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湟水河畔瓜果之鄉香飄四溢

這裡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是河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譽為河湟谷地的瓜果之鄉;這裡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被賦予青海“東大門”的美譽。

近年來,民和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推進農牧產業精準扶貧工作,著力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著力強化農牧業新技術推廣。同時,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實現了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果子熟了村民笑了

仲秋時節,置身於民和縣馬場垣鄉金星村,一棟棟日光溫室整齊排列,在火熱如夏的溫室大棚裡,村民魏玉林正在自家的棚裡整理人參果枝。在魏玉林的溫室大棚裡,滿棚都是一米多高的人參果苗,秧苗上掛滿了人參果,空氣中瀰漫著瓜果的香味。

2009年,金星村在建設農業園區的機遇下,通過土地流轉,整合土地465畝,建成200棟冬暖式溫室大棚。2010年,魏玉林看準機遇,在兩棟溫棚裡種植了人參果。自種植以來,他棚裡的人參果便暢銷不斷。魏玉林說:“這兩年的價格雖然比不得以前,但銷售旺季每公斤仍能賣到16元左右,相比其他果品,人參果掛果週期長,而且每年水果淡季的情況下,集中出售,價格相對也高,保證了種植戶的收入。”魏玉林說,去年他的兩棟溫棚收入達到了6萬元。

採訪中,魏玉林的大棚裡熱熱鬧鬧,眾多遊客前來採摘。同村的馬先生採摘完後過秤,一次性裝了40斤人參果。“中秋節快到了,我多買一點,送給外地的親戚朋友。人參果現在已經是民和的一大特產了,正好也能推介一下家鄉的特色水果。”馬先生說。

從推廣試種到如今初具規模,人參果已經成為金星村村民致富的金鑰匙。目前,金星村種植人參果的溫棚達到130棟,人參果成為村民增收的主產品。

馬子東是馬場垣鄉金星村的農民,前些年外出打工,一年到頭也僅有1萬多元的收入。後來,村裡人嚐到了種植人參果的甜頭,馬子東也開始種起了人參果,4個棚一年能帶來6萬元的收入,比起打工,家門口的種植讓馬子東顧家掙錢兩不誤。

“摘一個嚐嚐,我們這裡的大棚用的都是有機肥,水果吃起來口感很好。”在馬子東的溫室大棚裡,他熱情地招呼著前來採購的遊客。為了保證人參果的原味,當地農戶都用上了無汙染的有機肥。品質得到保證,這也是十年來馬場垣鄉金星村的人參果長興不衰的根本。為使品質得到保證,民和縣農牧部門從天祝、門源等地不斷引進人參果苗,人參果品種不斷更新,為果農提供了優質育苗。

金星村黨支部副書記馬建維告訴記者,金星村共有21個社,其中3個社的農戶都在種植人參果,海石灣、西寧等地的遊客和商戶前來採摘和批發,在市場上備受青睞。金星村依靠目前已初具規模的果品優勢,將做大做強果品產業,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主產業,成為村民致富路上的金鑰匙。

產業多了村子富了

民和縣官亭鎮多年來一直以種植土豆、小麥、胡麻等傳統農業和養牛、養羊等傳統養殖業為主。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的實施,貧困戶們在多方支持幫扶帶動下,也漸漸開動腦筋,充分利用每人5400元的產業發展資金髮展起了各類產業,2016至2017年,包括別落、光輝在內的官亭鎮4個村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吃飯、穿衣、住房有了保障,基礎設施齊全了,產業也初顯成效,那如何鞏固後期產業,讓農民更加富裕呢?這個答案也許能在官亭鎮發展特色經濟農作物的道路上找到。

張海山是官亭鎮十里八村鄉親們眼中的一位能人,他的“能”並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因為三年前看到了別人種植百合發家致富。百合生長週期長,種植成本高,很多人並不敢輕易嘗試,2015年,光輝村村民張海山在首次試種中就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30畝,儘管目前還未見效益,但在張海山的帶動下,很多農民看到了百合種植的廣闊前景,陸續種起了百合,如今官亭鎮的百合種植已達到包括鎮黨委政府爭取的少數民族項目支持的80畝(5.33公頃)在內的400畝(26.67公頃)。

過幾日,張海山種植的30畝百合就可以收穫了,據張海山保守估計,能有50多萬元的利潤。說起大風險背後的堅持,張海山說,除了自身性格使然,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扶持和幫助。

張海山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400畝的百合,一年7個月的鋤草期,一畝地需要15個人工,每人每天發放工資60元。這樣看來,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不僅使種植戶有了收益,周邊的留守老人和婦女也在家門口掙了錢。當天在百合地裡鋤草的婦女白瓊告訴記者,這樣的務工,既不耽誤農活兒可以照顧家裡,還能掙一些零花錢,心裡很滿足。

發展特色農業之路任重而道遠,經過多年探索,如今,除了黃芪、百合,官亭鎮還形成了薄皮核桃經濟林等,特色產業助推全鎮農民增收的步伐。

潛力大了農業強了

在北山鄉黃土地上,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在種土豆。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那些窮苦日子裡,馬鈴薯只是填飽肚子的“救命薯”。而今,馬鈴薯作為民和縣的特色優勢作物,全縣適宜種植的面積在64萬畝以上,馬鈴薯近三年播種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既是農民的主要糧食和經濟收入來源,又是貧困乾旱山區的主要避災作物。

近日,記者來到了北山鄉,在羅家灣村的田間地頭,視線所到之處盡是綠葉相擁、開著白色或淡紫色花的馬鈴薯。在當地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君德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李君業正在田間觀察馬鈴薯長勢。

李君業是北山鄉牙合村人,2015年,他辭去了在海西鹽廠的工作,毅然決定返回家鄉創業。在一次偶然機會下,他來到了張家口馬鈴薯種植基地考察學習,張家口生產的馬鈴薯因品質高、耐儲運,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這也深深觸動了李君業的心。經過多次考察和學習,2017年,他在北山鄉承包流轉土地650餘畝,其中330畝種植脫毒馬鈴薯。不僅如此,在李君業的合作社裡,有40戶貧困戶打工,不僅有本村的,還帶動了周邊村子的貧困戶加入。

據瞭解,北山鄉在2017年整體搬遷入住川口鎮史納安置區,原鄉村居住的農民群眾種植農作物十分困難,致使北山多數土地撂荒,去年成立了海東市北山供銷合作社,供銷社主任冶明說:“北山供銷合作社積極探索開展土地託管服務,在北山鄉羅家灣村流轉土地600畝,種植馬鈴薯,引領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結合,使農民群眾在服務中得到實惠。”

冶明說,供銷社在北山鄉開展土地託管種植馬鈴薯600畝,1畝產按3000斤單價0.6元計算,可實現年平均銷售收入108萬元,年平均淨利潤為27萬元。可長期為建檔立卡戶提供就業崗位,使68戶建檔立卡戶的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使農戶每畝增收託管費100元,實現供銷社與農戶“雙贏”。

民和縣農牧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民和縣高度重視馬鈴薯產業發展,把馬鈴薯作為糧食增產、農民收和農業增效的一大亮點,將其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十大農牧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從品種選育、脫毒種薯生產、綜合技術推廣及加工等方面,在政策、資金上給予了重點扶持,進一步推動了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種植水平不斷提高,馬鈴薯科研和推廣體系逐步完善,脫毒種薯繁育體系不斷健全。(記者張娜通訊員白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