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鬼谷子: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典故,以古鉴今,学学为人处世!

鬼谷子: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典故,以古鉴今,学学为人处世!

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人生先是呱呱坠地,渐渐牙牙学语;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还有两小无猜的伙伴。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是鲜衣怒马的少年,朝气蓬勃犹如初生的朝阳。有朝一日终于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心有鸿鹄之志,志在四方。从此披荆斩棘,饱经风霜后成就宏图大业,与举案齐眉的妻子相携到老。时光荏苒,人终要垂垂老去,待到风烛残年,仍能问心无愧,此生没有蹉跎岁月!

人生何必岁月峥嵘,谋圣鬼谷子一生隐居世外,不求彰名显誉,但留下惊天谋术,却可万世流芳,这样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深思。以古鉴今,让我们明得失、知利弊,今天且读读三个古代典故,阅后必有所获:

1、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栾书因屡获军功,升任中军元帅。当时楚军攻打郑国,郑晋两国曾有盟约,晋景公派栾书率大军前往救郑,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了。栾书为替郑国复仇,就率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蔡国,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兵救援,春秋两大霸主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鬼谷子: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典故,以古鉴今,学学为人处世!

田肯从善如流

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他的谋臣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却建议:“楚国有备而来,打败强大的楚军占不到便宜,如果失败了,确实奇耻大辱,权衡利弊,还是撤军为上!”栾书觉得有道理,于是准备撤军。可是主战派却心生不满,认为:“辅佐主帅的谋臣有十一人,只有三人劝说撤退,为什么不能听取多数人的意见?”栾书回答说:“不是人多就正确,而是正确的意见才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

栾书对蔡国徐徐图之,两年后终于攻占蔡国,此时全军士气高涨,又有大将建议趁势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再次建言:“楚国休养生息,兵精粮足,不如攻打沈国!”栾书没有好大喜功,便听从建议改为攻打沈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栾书总能正确的听取部下的意见,人们称赞他从善如流。

引申:流水虽不争先,却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相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就不要堵上耳朵!

2、脚踏实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司马光因为聪明机警,胆识过人,最终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最伟大的功绩就是编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终于写成这部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的的史学巨著。

鬼谷子: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典故,以古鉴今,学学为人处世!

司马光脚踏实地

邵雍是与司马光交往甚密,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周易》,写成《皇级经世》。因为邵雍非常善于观察,对面相学造诣极高,名士都愿意向他请教。他曾经点评大学问家文彦博:“面相好,为人厚道,却有不平之气。”一语中的,所以司马光也请他看相,邵雍给出的评价是:“你是个脚踏实地之人!”司马光不禁感叹:“知我者,唯邵雍也!”


引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的做事永不落伍,这才是成就伟业最明智的选择!

3、高屋建瓴

经过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起汉王朝,史称汉高祖。当时刘邦被两个难题所困扰:一是很多谋臣、猛将立下汗马功劳必须封赏,如何权衡功绩,莫令部下心生不满很为难;二是担心得到封赏的部下势力过于强大,对他产生威胁,尤其是大将韩信最令人担忧。

鬼谷子: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典故,以古鉴今,学学为人处世!

刘邦高屋建瓴

刘邦对群臣封赏之后,又找个借口,抓住韩信的把柄,削去他的王位,将其贬为淮阴侯。大夫田肯向刘邦道贺:“恭喜陛下,抓住韩信,消除隐患,牢牢地控制住关中地区。关中这个地方土地辽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陛下利用此处的地势就能轻易地控制和驾驭诸侯。”

刘邦又向其请教如何处置韩信的封地,田肯说到:“齐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东有琅笽和即墨等资源富饶之地,南以泰山为屏,西有黄河孟津要塞,北有渤海的水产和贸易之便,地势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控制此地,和关中遥遥相对,定可保大汉江山固若金汤了。此地如此重要,决不能分封异姓诸侯!”

田肯此言如同高屋建瓴,让刘邦茅塞顿开,十分高兴,于是封赏他黄金千两,马上派兵收服齐地,有效震慑住其他异姓诸侯!

引申:登高才能远眺,居高临下可以一览无遗。高屋建瓴是超越平凡的气概和胆略,从全局出发,才不会狭隘,从大局考虑,才不会局限。高屋建瓴才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