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9 月 15 日至 16 日,習水河流域文化遺產調查隊在習水縣的一個沿河村莊,連續發現崖墓群,共統計到 18 孔崖墓,該村的村史因此被推至千年前。

沿習水河兩岸分佈的習水縣程寨鎮紅旗村,處於中上游地區。調查隊認為,包括這個村莊在內,習水河流域中上游地區,群眾早期生活已相對富足。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習水河邊的一處臺地

一座崖墓 將村史推至千年前

9 月 15 日下午,調查隊進入紅旗村境內後,很快在習水河左岸崖壁上發現了崖墓群。現場調查確認,這個由 6 孔崖墓組成的崖墓群中,其中一孔墓壁上有明確的文字紀年貴陽晚報全媒體 16 日報道。

經連夜拓片和第二天辨讀,目前大致瞭解該崖墓上文字信息。該段文字表達的意思大致是:大約在公元 239 年農曆 2 月 3 日,一個以孫姓人為首的石匠團隊,來到今天紅旗村境內的白村組地界,與當地一村民談妥,為其在河邊的崖壁上開鑿崖墓。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調查隊在習水河流域開展文化遺產調查

崖墓,是當時的四川非常盛行的一種墓葬方式。其時,一批四川石匠帶著他們的鐵錘、鐵鏨等工具,向今天的黔北地區出發,沿河尋找活計。因此,崖墓形式也傳到了白村,並逐漸被村民接受。

孫姓匠人團隊,為僱主在距離地面 4 米多高的崖壁上,開鑿出一孔進深 2 米多的墓穴。可能是為 " 做廣告 ",也可能是為其他目的,墓穴完工後,匠人團隊在墓穴外壁左上方刻下文字,記述了這個過程。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習水河流域的一處崖墓群

這段文字,成為確認崖墓建造時間的關鍵。同時,這段文字從另一個角度證明,早在 1779 年前,白村這個地方就有了人煙,還與數百公里外的川中匠人有了聯繫,用了流行的墓葬形式。

這段文字,也就成為紅旗村最早的 " 村史 "。

18 孔崖墓 佐證村莊千年前生活

一天半時間裡,調查隊穿荊棘、爬山崖,在紅旗村可到之處的崖壁上,總共發現了 3 處崖墓群,共計 18 孔崖墓。包括刻有紀年的崖墓在內,確認 3 孔崖墓上有文字。

這些崖墓,有的開鑿於紅色丹霞石壁上,有的鑿於白色砂石巖壁上,門框、墓頂上存在差別,但總體形式大多一致,因此被初步認定形成時間為漢代,與四川同類崖墓相似。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習水縣境內漢代崖墓上,用魚和船表現的水環境

漢代,中國生產力水平還不發達,在堅硬的巖壁上開展墓穴,是一項不小的工程。此前,有專家分析上游大坡鄉河嘴上崖墓文字說,題款上 " 直錢五千文 ",可能是匠人開鑿崖墓的工錢。

五千文,在漢代是什麼概念?對照《漢書》等史料分析得知,當時一文錢能買半斤米。這就是說,貴州迄今最早有文字紀年的崖墓,其工程造價是 2500 斤大米。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兩個孩子從習水河邊的稻田旁走過

在白村崖墓上,有 " 七千米八十石 " 的文字。由於文字模糊,關鍵字不明,暫且不算可能是錢數的 " 七千 ",但 " 米八十石 ",按《中國經濟通史 • 秦漢經濟史》中漢代 "1 石=27 市斤粟 " 的說法,折算成糧食應為 2160 斤,而按一文錢半斤米換算,應為 4320 文。

這樣的工程造價,即便放在現在的偏僻農村,也不算低。即便是僱主 " 事死如生 " 的厚葬習俗,傾其所有,但能拿得出這麼多的錢糧,家境看來也不太差。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一對婆媳在習水河釣魚的場景

一個村內,在長不足 5 公里的河岸上,分佈著如此眾多造價不菲的崖墓,足說明蜀漢時期的紅旗村一帶,相當部分人的生活過得富足。

漢時習水河 富自何處?

在習水縣境內,目前已知的漢代崖墓約有 200 多孔。其中,崇山峻嶺、至今交通仍不便利的習水河流域,約佔三分之一。

根據河嘴上、白村崖墓造價分析可知,在人口並不算密集的習水河流域,東漢以來雖不如處於大道的赤水河沿岸,但 " 富人 " 也不算少了。偏僻的山溝裡,村民因何富?因資料缺失,調查隊一時難找到準確答案,只能根據沿途所見所聞分析。

新發現的崖墓群 將習水河邊這個村的歷史一下推至千年前

李飛在辨讀白村崖墓上的文字

首先,漢時的習水河流域地區,村民以傳統農耕為主。當時生產水平遠不如今,但人口肯定要少得多(東漢末全國人口 1600 多萬人,公元 220 年人口 2300 萬)。人少地多,加上習水河流域氣候溫潤、臺地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個別地帶可一年兩熟,村民的收穫也不少。

此外,在習水河流域較多的崖墓上,都能見到魚形圖案,說明這一地區村民生活、生產與水有關。在調查期間,仍可見到婆媳二人下河釣魚場景,據稱她們每天釣魚的收入,有 200 到 300 元錢。

由此可見,魚牧等水上謀生手段,也可能是該地區漢時的另一種經營方式。

另一因素,漢時全國多地長時間陷入戰亂,但習水河流域地處偏僻,還不是兵家爭奪之地,相對安定。

很有可能,正是上述原因,讓習水河流域村民漢時生活相對富足,也為來自四川的 " 匠人集團 " 到今天的黔北謀生提供了條件,進而帶來生產技術。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黔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