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我也在这直接孤独地前行

原文@千心 载于中读App

为什么想谈谈“孤独”这个词儿,主要是受到近期的几个事件触发。

一个是前段时间遭受的一些情感打击,伤心难过之后,突然多出了许多和自己相处的时间。在谁也不惦记的日子里,下班回到住处,离睡觉还有一段空挡。在这几个小时里,我看了之前没读完的几本书,再趁着夏日的晚风去跑步,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再回来洗澡睡觉,也不过十一点。一个夜晚显得很长。我开始发现,几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体会过孤独的感受。不论是情感上的患得患失,还是自己精彩但忙碌的业余生活,都偷去了我的孤独感。

你/我也在这直接孤独地前行

另一个触发是参加了一个心理学活动,是通过投射测验来解读一些内心情感与感受的咨询方法,通过很多不同的绘画卡片来实现。我在某个环节中抽到了一张图,拿起来第一眼看到卡片面。心理咯噔一下。图画上是一个小人,靠在一个墙角,头埋在腿里的姿势,看不到脸。随后我们要求跟自己小组内的同伴解读自己对自己抽到的卡片的理解。我说这是我的孤独的一面。但同桌的一个女生说你看起来这么外向,跟我们这么大方地分享你自己的故事,不觉得你封闭自己啊。我说对,我没有封闭自己,但我的确本质上认为自己是孤独的。这位女生还是说不要啦,你就大方承认自己需要他人的鼓励和安慰吧,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很感谢她的好意,但我认为我讲得没错。

这两件事情后,我读了两本书,蒋勋的《孤独六讲》和贾平凹的《自在独行》。在《孤独六讲》中,蒋勋发问到,我们可以有一点自己跟自己独处的时间吗?他把东西方的社会拿来比较后得出”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是完美的,在西方现代都市,享受孤独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凉。在人际关系紧密的华人社会,有人情味,我们却又渴望逃离,保有多一点的自我”的感想。于是蒋勋做了孤独的维度上的划分: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并用文学和美学的语言六讲孤独。

而贾平凹《自在独行》并没有系统地像蒋勋这样谈论孤独,散文集中却已用若干个文章来讲一些故事,也可以从这些故事中窥出他对孤独的一种积极态度。比如一篇《孤独地走向未来》中,他写到“每个行当里都有着孤独人,在文学界我遇到了一位……但我知道他是孤独的。‘先生’,我有一天走进了他,说”你想想,当一碗肉大家都在眼睛盯着并努力去要吃到,你却首先将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吗?‘他听了我的话,没有说是或者说不是,也没有停下来握一下我的手,突然间泪流满脸。” 这个故事非常触动我,原来作家的情感居然这般敏感,一句话即可被别人窥见其孤独。再比如《敲门》这篇文章里,贾平凹写到自己非常怕别人来敲门,别人敲门的时候他十分慌张,总是躲起来假装不在,怕打扰和别人’偷时间‘,他知道自己不能留恋热闹,“可我热闹了能写出什么文章?”尤其也可见,他深知自己只有在孤独的情况下,才可精心写文章。还有其他文章都非常平和质朴,读来十分舒服。

看了这两本书,我大概对孤独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也在想,是否自己也有一套”孤独观“可以拿来定义一下。

首先保持孤独,或者达到孤独是有形式的,比如物理空间的孤独,是隔离,是英文里的Lonely和alone的区别。最简单易懂的是一个人独居,他只要进了家门,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做家务没人帮忙搭把手,挂窗帘没人递钩子,修灯泡一个人不敢站凳子怕摔着。但也有好处,他想听音乐听音乐,想看电视看电视,不必有人抢掉他喜欢的体育台,这种孤独是要一个人呆在一个空间里就可以拥有。

也有听觉上的孤独。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地铁里插耳机听音乐,这样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听觉世界里,不用理会周边人的各种声音,也有了片刻的孤独。三是情感上的孤独,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很欢乐的家庭聚会中,周围都洋溢着开心的情绪,突然传来一个让自己悲伤的消息,一瞬间就会觉得自己的情感和周围格格不入,纵然人在欢乐中,心里却流下泪来。

四是思维上的孤独。天才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总是留下一些世纪难题,后人即使演算出一黑板的过程,也总是解不出。这些孤独往往与智力、心智有关,因卓尔超群而不被理解。

孤独大部分是主动寻求的。郁达夫居上海的时候,心情总是很是烦闷,春夏之交要发神经衰弱的重症。”等马路上人静之后,也常常想出门散步去。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着群星,慢慢的向前行走,一边做些漫无涯涘的空想,导师与我的身体很有利益。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讲明的时候才回家里。”这就是主动找寻的孤独。

但也有一些是被动的孤独,这时候往往就成了寂寞。“曲高和寡”就是描述这种情况,一个在某方面极有造诣的钢琴家,编写的曲子未必人人都能听懂;有地位的君王、领袖、精英,未必都能找得到和自己层次相近的人来匹敌,就会觉得寂寞。

看过网上的一篇文章,征集“一个人的时刻”。很多已婚男性读者都非常赞同一个孤独的时刻,就是“下班以后开车回家,到家楼下时总要在车里待一会儿“的时间,他们觉得这个时候,自己不用是好员工,好爸爸,好丈夫,只静静在车里待一会儿,就是自己的时间。现代人的孤独情绪可见其蔓延浓烈。

于是我又思考了几个孤独相关的问题,自问自答一番。

1.孤独的我们,还需不需要亲密关系?

当然是需要。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不独活。但就像那个车里的已婚男性一样,出了车,回到家里,他又是家庭的成员,享受家庭陪伴的时光,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孤独是不是自我封闭?

我认为不是的。因为孤独往往是自己主动的、自发的、有意识的孤独,更多是和心境有关。贾平凹喜欢把自己关在家里,但他并不自我封闭,他写的文章都是在把自己的思想与读者交流,非但不是自我封闭,反而是一种更加破开胸膛给人看的暴露行为。孤僻的画家们、音乐家们,都可以证明此观点。

那孤独是不是和自恋息息相关?

我猜想有一定的关系,但又有程度上的区别。主动寻求孤独的人首先一定是自爱的,爱自己,让自己的想法不被滚滚红尘湮没,在嘈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一丝坚持,哪怕孤独,也是不在乎的。这样的人也通常会有一点自恋,但如书越读越多,看到自己的文采在浩瀚文海中也不过如此,就会生出许多自卑与谦恭来,不至于自恋。

两个主动孤独的男女,有可能发生爱情吗?会不会意味着失去自我?

这最后一题,我没有想好答案。问题提在这里,只是因为雨夜特别适合情感的流露与宣泄。但爱情这种东西,妙在玄乎,美在为止,能使最理智的人疯狂,最斯文的人粗鲁,最自信的人自卑,最美丽的人自惭形秽。这样浓烈的情感下,一个人还要不要保持自己的主动孤独,爱能不能化解心中的孤独感,或者不爱了以后是不是倍加孤独,一切都要看爱情当时的样子。到底是”爱情让人完整“,还是”爱让人备加孤独”,都是只有经历其中的人才能感受的情感。

所以在雨夜,最后一个谜题,就留给这个——当爱遇上孤独。慢慢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