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最深的傷害,都來自最愛的人

前些天,一則法國公益短片,戳痛了不少人的心。短短的一分鐘裡,凝結著片中人一生的痛。

一個瘦弱的中年女子,在鏡子前,說出了父母口中,那句傷她半生的話:

“你穿這件T恤幹嘛,還嫌你胳膊不夠粗?”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時間過去半生,身體纖瘦了,傷害卻仍在繼續。那黯淡低落的表情中,分明可以看出,她心中的傷痕仍在。

“我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你簡直一無是處。”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幸好你還有個漂亮臉蛋兒孩子,還能有點用。”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早知如此,當初我為什麼要孩子?”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你就是個廢物!”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傷人的語言像刀子,時間過去,痛卻弒咬了半生。如今他們再次說出這句傷自己最深的話時,身體仍止不住地顫抖。

還有一位垂暮的老人,悠悠地說出那句:“說到底,你自始至終都遠不及你哥哥。”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這一句話,他介懷了一生,也折磨了他一生。

身體上的傷害很輕易就會被治癒,然而語言的傷害,卻會穿透歲月,像心頭埋下的毒瘡,用一生的時間來慢慢潰爛。

別把“打壓式教育”變成“暴力教育”

越是親近的人,說出的“惡語”影響越深。說的人云淡風輕,聽的人內心翻江倒海。

好友靜靜,是一個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長大的孩子。

靜靜的父母只有這一個女兒,但卻並沒有對她十分寵愛。

“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個孩子,真是笨到家了。”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早晚被你氣死。”

“就你這樣的,還妄想當畫家呢,連個地都掃不明白,你還能幹啥?”

無論靜靜做什麼,都能成為父母的“槽點”。

後來,靜靜參加工作,成為了一名老師,父母的語言傷害依然時時發生:

“當老師也是有考核的,像你這樣的,早晚也得被開除。”

“你這麼醜,還幹不好活,誰敢娶你,就算嫁了人,也得讓婆婆趕回來。”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諷刺和貶低中的靜靜,非常自卑。她不敢去參加學校裡任何先進評選,也不敢走入婚姻。

即使已經不和父母住在一起,靜靜還是經常會在深夜裡哭泣,或是發著呆就忽然淚流滿面。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在這種傷害中,她長成了一個戰戰兢兢又自卑自苦的女孩。

很多時候,父母以貶低、嘲諷、羞辱等方式,實施“打壓式教育”,初衷是期望能夠激勵和刺激孩子向上。

但實際上的結果卻是,孩子在負面的“灌輸”中漸漸接納了父母的否定,她認知的自我真成了父母口中的自我。

贛州一位15歲的少年,在自殺前留下了一封令人痛心的遺書:“我是一個沒用的人,這麼膽小,一定成不了大器。”“我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我不願意做啃老的人,也不願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所以我選擇死。”

當孩子看不見自我價值時,人生已黯然失色。

溝通模式的背後,凸顯親子關係模式

心理學家將親子關係分為“民主型”“專制型”和“放任型”。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孩子的意願得到傾聽,以平等和尊重的關係為主。

“專制型”父母,更看重父母的權威,要求孩子遵照父母意願。

“放任型”父母,往往會忽視孩子的行為和心理變化,一般是缺席的父母。

被語言暴力所傷的孩子,大多成長在“專制型”的親子關係中。

在過於“嚴厲”的家庭教育氛圍中,父母無比重視“權威”,卻缺失了“情感流動”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一位知乎網友提到的親子間的對話很有代表性:

孩子說:“我很痛苦,我很難受。”父母說:“誰活著不痛苦,你怎麼不去看看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連痛苦的時間都沒有。”

孩子說:“我的生活遇見了挫折。”父母說:“你個小屁孩懂什麼?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挫折。”

溝通戛然而止,父母和孩子,只是在各自的世界裡自說自話。

心理學研究發現,“專制型”父母,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和壓抑,抑制孩子的心理發展,使孩子形成膽小、怯懦、乖僻、冷漠的性格。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全然自上而下的教育,壓迫了孩子向上生長的動力。

最無法承受語言暴力的,是孩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能拯救一個人。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年輕人威爾是一個數學天才,卻有著糟糕的童年經歷。

這讓他叛逆不羈、打架生事,沒有勇氣走進愛情,寧願做清潔工,自己偷偷研究數學,也不肯進入熱愛的數學領域工作。

他像一隻刺蝟,隨時做好了與任何人對峙的準備。改變他的,是他的心理輔導師桑恩。桑恩看著威爾的眼睛,充滿坦誠,不斷重複說著一句話:“這不是你的錯。”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也正是這句話,使威爾從對抗,到質疑、發洩,最後痛哭失聲,徹底卸下心防,重新鼓起勇氣走進新的生活,追尋自己的愛情。

親子之間,真正的溝通,需要情感的流動,需要情緒的表達而不是發洩。這不僅是孩子,更是父母需要首先習得的一門必修課。

  • 試著分辨感受,並把它說出來

對於很多人而言,表達感受,意味著裸露脆弱,會帶來不適感。但識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實是讓情感流動起來的第一步。

識別孩子的情緒,並且表達出來,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溝通的真誠。

  • 以“描述”代替“評價”

當我們過多地評價孩子:“你太懶了”“你就是太磨蹭”或者言過其實地表達“你總是”“你從不”時,會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注意客觀地表述自己的觀察,則會好很多。比如“我看到地上有一些你弄撒的水。”“我們約定好了9點出門,現在時間是8:40了。”

僅僅表達我們觀察到的事實,把接下來要脫口而出的批評和指責收回,孩子才能有時間採取主動的行動,而不因我們的批評產生逆反的行為。

  • 以肢體語言和眼神傳遞情感

不止語言,肢體的接觸和眼神的凝視同樣可以傳遞情感。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輕輕拍拍他的背,靜默地陪他坐上一會。當你的眼睛看向孩子時,其中的讚許、理解、關注都能夠傳遞給孩子。

好的語言傳遞的是愛,而貶低、嘲諷、咒罵的語言,傳遞的是“恨”。親子關係缺少“愛”,一切教育都是枉談。

一個靠譜的媽媽,從來不這樣講話

教育作家尹建莉曾說過: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這個世界上,最無法承受惡語相向的,便是稚嫩的孩子。與成人不同,他們無力反抗,亦無力消化,傷痕永遠存留心底,最後長成他們身體和靈魂的一部分。

不見血的利刃最傷人,別讓脫口而出的惡語,傷了我們最愛的人。

作者簡介:佟霏,心理諮詢師,早期教育指導師,愛好心理學與教育學,終身學習者。10年寫作經歷,用細膩筆觸,寫點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