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伊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孔凡雷kfl


看了这么多,我从社会体制与意识形态来分析下吧。说起伊朗,就不能不提其政治体制——政教合一。在伊朗政治框架下,什叶派教士掌握了国家实权,作为教士首领的最高精神领袖,掌握伊朗的军权和决策权,而通过民选的总统,也只是个傀儡,不过是精神领袖的执行者。

在当今社会文明体系里,伊朗的政教合一可谓是太过“复古”,就连在保守的的伊斯兰世界,也难找到如伊朗这般的存在。就拿海湾王权六国来说,虽然,封建残余很严重,但世俗化的政治势力掌权都被国王握在手里。

而伊朗在爆发伊斯兰革命前,依旧是一个高度世俗化国家,在中东伊斯兰世界是受西方文明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几乎,一夜之间,伊朗选择了这种与现代文明体制背道而驰的政教合一体制。不过,更让人好奇的是,30多年来,政教合一的体制在伊朗竟然也是稳当当的,这着实让西方民主国家大跌眼镜。

那么,伊朗怎会选择政教合一政体?

云石君先给大家简要说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的原因:海湾阿拉伯国家因石油暴富,并与美国缔盟后,阿拉伯国家也直接威胁到伊朗西线。而美伊同盟的存在,意味着伊朗又要承受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两面夹击之下,伊朗不堪重负。而亲美的巴列维国王强推“白色革命”,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伊斯兰革命爆发,最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推翻巴列维王朝的新生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废除了美伊同盟,力图与苏联和解,以集中精力,应对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的进逼。

因地缘政治的关系,伊苏矛盾虽有缓和,但伊朗并未因此向苏联靠拢,苏联也没有对与美国决裂的伊朗大力支持。而伊美同盟破裂后,美国对伊朗由支持转为制裁,并扶持阿拉伯势力,伊朗要承受巨大的战略压力。而两伊战争的爆发,大量消耗了伊朗国力,加上美国的制裁,伊朗危机重重。

伊朗在无外援之下,怎样才能对抗阿拉伯国家呢?

伊朗只有将社会资源,具体是指用来充军饷的民众财富,和用来充行伍的成年男性,尽可能的集中到国家手中,以应对外部危机。

怎样搜集社会资源呢?

第一,直接动用世俗权力,搜刮民脂民膏,拉壮丁。不过,很显然,这种野蛮行径定会招到民众的强烈抵制,进而引发社会冲突。在外患重重之下,伊朗只能悠着点。

第二,用意识形态体系引导群众,让他们自愿出钱出人。而带有原教旨主义色彩的保守意识形态,一方面可以打造崇尚简朴的社会氛围,在道德层面压制人民的生活需求,进而节省开支以供对外博弈。另一方面,可利用中兴伊斯兰的宗教狂热,激发人民的圣战情节。

很明显,第二种手段更合理、更明智。不过,意识形态的作用是渐进的,而伊朗的外部压力却早已火烧眉毛。在这种情况下,伊朗的权力架构只能向宗教层面严重倾斜,通过宗教掌权的方式,最快,最深入的影响社会的每个角落。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阿拉伯国家的崛起,伊朗的宗教势力便有了抬头的趋势,只不过巴列维国王亲美,又要维系自己的世俗政治权力,所以对它强力打压,后来成为最高精神领袖的霍梅尼因此流亡海外。

到了七十年代末,伊朗外部形势急剧恶化,世俗权力玩不不能应对,以致于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宗教势力也趁势上台。

这便是伊朗转向政教合一的内部因素。

而政教合一,对伊朗与阿拉伯的博弈大有好处。

伊朗怎样才能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博弈中获胜?

一方面,伊朗要竭尽全力的增强内部实力。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设法的挖阿拉伯国家的墙脚。

对于挖墙脚而言,宗教是最好的武器。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叙利亚和伊拉克是伊朗可以“策反"的对象。

大家知道,伊朗就是什叶派国家,也是什叶派的大本营。除了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也与什叶派的关联也紧密。

当时的伊拉克虽是逊尼派的萨达姆掌权,但其民众中,什叶派占比却过半,且集中在两河流域这个伊拉克核心地带。至于叙利亚,虽什叶派只占总人口的两成不到,但执政的阿萨德政权却是出自什叶派中的阿拉维教派,其政府和军队也基本上都由阿拉维派穆斯林组成。

伊朗找到了拉拢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突破口。若能拉住系出同门的叙利亚,再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逊尼派的萨达姆,那伊朗的外部形势将彻底逆转,进而一举确立在中东伊斯兰世界的主导地位。

不过,前提是伊朗不能是一个世俗政治势力掌权的国家。为什么呢?

因在世俗化的框架下,民族和国家才是民众认同的主要标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彼此独立;从民族上看,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什叶派,同属阿拉伯族系,而伊朗则是波斯族系——二者是千年死敌。这就决定了伊朗以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份,是无法拉拢叙利亚和伊拉克。

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以一个宗教势力的形象出现,那就另当别论了。

作为什叶派宗主,伊朗更易获得伊拉克什叶派和叙利亚掌权的阿拉维派的好感。同时,伊朗又挑头扛起伊斯兰复兴的大旗,这对什叶派来说,诱惑力极大。

所以,宗教认同是伊朗经营中东,分化阿拉伯国家的最佳手段。既然如此,伊朗的权力架构,也要凸显宗教色彩,于是便有了教权高于政权的政教合一体制。

从伊朗选择政教合一这条路开始,三十多年来,都可说是对的选择。现在的中东,伊朗、叙利亚政府,还有什叶派掌权的伊拉克,三国与以沙特为首的海湾阿拉伯王权国,以及叙利亚的反对派和IS们分庭抗礼。

毫无疑问,三国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但什叶派这个共同特征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关于伊朗政体的文莱,云石君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政教合一还会延续下去

一方面,伊朗与美国、阿拉伯王权国的战略对抗依旧持续,伊朗需用宗教手段发动国民来扛着这些压力;另一方面,还会继续用宗教的纽带作用来拉拢伊拉克和叙利亚。若有一天,什叶派的纽带作用不复存在,伊朗还可以用伊斯兰复兴的旗号,去争取逊尼派阿拉伯人、甚至土耳其、中亚的突厥人的认同。

此一时,彼一时。政治体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这个政治体制符合国情,能起到效果,就是有用的。

而面对伊朗的这种纵横之术,沙特以及美国这些“敌对势力”,又有何破解之法呢?方法很简单:从内部破坏!其中具体的操作,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君,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61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君,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云石君


春节去过伊朗回来,就从我的经历谈谈吧!我去伊朗之前读了(我在伊朗长大)和佩瑜的伊朗旅行手绘书,这两本书都是从女性视角写的,读后也都让人有点心里戚戚然,总觉得去伊朗是拿自己的人生冒一次险。现在平安返回,我得说去伊朗确实是一次冒险,但是不是拿自己的人生安全冒险,而是一次冲破头脑中被媒体附加的刻板印象,遭遇异地文化与反省自己文化的心灵冒险。伊朗是一个在当今世界上受到很多误解的国家。当周围的人听说我要去伊朗的时候,他们为伊朗贴上的标签有:邪恶轴心国、女性受虐地区、战争狂、宗教极端、分子集散地…等等。但是真正在伊朗转了一圈之后,我发现上面的标签也许适用于伊朗的媒体形象,却不适用于属于伊朗人的日常生活的伊朗。我会给伊朗贴的标签是,到今天都很有文化斑斓多彩的波斯文明古国,对旅行者超友好的热情人民,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的“奶与蜜”之地,很适合生活的地方。





林之旅vlog


伊朗回来,就从我的经历谈谈吧。

我去伊朗之前,读了《我在伊朗长大》和佩瑜的伊朗旅行手绘书,这两本书都是从女性视角写的,读后也都让人有点心里戚戚然,总觉得去伊朗是拿自己的人生冒一次险。现在平安返来,我得说,去伊朗确实是一次冒险,但是,不是拿自己的人生安全冒险,而是一次冲破头脑中被媒体附加的刻板印象、遭遇异文化与反省自己文化的心灵冒险。

伊朗是一个在当今世界上受到很多误解的国家。当周围的人听说我要去伊朗的时候,他们为伊朗贴上的标签有:邪恶轴心国、女性受虐地区、战争狂、宗教极端分子集散地...等等。

但是真正在伊朗转了一圈之后,我发现上面的标签也许适用于伊朗的媒体形象,却不适用于属于伊朗人的日常生活的伊朗。我会给伊朗贴的标签是:到今天都很有文化,斑斓多彩的波斯文明古国、对旅行者超友好的热情人民、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的“奶与蜜”之地、适合生活的地方。

一条一条说。我在伊朗涉足的地方是设拉子(Shiraz)、德黑兰(Tehran)和伊斯法罕(Esfahan)。地方不多,但是很有代表性,古波斯和现代伊朗的风采都看到了。设拉子的蓝色清真寺和镜宫、伊斯法罕的世界第二大广场、德黑兰的 Golestan Palace 都是色彩斑斓的地方,建筑的颜色既鲜亮又和谐,瓷砖、彩窗和碎镜片在阳光、月光、灯光下折射出的光彩令人迷醉。这种丰富的色彩在伊朗的街道也能体现出来:出城的高速路边放置着黄色的反光灯和蓝色的小灯,从远处看来就像浮在黑暗里的光之河;Bazaar 橱窗里玻璃制品、银制品、细密画制品、珐琅碟子、波斯地毯、黑袍下穿的斑斓衣饰、多彩的香料等等更是汇聚成鲜亮的色彩洪流。在伊朗,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身在何处,你的眼睛和相机都是不寂寞的。

然而这种色彩又不只是表面的颜色丰富,波斯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彩斑斓的文化。从历史上来说,希腊人曾来过,蒙古人曾来过,阿拉伯人曾来过;波斯帝国曾经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朝贡者从埃塞俄比亚到地中海,从俄罗斯直到小亚;从曾出现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种和肤色来说,这里绝对算得上 COLORFUL;看一眼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墙上的朝贡者队伍,你会发现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种带来了文化的交汇,造就了颜色和内涵一样丰富的波斯文明。

波斯文明的多彩,又体现在波斯人对花园和诗歌的偏爱。我们在设拉子住的是伊朗的传统民宿:有个小小的庭园,里面有蓝色的水池、铺着红色花纹毯子的波斯座塌、绿色的柑橘树,还养着褐色的夜莺,这一切都被有着五彩落地玻璃窗的米黄色房屋包围起来。后来,在设拉子的历史博物馆和伊斯法罕,我们看到了规模更大、更美丽的波斯花园,不过和上面民宿的要素是一样的:花园中绝不只有成荫绿树,树上一定会结着其他颜色的累累果实;园中必定有蓝色的喷泉;园中的建筑一定是浅色的,米黄色居多,间以蓝色的花样,有些有钱的人家还会在房屋上方加上镜宫的设计;花园的气氛一定是安详和谐的,但绝不是寂静的 -- 如果没有鸟叫声就会有人语声,都没有的话,就会有人拿喇叭放 Hafez 的诗或者念经的声音。一言以蔽之,伊朗人爱花园,不仅因为花园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更因为花园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 而这就前进到伊朗人对诗歌的爱。

在伊朗时,文化上对我冲击最大的,是诗人 Hafez 在波斯文明中的地位。按照 LP 的建议,我们在傍晚去了 Hafez 之墓。尽管夜幕低垂,但是墓园 -- 实际上也是个花园,Hafez 的棺椁并非缩在园区安静的角落,而是大大方方地放在园区中心汇聚着各种彩色灯光的亭子中 -- 还是很热闹。当地人一批一批地来到 Hafez 墓前,虔诚地祈祷并触摸诗人的白色大理石棺椁;而 Hafez 诗歌最有名的吟唱者唱诗的录音就在园区里一遍又一遍回放。园区门口还有人手里捧着鹦鹉和一个装满彩色纸片的小盒子给人算命;每一片纸上写的都是 Hafez 的诗,鹦鹉叼出给你的那句诗就是你得到的箴言。当地朋友告诉我,当他们准备考试,或是为了恋爱寻求建议的时候,都会去问 Hafez。他在波斯文化中的地位,也许就相当于孔子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 -- 然而孔子是教育家和政治家,Hafez,用我们文化的观念来说,不过是个诗人。他所写的诗,主要是有关爱情、葡萄酒和夜莺;他所感慨的,主要是人生。Hafez 并没有在诗里讲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他所关心的,似乎只是享受生活,愉快地活下去。然而波斯人挚爱他;在伊朗,他的书是除了古兰经以外每家每户必备的书。甚至就在一个卖腌菜的小店,当我拿出当地朋友送我的 Hafez 诗集时,店主都摘下手上的绿玉戒指,划开书中的一页,念出其中一行,与我对诗。

这种对诗人的厚爱,使得波斯文明闪烁着美和闲适的光彩。伊斯法罕广场被称作“半个世界”,是世界第二大广场。然而,和第一大广场 -- 我们的天安门广场 -- 不同,伊斯法罕的广场从设计上来说,就是一个欢迎人们消磨时间的地方,而不是政治的象征。广场的被 Bazaar 包围出外圈,由蓝色清真寺领头;广场中央是一座花团锦簇的波斯庭园,步道用小灯标出,喷泉在灯光下闪着七彩的光芒。诚然,这座广场在规模上远不能与我们的广场相比,也远没有天安门那种蓬勃大气的感觉;但是,作为个人来说,我却更愿意在这个广场逛逛,坐下来歇歇,吃点 Bazaar 卖的小零食,欣赏清真寺穹顶和砖瓦在不同光线下的风采,听听清真寺传出的唱诗声和钟声,再和周围漫步闲逛的伊朗人聊聊天。

说到聊天,就涉及到我说的第二点,即热情的伊朗人。LP 上说,假如你喜欢充满意外,令你吃惊的旅行,就去伊朗 -- 而在那里,会最令你吃惊也给你留下最美好印象的,就是伊朗人。确实如此。作为一个不懂波斯文,只能勉强辨认波斯数字的人,呆在伊朗这种地方,我本应觉得孤独无助、举目无亲。但是我并没有。在设拉子的街道上,Mohammad 夫妇主动向想进清真寺参观的素不相识的我们伸出援手,又开车带我们转了设拉子的所有景点直到日暮,还慷慨地送了我一本 Hafez 诗集;在德黑兰,当我迷路、语言不通地向路人打着手势的时候,Heider amar 先生从旁路过,不仅将我护送到目的地,更同意我坐地铁以考察民情的要求,还主动提出次日带我游览德黑兰城市。我更无法忘怀,当我走进清真寺的时候,当我进入地铁女性专用车厢的时候,那些黑袍和头巾下友好的笑脸和温暖的善意:我首次进入镜宫时,两个十几岁大的小姑娘主动跑来用英语问我有没有问题,她们愿意解答;在伊斯法罕的清真寺,一位不会讲英文的大婶怜悯地看着被雨淋湿的我,送上一碗热乎乎的当地甜点,笑着做手势让我喝下去...从古迹和花园的景观,我被伊朗之美震撼;但是,是这些伊朗人,使我的旅行有好故事,使这次冒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使伊朗对于我成为一片温暖的土地。

提到伊朗人,就不能不提伊朗女性。这里的女性地位,从各种意义来说,都是特别的。由于伊斯兰教的要求,在当地的几乎所有时间,我都和当地女性一样,带着遮住头发的头巾,穿着直到脚踝的黑袍,在进清真寺的时候,还必须披上像床单一样巨大的 Hejab;而在伊朗遇到的男性旅行者和伊朗当地的男性,无论去什么地方,只要穿戴他们习惯的衣服就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平等和不方便确实是存在的;这里也许不会是女权主义者的乐土。但是,就我在这里的了解来看,这里的女性也绝不是男性的私有财产。女性在伊朗的各行各业都活跃地工作着,是不是同工同酬我不很清楚,但至少是机会均等,也有政府的社会保障;即使是婚后,如果她们愿意出来工作,她们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 伊朗大叔 Heider 说,“结果这些女人喜欢工作胜过喜欢呆在家里!”--。黑袍黑头巾乍一看好像会剥夺美的权利,塑造出死气沉沉的女性形象;但实际上,我在伊朗看到的女性头巾是各式各样的,在清真寺以外的地方,年轻的女生也很少穿黑袍;在过臀的大衣或袍子底下,掩藏的往往是各种美丽的现代服饰,有些甚至相当暴露。伊朗女生的化妆术更是一绝,就算头巾遮掩了部分秀发,波斯女性久负盛名的猫眼还是维持了她们装束的魅力,洁白的皮肤和立体的轮廓更是使这里成为美人的国度。

此外,伊朗人的求知欲和现代程度也与我们所设想的不同。作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这片土地其实相当富饶;这里有无线网点、也有网吧;年轻人翻墙玩 Facebook 和 Twitter;就算不用 MSN, 他们也用 Yahoo Talk 来通讯聊天;大街小巷都贴着三星手机和 SONY 的广告(不过他们主要用的还是诺基亚,拍照手机还没普及开来);车站的书摊上满是托福、雅思类书籍,以及英文 - 波斯文词典;我所遇到的不少伊朗人还表达了对学习中文的兴趣,因为“Qin and Iran are good friends” (伊朗人管中国叫 Qin,估计是最早了解中国就是从秦朝开始)。 我所遇到的伊朗人都很有兴趣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多了解中国。作为多彩文明的传承者,他们了解自己是谁,心甘情愿地披着传统的长袍;然而,出于对自己文明的自信,他们并不固步自封,而是对其他文明,和迫于政治状况不能够探索的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并怀抱着开放的心态。

伊朗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我读过有关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在,有好的有坏的;当我真正去往那片土地的时候,我发现真相是完全不同的。我以为我会惧怕,我以为去那里是一次冒险;结果,我在伊朗收获的是善意和爱,以及对自身文明的深深反思。伊朗是一个会改变你的地方,真正在那里呆过之后,你会懂得什么是文化的自信,以及什么是历史的宽容与开放。


波斯瞳


伊朗这个国家,宗教信仰很浓厚。宗教的权利大于国家政府,他们的总统的权利反而有点弱。尤其女性地位,一年四季都是袍子裹身面纱遮脸。因为美国对其封锁,让他在世界的舞台显得神秘,从而物资会比较匮乏。举个栗子,去年我和几个小伙伴过去玩,出门旅行必带的一样东西就是扑克牌。有次在火车上三个小伙伴斗地主,火车服务员过来查票看我们玩扑克觉得特别神奇,一直在旁边站了很久才走。过了半个小时后又过来。在伊朗待的几个月才发现中国真的很棒,很多东西都不用依赖别国进口,都能自给自足。


小猪吃得饱饱的


伊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的国家。如果欧美国家不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那么伊朗绝对会成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1.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了美国的盟友,也是中东地区最富裕的国家。美国对伊朗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和经济建设。伊朗所有的武器都从美国进口。不过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运动,伊朗人民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政府。



2.伊朗爆发革命运动后没收了美国在伊朗国内的资产。又扣押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人员,激化了美国与伊朗的矛盾。伊朗奉行反美、反以色列、反沙特的政策。这导致美国对伊朗进行了几十年的经济制裁。



3.伊朗是中东地区的领土大国,有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中国四个云南省那么大。伊朗有8000万人口、2016年GDP4180亿美元。



4.伊朗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伊朗是中东地区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沙特是中东地区信仰逊尼派最多的国家。伊朗和沙特都希望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因此两国是竞争关系。



5.2003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美国推翻。伊拉克国内55%的人口都信仰什叶派。因此伊朗迅速向伊拉克渗透,扩大伊朗的影响力。目前伊朗已经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组成了中东地区什叶派联盟。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6.美国希望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不会允许中东出现一个或两个强国,也不会允许所有阿拉伯国家团结在一起。因为这会成为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的障碍。所以伊朗未来的国际生存环境依然非常艰难,这就是伊朗的现状。


香堂风子


伊朗的历史和中国一样历史悠久,以前的伊朗叫做波斯,曾经建立过一个横跨欧亚非的三个地方的国家,后来衰落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后来成为英国和沙皇俄国争夺的对象,现在更是成为美俄争夺的对象。

伊朗是一个传统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国家对女性有严重的歧视,直到现在伊朗的女性还不能揭开面纱。是女性的噩梦般的存在。

伊朗现在的政权是在推翻巴列维王朝后建立的,由于和美国的深度矛盾,和美国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在波斯湾兵戎相见,也是让美国头疼的一个存在。

伊朗的经济发展不像中国比较全面,是一个侧重石油的经济,石油给伊朗带来了财富,主要的经济建设依靠石油来供给,但也因为石油,受世界石油市场波动很大,油价高时就富得流油,油价低时就步履维艰,这个国家现在迫切需要转型,转变到不以依赖石油的经济发展模式。

伊朗现在的政治体制是宗教领袖是最终的决裁者,任何法律都要以宗教领袖为准,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只是宗教领袖的传声筒。但也正是这一体制,伊朗极其容易被调动起来,所有的伊朗民众在宗教的狂热下会聚集在宗教领袖的旗杆下。这也是伊朗的一大风景,也是让美国人不敢轻易招惹的原因。

由于美国的威胁,伊朗为了自保,也在大力发展军工业,伊朗的军工业现在也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侧重军事工业的发展,还发展远程导弹和核武器,已经初具规模。这就是伊朗能在中东呼风唤雨的保证。


春风踢碎鬼门关


伊朗人口8100万,GDP为4300多亿美金,人均GDP为5400多美金,这个成绩在中东地区很不错,是一个地区大国,也是一个地区强国。伊朗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在中东地区排名很靠前,有人称伊朗为中东地区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1925年,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他在10年后将国号改为伊朗。1951年,摩萨台成为伊朗民选首相,伊朗进入民主化时代。但是,他执政期间推行石油资源国有化,此举触犯了英美财团的利益,美国人于1953年策划了一场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扶持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执掌最高权力,新的巴列维王朝政府推行独裁统治,导致伊朗民主政治全面倒退。

1979年,伊朗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美国与伊朗断交,两国关系持续恶化,至今也未能和解。伊朗革命后,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新政府,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此举招致西方人的抨击。事实上,伊朗虽然是政教合一,但却非常的开明和包容,宗教被看作是伊朗政府的支柱,是维系伊朗人团结的纽带,这个作用不容忽视。

在中东地区,伊朗是一个共和制国家,也是一个民主国家,建立起广泛的代议制民主。这一点,西方人也不敢否认,因为伊朗的民主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伊朗人也拥有言论自由。在中东地区,伊朗的政治开明度是很高的,虽然美国人经常抹黑伊朗的制度,但伊朗人的民主建设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已经把伊朗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强国。

在经济上,伊朗一直遭受美国的制裁,但伊朗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团结一致,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伊朗人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总有人拿伊朗人的经济现状来说事,有一点不容否认,伊朗的经济水平确实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相比较于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朗人的处境好了数百倍都不止,没有任何人怀念巴列维时期,那是个非常愚昧和落后的时代。

有人说,伊朗在经济上所遭受的困境,主要是美国的制裁所导致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即便是在遭到制裁的情况下,伊朗人依然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这足以说明伊朗人的实力。凡是对伊朗比较熟悉的人,都能明白伊朗人的团结力和向心力,他们对自己的国家非常有信心。他们也相信,美国人搞的霸权主义长不了,迟早有垮台的那一天。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这是一个好问题呀!

在西方媒体的笔下,伊朗是一个邪恶的国家,是一个宗教气氛极浓厚的国家,是一个外人几乎很难容身的国家,是一个四处点火而导致战争的国家……那么,真实的伊朗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机会两度赴伊朗采访,并且深入到多个城市自由行,所以对伊朗略有了解:

1、伊朗是一个波斯文明影响大于宗教影响的国度:事实上,在伊朗境内,作为一个外来者还是观光客,你更多感受到的是波斯文明留下的种种痕迹,而不仅是宗教影响。比如说在德黑兰,给我印象最深的景点有两处,一处是伊朗王宫,而王宫珍宝馆内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文物,这点在中东许多宗教气氛浓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因为要么早破坏了,要么不肯展示于人,但伊朗侧重的是波斯文明。当然,王宫内还有很深印象的是国王被推翻,塑像被毁后留下的一双巨大的腿和鞋子,这也说明伊朗当下的政府也并不掩饰历史真像。其次,在德黑兰市区最大的公园内,公园大道两旁立的伟人塑像并没有宗教领袖的影子,而是波斯民族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这点也说明伊朗人内心独尊的是知识、文化、历史与文学。

2、伊朗女性的地位远比我想像得高。在去伊朗之前,我们看到的美欧媒体笔下的伊朗是宗教警察满大街制约女性,随时拎根棒子打“不守规则”的女性。然而,当我第一次去伊朗时,让我非常意外的是,在伊朗街头看到的开车的女性比例相当高。她们是包着头发,但也就是象征性地披在头发上,而开车尤其是开敞蓬车而过头巾长发飘飘的样子还是一道比较靓丽的风景。此外,当我的司机不会说英语而着急时,他一个电话召来了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并且在接下来几天里由她陪着我在德黑兰大街小巷采访,也没有我想像中那样“男女授受不亲”的严重样子。而且女性们也比较愿意主动与外国人打招呼,很客气但却很自然。此外,伊朗女性记者,女工作人员比例不小,这点是其它中东国家相对少见的。

3、伊朗人很为他们曾经辉煌的波斯文明与历史感到骄傲。不论是官,还是民,伊朗人对波斯文明,当年的帝国,波斯文化都非常热衷,很愿意向外人介绍波斯历史与文化,讲述波斯历史上的传奇故事,神奇人物,以及各种遗址。当然,伊朗人也有他们的问题,比如说伊朗人打交道获得真心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不太愿意与人接近。

4、伊朗一心想成为地区性大国,因此,远的两伊战争什么的不说,比如说现在它介入叙利亚战争,全心支持巴沙尔,又派兵赴也门也沙特为首的阿拉伯联军作战,介入卡塔尔事务……这些都是它想做大做强地区大国的具体表现。也因为如此,它很容易受到美国与欧洲的攻击,包括对伊朗实施的全面制裁,这点现在中兴受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邱永峥


不一样的伊朗。

与世俗国家不一样。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既是政治领袖又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国家管理有两套规则,一套是与一般世俗国家相同的法律法规,另一套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规则。甚至连警察也有普通警察和宗教警察,分别负责社会治安管理和宗教规范管理。

与阿拉伯国家不一样。其实大部分伊朗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政府规定他们信仰的,而阿拉伯人是真心信仰的。所以,一半以上的伊朗人不做礼拜,更愿意世俗化。伊朗的年轻人也很开放,喜欢野餐,化装、美容。一些人喜欢听美国流行音乐,但这是为伊朗政府所禁止的。

风俗习惯不一样。在伊朗男士不能喝酒,妇女要戴头罩,坐公交男女必须分开。伊朗有很多的节日,比如诺鲁孜春节、开斋节、阿舒拉节等。外国人到伊朗旅游,一不小心就过节了。

伊朗反美、反以、反沙特,在中东特立独行。伊朗的石油资源丰富,有将近1545.8亿桶的储量,占据世界的石油资源11%,位列世界第四。除此之外,伊朗还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储存量,将近33.69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的17%。但因为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制裁,伊朗的国民很穷。

各位小伙伴,你所认识的伊朗是怎样的呢?




惊艳桃花江


伊朗其实并不是西方媒体宣传的邪恶国家,伊朗要实行政教合一完全是被逼的,政教合一是为了维护国家生存和国际独立的需要。

伊朗是中东国家,但是伊朗是以波斯人国家人,伊斯兰教对伊朗来说只是一个外来宗教,当初他们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不得不信伊斯兰教。

但是后来默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分成两派,这其中就是有原因的。

沙特那边支持宗教核心,而伊朗那边支持血统核心,这也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区别。

沙特逊尼派是强调宗教地位,但伊朗什叶派是强调血统地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伊朗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和沙特那边是明显不同的。

只不过中东的环境导致伊朗必须依靠伊斯兰教这个外衣防止被孤立,当然也有便于争夺中东霸主地位的作用。

但是其实整个伊朗对伊斯兰教义维护都是外强中干,虽然有强的伊斯兰宗教法,但其实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伊朗人回到家里把门关上,什么宗教法都是假的,该跳舞的跳舞,该喝酒的喝酒。

伊朗反美,其实源于波斯人的独立抗争精神。

波斯曾经是个帝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文明,所以就有自己的骄傲。波斯帝国嘛,就是波斯人的帝国,但是被阿拉伯帝国给灭了,波斯人自己没有疙瘩是假的。

巴列维王朝世俗过,只不过巴列维王朝当时是美国扶持用来对付苏联傀儡政权,富有是富有,但是缺乏独立性。当时伊朗的民族份子借助宗教的口号把巴列维王朝给推翻。

这也是现在伊朗政权宗教合一的原因,毕竟当初他们是打着宗教的名义推翻的,推翻后想卸下这层外衣是很难的。

你可以想像,他们在推翻巴列维王朝后,不但反美,也反苏,如果去掉宗教外衣,那么他们又被整个中东的伊斯兰教给包围,到时候他们要生存都难。

所以说伊朗的政教合一其实也是形式所逼迫,从他们既反苏又反美就可以看出,伊朗只是想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

巴列维王朝时期其实挺富有的,只不过波斯人有他们自己骄傲,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傀儡,要像祖先那样建立一个强大的波斯帝国。

所以波斯人当时反巴列维王朝的时候,大量的军事都都倒戈。难道当时伊朗穷吗?

不是,这是波斯人渴望独立自主,不愿意成为别人的附属。

现在伊朗的政治、军队都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伊朗政治的核心是宗教,但是外围都民主。而伊朗军队核心也是宗教军队,外围军队也是“民主军队”。

其实伊朗的宗教核心,就是民族主义核心,只不过披着宗教的外衣而已。表明上是政教合一,本质上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政权,这个民族精神就是波斯民族主义精神,宗教是他借来的外衣。

伊朗其实有很多改革派人士,只不过西方的“民主繁荣”诱惑在他们眼里比不上波斯民族主义精神重要,不然的话伊朗早发生颜色革命了。

伊朗的改革派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像伊朗外长扎里夫,就是一个改革派人士,你看他闹脾气辞职的时候有一百多位议员让总统挽留,就知道伊朗改革派力量有多强。

西方的宣传其实是摸黑,伊朗也有很多游行示威和抗议的,只不过人家的发现改革派是民族主义发展改革派,而不是西方扶持傀儡改革派。

以波斯民族主义优先国家里,美国要撼动伊朗是很难的。

(图片来自互联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