每天都在抨擊P2P,可事實上P2P行業越來越規範,平臺愈來愈趨向合規,不久的未來P2P將成為受大眾喜愛的投資渠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