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甲午战争前,日军如何学习中文?

文|陈卿美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的国运转折之战。对于这场战争,日本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战胜中国自然也很合理。要说战争准备,其实中国与日本同时在准备,两国都准备了三十年,最后还是以日本胜出。尽管原因有很多,但与日本这个民族积极进取、虚心好学有很大关系。比如甲午战争前对于中文的学习,日军就曾做足了功夫。

1879年11月的一天,16名日本年轻人悄悄抵达北京,他们的到来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日本人不是来访问的,也不是来学习技术的,而是专门学习中文的,且以北京官话为主。这批年轻学生正是日军参谋本部派遣到中国,专门学习中文为主。理由是为了中日友好交流,便于做翻译,“便于语言翻译之用,有培养译员之必要。”

甲午战争前,日军如何学习中文?

图为甲午战争中的日军

​其实这只是日本方面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清政府才会批准。在上海则有专门接收日本人的中文学校。如宗方小太郎,1884年进入上海东洋学馆学习中文。当时没人知道,宗方小太郎是日本间谍。根据日方统计资料,从1873年到1888年,仅日本军方就派出了166人赴中国开展军事侦察、情报搜集工作。他们或伪装成商人,或是伪装成朝鲜人,在中国四处游历。宗方小太郎就曾伪装成药材商人,有时为了掩盖语言方面的劣势,在北方活动时,宗方小太郎还经常假装自己是福建人。

其实,日本本土也有中文学校,如1871年,外务省创立的汉文学所。1873年,在东京成立的汉语私塾日清社。但由于水平有限,日本不得不派出学生到中国本土学习中文。两年学成后,这些学生回到日本均做了中文教师。日清社甚至还花重金从中国聘请中国人做中文老师。这就是请外教。

自1880年后,日本各地的中文学校发展迅速,大都为日军学习中文所用。如兴亚会支那语学校、专门培养日军的陆军与海军官兵学习中文。1883年成立的日本陆军大学也有专门的中文学习科目。

与此同时,为了迅速提高日军官兵的中文水平,日军主持出版了各种学习中文教材,如《支那文典》、《日清会话自在》、《兵要支那话》、《支那话要略》等。日军提醒官兵,这些书籍就是做“有事之日”、“ 他日之用”。所谓“有事”、“他日”是否暗示两国未来会发生战争不得而知,但书中内容则明显有了侵略者的影子。

在《兵要支那话》一书中,列举了大量与军事相关的日常用语,如“有枪子弹吗”、“扎死你”、“你营里有多少人”、“你不肯说实话就打死你”、“水师提督是谁呀?”。在《日清会话自在》一书中,也有很多恐吓用语,如“快说实话还可以叫你活着”、“把他押到牢里去”、 “若是跑就杀你”等。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四年内,出版了大约60多部中文教材。尤其是在1894年的9月,仅仅一个月,就出版了7部。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方面又出版了很多学习“台湾语”的教材。另据统计,在甲午战争前的三百年中,日本共翻译了中文著作大概有129种。

这些学习中文的出版物不是在后方使用,而是要上前线的。尤其是前线冲锋攻城略地之时,更是要携带这些翻译教材。战争打到哪里,教材就要带到哪里。通常是,前线部队给后勤部门发电报,需要多少本什么书。比如1895 年 2 月 39日,日本大本营大生定孝副官给大生中佐发给参谋本部藤井大佐发电报,点名要求紧急运送400部《日清会话》。

不仅前线的广大官兵需要学习汉语,随军的翻译更要学习。官兵只需学习一些常用语即可,但翻译不同,必须具备日常沟通交流的能力,而且翻译的数量也不是少数,仅仅日本陆军第二师团就需要32名翻译。不仅前线部队需要翻译,后勤医护部队、战地医院同样需要翻译,因为日军要救治大量的清军战俘(这点不如清军干脆,遇日军战俘一律斩首)。清军战俘被关进监狱后,也需要翻译。

通过这些战争细节的还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日军攻下一个城市时,或是俘虏了清军士兵后,首先会用刚学到的中文进行盘问、恐吓,“不说实话就杀了你”、“你们有多少士兵?”、“水师提督叫什么?”。甚至日军的一些士兵还会随身携带中文小册子,遇到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发音时,赶快翻翻小本本。

随军翻译的征调大多来自各中文学校,如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就紧急征调了日清贸易研究所的150名学员赴前线做翻译。在这些翻译中,有一个人叫御幡雅文。他就是1879年11月被派到北京学习中文的16名留学生之一。在甲午战争打响后,御幡雅文已经是日军里的权威翻译。

甲午战争前的若干年,估计很多日本人都不明白“有事之日”、“他日之用”指的是未来的侵华战争。但显然,从日军对中文的积极学习来看,日军高层对这场侵华战争是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

不过有一点值得深思,那就是日军在下苦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清军有人学习日文吗?恐怕连这种意识都没有。学习对方语言,也是一种知己知彼。不知彼,怎能不败。甲午战败后,中国人猛醒,原来隔壁邻居已经是我们的老师。于是,中国开始掀起赴日留学热。相比日本提前二十年的布局,中国人明显有点后知后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