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神秘彝族毕摩,十多岁开始继承家庭职业一做就是30年


沙马甲惹是美姑县巴普乡塔千村的一名毕摩。毕摩是彝族民间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司职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这个毕摩的展览将于本月19月出现在平遥摄影大展上,是由杨麾策展。图文/谢康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恶劣的气候、落后的交通,加上历史遗留原因,使这里成为是、中国最贫困的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图文/谢康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智者。他是彝族民间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司职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尤以美姑地区毕摩人数最多、经书最齐、法器最为完备著称,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毕摩文化之乡”的美誉。图文/谢康


沙马甲惹,今年45岁,从事毕摩行当快30年了,育有两女一男,平时在家放羊、种地,有人请他才去作毕,作毕是义务的,不收钱,但往往主人家会将作毕后的鸡、羊头送予,或给100—200元作为酬谢。图文/谢康


沙马甲惹做毕摩是继承家族职业。他说,学习毕摩文化首先要跟老师读经文,理解和掌握经文的内容和含义,尤其要熟记经文中古地名、有关典故的来源和传说,重要的是要弄清每部经典的用途,如用在什么祭祀场合、具体祭祀何神、用什么腔调唱诵等等。图文/谢康


祈福仪式开始前,沙马甲惹会整理行装,表情肃穆,肩挎法网、头戴法笠、手持法扇,然后开始做法。主人抱来一些稻草和棕叶,沙马甲惹先扎制一个草屋,再辫制几个形状怪异的草鬼,主人杀鸡宰猪,沙马甲惹手持法扇,面对《驱鬼经》不停地念诵,时而低声吟咏,时而高声呼唤,宛转悠扬,韵味深长。图文/谢康



法式结束,众人将小猪放在火炉上烧去毛发,开肠破肚,砍成小块入锅烹煮,很快就成了彝族特色美味砣砣肉了。图文/谢康


毕摩在彝族民间具有很高的威望,过去大凉山腹地的彝族不论行身立事、生产生活、祈安祭祀、生育繁衍等都离不开毕摩,毕摩仪式在大凉山彝族民间至今还比较频繁,尤其腹地美姑县最为盛行。图为闲时沙马甲惹在家种地。图文/谢康


谢康,四川成都人。2000年开始学习摄影,2015年进入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统学习,爱好人文纪实摄影。2016年被选聘为四川省摄协服务志愿者,经常随四川省文联、省摄协等深入到全省少数民族及偏远地区进行宣教、慰问、扶贫、调研活动,曾多次参加四川 电视台赴藏区宣传拍摄活动。


策展人杨麾,四川省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纪实摄影家,以长期关注川北地区的百姓生活等题材。2000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川北老乡·杨麾摄影作品展》。2003年出版《川北老乡》摄影作品集。作品《嘉陵江畔的挑夫》获第六届巴蜀文艺奖摄影奖。2010年,央视十套人物栏目播出专题纪录片《乡土摄影家杨麾》。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