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何要杀南明皇帝永历?

宇泽历史


对吴三桂来说,他是在形势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这条路;吴三桂降清,从请兵、献关、与清军联合作战,到受封为王,是一个短促而复杂的过程。

多尔衮巧妙利用了当时的形势,有步骤、有策略地诱迫他他招降过来。并以顺治帝的名义,封他为“平西王”,标志着他彻底降清。

吴三桂降清后,不但打开关门,引狼入室,也为那些举棋不定的前明遗臣树立了榜样,导致更多统兵将帅迅速归降清朝。此外,他还亲自充当清军的马前卒,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剿杀太平天国,报灭门之仇。

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关大战的第二天,多尔衮决定乘胜追击,直取北京。

他率一万骑兵,再次将士气低落的农民军击溃,李自成率领残部继续向北京溃逃。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举办即位大典,随即下令全军整装西撤。临走前,命令放火焚烧故明皇宫,并将吴氏在京家小共34口全部处死。

这时,所部作为先头部队首先抵达北京城下,多尔衮却不准他入城,命令他随英亲王阿济格继续追击。

八月二十日,顺治帝自沈阳出发,正式将首都迁往北京,九月十九日进城,登上金銮殿,成为清朝君临天下的第一个皇帝。

吴家34口被杀的消息,让他将丧失亲人的悲痛和报效“新主”的复杂心情混杂在一起,化作对农民军的无比仇恨,为此他不惜将魔爪伸向旧主。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将李自成一直追至固关而返。这次追击,在定州(今河北定县)重创农民军。

他继续西征,很快攻克西安,并尾随农民军进入河南;四月,追入湖南,经武昌至九江,一路连败农民军,将李自成主力击溃。

平定云南,将永历帝父子缢杀。

顺治八年,清廷颁册文,赐金印,重新封为“平西王”,命其统帅大军入川征剿农民军与南明武装力量。

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任命他为“平西大将军”,率兵进征贵州;

十六年,入昆明,击败已经投靠南明的张献忠旧部李定国,将南明最后一位君主——永历帝撵至缅甸;

十七年四月,首次统兵入缅,次年九月再入,终于在当年十二月迫使缅甸交出避难的永历帝及其母后、皇后和随从人员。

为了向清廷显示自己的忠心,作出了一件令天下人发指的事情: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也就是捕获永历帝的第五个月,他派人将永历父子缢杀于昆明郊外蓖子坡,用故主的血换来了“亲王”的头衔和封藩云南、兼管贵州的权力。

清王朝拥有了这样能征善战的先锋作马前卒后,迅速席卷全国,从东到西,由北至南,无论是农民军、南明势力,还是反清意识强烈的江南士绅、百姓,在八旗劲旅和汉族降军的联合绞杀下,立即灰飞烟灭。

仅用十几年时间,除台湾、澎湖等东南沿海岛屿还在郑氏集团控制下负隅顽抗外,清朝已经基本统一了全国。

归顺、帮扶清朝有功,得到了最高的待遇

对这些劳苦功高的降臣,清统治者也确实不惜大加封赏。他与尚可喜、等人被封以王爵,令他们分别世守云贵、广东、福建等地,他们在各自辖区内拥有治权、兵权、财权,类似于独立王国,合称“三藩”。

作为第一个异姓汉族亲王,整个清代也仅有他和平南王尚可喜曾享有如此重誉。而多尔衮为笼络他,还将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建宁长公主许配于吴三桂长子吴应熊,同时封吴应熊为“和硕额驸”。这样一来,吴三桂与清皇室便在名义上结为姻亲关系。

此外,在云贵地区可以“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大小官员的升补由他自行决定,在当时号称“西选”,“西选”之官几遍各地。

军事上,吴藩所属兵力计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他的部下马宝、王屏藩、等十人为云南总兵,吴之茂为四川总兵,李本深、王辅臣分别晋升为陕西提督、贵州提督,真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经济上,他更是坐拥云贵巨大的财富:他将前明桂王的五华山旧宫改造为藩府,他不但向朝廷索要大量钱粮,还在境内广征关市,垄断盐铁之利,通使西北,互市茶马,甚至利用云南丰富的铜矿大肆铸钱,时称“西钱”。

而其子吴应熊则利用其父搜刮的巨额财富在京中上下打点,便贿权贵,虽远在云南,但对朝政动向,无不知晓。

这时候,吴三桂比较心满意足,他的唯一梦想就是世守云南,使吴氏子孙后代可以在这个自己的王国里永享富贵。

康熙削“三藩”,他背上千古骂名。

三藩的存在对清廷的中央集权构成巨大威胁,当全国基本统一,政局相对缓和之时,三藩的存在似乎就是多余了。

康熙十二年,年轻的皇帝力排众议,宣布撤藩。而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的他与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先后起兵反清,终于激成了“三藩之乱”。

再次“反叛”的他,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起兵反清,后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

称帝几月后,便病重身死,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清军攻入昆明,吴氏子孙被满门抄斩,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三藩的平定及随后台湾的归附,使清初几十年的动荡趋于平静,也使清朝真正实现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年轻的康熙帝通过消灭“三藩”为百年“盛世”拉开了帷幕;而晚年复叛的他也彻底为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


小白杨文化传媒


谈到吴三桂这个人,我脑子里能想到的词不多,无非是“三姓家奴”之类的。他先是大明的臣子,后来又投降李自成,再而降而复叛,投靠了满清。而他之所以要杀永历,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彻底向过去说再见:刚刚说了,吴三桂首先是大明的臣子。但是清兵入关后,剿灭李自成之后,紧接着就是要对南明政府动手。已经是清朝的大将的吴三桂必须向主子证明一点——自己绝对对满清忠诚,绝对不会留恋过去的老主子!

2、争功:此时的南明,已经只剩下朱由榔最后一个余脉了。将朱由榔杀掉,就意味着清朝对南明的战争胜利告终。而这个功劳无疑是极大的,吴三桂将其攥在自己手里,毫无疑问的是给自己增加了政治筹码。

3、留面子:朱由榔再怎么说,也是个皇帝,虽然满清不承认,但毕竟是明朝最后一个有号召力的皇帝。把他带到北京受审,无疑是会令其蒙受巨大耻辱。让他在云南有尊严的死去,是对老主子最后的致意(甚至不排除李代桃僵的可能)。

4、站稳脚跟:平掉永历帝后,吴三桂就在云南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平西王。如果他不干掉永历的话,在云南就会有人不断地以永历的旗号来造他的反。只有杀掉永历,他才能在云南做好土皇帝。



青言论史


是识时务还是墙头草:吴三桂为何对“咒水之难”后的永历帝动手?


咒水之难指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帝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后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大小官员42人全部被杀。随即缅军赶往朱由榔住处,追杀随从300余人。史称咒水之难

南明 永历帝

1659年初,清军攻占滇省中心昆明后继续西进,永历帝一行自芒允进入缅甸,而当时守关缅兵见大明皇帝至,纷纷下马以礼相待,但要求须解除武装后方可入境,走投无路的永历帝不得不同意缴械。入缅后的永历帝及群臣被缅方安排在蛮莫,居住在几间用竹编建造的房子里,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与当地人交换贸易,生活极为艰难、悲苦,长期的奔波劳累及生活的困顿拮据亦使王皇后病榻于床,永历帝及群臣被缅方羁于孟坑城外的者梗,李定国、白文选虽曾率师去营救,但没有成功。流亡在缅甸的小朝廷结局是悲惨的,永历十五年六月十九日、缅方诈邀永历朝臣饮咒永立盟,结果诱出一个便杀一个,其中有黔国公沐天波等共四十二人遇难,家属自杀的不在此数内,史称“咒永之难”。

吴三桂

1661年,缅甸发动政变,国王之弟杀兄篡位,自立为王。此时,清军吴三桂部进入缅甸,向缅甸新国王索要朱由榔君臣,新国王刚弑兄自立,害怕政局不稳,急于得到清政府承认,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要求。于是,缅甸新国王声称与南明大臣“饮咒水盟誓”为借口,公开残杀永历官员,袭击永历驻地,永历王朝马吉翔、沐天波等 42 名随行人员尽被杀害,永历帝虽然幸免,但其行宫中的财物女子尽被缅军掠去,最后缅军把永历帝、皇后、太后、皇子及其皇族25人集中于一所房屋内,对其余人员和官员家属尽情侮辱,致使永历帝的诸多贵人、妃妾等 100 人悬树自尽。

永历帝

永历十五年(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迫剿永历帝,驻兵缅甸的旧晚坡。永历帝给吴三桂写了一封词句哀怜的书信。信中说:其自以为“与人无患,与世无争”,“聊借缅人以固吾国”,得“苟全性命于蛮服,亦自幸耳!”赤裸裸地道出其苟且偷生的意图。但没有想到吴大将军碎至,于是向其哀求说:“仆今者,兵力衰弱,载载子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圣朝,仆纵有亿万之众,亦付于将军,惟将军是命”。

毫无疑间,这是一封摇尾乞怜的投降书.直到为吴三桂所俘,大臣邓凯劝其“行一烈事”时,还认为“吴某世受国恩,未必毒及我母子”,尚存贪生之心。但终于在康熙元年(1662年)其父子被吴三桂绞于市。

参考文献:

1、 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

2、 顾城:《南明史》。

3、 赵仲英:《南明永历帝走腾越记事》,《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4、 韩继伟:《从亡国悲情视角看南明永历王朝存在的三个时期》,《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季我努学社


吴三桂投降了清朝,是清朝的正式编制内将军,奉清朝为正统。此时的南明是地方割据政权,永历帝是裂土分疆的叛逆之首,因此身为清朝平西大将军的吴三桂必杀永历帝!


崇祯皇帝死后,清军与吴三桂联军在一片石击败李自成的四十万大军,之后李自成一路南逃,最后不知所踪。清军攻入北京后,清国顺治帝在北京祭奠崇祯皇帝后宣布继承皇帝位,清朝正式成立。之后清朝连续出兵击灭大顺、大西、南明等各地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

南明政权内斗严重,最后朱由榔在大西军将领李定国、孙可望的支持下成为南明皇帝。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率军平定各方割据势力,包括朱明后代他都照杀不误。永历帝不敌吴三桂,逃亡到缅甸流亡,吴三桂为了斩草除根,他出兵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



永历帝被吴三桂擒获后,问吴三桂是否为汉臣,吴三桂不敢回答。押送回昆明的过程中,不断有义军来救永历帝,皆失败!吴三桂想把永历帝送到北京由皇帝处置,而清朝暗令吴三桂就地处决永历帝,以免夜长梦多。最终吴三桂派人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极其子女侍从。吴三桂因立有大功,被清朝册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两省!


大秦铁鹰剑士


如果我们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思考一番,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可以这么说,如果永历帝朱由榔落在清军手中说不定还能留的一命,但如果落到明朝降将手中,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必然将会由明朝降将亲自处死。如果要说原因,四个字就可以解释——表明心迹。

降将最怕的是什么?

我们不妨站在吴三桂等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身为降将最怕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猜忌。一旦成为背主之人,信誉必然大打折扣,新主子对于降将的忠诚岂会不予以试探?这一点从清军入关之后对待降将们的态度就可以窥出一二。

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率军以吴三桂等人为先锋,开始统一全国。为什么要以吴三桂等人为先锋?原因有三点,一是为了保存八旗实力,入关之初的八旗兵虽然精但却不多,自然金贵的很,岂能不予以保护和保留。二是为了试探吴三桂等人的忠心,以吴三桂等人为先锋,即可以不断削弱吴三桂等人的本部实力,也可以在吴三桂等人有二心之时即使予以处置。三是

断绝吴三桂等人的后路,如果吴三桂等人“忠心耿耿”,亲手灭掉南明,也等于彻底断绝了吴三桂等人的叛变退路,因为一旦先叛明再叛清,天下将再其无立锥之地。

降将下手必然更狠

既然降将最怕的是猜忌,那么身为降将自然就要极力避免引起猜忌,那么他们又该如何呢?毫无疑问,吴三桂等人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比敌人表现的更加积极、更激进,也只有如此,才能获取新主子的信任和重用。这个则可以从吴三桂等降将的表现看出来。

吴三桂等人降清之后,被任命为清军之先锋,在剿灭大顺、南明等政权,在帮助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表现甚至比清军还要积极,根源正是在于此。

所以,从朱由榔在落入吴三桂手中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便已然注定了。即使清廷方面打算放其一条生路,吴三桂也必杀之,他甚至还要站在清廷的立场来说明处死朱由榔的重要性,因为他需要用朱由榔的死来表明心迹,用来证明他与大明的一刀两断,同样要用此来证明他对清廷的忠心。


香茗史馆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当然主要是为了向清廷新主子邀功啦,以表示忠心。吴三桂在历史的长河里,也算是个名人啦!可是有的人流芳千古,有的人遗臭万年,而吴三桂就属于后者。其实,如果吴三桂投降清朝,老老实实的做一个降将,不再发动战争,或许对他的评价还高点。可是三藩之乱多少老百姓死于战乱,吴三桂也被贴上三姓家奴的称号。那么下面我来说说吴三桂为何要杀永历帝?



第一,当然是向新主子邀功表忠心。吴三桂作为明朝的降将,清廷并不十分的信任他。因为一开始他投降清军时,是被逼无奈,前有李自成,后有多尔衮,他是为了自保才投降清军的。这和你自愿投降是不一样的,所以吴三桂为了取得清廷的信任,让自己永世镇守云南,做一个西南王,他杀永历帝就很好理解了。


第二,永历帝被抓之后,清朝大将爱星阿被来建议是把永历帝押解去京城,让皇帝发落。本来没什么问题,可是后来有人想救永历帝,具体就是清军中有个卧底,联络反清义士,可是失败了。这件事让吴三桂改变了主意,一定要在云南就杀了永历帝。这就说明吴三桂是害怕了,怕永历帝在押解的路上被救,万一哪天东山再起,自己不得遭殃啊!为了老早的结束自己的老东家,他选择了绞杀永历帝。

第三,有可能,吴三桂也有点良知,怕自己的老主子去北京公审,受辱,所以还不如自己动手,还可以留全尸。



总之,吴三桂是非杀永历帝不可,有人说吴三桂不该杀永历帝,这样他反清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汉人的支持。可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吴三桂当时没想过反清,他一直以为可以永世镇守云南,当一个土皇帝。所以为自己考虑杀永历帝是对的。不要把吴三桂想的这么伟大,他那时压根就不想反清,后来反清也是为了自己。


楚风说历史


为什么?还能为了什么?无非是向新主子邀功。

鲁迅先生说得好: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吴三桂就是一个这样的奴才。

吴三桂已经找到了新主子,他估计没有想到这个新主子这么厉害,为他的新主子做打手,得来的好处比在旧主子那里得来的好处多得多。

还是说说历史往事吧,无论对明还是对请,我认为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只说吴三桂这个人,说人性。

当时的永历皇帝逃到了缅甸,缅甸的王族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才能进入国境,永历皇帝无奈只好徒手进入。

然后就发生了咒水之害,缅甸发生政变,缅甸王的弟弟篡位,新的缅甸王以咒水盟誓为由对永历的部下进行了屠杀,沐天波就死在其中。当吴三桂得到永历皇帝的时候,永历皇帝已经完全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我们来看历史记载:

可见当吴三桂第一次见永历帝的时候,他的奴才症发作,依然面如死灰,伏地不起,面对永历皇帝的指责,他不能答。皇帝提出要葬在北京皇陵,他也答应。但是转眼他就明白自己已经是主人了,他要杀死永历皇帝,他把永历皇帝押解到昆明,请示北京,清廷要求就地正法。

在怎么杀死永历皇帝的方法上,吴三桂说要砍头,满族将领爱星阿说:“ 永历一国之君,今日虽败,成为俘虏,斩首太惨,不如赐其自尽。”

吴三桂连自尽也没做到,他把永历皇帝父子出去用一张弓活活勒死了。

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第一吴三桂表现得比满族人还要狠,就为了向自己的新主人邀功,越狠心,越能证明自己的决心,越表示和自己的旧主子决裂。

第二吴三桂杀了旧主子,以为就能将历史一笔抹杀,让人们忘了他曾经是个变节的人。

却不曾想别人不说,只是不敢说,《鹿鼎记》里金庸先生几句话已经交代过


……韦小宝又道:"听说明朝的永历皇帝,给王爷从云南一直追到缅甸,终于捉到,给王爷用弓弦绞死……"说着指着墙上的一张长弓,问道:"不知用的是不是这张弓?"吴三桂当年害死明室永历皇帝,是为了显得决意效忠清朝,更无贰心,内心毕竟深以为耻,此事在王府中谁也不敢提起,不料韦小宝竟然当面直揭他的疮疤,一时胸中狂怒不可抑制,厉声道:"韦爵爷今日一再出言讥刺,不知是什么用意?"韦小宝愕然道:"没有啊!小将怎敢讥刺王爷?小将在北京之时,听得宫中朝中大家都说,王爷连明朝的皇帝也绞死了,对我大清可忠心得紧哪。听说王爷绞死永历皇帝之时,是亲自下手,弓弦吱吱吱的绞紧,永历皇帝唉唉唉的呻吟,王爷就哈哈大笑。很好,忠心得很哪!"吴三桂霍地站起,……

金庸借韦小宝的口狠狠羞辱了一番这个汉奸。



锦翼


人都是复杂的,用脸谱化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人是绝对不可取的,正如研究历史人物不能脱离时代一般。因此讨论吴三桂为什么要杀永历,我们不妨从吴三桂这个人本身入手。



吴三桂是明末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闯王进京时投降满清,为清廷入主北京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的吴三桂,替清朝征战南方,可以说是清廷统一全国的最大功臣之一。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本是锦州总兵,处于抗清第一线,父亲吴襄因为救援祖大寿的时候逃亡(见“大凌河之役”)而被问罪下狱,吴三桂也在这时候被提拔为总兵,正式接过了父亲的班,跟随洪承畴参与了松山之战,明军战败,洪承畴投降,

吴三桂拒绝了劝降,收拾败兵镇守宁远,保住了通往大明山海关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这段经历中可以看出,吴三桂跟明朝的关系有一些微妙,明朝在大凌河之役后,对吴家的态度明显是“打一巴掌给一甜枣”。问罪吴襄以明军纪,提拔儿子来安抚吴家,因此之后的吴三桂拒绝投降可能也是出于崇祯的“知遇之恩”。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大同,破真定,直逼京师,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重新启用了吴襄提督京营,这份恩宠不可谓不重,对吴家的重视也可以看的出来,因为此时的崇祯穷途末路,孙传庭死后已经没有人可以用了,不得不把最后的希望压在吴三桂身上,希望吴三桂进京勤王。



然而吴三桂闻诏后却没有火速进京,一路上磨磨蹭蹭

,结果走到一半,北京城就破了,崇祯也上了煤山。之后更是拒绝了李自成的招抚,选择了投降清廷。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李自成进京后,让他父亲吴襄写信给吴三桂劝降,不料吴三桂竟置之不理,依旧选择了清朝。

因此说吴三桂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恐怕不妥当,至于所谓的大明忠臣,大义灭亲更是无从谈起(投李自成是卖国,投满清就不是卖国了?注意,他名为借清兵,实际却是称臣)。

那么吴三桂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在山海关之战前,能左右中国形势的一共有三股力量—大顺,大清,大明。作为镇守山海关,掌握明军最后一支精锐的吴三桂成了三方拉拢的对象,而吴三桂没有选择同为汉人的李自成政权,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老对手(吴家镇守辽东)清军投降。这又是为什么呢?

全是因为形势,三股势力中,最有希望夺得天下的不是奄奄一息的大明,也不是正春风得意的大顺,而是被一直认为是强盗集团的满洲人。后来的清军迅速平定南方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点对与清兵打了多年交道的吴三桂来说是可以判断出来的,在他投降以后,派系复杂的关宁军并没有发生骚乱可以看出这一决定是取得了关宁军利益集团共识的。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吴三桂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这个人是一个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将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而这种人,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

枭雄

吴三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他正确的判断了天下形势,投对了主子,哪怕后来不断有投降的明军反正(金声桓,李成栋等),清廷面临严重危机,他也不为所动,依旧忠心耿耿的为清军平定叛乱,因为他清楚靠南明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然而就像易中天评价曹操是“可爱的枭雄” 那样吴三桂这个枭雄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以下是吴三桂自降清后的主要战绩

1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平山东顺军 残部。八月,被调回锦州,九月,从清军阿济格部西征李自成。

2 顺治四年,与八旗统领李国翰出镇汉中,镇压抗清义军(非南明官军)

3 顺治八年,攻四川,剿灭张献忠部

4 顺治十四年,消灭永历政权。

从中可以看出,吴三桂虽然替清朝平定南方不余遗力,但他本人却没有多少与明军嫡系直接交战的记录,平定福王朱由崧政权和唐王政权时没有见到他的身影,笔者认为这里面应该有着吴三桂的主观因素(即避免直接面对旧主明军)在起作用,相应的,打起大顺军、大西军和以原大西军李定国部为主的永历政权时就没有了这么多顾忌,反而有一种为“先帝复仇”的快感。

讲到这里,吴三桂为什么要杀永历,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作为清廷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南明是一定要铲除的,在旧主和新主之间,枭雄的本质决定了吴三桂不可能放过永历(哪怕永历这时候已经逃到了缅甸),且永历政权依靠“西贼”而存在的特点则让他放下了最后一丝顾忌。尽管在被逼入绝境时,永历曾写信给吴三桂暗示“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并提到先帝对其的恩情,希望他能放过自己。

倘能转祸为福,以危为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备位共主,唯将军命,是将军虽臣清朝,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后恩矣。

但是清廷承诺“封蕃云贵”的巨大诱惑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让吴三桂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彻底的放下了戒心,一方面让吴三桂将云贵(永历主要的基地)视为自己的地盘,而自己的地盘是绝对不能容忍一个这么大的威胁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

因此,永历的结局已经注定了,用弓弦勒死留下全尸这个举动可能是他对明朝这个旧主最后的感情了。


孤鹰之恋


据史料记载,永历被缅甸政府送到吴三桂处时,曾传召吴三桂见面,并责之,吴三桂战兢如土。故其后在其他满族大臣提议押送永历进京献俘一事上坚不同意并执意杀之。为解羞辱愧,以残忍手段杀之以慰受辱。当然,若还有其他狗血剧情则不好揣度,有条件的童鞋可微信三桂询之。😂若关注吴三桂为何执意杀永历,则理由甚多:丨、表忠献宠,自古降臣多受忌,尤其是拥兵大将,杀旧主表其忠,理由够亦。2、显实力,统兵在外,有灭国之力,求一封疆之地。3、试探满清态度,你不同意我杀,吾偏杀之,先将一军,看对方反应,求下步行棋策略。吴三桂先是开关引寇,绞杀旧主,陷民水火,屠杀旧民,其后背信弃义,三藩作乱致民不聊生,可当得巨奸及乱臣贼子之称。当然,我们不应隐其生平(如其家书),其生之巨细,俱在史中,才更能让人知道他的可耻可笑可恶的一生。


天高云蓝心自在


明崇祯17年,崇祯皇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京城。然而在吴三桂兵行至玉田时,就传来了京畿陷落,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这时候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成了各方招揽的对象。而明朝的灭亡也使得吴三桂失去了依靠。

这时候大顺的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的家属皆在李自成手中,吴三桂也一度曾想投降李自成,据传因为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掳去,所以作罢,吴三桂不投降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此时的吴三桂两面受敌,内有李自成,外有多尔衮。吴三桂不敌李自成假降李自成,被发现。求援于多尔衮,多尔衮联合吴三桂打败李自成,而后入关,把京都从盛京迁至北京,顺治皇帝登基,加封吴三桂平西王。

至于吴三桂为何非要杀永历皇帝,我认为原因如下

1当时天下大势已定,清朝入主中原已经难以倾覆,作为降将的吴三桂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只能效忠新朝,杀永历皇帝是为了向朝廷表忠心,虽然朝廷没有明确要他杀永历帝,但是作为降将,为了表明自己已经下决心跟一心一意跟着清朝混,他必须杀了明朝的后裔,表示自己对明朝绝无留恋。以此来取得朝廷的信任。

2他杀了永历皇帝是告诉朝廷,我杀了永历帝,天下欲反清复明的势力,必定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杀我吴三桂而后快,我为了自己也必须要效忠朝廷,离开朝廷天下必没有吴三桂的容身之地。我吴三桂已经跟朝廷在同一条船上。此生必效忠朝廷。

以上就是我认为吴三桂为何非要杀永历皇帝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