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三国奇才杨修真的是因为耍小聪明才死的吗?

小小嬴政


杨修被赐死之前其实已经有征兆了,只是他没有警惕而已。曹操曾经给杨修之父杨彪写信: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这其实就是杨修之死的起因,而耍小聪明只是世人的误解而已。换句话说,杨修之不忠是造成他被赐死的最关键原因,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信中有这么一个词:恃豪父之势,曹操说的夸张了吗?一点都不夸张。杨修祖上为著名的弘农杨氏大家族,真正的四世三公。其高曾祖父杨震官至太尉,曾祖父杨秉官至太尉,祖父杨赐历任司空、太尉,父亲杨彪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职,到了杨修这一辈,曹操征辟杨修为丞相主簿,总领军机大事,非常的信任。

那么曹操为什么这么信任杨修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杨修很聪明。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也就是说经过杨修处理的军国大事,都符合曹操的心意,因此曹操很信任他。但是曹操为什么又写信给杨彪,颇有恨恨之意呢?

杨修虽然聪明,但是聪明也是把双刃剑,聪明对了,也许官运亨通。聪明错了,那么就有杀身之祸。而杨修就属于后面这一种。

杨修虽然聪明,但是杨修不忠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当时杨修同时效力于三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是曹植,一个是曹丕,其心机之深,胆子之大,让人匪夷所思!

杨修效力于曹操,任丞相主簿,每逢有军国大事,都会参与讨论和制定策略,因此杨修对于曹操之所想所思摸得很透彻,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利用职权之便帮助曹植上位,这是他犯的最大的错误。

杨修在任职丞相主簿期间,几乎是赢得了满朝王公大臣的喝彩。这些人纷纷来结交杨修,这其中包括了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和任城王曹植。

当时包括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脩,数与脩书。

曹植动作最快,诚意也最足。为什么呢?因为曹植当时以文采见长,而杨修也是文采飞扬,两人有惺惺相惜之感。曹操当时非常喜欢曹植,曾经多次向人提到:始者谓子建(曹植),兒中最可定大事。换句话说,曹操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而且不止一次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曹植为了找谋士才去找了杨修。

杨修感动于曹植的信任,于是联合丁仪、丁廙两兄弟,欲扶持曹植为世子,将曹丕挤兑掉。于是才出现了数次泄漏机密于曹植,曹植得以在曹操的考问下应对自如的表现。

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

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于是给其父杨彪写了那封信,恨恨的责怪杨修过于张狂,擅揣上意,狂妄自大。令人很奇怪的是,杨修知道后并不知道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一次,曹操借机考察曹丕和曹植,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门,但是同时给城门守吏下令,不得在规定时间放人出城。曹丕在谋士吴质的建议下,悻悻而归。杨修则不然,杨修对曹植说:

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

这件事情成为压垮杨修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杨修被以交构罪赐死。交构即挑拨离间的意思,按照曹操的意思,杨修离间了曹植和曹丕的感情,也离间了曹操和两儿子的感情,所以被赐死。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不是的,交构罪也是借口之一,曹操最怕的事情出现了,那就是杨修的残忍与不忠。

杨修劝曹植:如果城门守吏不让出,那么可以以违抗王令的名义斩杀。这在曹操眼中是个很危险的信号,为什么这样讲呢?曹植天真懦弱,而杨修聪明阴狠,又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换句话说,曹植根本控制不了杨修,而一旦以后曹植执政,那么杨修篡权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曹操开始有了杀杨修之心。那么为什么说杨修不忠呢?

首先,杨修效力于丞相曹操,又忠心于曹植,这是其贰心的一个表现,同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杨修还攀交曹丕。杨修曾经为了巴结曹丕,给曹丕送了一把宝剑,这当时让曹丕感动不已,因此,曹丕常常佩戴这把剑。

初,修以所得王髦剑奉太子,太子(曹丕)常服之。及即尊位,在洛阳,从容出宫,追思休之过薄也,抚其剑,驻车顾左右曰:此杨德祖昔所说王髦剑也。髦今焉在?

这就是杨修的表现,效力于曹操,忠心于曹植,同时又攀交曹丕,三头他占完了,无论哪一头获胜,他都能安枕无忧,可惜他看错了曹操。最后曹操找了一个很简单的理由,甚至为某须有的理由:交构罪赐死。

其实,自从曹操打算立曹丕为世子那一刻起,杨修就必死无疑。为什么呢?杨修拥立曹植,因此如果曹丕最后继承大统,那么杨修必然会联合曹植再次给曹丕找麻烦,而在曹操眼中,曹丕和曹植都驾驭不了杨修,因此,只有杀了杨修。换句话说,曹操是为了给曹丕铺路。

曹操为了给曹丕铺路,其实不止杀了一个聪明人杨修,还有杀了另外一个人聪明人,他的名字叫周不疑,两人死的原因很像。

杨修与曹植交好,而周不疑与曹冲交好。周不疑与杨修一样,是个少年英才,在在十七岁时就著有文论四首,他不但文能著书,更武能攻略,属于文武兼备的奇才。

曹操曾经攻柳城不下,面对着地图怅然若失。这时周不疑进献十条计策,曹操用其计,遂破柳城。

后太祖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

当时曹操甚爱曹冲,也有立曹冲为世子的打算。谁知天有不测,曹冲早夭,曹操悲哀万分。后曹操担忧周不疑之才,于是欲杀之,曹丕打算阻止。曹操说道:如果是曹冲也就算了,但是你是不驾驭不了周不疑的。随后派刺客刺杀了周不疑,这件事情说白了,其实也是为了给曹丕铺路。

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乃遣刺客杀之。

所以,说杨修死于小聪明也罢,死于不忠也罢,死于为曹丕铺路也罢,归根揭底,自从杨修决定要辅佐曹植那一刻起,他就已经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为什么呢?因为他服侍的是曹家。曹家满门皆是聪明人,他的那些聪明在曹操眼中,只能是威胁罢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很复杂,耍小聪明只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杨修同时攀交曹家三个人,曹操、曹丕、曹植,自己周旋于权利的中心,又冒险参与夺嫡之争,最后在争斗中犯了曹操忌讳,数次泄漏机密给曹植,又劝曹植下后狠心诛杀城门守吏,致使曹操对他心生忌惮。在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那一刻起,杨修就成为曹丕上位的绊脚石,曹操没等曹丕动手就提前为曹丕铺路,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杨修冤吗?不冤,周不疑才冤呢?大家说是吗?


每日趣评


说杨修之死是因为耍小聪明,这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他以小聪明卷入到立储之争,终于在权力的漩涡中被吞没了。

杨修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家族“四世太尉”,就是连续四代都出过太尉,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相比也毫不逊色,他的老爹杨彪曾护驾汉献帝东返,立了不少功。杨修经纶满腹,在当时文人中相当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他博学多才,很有些小聪明,可以从几件小事情看得出来。

譬如他任主簿时,相国府正好在修缮大门,曹操前来视察,看完后一言不发,只令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转身离去了。其他人都不晓得这是何义,杨修一看,“门”内写个“活”字,便是“阔”,曹操正力行节约,觉得这个大门修得太大了,太阔气了。后来杨修把门改小了,果然称了曹操的意。

又有一回,有人给曹操献上一杯可口的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看。大家轮番传递,不知曹操在搞什么鬼。传到杨修手中时,杨修把杯盖打开,舀了一小口吃。众人不由得大惊,丞相的东西你也敢吃么?杨修微微笑道:“合字,就是一人一口,曹公让我们品尝,这有什么可怀疑呢?”

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杨修随军而行。当时曹操面临两难选择,进攻嘛,打不赢刘备,防守嘛,太被动了。手下的将领不知所措,便前来询问曹操,曹操含糊地答了两个字:“鸡肋。”大家听了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这时杨修笑道:“鸡肋,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曹公是要打道回府了。”果不其然,不久后,曹操便撤兵走人了。

可以说,杨修聪明过人。不过,他也终于毁于小聪明上。在立太子一事上,他与丁仪站在一边,经常在曹操面前大赞曹植的人品学问才干,怂恿他立曹植为太子。

曹植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哥哥曹丕。为了逮住曹丕的小尾巴,杨修与丁仪等广布眼线,只要曹丕稍有疏忽,就将其打翻在地。曹丕百密一疏,差点阴沟里翻船。

原来曹丕有个好朋友名唤吴质,担任朝歌地方长官。为了对付曹植一党,曹丕秘密召回吴质,依照制度,王子是不能与外地官员私下联络,否则可能被扣上一个阴谋政变的罪名。曹丕不敢明目张胆,把吴质藏在大竹筐里,用马车秘密送到家中。事情做得够隐蔽的,然而,这件事居然被杨修发现了。

杨修逮住曹丕的小辫子,大喜过望,马上告到曹操那儿去,说曹丕暗中勾结外地官员,图谋不轨。曹丕心里大恐,吴质比较沉着,当即密授一计。

第二天,又有一辆马车停在曹丕府门口,仆从们扛下一只大竹筐,送入府内。杨修飞快禀报给曹操,曹操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杨修没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举,今天竹筐里装的是绢布,根本没有人!杨修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怀疑杨修故意诬告自己的儿子,挑拔是非。从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杨修,并为后来杀死杨修埋下伏笔。

立储之争最终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杨修知道自己的处境相当糟糕,有意与曹植保持距离。只是杨修不主动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动找上门,找他喝酒,谈诗论文。再怎么说曹植也是个公子,杨修不能也不敢拒绝,这层关系让他最终送了小命。

当时曹操对曹植颇为失望,有时便发道手令训训儿子,依照惯例,曹植得写一封答复信。杨修这个人太聪明了,颇能揣测曹操的想法,从其语言中揣测意图,事先草拟了十几条答辞,交给曹植。曹操的训令刚到,曹植便从杨修的答题库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很快便把写就的答复信交到父亲大人手中。曹操觉得很奇怪,怎么每次曹植都答得这么快,仿佛事先早有准备似的。他便悄悄地调查,最后真相大白:正是杨修泄露了他的意图。

这下子曹操火了。

君主最忌讳的事情,便是身边的人不可靠。泄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现,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杀意顿起。当然,曹操之所以必杀杨修,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原因,前面说过,杨修介入到曹植与曹丕的太子争位战中,多次打小报告,令曹操生厌;另一个原因,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在此之前,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计较杨修的出身。然而一旦他认定杨修不忠,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这个特殊的身份,毕竟是袁氏家族的人,其心必异啊。

聪明与智慧有时是不同的,杨修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最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扫出局。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泄漏人主之机密。杨修是曹植一党的核心人物,他的死预示着曹植永无翻盘机会。


君山话史


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名满天下

杨修出生于公元175年,是弘农杨氏的嫡脉,自从聪颖,号为神童。东汉盛行儒学,风化最美,而杨家是书香门第,自杨震担任太尉以来,接连四代,都有家族中人出任三公(司徒、司马、太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与当时的袁氏并称“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与汝南袁氏在军界颇有人脉不同,杨氏一族以诗书传家,世为大儒,为当时天下名士所重。

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孙,与杨修的父亲杨彪同朝为官。有一次过府拜望,看到时年9岁的杨修,指着盘子中的水果打趣道:“杨梅是你们家的吗?”杨修回答说:“我还不知道孔雀原来是孔夫子的家禽呢!”

(杨修25岁进入丞相府)

杨氏一族,世代为朝廷大员,皇恩浩荡,又因为是诗书传家,所以政治立场上忠于汉室。杨彪虽为文臣,却生得正直伟岸,颇有武人气。时逢黄巾作乱,汉室倾危,后有董卓、郭汜、李傕之乱,杨彪一直待在皇帝身边,忠心护主,几次差点被杀。汉献帝转危为安后,任命他做尚书令。曹操奉天子迁都许昌,设宴款待群臣,不由得露出志骄意满神色,看到杨彪脸色深沉庄严,恐惭不已,因此借故上厕所中途就退走了。

曹操托名汉相,大辟天下名士,积极拉拢世家大族,颍川荀氏、钟氏、河内司马氏、弘农杨氏都在征辟之列。杨修即在此时进入相府,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算是级别相当高的行政官僚了。当时曹操连年征战,各种军旅、民政等事务,杨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很多人都认为处理很是周到。杨修擅于揣度上意,曹操也曾夸赞他说:“德祖(杨修的字)才思快我三十里。”

(曹操曾夸赞杨修才思敏捷)

二子争立:杨修难独善其身

曹丞相权势越来越大,封侯封王,又加九锡,还能剑履上殿,分封建国,是高祖以后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曹操年事渐高,诸公子争立。曹彰早就向曹操表明愿意做一个将军,曹操大笑,呼之曰“黄须儿”。因此参与到世子之争的就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都极具文才,以曹植为甚,公元210年,邺城铜雀台建成,曹操大宴同僚,曹植第一个完成做赋,辞藻华丽,后来还被诸葛亮借去气周瑜。曹操因曹植文才绝佳,而心意嘱之,对曹植寄予厚望。

公元214年,曹植23岁,曹操东征孙权,临走时对留守邺城的曹植说:“当年我23岁时就已经做了洛阳令了,现在想起来那段岁月一点也不后悔。如今你也23岁了,要努力啊!”曹植因此认为有资格争储,开始留心延揽幕僚。

杨修经常在曹操身边行走,能最快接触到核心信息,因此曹丕和曹植都曾有意拉拢。曹丕除了有文才之外,一直以国家继承人的要求律己,平时留心政务,收揽人心。曹植则以文交友,放荡不羁,在文人士子中名望颇高。兄弟两人对杨修都伸出了橄榄枝,曹植还经常写信给杨修,细读之下,竟如“情书”一般,情意绵绵。曹植平时遇到紧急事情,也经常去杨修处讨教,如此一来二去,杨修就被外界当成了曹植的心腹幕僚了。除了杨修之外,丁仪、丁廙兄弟也成了曹植的幕僚,曹丕则与司马懿、吴质为友,两派人物明争暗斗。

(曹丕、曹植争储)

杨修有急才,文章脱口而出,处理政务娴熟,因此在杨修的教导和指导下,曹植的夺储之路顺畅的多,曹操好几次都动了心思要立曹植为太子。可曹植在关键的几次事件中,屡屡做出让曹操失望的事情。曹植喝酒误事,又经常来找杨修弥补形象。杨修见曹植放荡不羁,曹操逐渐疏远他,因此也想与曹植保持距离,“而植故连缀脩不止,脩亦不敢自绝”,曹植屡次劳烦杨修,杨修也不敢说出决绝的话来。

此前曹操曾有意考验两个儿子的能耐,分别出了几个考题。由于杨修有近水楼台之便,就经常打小抄给曹植。有几次,曹操的考题刚刚送出去,答案就已经递进来了。曹植为了争宠已经不管不顾了,让曹操起了疑心,细查之下,原来是杨修暗中做了手脚。曹操当时很是气愤,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你的这个好儿子啊,依仗着家族势力,从不跟我一条心,擅自做主,我恨死他了。”杨修回到家后,估计他父亲杨彪也劝诫过杨修,让他不要自作聪明,要谨慎从事。

(曹植的放荡不羁连累了杨修)

理念不同:终与丞相分道扬镳

《杨修传》里说杨修很是“谦恭”,一个谦恭的人怎么会处处显露小聪明呢,而且还自以为得计?作为办公厅主任,如果恃才傲物,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如曹丞相在梦中杀人,本意是要震慑刺客,杨修却明说“丞相不在梦中而君在梦中”,让曹操的奸诈心思露于人前,让曹操心里生恨。

杨修诗书世家,又以政事见长,怎么理解他要这么做事呢?

只能有一个原因:杨修的政治立场与父亲相同,都是尊汉派。杨彪到了许昌后就赋闲在家,不愿曹丞相的朝廷的官。杨修耳濡目染,对曹丞相越发膨胀的野心产生本能的抵触。

因此杨修在曹丞相初起时,曾经努力为其工作,希望能帮助汉室的名相匡扶汉室。当曹操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对世家大族的态度越来越恶劣时,杨修的心思也就变了。他恃才傲物,可能不是出自本意,而是在杨修的世家大族的立场反对曹操的本能。让曹操内部生乱,让曹操脸上无光,让曹操日子不安生,这成为了杨修工作的宗旨。而杨修虽然也明白,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即使他是世家公子的身份也难保他活命,但是求仁得仁,可能杨修早就想好了这样的结局吧。

(曹操的称孤之路步步惊心)

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杨修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扶持曹植以对抗曹丕的计谋又被曹操识破,他的政治理想已经终结了,如荀彧一样,在曹操封王后选择了自杀以表示忠于汉室。他活着,只是因为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还对世家们怀有善意,希望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然而,曹操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在公元219年末,邺城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叛,多有世家公子参与其中。曹操平定了叛乱,杀了一大批人,老年的曹操也不忌惮得罪世家大族了,开始着意摧毁世家大族,罪过归己,而给曹丕留下对世家大族树恩的机会,随后曹操以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杀死了他。

杨修死时,说“我固当死之晚也”,意思是我本来就该死,多活的几年算是赚到了。这可能是杨修父亲在数年前就跟杨修说过的曹操写的那封信“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有关,那个时候曹操杀心已起。不管此后杨修如何去做,总不能让曹操满意,君臣嫌隙已生,原来的优点,都成了缺点,都成了被杀的理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曹魏建政:天命在吾,我为周文王也

杨修死于曹操欲以杀威震慑世家大族的政治用心,与杨修的小聪明无关。当然,杨修被卷入立储事件,是被杀的直接理由,但是却不是根本原因。

曹操在临死前一年,杀了很多人,说过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脏活累活都让一个快入土的老头子做了吧,我不杀杀他们的威风,丕儿要当皇帝,如何给这些人树立恩德呢?

杨修死后,曹操在大街上遇到了杨修的父亲杨彪,当时他已经年近80岁了。曹操跟他打招呼说:“你怎么这么瘦了?”杨彪是个政治家,回答曹操说:“我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让孩子在冒犯明公之前就将他杀掉。到现在还有舐犊之情,所以才会清瘦至此。”

曹操听罢,很是惭愧,施礼之后走开了。百余日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王,数月后,被劝进篡汉,当了皇帝。曹植哭的死去活来,既是哭杨修,也是哭自己,还给杨修写了一首诗,表达了朋友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心情。

曹丕对待世族大家一反曹操的高压政策,命令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与世家大族实现了妥协,换取了他们的支持。

(曹丕也曾故剑情深)

王髦曾送给杨修一把宝剑,杨修转赠给了曹丕,曹丕很爱惜。后来曹丕做了皇帝,在洛阳时,追思杨修,说:“这是当年杨修送给我的剑,原是王髦的。如今剑在,王髦在哪儿?”左右将王髦召来,曹丕赐给了他一些财物。这一件事,有点像故剑情深的意思。

杨修与荀彧一样,都是求仁得仁,舍生取义的士大夫代表。我们不能因此说他迂腐,不识时务,有些东西总要有人坚守,有些东西总要有人开拓。有的人留下是为了继承,有的人前行是为了发展。他们与曹丞相都是聪明人,都深知彼此缘分已尽,各自成全。

曹操首开霸府政治,历代以来为权臣所效仿,是汉朝以来国家更迭的新模式,避免了秦末模式大范围的动荡。然而,国家兴亡虽属正常历史演进,但是曹魏政权仍然开了篡权先例,曹魏热衷于对外征战,却对政权合法性宣传不足,名教礼仪斯文扫地,使得社会政治风气远离了风化之美,强取豪夺成了主流价值观。

杨修的子孙在魏晋都被重视,毕竟是世家大族,晋武帝特别喜欢杨氏女子,娶了两位做皇后。此后,弘农杨氏一族代有人才,隋朝皇帝杨坚即出自这一支脉。


而知而行的历史


杨修之死,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鸡肋”那么简单。曹操之所以要诛杀杨修,是因为他犯了忌讳,一项极深的忌讳。

袁绍和袁术他们汝南袁氏,老是喜欢说自己老袁家是“四世三公”,就是说他们家连续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级别的高官。但是杨家就厉害了,“五世三公”,比袁家还多一代。这样的家族,在古代是当之无愧的豪族、大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士族。

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历来对士族是非常不感冒的,在他执政期间,一直在规避士族垄断政坛的局面出现。为此,他政治上推广“唯才是举”,积极以学识和能力而不是门阀来选拔官员;军事上击败士族的代言人袁绍,武力上暂时断绝了士族干政的可能性。

但是士族掌控朝政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曹操人为的阻断了这种趋势,却架不住潜移默化。比如在立储问题上,身为世家大族的杨修,就坚定地站在了曹植的背后。

很难说最后曹操没有选择曹植接班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曹操不喜欢接班人被士族控制却是事实。为此,他必须杀掉杨修以告诉天下人——只要我老曹还在,你们这些士族就别想染指最高权力!

可惜这事不由人,曹操尸骨未寒之际,曹丕就接受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全面向士族妥协。而这种妥协的最后结果,就是曹魏仅仅四十五年就被士族以当年同样的方式给反了水。



青言论史


杨修是三国时期的奇才,以机智聪明著称,而且才华过人,但却没活明白,成为曹操手下的冤死鬼,死得非常可惜。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杨修的身世言行,就会发现杨修遇上曹操这个千古“奸雄”当老板,其死也不算冤。为什么说杨修该死,主要的以下三个方面。

一、士家大族不合作,杨修不幸顶雷。杨修由于聪明过人,曹操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官至曹操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世说新语·捷悟篇》有四则故事,反映杨修在主簿任上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从这一点说明杨修的确非常有才。但杨修出身世代簪缨之家,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四世太尉的官僚世家,在士族中很有代表性。问题是当时清谈派的士族对曹操的出身是很看不上的,而且对曹操欺压汉室的作派也颇有微词,杨修的老爹杨彪就是典型代表,他们明里不敢说,暗地里反对,搞小动作,这点搞得曹操有很不爽。史书记载,“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杨修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因为立场问题,所以必须死。

二、介入皇室之争,杨修成了替罪羊。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很受器重,而且其才华颇受曹操赏识,自然成了别人巴结的对象,特别是曹丕、曹植两个曹操的宝贝儿子,都希望杨修能为自己说好话,出主意,史书上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可能因为曹植是一个名闻天下才子,更对杨修的胃口,使得杨修最终投入了曹植阵营。但杨修入戏太深,巴心巴肝的帮忙曹植争位出谋划策,做得太露,而且又被曹丕的吴质来个将计就计,做了笼子,最终曹丕在司马懿、吴质等人的暗中帮助下,夺位成功。而曹植自此很不受曹操待见,杨修又不识相,仍然与曹植关系好,自然会沾了火星,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三、爱耍小聪明,杨修成了冤死鬼。这个主要是杨修和曹操两人在才学方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爱显摆,耍小聪明的毛病,直接触怒了曹操,成为杨修之死的直接主因。曹操和杨修对曹娥碑上“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理解,杨修当时知道正确答案,曹操走了三十里路才想出来,曹操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可见,曹操对杨修的才华是非常欣赏的,但欣赏归欣赏,曹操也是非常有脾气的,杨修在“合”、“活”、“鸡肋”等事件中,一语中的,曹操猜中曹操的心思。但杨修这个人太爱表现,又不看场合,有时遇到曹操高兴,这种表现曹操或许会哈哈一笑,但遇到曹操正烦心时,就另当别论了,这不曹操刚吃败仗,正焦头乱额之时,杨修还不识时务,以“鸡肋”来显摆,终招来杀身之祸。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之前写过好几篇关于杨修的文章,解释过深受曹操喜爱的杨修如何一步步走上死路,就算其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也救不回来。

一,杨修自幼聪慧,深得曹操欢心。

杨修出生于四世三公之家的弘农杨氏,自太爷爷杨震至老爹杨彪,四世都是汉朝的太尉。

杨修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小就展露聪慧才华。被曹操请来担任自己的办公室主任(主簿),这可是亲信中的亲信。

杨修和曹操也表现出非常好的默契度,曹操有什么想法,杨修总能准确猜出。神马门上写活,酥上写一合酥,都是这个时候的事情。

杨修当时有多厉害呢,三国志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


二,卷入立储漩涡,为曹操所忌

可以说在杨修最高峰的时刻,杨修没能把握好政治方向,站到了曹植一队。

三国志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曹植有好几次差点成为继承人,他手下最著名的谋士就是丁仪、丁廙、杨修。

同期曹丕手下的谋士都有谁?是司马懿、陈群这样的大咖,军事政治样样精通,远不是死读书的杨修等人可比。

等到最后尘埃落定,曹丕被任命为太子,曹操必须要考虑到未来曹丕集团的稳定,于是开始剪除曹植羽翼。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怀有旧情,当断不断,还是和曹植藕断丝连。犯了大忌。

三,杨家政治理念同曹操不和

杨修父亲杨彪是汉朝太尉,也就是国防部长,一心一意效忠汉朝。杨彪看着曹操一步一步开始把汉献帝当做傀儡,自己也寄人篱下,于是称病十年不朝。

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


曹操也非常忌惮杨彪,曾经想找理由杀了他,后来被孔融所劝。

但是对杨彪儿子杨修,这次可没人可以劝曹操了。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于是曹操以杨修站错队、有才华、又是敌人袁绍亲戚,就找理由杀了杨修。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丞相很生气,但又一时灭不了他。就把一脑子怒火发在曾经与袁术联姻的杨彪身上。曹操就诬陷杨彪,说他图谋不轨,想与袁术里应外合,要造反。请皇上下旨治罪。这事己非常紧急了。孔融听说后赶忙来救,衣冠不振地跑到丞相面前引经据典地搬出《周书》,说这罪牵不到杨太傳身上,父子兄弟有罪都不相连,况是三公。杨公四世清明,历代廉洁。千万不能这么干。

曹操很窝火,事情被搅黄了。后来曹操去荆州,讨伐二刘,刘备与孔融交好,他怕孔融在"家″捣乱,就杀了他,并以此警告那些世家大族,靠世袭而来的豪门高第休得胡言乱语,任性不拘,横议朝政。

杨修就是杨家后代。又是文士,有才,与孔融等走得又近。但他没体会到曹操的用意。一味地恃强逞口。诸如推荐张松读“孟德新书",曹娥碑"绝妙好辞",门上写"活″,"一合饼","鸡肋","叹息梦中被杀之人",这哪一条让大丞相爽过?这些当然不足死。

要杀杨修的原因,曹操怀疑而且坐实了杨修"说谎″,曹操断定曹丕兄弟不和与杨修有直接关系。

杨修与曹植,及当时文士孔融,祢衡,陈琳等人往来密切,又与差点成为曹操女婿的丁仪兄弟有往来。因为被吴质的"箩筐事件"败露,杨修弄巧成拙,曹操就认定杨修的日子到头了。只是找不到杀头的机会而己。

曹操征汉中不利,心头本来就烦。提斧出门散心,碰上夏侯惇治装待归。曹操大惊,一问又追到杨修头上。好小子,竟敢以老夫的"鸡肋″,惑乱军心。此时不杀,留下怕有更大的乱子。就下令斩杨修于军中。

杨修一死,曹植身边的丁仪辈旋即消亡。曹植败落,抑郁而作《洛神赋》,让后人去遥想那些悲剧究竟是怎样地凄凉而残忍。





劉一千五


首先,杨修不是奇才,偏要说是奇才也是作死的奇才。

现在回答杨修的死因。一句话,死因只有一个,把曹操扒光了给大家看。对于曹操,杨修无用且有害,比杀之。

一、把曹操安保措施扒光了给大家看。

典型事件是曹操梦中杀人。曹操为了自身安全,防止身边人员搞斩首行动,来个定点清除,便宣传自己喜欢梦中杀人,并杀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倒霉的忠诚的近侍来证明。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杨修却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个安保措施是曹操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难防最容易突破的一道屏障。作为领导的高级秘书,杨修不但不为领导的安全着想,还掀开盖子给大家看。曹操留一个这样的人在身边,真的没有安全感。

二、把曹操的立储倾向扒光了给大家看。曹操立储,在曹丕、曹植之间犹豫,好容易想出一个方法。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作为曹操的高级秘书,应该置身事外,但是竟然插手立储大事,这不是没安全感,而是很危险了。

三、把曹操的困难处境扒光了给大家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军和蜀军僵持不下,曹操退兵怕别人笑话,进攻又没好的办法,正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当时,曹操是非常无助、苦闷、矛盾、焦虑的,非常需要一个谋士帮他解决这个难题,但是没有人能胜任。杨修呢?不但不帮忙,还大势宣传要撤兵的消息,是真真的惑乱军心。惑乱军心的人,不是危险,而是必须要杀死的。

至于一人一口酥,门上写个活是阔等等,好像苍蝇一样让曹操心烦,但是也不至于杀他。但是,牵涉到自身人身安全、立储大事、军心稳定方面,违反任意一条都是要杀头的。

一句话,杨修对于曹操来说百害而无一益。


先道而后术


杨修的死就在于他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但实际上却是搞不清楚状况。

他明知曹操对氏族有芥蒂,对杨彪也早有成见,却偏要落人口实;他明知曹操是世间难有的英明之主,却偏偏爱在背后搞小动作;他卷入夺嫡之争,却为选对人。

他的死并不冤枉。可惜就可惜在,他向世人展示了太多的才华,但是才华不代表智慧,因此才有了这千古叹息。


尹禾


泻药。@头条家的史先生

是也不是,要看从哪个角度说。

杨修出身于当时声名显赫的弘农杨氏,而弘农杨氏是汉末数一数二的门阀士族,在当时大概只有汝南袁氏能和杨修比出身。而且,杨修还是袁氏的外甥。也就是说,他身上有当时声名最为显赫的两个家族的血脉。

出身于如此显赫的家族,而且又出名很早,和当时的名士孔融成了忘年交。曹操对他的能力也非常肯定,他在曹操的相府中又历任要职,当过主簿。资历与司马懿相近,年龄也相近,都是曹操作为后备梯队重点培养的储备干部,是要留给子孙用的。

而且,杨修被杀的时候,他父亲杨彪还活着。杨彪也不是一般人,作为弘农杨氏的嫡传,他也曾经担任过太尉,在汉献帝被董卓强迫迁都到长安的时候,杨彪也是追随着的。后来汉献帝逃出长安,被曹操迎奉到许都,杨彪也跟着到了许都。

即便是到许都之后,杨彪也仍然是汉献帝比较信任的人,曾经担任尚书令。虽然当时的汉献帝的朝廷已经完全是空架子,但杨彪仍然是曹操有些忌惮的人。曹操为了加强对汉献帝的监控,罢免了杨彪,才改由荀彧担任尚书令。

杨修被杀之后,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为了收揽人心,搜罗当时的门阀士族和汉朝遗老,荣宠备至,其中就曾想过让杨彪担任太尉,但杨彪表示拒绝,其实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这才轮到了贾诩。贾诩当了太尉,孙权听到消息后就表示嘲笑。如果是杨彪当太尉,孙权当然就没话说了。

以曹操的政治智慧,对杨修这样一个出身背景都很特殊的人,当然不能随随便便说杀就杀了,如果不是有什么他认为必须杀的理由,他是不可能动手的。所以小聪明之说不可取,否则,曹操为什么不杀公然骂他、侮辱他的祢衡呢?

那么,让曹操决心不顾杨彪的面子,不顾及得罪弘农杨氏的可能后果,杀了杨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杨修自己轻浮,在事关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曹操都还没决定立曹丕为嗣,还是立曹植为嗣,杨修却选择了站在曹植一边,支持曹植,帮助曹植夺嫡。而且,因为杨修有能力,应变能力又比较强,所以给曹植出了不少主意。

对比一下杨修给曹植出的那些应变的主意和贾诩给曹丕出的主意,就能看出来,和贾诩这种老谋深算的人相比,杨修虽然聪明,但是政治斗争经验实在是太贫乏了,完全没有搞懂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选择。贾诩给曹丕的主意很简单,让曹丕做一个好儿子就行了。而杨修给曹植的主意则是帮曹植应对曹操的考察,同时给曹丕挖坑。

再对比一下杨修和司马懿,也能看出来这种明显的差别。在曹丕和曹植夺嫡之争比较激烈的时候,司马懿始终保持中立,曹操让他站那边,他就站哪边。曹操不说话,他就不掺和曹丕和曹植的争斗。因为,这意味着司马懿忠诚于曹操,而杨修则是在曹操还在的时候,已经站到曹植那边去了,这就等于背叛了曹操。

这两个简单的对比就能看出,虽然出身于四代太尉之家的弘农杨氏,但杨修却没有学会作为一个政治家最需要的品质,也就是审慎,反而经常表现得很轻浮,不够成熟老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确实是死于自己的小聪明。

在曹操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嗣之后,当然就要开始考虑让曹丕顺利接班,同时又尽可能避免曹植心怀不满,与曹丕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两个儿子必然要死一个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剪除曹植的羽翼,让他失去威胁曹丕的能力。因为,仅靠曹植一个人,其实并没有能力反对曹丕。

而在曹操当时看来,在曹丕继位后,如果曹植有不臣之心,有能力帮助曹植反对曹丕的,最主要的就是杨修。因为杨修的家世和社会地位影响,也因为曹操知道杨修并不是一个只会耍小聪明的人,而是有切实的军事和政治才干的。所以,曹操选择了杀杨修来保全自己的两个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