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中國古代10大老將

中國古代10大老將,廉頗,王翦,趙充國,馬援,黃忠,李靖,郭子儀,楊業,俞大猷,鄧子龍

在中國的歷史上名將如雲。但是年逾花甲仍能披掛上陣征戰沙場的確實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星弱璀璨。下面記錄的10位老蔣軍所在歷史環境相對明瞭些,而且知名度較高。然雖如此,十仍是個限數,難免有所遺漏,望大家體諒望以借鑑。

廉頗[戰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封信平君,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因為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這個名字成了中國古代老將軍的代名詞。

廉頗在戰史上最有名的戰例,應該是與樂乘在“鄗代之戰”中率20萬趙軍大敗60萬燕軍,成為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不過《史記》中的廉頗故事,最有名的是兩件事:一是與藺相如的“將相和”,此事家喻戶曉,被傳為佳話;二是年老被趙王棄用。

年老的廉頗住在魏國,趙王數困於秦兵,思再得廉頗,令使者赴魏,看廉頗可用否。趙使者見廉頗,廉頗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誰知廉頗的仇人郭開聽說趙王欲起用廉頗,“多與使者金,令毀之”。於是這使者還報趙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說他一會兒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一聽,哪裡還敢用這老兒?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王翦,[戰國末期人]生卒不詳:父子滅五國功高不震主

王翦,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氏也因此和蒙氏並稱為秦國兩大將領世家。

公元前226年,秦王準備吃掉楚國,他問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馬,答曰20萬足矣。秦王又問王翦,王翦答道:"非60萬不可,20萬人攻楚必敗!"秦王不信,以為王翦年老怯戰,遂命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氣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楚國上下為之震驚,楚王拜項燕為大將,帶兵20萬人,水陸併發,火速迎戰李信。李信不被項燕伏下的七路軍兵殺得大敗而逃。項燕一連追殺三日三夜,秦兵死傷無數,將尉多人被殺。秦王得報,方後悔未聽王翦之言。

李信出征之時,王翦就已託病回家養老。秦王政親自到王翦家,敦請王翦出征。王翦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於是秦王遣60萬大軍,王翦果然率軍大破楚軍。

與四大名將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極高的軍事才華,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領60萬大軍,容易招致君主猜忌,於是主動要求秦王賞賜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討賞。有人覺得此舉過分,但王翦認為,如果不多多地討封良田大宅作為子孫的產業,來表示自己無別的打算,就反而會使君主猜忌。從王翦開始,王氏三代在秦為將,直至秦滅,可見王翦此舉在當時還是頗令秦王放心。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76歲統兵平定諸羌

趙充國原籍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後來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趙充國的父親叫趙君育,生了趙充國和趙子聲兄弟兩個,二人均有建樹,特別是趙充國,善長騎射,沉勇有大略,讀書好學,精通筆法,熟悉少數民族事務。他起初是騎兵,因為是金城郡良家子,善於騎射,補為羽林軍士,侍衛皇帝。他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在漢武帝、宣帝時,他在征討匈奴、羌、氐的戰爭中身經百戰,屢建奇功。

漢宣帝初年(約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聯合匈奴,威脅漢王朝。漢宣帝派義渠安國西征,無奈義渠安國採用辦法不妥,激怒諸羌聯合進攻湟中,安國敗退,損失甚重。宣帝看到趙充國已七十多歲,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領兵平羌人選徵求趙的意見,趙答:“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了。”宣帝問他平羌的計劃,他說,“百聞不如一見,到前方瞭解敵情後,才能拿出方案。”

六月,他率1萬騎兵從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出發,到黃河岸邊。趙充國奉命統兵進佔湟水谷地,採取分化瓦解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諸羌聯盟,打敗了先零羌並使之歸順。不過5個月,徹底平息了羌亂。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花甲出征馬革裹屍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愧囂的屬下,甚得愧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後漢書·馬援傳》和《資治通鑑》等史書對馬援“平定西羌,遠征交趾,駐軍邊塞,平亂武陵”,褒譽有加。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武陵有五溪,即雄溪、門溪、西溪、潕溪、辰溪,為少數民族(古代稱“蠻夷”)聚居之地,故稱“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馬援當面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掛上馬,威風凜凜。劉秀贊為“矍鑠翁”,同意他率部出征。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大軍到達武陵臨鄉,擊“蠻夷”,勝之,餘眾逃進竹林中。馬援駐軍下雋縣,抉定選擇“路近而水險”進軍壺頭山的路線,以為取得壺頭山,就扼住“蠻夷”的咽喉,充縣之敵可不攻自破。三月,漢軍進至壺頭山下,“蠻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這值暑熱,士卒多疫死,馬援也病,遂困。乃鑿岸為室,以避暑氣。“蠻夷”往往升險鼓譟,馬援輒曳足以觀之。不久,馬援病死,實現了“馬革裹屎”的夙願。

黃忠(145年-220年)字漢升:定軍山一擊抉勝

黃忠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本為東漢未年群雄劉表麾下,後成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歷任中郎將、討虜將軍、徵西將軍,官至後將軍,死後益為剛侯。

蜀漢名將黃忠,由於《三國演義》和京居譚派名戲《定軍山》眾塑造的形象,在民間也已成了老將軍的代名詞。

黃忠到底老不老?從關羽關二爺一句不屑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來看,黃忠的確是一員老將。《三國志》說他“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亦可見其勇。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及法正進駐陝西陽平關。劉備與陝西漢中曹軍對峙。黃忠隨從劉備,於定軍山連斬曹操二將。特別是“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擊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使得曹軍慘敗,黃忠名聲大震。

李靖(571-649年)字藥師:年逾花甲出擊吐谷渾

李靖,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長安被俘,李淵欲殺之,在李世民說情下倖免一死,於是隨李世民,在征討王世充的戰爭中立下戰功,被授為開府。

作為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李靖一生征戰,其最輝煌的戰果是為大唐擊滅東突厥。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抉定大舉反擊突厥,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兵10萬,分六道出擊突厥。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漢的牙帳所在地定襄。太宗稱讚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於是進封李靖為代國公。二月,李靖又率一萬精騎突襲陰山,俘虜突厥兵一千餘帳。接著趁大霧向鐵山急進,一舉攻破頡利可漢的牙帳,生擒頡利可漢,為患中原多年的東突厥從此滅亡。李靖因滅東突厥之功,獲加光祿大夫,拜尚書右僕射。

貞觀八年(公員634)十月,擔任宰相職務的李靖以足疾辭任。未過兩月,吐谷渾進犯涼州。年逾花甲的李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請求掛帥親自遠征。他一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大敗吐谷渾,首戰告捷。李靖抉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不久,山窮水盡的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平定了吐谷渾。李靖主動請纓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大軍征討土谷渾。貞觀九年,李靖在積石山大敗土谷渾軍,土谷渾可汗伏允被殺,其國土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

郭子儀(公元697-781年):68歲深入回紇軍孤身退敵

郭子儀是唐朝著名將領,中興重臣。史書上說:"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30年。"這個評價並不為過。尤為難得的是,他終其一生"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實為人臣楷模。

郭子儀在唐朝歷史上的第一件大功是平定安史之亂。叛亂初期,郭子儀被調任為朔方(駐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節度使,奉命進擊叛軍。他不負眾望,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陽縣東)大敗叛軍另一主將史思明。接著,他指揮大軍,收復了洛陽、長安。

在郭子儀晚年,其原部下平定僕固懷恩因不滿朝廷起兵反叛。懷恩是當世猛將,朝中無人可敵,只好請郭子儀前去平叛。懷恩的部下都曾經跟隨過郭子儀,聽到郭子儀要來,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軍隊大亂,僕固懷恩無奈,只好率300親兵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郭子儀到達汾州(今山西汾陽縣),懷恩的部下紛紛歸順,河東局勢安定。

僕固懷恩心中不服,於是向吐蕃、回紇(維吾爾族及其他民族的前身)借來10萬大軍,從靈州向長安進攻。朝中文武百官,又是一籌莫展,皇帝惴惴不安,立即讓郭子儀率軍出鎮奉天(今陝西乾縣)。僕固懷恩率領10萬大軍,橫衝直撞,旁若無人,來到奉天,只聽戰鼓咚咚,殺聲震天,奉天城外,唐軍擺成一字陣勢,非常嚴整,當中豎著一面帥旗,隨風飄揚,旗上大書一個"郭"字。吐蕃、回紇兵一聽郭令公的大名,都嚇得丟盔卸甲,四散逃跑。僕固懷恩只好帶領殘兵敗將,退回靈州,郭子儀不戰而勝。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僕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禦賊兵。郭子儀一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涇陽。時年68歲的郭子儀趁僕固懷恩在軍中暴病身亡之機,親身前往回紇說和。因為他在回紇的威信極高,被回紇人稱為“郭令公”。看到自己仰慕中的偶像郭子儀竟然親自隻身前來,回紇人非常感動,當即和郭子儀軍隊聯合,大敗吐蕃。

楊業(約932-986年):年近花甲陷敵營絕食身死

楊業,本名重貴,又名繼業,宋朝名將。他20多歲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後北漢戰敗,楊繼業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久聞其勇名,派人前去勸降,楊繼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終於投降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駐守於代州,並於雁門之戰中將契丹擊破。後來就有了一旦契丹見到楊繼業的軍旗,即立刻退兵的轟動名聲。人們給楊繼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意圖收復幽雲十六州,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潘美、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復了四個州。但另外兩路戰鬥不力,宋軍敗勢已定,決定撤退。潘美、楊業一路人馬同時還要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撤退到狼牙村時,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監軍王侁卻說楊業懼怕敵人,迫使其出戰。楊業明知必敗,只得囑託潘美派人接應,以挽回敗勢。

遭到遼軍伏擊後,楊業帶兵且戰且退,卻不見有人接應。原來王侁怕楊業戰勝搶攻,竟令潘美帶援軍撤離。聽聞楊業失利後,竟命全軍逃跑。楊業無力迴天,全軍覆沒,自己身負十多處傷,被遼軍施冷箭俘虜。遼將勸降,楊業稱:“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遂絕食三日而死,時年約5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