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南明共有几个皇帝?

吾心安处


明亡以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政权,统称为南明。

最早建立的是福王政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中央政权的消息传到江南后,明朝陪都南京六部文武大臣决计拥立新君,重建明王朝。1644年五月十五日,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政府,定明年为弘光元年。这个政权控制着农民起义军兵锋未至的江南广大富庶地区,有五十万军队,力量相当雄厚。

福王政权一建立,就打着“报君父之仇”的旗号,与起义军相对抗。对于清朝统治者,则准备随时与之妥协。六月,他们派兵部侍郎左懋第等通使致谢,“相约杀贼”。明使臣带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绸缎一万匹,作为酬谢清军入关破“贼”的礼品。还海运大米十万石、白银五万两,犒谢吴三桂。同时提出,消灭起义军后,清军退出山海关,由福王政权重建明王朝。每年给清统治者进贡白银十万两。清朝收下了南明的礼品,但拒绝了与之平分胜利果实的建议。他们扣留了左懋第,并部署军队,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南下,攻打福王小朝廷。

福王政权根本不是清朝的对手。清兵南侵,警报时至,福王并不理睬。除夕,群臣进见,福王不乐,众人误认为他在为社稷担忧,再三劝慰。结果朱由崧答道:“后宫寥落,且新春南部无新声”,弄得群臣哭笑不得。朱由崧修建兴宁宫,所挂楹联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南明统治者颓废、空虚、腐朽的精神状态。

这时朝中官员又继续了明末的党争,作为政治上排除异己的手段,勾心斗角,乌烟瘴气。一些人指斥马士英及他所引荐的兵部尚书阮大铖为阉党,上本弹劾。马士英以拥立之功,指责他的对立面为东林党,竭力杀逐。除此之外,马士英等朝廷大员揽权行私,借口筹集兵饷,兴修宫殿,搜刮民财,卖官鬻爵。当时,南京街头流传民谣:“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福王的文武大臣中,实心为朝廷办事的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他出行不张伞盖,吃饭不备两菜,睡眠不解衣带,多次上书,要求朱由崧卧薪尝胆,报仇雪恨。对于清军,他则幻想以黄河为界,共同镇压起义军。后来,他识破清军南下意图,一再呼吁朝廷注意。朱由崧和马士英却置若罔闻。在这个腐败的朝廷中,史可法孤掌难鸣。他的努力虽然博得一些人的同情和称赞,却无补于大局。

马士英的专横腐败,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和反对1645年,武昌守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带兵直攻南京。马士英调江北四镇军迎击,江淮防线一片空虚。清军乘机大举进犯。四月五日,多铎进攻泗州,渡过淮河。十八日,清军到达扬州城下。史可法督师扬州,困守孤城,调军队援助,各镇拒不听命。清廷曾多次写信给史可法诱降,史可法都严辞拒绝。这时多铎又五次写信给史可法,史可法都不启封。十九日清军攻城,史可史可法率领军民抗战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刘肇基领兵巷战,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清兵杀掳十天,把这座繁华的城镇变成一片废墟。史可法被俘,多铎宾礼相待,口称先生,以高官厚禄诱降,史可法不屈牺性,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接着,清兵渡长江,到达南京。这时朱由崧正在夜宴,闻讯狼狈出奔,逃往芜湖。马士英逃往浙江。留在南京的忻城伯赵之龙、尚书钱谦益,率文武百官投降,跪迎多铎进城。多铎派兵进攻芜湖,总兵田雄等献出朱由崧,投降了清朝。朱由崧被解入南京,百姓夹路唾骂,往他身上扔砖头瓦块。不久,朱由崧被清军处死。

清军攻占南京后,明王朝在浙江方面的残余势力,拥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监国位。同时,福建方面,又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这时南明有了两个并存的政权。

鲁王监国,拥有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各地的义军,拥有一定的实力。但这个小朝廷内部分裂不和,政治腐败,尤其是和唐王的关系,双方为了争夺领导权,不仅不能共同对敌,反而势同水火,给清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因此,鲁王监国的一年中,虽然击退清军,收复海盐、乍浦等地,颇有一线生机,但终于敌不过强大的清军,最后完全失败。鲁王本人逃亡各地,飘泊海上,后来只好投奔郑成功。郑成功是唐王手下的人,桂王政权建立后,他又遥尊桂王,接受桂王封号,所以对鲁王以藩王相待。鲁王只好取消监国名号,在郑成功门下当一名食客,最后老死台湾。

鲁王政权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杰出的抗清英雄——张煌言。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时曾中举,明亡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当时绍兴一带的抗清义师。鲁王监国后,官兵部右侍郎。鲁王逃往福建后,他在浙江继续抗清斗争。1654年,曾和石浦守将张名振率领数百艘船只由崇明入京口,抵达仪真,登金山,遥祭明孝陵。张名振不久死去,张煌言率领大军驻扎天台,他整顿队伍,军势大振。他又主动争取和郑成功团结合作。郑成功由于派系门户之见,对鲁王手下的人有很深的隔阂,但张煌言以大局为重,终于使得郑成功放弃成见,与张合作,并对张煌言十分敬重。1659年,张煌言和郑成功联合出师北伐,郑成功以招讨大元帅名义,请张煌言作监军,共率领水陆大军十七万人,从崇明直破瓜州、镇江,最后包围南京。当时江南义军纷纷响应,形势极为有利。张煌言又西进安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四府和二十几个州县。但由于当时战略战术上的一些错误,致使这次北伐终于失败。张煌言从1647-1659年十三年间,先后出师长江发动了八次北伐的战争,以1659年这次北伐规模最大。失败后,张煌言返回天台,他积蓄力量,准备待机而起。但不幸于1664年在一个叫悬山岙的孤岛上,被清军逮捕,不久在杭州被杀。他临死时态度从容,看见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叹息地说:“大好山色!”张煌言有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所领导的东南抗清运动,与郑成功的海上义师、西南李定国所领导的抗清队伍,鼎足而立,是抗击清军的重要力量。

唐王名聿键,1645年在福州称帝,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年号隆武。唐王政权以天兴、建宁、延平、兴化为上游,汀州、漳州、邵武、泉州为下游,各设巡抚。福建的北部,自仙霞岭而外,有一百七十处都设兵把守。在军队方面,编排操练,以十万防守,十万出征,井然有序。除福建外,唐王政权的领土还兼有两广、云贵、湖南以及湖北、安徽、江西的一部分,很有光复的希望。唐王本人也虚心求治,颇有作为。但明王朝的腐朽无能,同样地也为这个南明小王朝所承袭。唐王政权的实权,完全掌握在大军阀郑芝龙的手里。郑芝龙本是海盗首领,崇祯时接受招抚,官至都督总兵官,福王时封为南安伯。他拥有海上霸权,富甲侯王。唐王是他拥立的,所以又以开国元勋自居,跋扈嚣张。在经济方面,对人民残酷剥削,多方榨取。唐王颁发的轻税薄徭的诏书,完全是一纸空文。在军事方面,郑芝龙拥兵自重,置国事不顾。这样一个小朝廷,当然是无法承担领导人民抗击外敌的重任的。1646年,清兵攻入福州,唐王从延平出奔汀州,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郑芝龙降清。唐王政权只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告终结。

唐王死后,同年十一月,广西方面拥戴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即帝位于肇庆。这是南明建立的最后一个抗清据点。

朱由榔懦弱寡断,昏庸腐朽,一生闻警即逃,颠沛流离。小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党争纷起。地方上则是军阀割据,你争我夺。桂王政权自始至终都处于朝不保夕的状况,朱由榔先后在肇庆、梧州、桂林、全州、武岗、南宁、安隆、昆明、缅甸等地安身,他受权臣军阀的挟制,最后被吴三桂在昆明用弓弦绞死,永历王朝也随之结束。

桂王政权先后延续了十六年之久,它之所以能够苟延存在,主要是农民起义军积极抗清和对它支持的结果。在统治阶级内部也还有一些识大体,奋发图强的官员支撑大局。这些官员中最有作为的是瞿式耜,江苏常熟人,明万历进士。崇祯间官给事中,后官至广西巡抚。他精明能干,坚忍不拔,有着光复明朝山河的宏图远见,为了维护和巩固桂王政权,竭尽精力。他主张整饬内政,主要是消除倾轧,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在军事方面,他认为应联合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清。在经济方面,他广开财源,办理钱法、盐政和屯田来筹措军饷,以弥补经费的不足。经过瞿式耜的整顿努力,永历朝廷一度不仅转危为安,而且颇有恢弘的规模和气象。然而,永历朝廷内部极端复杂腐朽,外部强大敌军压境,已不是少数爱国志士的力量所能拯救。1650年十一月,清军围攻桂林,瞿式耜决心“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最后他和总督张同敞衣冠肃然地坐在大堂之上,被清军捉住。清军百般诱降,他们坚定不屈,在桂林的独秀峰下慷慨就义。

桂王政权自始至终都是靠农民起义军来支撑危局。李过、高一功领导的荆襄十三家军,本是李自成余部,他们在湖南一带抗击清军,成为永历政权的北方屏障。在湖北、四川一带活动的夔东十三家军,在郝摇旗、刘体纯领导下,明亡后十余年间,据守川湖边区,阻击清军进入西南,从而保护了永历朝廷。张献忠余部李定国领导的大西起义军,更是永历朝廷的最后支柱。李定国本人对桂王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永历王朝是腐朽的明王朝的继续,它无力抗清,又对起义军,采取歧视、分裂、牵制等手段,致使抗清斗争最后失败。


苦茶庵


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南方又陆续出现几个明宗室称帝的小朝廷,一直到1662年。一共称帝的是四位皇帝:监国不算。

第一位:弘光帝朱由崧,他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杀了以后,和鹿肉一起做成了“福禄宴”。朱由崧后来被封为嗣福王。1644年五月,被马世英、阮大鉞等军头拥立为帝,实权也掌握在这二人手中。清军南下,1645年朱由崧被俘并押往北京,1646年被斩杀于菜市口。

第二位,隆武帝朱聿键,他是朱元璋一个被封为唐王的儿子的后代,1645年即帝位,据说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生不逢时,大明王朝的腐败无能继续传给了南明小朝廷,特别是掌握实权的郑芝龙不思进取,只想自肥,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朱聿键被俘不屈,绝食而死。

第三位,绍武帝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隆武帝死后他在广州被立为帝,不过很快失败被杀,时间不过一个多月。他与在肇庆称帝的朱由榔争,因此同时并立,多被忽略不计,也的确无甚作为。

第四个,永历帝朱由榔,他也是朱翊钧的孙子,明光宗朱常洛的侄子,桂王。1646年被立为帝,直到1662年被杀,一共在位十六年。这十六年过得不消停,被清军追的四处奔波,地盘越来越小,最后逃进缅甸。緬王在压力下把朱由榔君臣交给追击来的吴三桂,吴三桂把朱由榔用弓弦勒死在昆明逼死坡。1662年,大明统绝。


磨史作镜


南明是指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后,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坚持抗战的这一段时期,大概持续到1662年左右,这一点时期被称作南明,而关于南明的截止时间,目前史学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是一般以1662年为主流学术意见。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南明却出现了三位皇帝和两位监国,当然也可以说是四位皇帝和两位监国。


弘光帝——福王朱由崧


崇祯皇帝的噩耗在1644年的四月传到了明朝陪都南京,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成了南京大臣们的当务之急。按照封建传统和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论血缘亲疏当属福王朱由崧最为合适,他与崇祯皇帝都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亲孙子,而且二人是平辈,所以朱由崧继位当属名正言顺。


虽然东林党人反对,但是朱由崧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对于他而言最正确的选择,他选择拉拢手握兵权的军阀高杰、刘良佐和黄得功等人,最终在此三人以及他们的上司马士英的兵力协助下,朱由崧得以在皇帝大选中胜出。五月三日,朱由崧在南京称监国,五月十五日,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弘光皇帝。


1645年五月初五日,清军抵挡长江北岸,五月初九日,清军渡江来到长江南岸,攻克镇江。五月初十,弘光皇帝和马士英得知消息后连夜出逃,后因叛徒出卖而被俘。1646年五月,清朝政府将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连同其他藩王一起秘密杀害。


鲁王监国——朱以海


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后人,朱檀被封为鲁王,到了明末时鲁王王位传到了朱以海的哥哥朱以派,但是朱以派的命不好,1642年清军攻破山东兖州,朱以派自缢身亡,朱以海幸免于难,之后承袭了鲁王的爵位。

1644年6月间,弘光皇帝即位,但是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就被南下的清兵击败,弘光皇帝被俘。朱以海在浙东一带出任监国,并准备在第二年正式即皇帝位,但是此时一个尴尬的问题出现了,从福建方面传来消息,唐王朱聿键已经先一步登基称帝了,所以此时的鲁王已经丧失了登基的正义性。

此后,心有不甘的鲁监国与唐王的隆武政权之间多次发生摩擦,二者内耗不断,反而抵消了抗清的实力,结果导致了隆武政权的失败,鲁监国也失去了自己的抗清基地——舟山,被迫逃到了金门岛,依附郑成功。

1661年,永历皇帝被缅王交给清军,吴三桂将永历皇帝用弓弦绞死在昆明街头,南明又失去了旗帜,急需有人登高一呼。一直跟随鲁监国的张煌言建议朱以海早登大位,但是此时的朱以海已经身染重疾,而且又得不到郑成功的支持,所以即位称帝的事情也就耽搁下来,结果第二年,朱以海就去世了,第二次、也是彻底的与皇位无缘了。


潞王监国——朱常淓

朱常淓是第二代潞王,他的父亲第一代潞王朱翊镠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弟弟,封地在河南卫辉。老潞王于1618年去世,朱常淓当年袭封潞王。1644年二月份,闯军逼近卫辉,朱常淓决定弃城逃跑,逃到了淮安。

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苟延残喘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军击败了,1645年五月南京城破,弘光皇帝出逃,最终在安徽被叛徒献给清军。明朝又一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于是大臣们又想拥立逃到杭州的潞王监国。

朱常淓不得不“勉为其难地”于1645年六月初八日监国,但是朱常淓一点抵抗的意思都没有,监国之后即派人与清军商议投降之事,六天之后,潞王朱常淓即宣布投降,杭州城失,城内和杭州附近一众明朝藩王均被俘,潞王监国仅仅七天,也没有正式登上皇位。


隆武帝——唐王朱聿键


隆武帝朱聿键,出身唐藩,承袭唐王封号,祖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到朱聿键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了,听到这几个数字,你就知道此君与皇位是无缘了。

1645年,弘光政权被清军消灭,随之潞王监国也只持续了几天就投降了清军,很多明朝藩王、宗室都在南京、杭州等地被清朝俘虏,押解北京,而朱聿键则逃到了福建。

国不可一日无主,正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键被手握重兵的郑芝龙看中,被立为皇帝,改元隆武,史称隆武帝。

由于隆武帝的坎坷经历,使得他与其他南明藩王不同,没有那么娇气和懦弱,而且他在狱中吃过很多苦,也读过很多书,所以他十分的英勇且有远见,曾经建议联合大顺军余部抗清,试图摆脱军阀郑芝龙的控制,与湖南何腾蛟以及农民军会合,共举抗清大业。

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清军的快速推进,隆武帝还没有实现他的战略意图之时,就因为郑芝龙的投降,在汀州被清军俘虏,被俘之后,隆武帝拒绝投降,最终绝食自尽,相当有骨气。

隆武帝,唐王朱聿键的一生不可谓不坎坷,出身疏藩,原本与皇位无缘,又曾经两次被投入监狱,性命难保,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登上了皇位,也尝试着挽回南明的颓势,但是终究因为南明的内耗和清朝得当的策略,未能成功,尽管如此,隆武帝已经称得上是南明最有志气、最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了。


永历帝——桂王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也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亲孙子,桂王朱常瀛的儿子,崇祯末年,朱常瀛在广西避难,后来崇祯上吊自杀,江南和福建的弘光、鲁王、潞王和隆武等政权相继败亡,大明江山也只剩下两广、云贵等边疆之地,桂王朱由榔则成了大臣们拥立的对象。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

但是永历帝生性懦弱,并不能担当重任,因此在他当政期间多次逃亡迁移,但是却因为大西军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连明抗清,使得永历政权能够持续十几年之多,直到永历十五年(1661年)永历帝才在缅甸被吴三桂俘虏,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绞死。


此外,还有一位绍武帝,在正史之中有的将其列为皇帝,而有的史书则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绍武帝是隆武帝的弟弟,名叫朱聿鐭,隆武帝朱聿键死后,朱聿鐭在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在广州被拥立为帝,年号绍武,与肇庆的永历帝相抗衡。绍武政权的寿命很短,同年腊月十五,李成栋导由福建攻入广东的清兵混入城内,夺占广州,朱聿鐭自缢而死(一说被杀),结束了他为期一个多月的皇帝生涯,史称“绍武帝”。


天涯看点历史号


清朝初入关,立足未稳,便急不可待的宣布要开修《明史》。此举主要是想宣告明朝灭亡,自己已经取代大明法统,成为这片大地新的主人。并且此时弘光以于南京承继明朝大统,大顺、大西仍然具有较强实力,故清朝此举也意在表明不承认这些政权的合法性。但是历史自有公道,后来的我们不会因为这刻意的抹杀而一味的偏听偏信。

我们熟知的南明一般是由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四帝和鲁王一监国,但由于潞王朱常淓是弘光朝邹太后封的监国,所以在这里也补上。

明安宗弘光帝朱由崧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曾与某些史学家探讨过弘光皇帝,发现他并不如熟知史料中记载的那样荒淫无道。而是跟崇祯一样勤政,但就是不出成绩。那为什么我们熟知的弘光是那样一个形象,只因为他是被清灭掉的’。看到之后我也认真的查询了一些资料,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的。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衣冠禽兽’这个词吧!是在明代中早期是赞语,用来指代有品级的文武官员,颇有令人羡慕的感觉。只是到了明晚期以后才逐渐变成贬义,至清以后就用来专指道德败坏。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演变,那么有人那明初对某个人的记载告诉你,‘看当时的人都说他是衣冠禽兽’那么意思是不是就完全变了。

既然是评价,我觉得至少应该摆脱成王败寇的固定思维。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说法,大明储君是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由于崇祯殉国前既未将太子送往南京监国,又没有明确指定其他监国人选,所以这位大明最后的天子不仅没能拯救大明,还给后来的南明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大到如果没有后来的起义军主动联明,这个坑就将成为大明最后的归宿。在光宗一系已经没有任何直系男丁可以继承皇位的情况下,朱由崧这个崇祯皇帝的堂兄弟就成为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选。但是就在这个皇朝存亡之关键时刻,坑惨了崇祯的东林党们又再次跳了出来,非得表示要立潞王朱常淓这个贤君。又有人出来说立贤还得立亲,桂王朱常瀛才最合适真是可笑,在万历争国本风波中,东林诸人,一心恪守嫡长制。到了此时,却非得又要坚持立贤,可见归根结底这争的还是权位。



只是没想到,他们自己编出来污蔑朱由崧的段子,他们自己倒先信了。就在他们还在争论是立潞王还是桂王的时候,朱由崧早已取得南京附近实力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马士英的支持。无奈,东林只好接受由朱由崧继承皇位。可这就造成了两个大问题,其一本来四镇应该依靠新朝廷供给军饷而接受新皇帝的控制。但这样一来,皇帝却不得不依靠四镇来稳固地位,四镇除了黄得功皆以拥立之功皆骄横跋扈、不听调遣。其二,各地虽名义上接受弘光朝廷,但实则各怀心思。既然你弘光能靠四镇拥立登上皇位,那么拥有各地军政大权的督抚们是不是也可以拥立好当个开国元勋?虽然弘光名义上是南明的皇帝,但实则不过是京师的知府。虽然名义上还有大明半壁江山,实则就是拿一省一地去对抗敌人。


再来说回朱由崧本人。在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先后经历了“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这著名的南渡三案。要说弘光自上台开始就着实是忙的不可开交,不仅给懿文太子标、建文帝、景泰帝追尊谥号,又给太祖时期、建文时期、天启时期枉死的大臣们平反上谥。在那个局势极度危急的时刻,刚成立的弘光政权不仅没有趁清军与李自成激战,抓紧时间调兵谴将巩固防御,反而却在处处争权夺利,干些无关紧要的事。弘光是忙,但是没一件事忙到正路上。

关于联虏平寇这个战略多被后世诟病,但我觉得在崇祯刚刚殉国的时候,南明必须这样做。因为这关乎千百年来的皇朝道统,如南宋时期联合蒙古灭金,虽然在我们看来都很愚蠢,但当时你不那样做,立马就会失掉人心。就是因为弘光政权的覆亡才让拥明势力认识到清朝才是真正的威胁,为了后来隆武政权战略方针的改变打下了基础。

潞监国朱常淓

此人是弘光邹太后亲下懿旨封的监国,可他的骨头实在太软,众人皆劝其早日继承皇位,可他一直战战兢兢不肯接受。此人可谓是南明骨头最软的一位,有记载说在清军攻打杭州时。此人居然不顾城外明军正在与清军激战,从城头上给清军投送酒食。看到此景,城外明军纷纷逃走,不愿再为这位潞王作战。


明绍宗隆武帝朱聿键

这个人绝对是个异类,在当时那个拿藩王当猪养的情况下,能出这么个心忧天下并且还敢付诸实施的人也着实不易。崇祯九年,听闻大明京师被清军围困,崇祯下诏让天下勤王,朱聿键立即募军前往。在路上还跟逆军打了几仗,然后被地方官府拦下上报崇祯,唐王朱聿键还不死心还要上书崇祯希望能带兵平定逆军。可崇祯却以私募军队,擅离封地,革除朱聿键王位,关入凤阳皇族监狱。又是崇祯给南明挖的坑,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虽然后来唐王即位,但暗怀他志之人皆以唐王曾经是废藩,没有资格继承大位。


说起来隆武帝的即位还有几分运气在里边。崇祯废除他的唐王之位,关押在凤阳,使他恰巧躲过了南阳失陷。后来在弘光时期被封为南阳王,令就藩广西平乐府,但由于朱聿键贫病交加而不能成行。最后在福建实力派郑芝龙的支持下才继承大位。隆武帝可以说是整个南明最有作为、最有胆识、最有眼光的一位皇帝。上任伊始便宣布要亲领六师北伐,恢复失地。然后他对南明所面对的问题看的想当透彻,并针对性的提出各项解决措施。在位的一年多时间内,致力于平抑党争以团结力量恢复大明。关心百姓疾苦,让天下人看到了恢复大明的希望。最最重要的是将南明的战略方针变为联寇平虏,由于弘光政权的覆亡让南明各势力充分认识到清朝才是最大的威胁,唐王顺势提出新的战略,可以说此举几乎挽救了整个南明。但由于大部分南明官员还对农民军抱有深深的敌意,特别是湖广总督何腾蛟,狠狠的坑了一心想归顺隆武共同守卫民族的李自成余部,致使湖广很快便在清军的攻击下沦陷。

眼见清军逼近,郑芝龙却一心想要投降,无奈隆武帝便想到湖南收服大顺余部作为直属力量以抵抗清军。可是却因为不忍丢弃心爱的书籍,导致行动迟缓,最终在汀州与清军作战失败被俘。被俘后,为保全大明天子的尊严,绝食不屈而死,后来永历朝上谥号绍宗。


鲁监国朱以海

鲁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跟隆武帝争夺正统。两方为了正统地位互相拉拢对方的官员,以致兵戎相见。二是集结兵力攻击杭州,声威大震。

根据当时的情况,在请朝廷已经发布剃发令的情况下,江南百姓无不迫切希望能由明朝宗室出面领导他们加之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抗,大大延缓了清军向南进军的步伐。利用这段时间安抚百姓,加强自身力量才是正道。可是鲁王却跟隆武帝之间闹的不亦乐乎,这样既寒了天下人的心,又削弱自身力量,白白的帮助清朝加速攻占各地。

绍武帝朱聿鐭

在弘光政权覆亡后,按血缘关系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桂王朱由榔,可是由于距离南京较远,所以才让隆武先称了帝。隆武政权失败后,于情于理都应由桂王朱由榔继承皇位。可偏偏广东的文武大臣非要给自己弄个拥立之功,于是就以兄终弟及的原则支持隆武弟弟朱聿鐭登基称帝。称帝之后,不思御敌之策,反而因为正统问题主动发兵进攻永历政权。最后被清军李成栋部趁机一举攻陷广州。邵武政权仅仅四十余日便告灭亡。虽然邵武政权挑起内战,分裂南明,但其骨气却值得敬佩。被俘后,李成栋派人送来了饮食,朱聿鐭却说‘我如果喝了你一勺子水,有何面目面见先人’随后自缢而死,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自缢殉国的汉族皇帝。绍武重臣苏观生说‘大明忠臣义固当死’,随后也自缢身亡。


明昭宗永历帝朱由榔

虽然永历朝坚持的时间最长,取得的战果最大,但基本上得益于大西军的扶持。还有就是重用了堵胤锡这个南明之中最具战略眼光、最具能力的大臣。他极力主张联合大顺与大西余部,结成统一战线共保大明。可是从弘光到永历,南明的士大夫们始终对大西军与大顺军抱有深深的成见,并一直希望能假清军之手消灭大顺军与大西军。但是面对纷乱复杂的形势,原来明朝的文官武将们纷纷叛国投敌,放弃了大明,成为新朝的急先锋。而大顺与大西余部却成为维护明朝最为坚定的力量,并一直奋战到最后。尤其是原大西将领李定国,在得知永乐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后,深感复明无望,竟然吐血而亡。


看永历的一生,从广东肇庆登基,逃到广西;又从广西逃到云南,又从云南逃到缅甸。咒水之难,威震整个中南半岛的大明黔国公随着帝国的衰亡与那些大明最后的臣子们沉冤异域。崇祯要能有这逃跑的觉悟,早早南迁。。。。。。

顾诚先生评价永历‘朱由榔遇事毫无主见,用人又不当,实在承担不起中兴重任’。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的。


玺言春秋


明朝灭亡后的残明仅维持18年,却有16个皇帝、监国并立,但真正的正统皇帝只有4个。

1.弘光帝(1644年--1645年)

2.隆武帝(1645年--1646年)

3.绍武帝(1646年)

4.永历帝(1646年--1662年)

1661年,永历帝逃往缅甸曼德勒。1662年,缅甸政变后将永历帝交给吴三桂。6月,永历帝被绞杀。台湾郑氏在1662年2月收复台湾抗清,(没能救回永历帝)正是在痛,台湾统治20多年里,一直使用永历年号,直到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清军攻破台湾。


白面书生dada


先是福王建立的弘光政权,然后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权,唐王弟弟建立的绍武政权,最后就是桂王建立的永历政权(其中鲁王朱以海是监国并未正式称帝,还有个潞王时间太短只有十几天就投降了,因此不计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